【摘要】小學數學課的準備題,既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數學舊知,又是學生接受新授知識的鋪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準備題的教學,能夠提升小學生對新授課程的理解.基于此,文章提出小學數學備題的教學策略,通常為“五體現”:一是體現準備題的針對性,二是體現準備題的探究性,三是體現準備題的深刻性,四是體現準備題的緊密性,五是體現準備題的梯度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準備題;教學策略
準備題,即為新授例題所準備的數學題.然而,有些老師對待準備題卻輕描淡寫,學生解決了準備題后,不引導學生分析準備題與新授例題的聯系,不引導學生尋找準備題與新授例題的異同點,直接帶領學生解決新授例題,導致準備題與新授例題脫節(jié),沒有發(fā)揮準備題應有的作用.對此,必須掌握一些小學數學課中準備題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體現準備題的針對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的對象是學生.數學教學效果的好與差,評價標準是學生的學習狀況.開展數學教學活動,運用的所有數學教學方式,既要圍繞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又要圍繞學生數學學習品質的形成.預設準備題時,應認真鉆研數學教材,仔細分析數學教學內容,結合學生數學學習中的重點,結合學生數學學習中的難點,結合學生數學學習中的關鍵,不但要對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進行針對性的預設,而且要對學生容易產生疑難的地方進行針對性的預設,使學生通過準備題的解決,能夠達到“一葉知秋”的數學學習效果.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材里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之間,往往會有一些差距.對此,教師可以先對數學教學時間進行適當的調整,后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再對準備題進行適當的調整.在新授例題前,根據所教班級的學生實際,對準備題作一些改動.特別要針對學生相應基礎還不夠牢靠的地方,添加適可而止的基礎練習,使學生能輕松自如地接受新知識.準備題有了很強的針對性,才能促進新授例題的有效教學;準備題有了很強的針對性,才能為學生接受新授例題的知識提供便利.如果準備題的針對性不強,數量又過多,就會事與愿違,既浪費寶貴的數學課堂教學時間,又不能有效發(fā)揮準備題的作用,反而會嚴重破壞整堂數學課的結構.
如,關于“9加幾”的教學,數學課本里面提供的準備題是:9+( )=10,9+1+2=□;新授例題是:9+3=□.有一位老師在教學這一數學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湊十法”,對課本里面提供的準備題“9+( )=10,9+1+2=□”進行了修改,將課本里面的準備題進行了擴充,以課本里面提供的準備題為基礎,增加了7+( )=10、8+( )=10和2~9各個數的分成,增加的這些題目,對于新授例題“9+3=□”而言,是無用的.顯然是多此一舉,完全是在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數學課本里面的準備題“9+( )=10,9+1+2=□”可謂是精髓所在,特別是后面的一題“9+1+2=□”尤為重要,展示了用“湊十法”計算“9+3=□”的算理.
準備題的安排,往往會有很大的彈性.在新授例題前面安排的準備題,應體現出準備題的針對性.也就是要針對新授例題,給新授例題安排“門當戶對”的準備題.
策略二:體現準備題的探究性
準備題,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切入口.新舊知識聯系緊密,是數學知識的主要特點,舊數學知識是新數學知識的基礎,新數學知識是舊數學知識的順應,新數學知識是舊數學知識的發(fā)展,想讓學生能夠在新舊數學知識連接處找到數學知識的生長點,準備題是最好的切入口.學生順著這個切入口進行探究,就能化難為易,知道所學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找到解決新授例題的方法,獲取新的數學知識.
準備題,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金鑰匙.準備題的配置,通常是對原認知結構的順應,是對原認知結構的固化,它的主要因素是數學知識間的聯系、數學知識間的組合、數學知識間的轉換,它猶如學生探究學習的金鑰匙.在數學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可以用這一金鑰匙,打開已有的知識庫大門,搜集與新數學知識相關的舊數學知識,激發(fā)出沖動的遷移意識,用舊數學知識的方法探究新數學知識,用舊數學知識的規(guī)律探究新數學知識,用舊數學知識的原理探究新數學知識.
準備題,是學生探究學習的“標桿”.通常情況下,數學知識有一個最近知識發(fā)生區(qū).在知識發(fā)生區(qū)內,課堂教學內容是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平臺,在探究數學知識的平臺上,準備題是學生探究學習的“標桿”.對此,應充分利用探究數學知識的平臺,借助準備題這一探究學習的“標桿”,引導學生認識數學問題的結構特征,探究數學知識間的變化規(guī)律,探究數學知識間的發(fā)展規(guī)律.
探究性的準備題,不但對學生的解題能力有鍛煉作用,而且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有促進作用.安排準備題時,既要以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為抓手,也要以促進學生的探索能力為抓手,著重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在內的學習能力,不但要選取一些內涵豐富的準備題,而且要選取一些較有難度的準備題,引導學生探究,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生自己探究的數學知識,理解得最透徹,在頭腦里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既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內在規(guī)律最容易掌握,又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內在性質最容易掌握,還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最容易掌握.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教學的過程,為了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數學教學的過程,為了使學生熱情地參與數學教學的過程,在教學新授例題前,使用準備題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如,關于“8加幾”的教學,教學新授例題前,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用“湊十法”計算“9+3=□”的方法和過程,再讓學生嘗試算一算“8+3=8+□+□”,助推學生說一說和算一算,探究方框里為什么要填2和1,為什么要把2填在前面一個方框里,從而發(fā)現“湊十法”的規(guī)律,進而把“湊十法”的規(guī)律自覺地運用到8加幾的計算中.
顯而易見,有了準備題的教學,再教學8加幾,不僅能使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8加幾的計算方法,而且能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究到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究到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通過自己的分析探究到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更能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成功感和獲得感.
策略三:體現準備題的深刻性
數學,是一門基礎知識學科,它有著十分顯著的深刻性.很多的數學問題,能夠有效融合多個知識點,將多個知識點滲透在數學教學內容中,隱含在數學教學內容中,使學生在解決一種類型的數學問題時,綜合運用到分類轉化等數學思想在內的學習方法.對此,在設置準備題時,要體現準備題的深刻性,設置出包含多個知識點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究,提升解決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達到數學思維的深刻性.
為了讓學生在解決體現深刻性的準備題時,能夠達到數學思維的深刻性,所設置的能夠體現深刻性的準備題,通常應兼顧“四要”:一要讓學生在相關數學知識的起點上,能透過數學現象、理解數學本質、把握數學特征,達到數學思維的深刻性.二要讓學生在面對相關數學問題時,能用辨證、對立、統一的數學觀點,看待數學問題、理解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達到數學思維的深刻性.三要讓學生在解決相關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對思維的不足能及時發(fā)現,對思維的不足能積極反思,養(yǎng)成嚴謹、細致、扎實的思維習慣,達到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四要讓學生在對相關數學問題的探究中,既能發(fā)散性地思考數學問題,又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數學問題,更能在更高、更闊、更廣的層面上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達到數學思維的深刻性.
準備題的深刻性,直接關系到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其實也是不斷磨煉數學思維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有效地把數感的建立融入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里,同樣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變得更深刻.
如,教學“升和毫升”時,其教學目標通常是:讓學生既會把升化為毫升,又會把毫升聚成升,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對此,準備題的設置,可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取出量筒、裝有水的玻璃杯、吸管等教具,往兩個相同的量筒里裝水.先在一個量筒里裝1000毫升水,再在另一個量筒里裝500毫升水,然后問:如果把兩個量筒里的水合起來,應該是多少呢?學生經過觀察、思考和分析,出現了三個答案:有的學生回答是1500毫升,有的學生回答是1升500毫升,有的學生回答是1.5升.三個答案表示同一個數量,還都是正確的.不難發(fā)現,計量單位既可以用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分數表示,學生便在數學思維的過程中,建立起分數、小數、整數間的聯系,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數感發(fā)展了,數的認識豐富了,綜合運用的能力有所顯露了,能使新授知識“升和毫升”不那么困難了.
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有章可循的,只要幫助學生牽線搭橋,讓學生尋找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就能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變得更深刻,從而體現準備題的深刻性.
策略四:體現準備題的緊密性
數學學科知識的緊密性較為明顯,新授例題是全課教學內容的要旨,新授例題是全課教學內容的精隨.新授例題的有效教學,能夠促進全課教學效率的提升.對此,應根據新授例題的知識內容,設計與新授例題關系緊密的準備題,為新授例題的順利教學進行鋪墊.
教學了準備題,進入新授例題時,要做好準備題與新授例題的銜接工作,過渡自然、流暢、清晰,讓學生找一找準備題與新授例題的相同點,能清清楚楚地體會到準備題與新授例題的緊密聯系,并正確使用已經掌握的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學到新的數學技能和技巧.
如,關于“兩三步計算數學問題”的教學,一位老師設置的準備題是:李強同學看一本故事書,4天看了20頁.照這樣計算,7天看了多少頁?讓學生尋找解題思路并列式計算,這是學生已經學過的兩步計算數學問題,學生很快找到了解題思路:先求每天看了多少頁,再求7天看了多少頁?接著列分式計算:20÷4=5(頁),5×7=35(頁).接著列綜合式計算:20÷4×7=5×7=35(頁).
在此基礎上,出示新授例題:李強同學看一本故事書,4天看了20頁.照這樣計算,他再看3天,一共看了多少頁?讓學生讀一讀、找一找、想一想、解一解.讀一讀,就是讀例題.找一找,就是找一找準備題和新授例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找到的相同點是:每天看的頁數相同;學生找到的不同點是:準備題中看書的總時間7天是已知的,新授例題中看書的總時間7天是未知的,需要列式計算,新授例題比準備題多了一步計算,準備題是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新授例題是三步計算的數學問題.想一想,就是想解題思路:先求一共看了幾天,再求每天看了多少頁,然后求一共看了多少頁.解一解,就是列分式計算:4+3=7(天),20÷4=5(頁),5×7=35(頁);列綜合式計算:20÷4×(4+3)=5×7=35(頁).
顯而易見,因為安排的準備題與新授例題的聯系緊密,所以就體現了準備題的緊密性.學生有了如此的準備題作鋪墊,也就能跳一跳,摘到新授例題的“果子”了.
策略五:體現準備題的梯度性
準備題的質量,與新授例題的教學效率息息相關.準備題的設置,應該科學、合理和恰當,必要時還得體現梯度性.通常情況下,為了體現梯度性,設置的準備題要做到“四個相結合”:一是目的性與針對性相結合,應從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要求,精心設計體現梯度性的準備題.二是層次性與整體性相結合,體現梯度性的準備題,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笑對準備題.三是趣味性與開放性相結合,趣味性就是要激發(fā)學生解決準備題的興趣,喚起學生解決準備題的激情;開放性就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剖析準備題.四是創(chuàng)造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為學生提供體現梯度性的準備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的思維活動有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間,使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我.
如,關于“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新授例題是:“一個長方體的包裝箱,長是5dm,寬是4dm,高是3dm,求這個長方體包裝箱的表面積.”教學新授例題前,教師可出示這樣的準備題:一個長方體的包裝箱,長是5dm,寬是4dm,高是3dm.①這個長方體的包裝箱有( )個面;②上、下兩個面,每個面的長是( ),寬是( ),面積是( );③前、后兩個面,每個面的長是( ),高是( ),面積是( );④左、右兩個面,每個面的寬是( ),高是( ),面積是( );⑤總面積是( ).
如此地體現準備題的梯度性,將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分解成幾個小的舊問題,前面的問題是后面問題的基礎,后面問題是前面問題的深化.當學生看到新授例題時,就“臉不變色心不慌”,能夠沉著應對,稍作思考和分析,就能列出算式:(5×4+5×4)+(5×3+5×3)+(4×3+4×3)或5×4×2+5×3×2+4×3×2或(5×4+5×3+4×3)×2.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數學課中準備題的教學,應根據新授例題的實際,精心安排“門當戶對”的準備題.讓學生借助準備題,認真探究新授例題.讓學生借助準備題,深刻理解新授例題.讓學生借助準備題,尋找準備題與新授例題的聯系.讓學生借助準備題,“腳蹬樓梯步步高”,從容應對新授例題.
【參考文獻】
[1]朱惠芬.淺談數學課準備題的教學策略[J].江蘇教育,2009(31):46.
[2]印春健.體現“三個特性”,提高初中數學準備題教學質量[J].考試周刊,2010(14):86.
[3]陳海鋒.淺談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準備題教學策略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中),2011(4):141-142.
[4]常盛.準備題在“相遇問題”教學中的作用[J].教師之友,2017(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