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蒙娜·貝克的敘事理論在新聞和政治文本翻譯中的應用越來越引起關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英譯本是政治文本翻譯的典范。文章結合敘事理論,從時空建構、標示式建構、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四個方面詳細探討了敘事建構策略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翻譯過程中的應用和體現。
關鍵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敘事理論;蒙娜·貝克;敘事建構;敘事建構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 " 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1750 (2024) 03 - 0073 - 07
敘事學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分為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經典敘事學主要研究的是文本內部的問題,以文本敘事展開深入的分析。后經典敘事學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主要研究的是文本以外的問題,它將文本與社會文化等外部元素相結合,強調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在早期階段,敘事學主要與小說、話劇等文學作品有著密切的聯系。[1]2006年,蒙娜·貝克在其專著《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釋》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敘事理論。該理論認為,翻譯作為一種“再敘事”的過程,是社會和政治運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該理論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能夠采用不同的敘事建構策略來處理敘事。隨著蒙娜·貝克敘事理論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學者將這一理論應用到不同領域的翻譯研究,但多被用于新聞或口筆譯實踐中,很少有從敘事理論角度研究政治文本的翻譯。事實上,敘事理論也能夠為政治文本的翻譯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關注蒙娜·貝克的敘事理論在新聞和政治文本翻譯中的應用。羅淑君、劉著妍[2]通過采用蒙娜·貝克的敘事建構策略,結合大量的英語新聞實例,分析英語新聞及其譯文的敘事建構,從而獲得更加符合讀者閱讀習慣的英語新聞譯文。唐藝嘉[3]通過引入蒙娜·貝克的敘事理論,分析新聞翻譯案例,說明外宣譯者如何重構敘事框架,從而為中國構建良好的國際形象。許宏[4]從蒙娜·貝克的敘事理論的角度來研究中國的國際傳播,并為譯者總結出了一些翻譯步驟,從而有助于中國的國際傳播?;诖?,本文以蒙娜·貝克的敘事理論為基礎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及其英譯本進行分析和探究。①
一、敘事理論與翻譯
英國翻譯理論家蒙娜·貝克擅長語料庫研究并做出巨大貢獻,而她的另一主要研究則是敘事理論與翻譯的結合。2006年,蒙娜·貝克對敘事學與翻譯研究的融合做了系統(tǒng)的闡釋,并提出翻譯的本質就是再敘事理論。她認為敘事的作用不僅在于展現社會現實,更能夠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社會,這就要求譯者在再次敘事的過程中巧妙運用敘事建構策略,以期使讀者能夠重溫,甚至創(chuàng)造符合當代需求的社會現實。
蒙娜·貝克將建構定義為“一種積極地表達意義的過程,人們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參與對現實的建構的”[5]167?;诖?,蒙娜·貝克提出四種敘事建構策略,并探討了這些策略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第一,時空建構。時空建構是指將一個特定的文本嵌入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背景,強調它所描述的敘事,在它和當前觸及我們生活的敘事之間建立聯系,使源敘事的事件可能被設置在一個非常不同的事件和空間的框架中。[5]112關于翻譯中的時空建構,蒙娜·貝克通過一個極有說服力的例子——《呂西斯特刺忒》進行詳細說明。這是一部反戰(zhàn)喜劇,描寫一群希臘婦女團結斗爭,最終結束了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故事。該劇的傳播,讓世界各國人民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喚起了不同歷史背景下人們的聯想。蒙娜·貝克通過文本中時間和空間的建構,從而達到了敘事效果。第二,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是通過省略或添加的方式來實現的,目的是抑制、強調或闡述源文本或話語中敘事的特定方面,或嵌入其中的更大敘事的某些方面。[5]114蒙娜·貝克從文學翻譯、新聞翻譯和口譯三個方面對該策略進行分析。對于文學作品的選擇性采用,譯者可以將某些不符合目標語讀者的內容進行增減。媒體中的選擇性采用在翻譯過程中往往會被人為增刪,以操控相關敘事。對于口譯中的選擇性采用,口譯員會增加或抑制某些敘事內容,從而達到對聽眾的敘事效果。第三,標示式建構。標示是指使用詞匯、用語或短語來識別人物、地點、群體、事件以及敘事中的其他關鍵元素。[6]187該策略指導下,用來指示或識別敘事中關鍵元素或參與者的任何標示都提供了一個詮釋框架,引導和制約我們對當前敘事的反應。第四,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通過靈活運用時間、空間、指示、方言、語域、特征詞以及各種識別自我和他人的語言手段來加以改變。通過對各種語言參數的細微調整,譯者得以改變“這里”和“那里”,“他們”和“我們”,“讀者”和“敘事者”,“讀者”和“譯者”以及“聽眾”和“口譯員”之間的位置關系。[6]202
蒙娜·貝克的敘事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將敘事學與翻譯學相結合,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從敘事理論的視角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等政治文本進行翻譯研究,不僅能夠使目標語讀者了解我國的大政方針,而且能夠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及其英譯本的敘事建構策略分析
(一)時空建構
時間和空間建構是指過去的歷史事件在當前新的歷史背景下的重復。該策略的敘事目的是達到敘事效果,引起讀者共鳴?!读暯秸勚螄碚罚ǖ谒木恚┌舜罅康臍v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人物經歷。由于目標語讀者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社會身份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譯者應靈活地運用增譯或補譯等翻譯方法重新建構,進而使目標語讀者理解原文,達到敘事目的。
例1: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
譯文:To realize national rejuvenation...w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1919-1949).
本句話并沒有將“新民主主義革命”直譯為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就結束了翻譯,而是增譯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間段,即1919年至1949年。將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歷史事件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語境下,譯者通過時空建構這一敘事策略再現這一敘事,不僅能夠使目標語讀者充分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實現社會主義的艱辛與不易,而且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與決心。
例2:抗美援朝戰(zhàn)爭偉大勝利……
譯文:China’s resounding victory in 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1950-1953)...
抗美援朝戰(zhàn)爭大部分中國人都熟悉,但閱讀英文文本的西方目標語讀者不一定了解。本句話中,通過增譯“1950—1953”這一時間段,將這一歷史事件置身于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的現實語境下,譯者通過時空敘事建構這一策略再現這一敘事,使目標語讀者(外國讀者)清楚地知道抗美援朝的具體時間,并引起目標語讀者的聯想,喚起目標語讀者的情感,激起目標語讀者的共鳴。
(二)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
翻譯過程中對原文材料進行取舍,以突出、增強或壓制當前敘事的某些方面,直接影響到翻譯活動所在的上一級敘事。譯者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助于對上一級敘事的鋪陳或限制。[6]18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譯者通過增添或省略的方式,對文本材料進行敘事重構。
1.文本材料的選擇性增譯
文本材料的選擇性增譯是譯者有選擇地增加他們想要翻譯的內容。這種有選擇性地翻譯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敘事語境來進行增譯,從而達到原文的敘事效果。
例3:35年堅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國。
譯文:Li Baoguo, who dedicated himself to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Taihang Mountains for 35 years, like the “foolish old man” in the ancient fable who conquered the mountains through his persistence.
本句話中,“愚公”指的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愚公移山》的主人公。中國人都知道“愚公”被用來比喻做事毅力頑強,不怕困難的人。通過采用暗喻的修辭手法,習近平總書記表達了對李保國35年堅守如一日的贊揚。對于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標語讀者而言,不僅不知道愚公是誰,理解“新愚公”這個詞更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把該詞直譯為“new foolish old man”,目標語讀者就會一頭霧水,不明所以。因此,譯者通過對文本材料的增譯,不僅能夠使目標語讀者了解愚公這個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能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的堅毅精神。通過再現源文本的敘事,譯者對源文中隱含的敘事做進一步強調,突出敘事中的重要元素,體現故事情節(jié)的主要特征,這樣不僅能夠使目標語讀者理解原文,而且能夠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敘事話語的傳播。
例4:要堅持不懈、協(xié)同推進“三醫(yī)聯動”。
譯文:We should continue to connect and coordinate reform in medical treatment, medical insurance, and medicine supply.
Note:This refers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to public health, by making reforms in medical treatment, medical insurance, and medicine supply more holistic, systematic and coordinated through legal, administrative and market means. It aims to boost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services, improve the multilevel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and regulate the supply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consumables. The sound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will ensure public access to quality, efficient and affordable basic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本句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三醫(yī)聯動,指的是醫(yī)保體制改革、衛(wèi)生體制改革與藥品流通體制改革聯動。通俗地說,即醫(yī)療、醫(yī)保、醫(yī)藥改革“三醫(yī)聯動”。這一改革舉措,不僅減輕了人民群眾看病就醫(yī)的負擔,而且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譯者通過對文本材料的增譯和加注的方法,不僅能夠使目標語讀者了解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舉措,而且能夠再現源文本的敘事,從而推動該敘事話語的傳播。
例5:堅定不移反對和懲治腐敗,堅持不懈整治“四風”。
譯文:Firm action has been taken to combat corruption and the Four Malfeasances of favoring form over substance, bureaucratism,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四風”,是黨員干部的主要作風問題,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只有鍥而不舍糾“四風”,才能更好地保證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才能更好地踐行群眾觀點,才能更好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對于不了解我國政治文化的目標語讀者而言,譯者如果單純地把“四風”直譯為“four malfeasances”,就會徒增目標語讀者的閱讀障礙。因此,對文本材料進行選擇性地增譯,譯者將“四風”的具體內涵直接在文本中增譯出來,使目標語讀者在閱讀該詞時能直接明白其含義,達到了原文的敘事效果,進而了解我黨在糾治黨員作風問題上的堅決性。
2.文本材料的選擇性省譯
文本材料的選擇性采用也可以通過省譯來實現。為了避免信息模糊焦點,譯者有時會省略敘事中的某些元素。為了使目標語讀者把握和了解敘事的主要內容,譯者會選擇性地省譯某些詞語。
例6:增強“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韌性。
譯文:The weakest in the flock can catch up through perseverance.
“弱鳥先飛”一詞來源于“笨鳥先飛”,比喻才力不如人的人,凡事比人趕先一步。“滴水穿石”是指水一直向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引用這兩個具有比喻性質的詞語,來調動廣大貧困群眾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而在譯文當中,譯者省譯了“滴水穿石”這一詞,主要原因是: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漢語注重語言的重復性,而英語注重語言的簡潔性。在本句話中,“弱鳥先飛”和“滴水穿石”的意思相近,因此,可以省譯“滴水穿石”這一詞。譯者通過對文本材料的選擇性省譯,刪除重復的內容,從而確保敘事的連貫性,使敘述更有條理,句子結構更加完整,更符合目標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同時,能夠使目標語讀者了解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擺脫貧困的信心,進而達到源文本的敘事效果。
例7:第五,嚴守規(guī)矩、不逾底線。這個問題,我是“婆婆嘴”反復講,今天還是要敲敲木魚、念念緊箍咒。
譯文:Fifth,you must strictly observe the rules and never cross red lines. I have repeated this too many times, but today I still need to remind you again.
本句話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婆婆嘴”“敲敲木魚”“念念緊箍咒”這些具有中國文化的詞語,不僅能夠表達出對青年干部要嚴守規(guī)矩的重視,而且可以拉近與青年干部之間的距離。對于目標語讀者而言,這些中國文化負載詞會成為他們理解本句話主要內容的障礙,因此,譯者通過省譯這些詞,不僅能夠使目標語讀者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重視,而且能夠有效避免模糊敘事焦點。
(三)標示式建構
標示,指任何一個涉及用詞項、專有名詞或短語來定義人名、地名、團體名稱、事件或敘述中其他關鍵要素的過程。命名和標題是非常有力的建構手段。[6]188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及其英譯本中,涉及政治事務和稱謂語的命名以及標題建構是常見的標示手段。
1.政治事務和稱謂語
命名通常被用來操縱人們對敘事的解釋。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及其英譯本中,命名主要體現在政治事務和稱謂語上。
例8:一些人通過金錢開路,幾乎成了法外之人,背后有政法系統(tǒng)幾十名干部為其“打招呼”……
譯文:Through bribery, some have got away with their crimes, with dozens of judicial, prosecuting and public security officials speaking on their behalf...
“打招呼”一詞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問好,即用動作或語言表示友好和禮貌;另一層含義是就某項事情或某種問題,通知或關照有關方面予以照顧。在本句話中,“打招呼”就是第二層意思,指通過對官員受賄進而解決問題或逃避法律導致的官員腐敗行為。委婉語在政治文本中屢見不鮮,[6]187 “打招呼”屬于政治委婉語。委婉語在政治文本中屬于一種特殊的標示方式。在譯文中,譯者如果只是單純地將“打招呼”譯為“greet”,就會使目標語讀者感到迷惑。而譯者通過標記“打招呼”的內涵意義,并以十分中立的態(tài)度進行敘事,有效避免了目標語讀者對該詞的誤解。
例9: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大打“環(huán)境牌”,多方面對我國施壓,圍繞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大國博弈十分激烈。
譯文:Som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taken every opportunity to vilify China on environmental matters and constantly make this an issue. This shows that major countries are in fierce contention on the eco-environmental front.
本句話中的“環(huán)境牌”并不是提供娛樂的紙牌游戲,而是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在環(huán)境方面造謠抹黑、挑撥離間的惡意行為,對于該行為,我國稱其為“環(huán)境牌”,這同樣也屬于政治委婉語。在政治文本中,譯者對政治事務進行標示,是一種常見的建構手段。如何將委婉語翻譯得恰到好處,是需要譯者深思熟慮的一件事。如果將其直譯為“environment card”,只會給目標語讀者增添閱讀疑惑。因此,譯者通過意譯的翻譯方法,將該詞背后隱含的政治意義顯化出來,引導目標語讀者對當前敘事的反應,從而再現原文的敘事意義。
例10:……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笔录?。
譯 文:...need to stay keenly alert to “black swan” and “gray rhino” incidents.
本句話中的“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已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知和接受。這兩個詞是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在2013年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來的?!昂谔禊Z”用來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灰犀?!庇脕肀扔鞔蟾怕是矣绊懢薮蟮臐撛谖C?;谀繕苏Z讀者熟悉這兩個概念的文化背景,因此,譯者采用直譯的方法,將“黑天鵝”譯為“black swan”,“灰犀牛”譯為“gray rhino”,從而充分地再現原文的敘事,并通過標示成功地構建敘事。
2.利用標題建構
譯者可以利用標題來加強或維持原文的敘事話語,使之符合中國政府的政治立場。通過翻譯構建標題可以滿足目標語讀者對國內信息的需求。也就是說,目標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受到標題功能的影響。在翻譯政治文本的過程中,譯者可以通過標題來構建敘事,從而達到良好的敘事傳播效果。
例11:讓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
譯文:Let China’s Openness Benefit the World.
該標題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21年11月4日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標題翻譯重新建構敘事通常還伴隨文本內部的細微改動,以配合新標題的敘事立場。該標題采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將對外開放的“益處”比作“春風”惠及世界,從而表明中國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決心。對于“春風”一詞,如果將它直譯為“spring breeze”,就會給目標語讀者帶來閱讀疑惑。因此,譯者通過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其比喻意義顯化出來,為目標語讀者掃除了閱讀障礙。通過標示這一主題,譯者不僅支持了原文的敘事內容,而且增強了原文的敘事效果。
例12:做大亞太合作蛋糕,實現共同繁榮。
譯文:Work Together for Asia-Pacific prosperity
本句話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11月20日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發(fā)言。標題運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將亞太經合組織的21個成員的共同努力比作“蛋糕”,從而表明,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亞太經合組織發(fā)展的美好前景以及對21個成員通過努力實現共同繁榮的期盼。考慮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環(huán)境,譯者把“蛋糕”一詞翻譯出來可能會導致目標語讀者迷惑而不能理解,因此,省譯了該詞,以便于目標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標題的主要內容。譯者通過構建這一標題,從而強化了原文的敘事效果。
例13:共同創(chuàng)造祖國完全統(tǒng)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yè)。
譯文:Join Hands to Achieve Complete Reunificati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本句話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21年10月9日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政治文本翻譯中的標記反映了譯者不同的政治立場。外國媒體對于“統(tǒng)一”一詞有各種不同的翻譯,比如:“integrate”“unify”以及“unite”。然而,在這個標題中,譯者增加了“re-”這一前綴,將“統(tǒng)一”譯為“reunification”,通過標示來構建標題中的敘事。在新牛津詞典中,“re-”這一前綴有五個層面的意思,其中之一的意思是表示“又”“再”“重新”“反復”,例如 “once more”“afresh”“anew”。顯而易見,這層意思的“統(tǒng)一”符合我國的國情。譯者選擇 “reunification”而不是“unification”是為了維護我國在實現祖國統(tǒng)一這一大事件的政治立場,并通過選擇適當的詞語來強化實現祖國統(tǒng)一的敘事話語權,從而與西方不合理的敘事話語抗衡。譯者在處理標題這一敘事中的關鍵元素時,既考慮到了源文的敘事意義,又考慮到了目標語的理解偏差。基于此,譯者通過標示來構建這一標題,從而使目標語讀者產生深刻的記憶點,既再現了原文的敘事內容,又增強了原文的敘事效果。
(四)人物事件的再定位
參與者的重新定位是基于關聯性這一特征的敘事策略。[6]202譯者一般采用在副文本的注釋中重新定位,以及在文本或話語中重新定位的方法來維持或加強參與者的原有定位。
1.副文本中的再定位
例14:要加強和創(chuàng)新基層社會治理,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
譯文:We should strengthen and reform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and carry on and improve the Fengqiao model in the new era...
Note:In the early 1960s, the officials and citizenry of Fengqiao Town in Zhejiang Province created the Fengqiao practice, which emphasized solving problems in situ rather than passing them up to higher authorities. The practice has developed quickly over the intervening decades, especially after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is now a model for promoting community-level governance and social harmony. Relying on the people,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devote their efforts to preventing disputes and solving problems, so a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本句話中的“楓橋經驗”是指發(fā)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但是“楓橋經驗”這一詞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是一個理解障礙。因此,譯者通過直譯加注的方式,將該詞的內涵意義表達出來,這樣不僅能夠使目標語讀者了解中國基層治理的豐富經驗,而且通過在注釋中對本詞進行詳細的闡釋,實現了人物事件的再定位。這種在副文本中的重新定位強化了敘事效果。
例15:……組織實施好“碳達峰十大行動”,加強政策銜接。
譯文:...we will implement 10 actions for achieving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strengthen policy coordination.
Note:These are actions: for achieving green and low-carbon energy transition; for saving energy,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improving efficiency; for reaching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for realizing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or promoting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port; for facilitating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hrough the circular economy; for advancing innovation in green and low-carbon technology; for consolidating and improving carbon sink capacity; for advocating a green and low-carbon lifestyle nationwide; and for achieving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y different regions in a structured and orderly manner.
2021年10月24日,國務院發(fā)布《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其中提出了“碳達峰十大行動”,即: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jié)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yè)領域碳達峰行動等十個行動。這十大行動的實施,能夠推動我國早日實現碳達峰。對于目標語讀者而言,“碳達峰十大行動”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因此,譯者通過直譯加注的方式把這一概念的具體內容顯化出來。這樣不僅能夠使目標語讀者了解我國低碳發(fā)展的理念,而且譯者通過對這一概念的解釋,實現了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從而增強了副文本中的敘事效果。
2.文本或話語內的再定位
文本或話語內的再定位是翻譯中最常見的再定位方式。這種定位凸顯了譯者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靠近作者或靠近讀者。譯者、讀者和文本之間的關系被重塑。不同的選擇體現了譯者不同的價值取向。
例16:要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責任制,保障主副食品供應。
譯文:Provincial governors must ensure the supply of rice and other staple foods, and city mayors the supply of meat and vegetables.
本句話采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將食品供應比喻為“米袋子”和“菜籃子”。然而,譯者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將“米袋子”譯為“rice bag”,將“菜籃子”譯為“vegetable basket”,目標語讀者就會不明白這些詞語的真正含義。因此,譯者通過意譯的方法,將“米袋子”譯為 “the supply of rice”,將“菜籃子”譯為 “the supply of meat and vegetable”。同時,譯者也將源語言的口語式敘事轉變?yōu)槟繕苏Z的官方敘事,從而實現了目標語讀者和作者的重新定位。
例17: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減法”。
譯文:In reform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we should not simply build on the existing systems and mechanisms; we also need to streamline them.
本句話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以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表達,希望科研人員從煩瑣、不必要的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道出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聲,為科技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譯者如果直接生搬硬套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非但不能達到原文的敘事效果,反倒會適得其反。因此,譯者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本句話的內涵意義顯化出來,使目標語讀者充分理解源語言的敘事意義,同時,將原文明白曉暢的口語敘事轉變?yōu)檎挝谋镜墓俜綌⑹拢瑥亩_到原文作者與目標語讀者的再定位。
例18:……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譯文:...add new luster to Chinese culture and build China into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深入推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如果譯者采用直譯的方法將其譯為 “power country”,來自其他國家的讀者就會產生誤解。事實上,我國所說的“強國”有兩層含義:一是國內層面,在物質和精神等各個方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二是國際層面,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負責任、有擔當的強國,而不是干涉他國內政、破壞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等違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強國”。“power”一詞在新牛津詞典里有這樣一層意思:政權、權力、統(tǒng)治地位,這和我國所建設的強國的意思完全相悖。因此,譯者采用了意譯的方法,化解了隱藏的誤解。這一做法不僅避免了國際社會的疑慮,而且向國際社會描繪了致力于文化建設的中國形象。通過對讀者的再定位,譯者充分地傳達了原文敘事。
三、結 語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叢書抓住了當前人類社會主要矛盾的“牛鼻子”,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念,展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對全世界的深刻啟示和強大感召。為了讓目標語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該系列叢書的譯者以最大努力展現源文本原貌,給出了最佳譯本?!读暯秸勚螄碚罚ǖ谒木恚┑淖g本充分體現了蒙娜·貝克等提出的敘事理論和敘事建構策略在政治文本翻譯中的應用,也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構建好中國形象做出了重大貢獻。
注 釋:
①本文所選用的例子均來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及其英譯本.
參考文獻:
[1]覃玉榮,王卓,鄭雅,等.政治語篇翻譯的敘事建構[J].現代語言學,2018, 6(4):9.
[2]羅淑君,劉著妍.莫娜·貝克敘事理論視角下英語新聞漢譯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8):178-180.
[3]唐藝嘉.敘事理論視角下新聞翻譯的敘事建構策略[C]//外語教育與翻譯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究(10).成都: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2020:501-504.
[4]許宏.外宣翻譯:敘事學對譯者操作的啟示[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41(3):123-130.
[5]BAKER,M.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6]蒙娜·貝克.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釋[M].趙文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校:趙 青,王彩紅
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V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ing Narratives
XU Feng,SUN Tongqi
(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450046, 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Mona Baker’s narrative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and political text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V is a good example of political text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narrative framing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V from four aspects,includ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framing, framing by labelling, selective appropriation of textual material, and repositioning of participants.
Key words: 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V;narrative theory;Mona Baker;framing narratives;narrative fram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