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一門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閱讀能力等綜合能力的通識課程,其在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涵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等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踐行課程思政與語文課程的融合具有先天優(yōu)勢。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創(chuàng)建“五育并舉”的教育格局,教師應深入鉆研語文教材,深挖語文課程所蘊藏的思政元素,發(fā)揮其育人功能。本文從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含義、語文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及實施策略三個維度進行闡述,希望實現語文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職業(yè)院校學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主力軍,他們大多年齡為16~18歲,正處在成長階段,可塑性強。如何抓住課程建設這一“主戰(zhàn)場”、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語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亟待語文教師們探究和實踐的一項重要課題。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是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基礎課程,也是必修課程。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文言文、現代文等多樣化的文學樣式是古今中外的作家高尚道德情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集中呈現,蘊含大量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德育元素。所以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學生通過學習語文學科的內容,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責任感等內化于心,從而促進其人格的健全、完善,能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思想、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引導學生在文學作品中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及古人的智慧,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宏偉目標,培育充滿文化自信、富有家國情懷、擁有較高道德情操和素養(yǎng)的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
第一,由于自身的辦學特點和社會需求,部分職業(yè)院校教師與學生的關注點集中在專業(yè)技能的學習上,忽視了文化課在技能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文化課教學也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精心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以期能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因為一些學校對文化課重視不夠,語文教師對教學缺乏足夠的開拓創(chuàng)新熱情,往往存有完成教學任務的想法,甚至有部分教師認為思政和語文沒有關系,思政教育主要是政治課教師的事情。由此使得語文蘊含的深刻內涵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深層展現。其實,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多數教師沒有充分挖掘這些寶貴的思政元素,就課文講課文,削弱了語文教學教化育人的功能。
第二,學生對語文課缺乏興趣。傳統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通常以教師理論知識講授為主,導致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缺乏興趣,有時竟變成教師的自問自答,思政教育更是無從談起。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思政課、語文課之類的文化課較為排斥,認為學習專業(yè)技能更為實際有用。
第三,語文課教學方式缺乏新意。語文課教師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逐段逐句講解課文內容,學生邊聽邊記,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較少。雖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許多院校在每間教室都配有智慧黑板或者多媒體設備,年輕教師也開始重視多媒體在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但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如果不能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思政就難以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一)課堂教學重思政
1.潤物無聲講教材
職業(yè)院校的語文教師在課前備課時要注意結合課文內容收集思政素材,拓展教學內容,拓展課堂深度,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正面的思想熏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堅定理想信念。如在講解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和孫犁的《荷花淀》這類具有中國革命傳統教育色彩的文章時,教師結合“以天下為己任”或弘揚抗擊外敵入侵、保衛(wèi)家園責任擔當的選文主旨,感悟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戰(zhàn)爭年代人民的堅定信念,幫助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學生時刻謹記在自己的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傳承紅色基因,立足本職,以一顆螺絲釘的精神接續(xù)奮斗。
2.用心用情選典型
在傳統課堂中,大多數語文教師將精力主要集中在字、詞、句、段這些基礎知識的分析講解上,就語言講語言,忽視了語文教學中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教師應在授課時有針對性地選取課文中的典型段落進行分析,促進思政教育元素完美融合進語文課程的講授中,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學知識的同時逐步形成正確的三觀。如教師在講解《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可選擇幾個典型段落,引導學生細致梳理焦裕祿同志的感人事跡,用心體會這位基層干部“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用心感受榜樣的力量,從而讓學生增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堅定“四個自信”。
3.別具匠心挖素材
職業(yè)院校新版語文教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語文教師應仔細研究教材,選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文,選擇與學生生活和未來工作息息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確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如《閃亮的坐標——勞模王進喜》這篇課文主要講述的是勞動模范——鐵人王進喜的優(yōu)秀事跡。在實際授課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堅持語文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相融合的改革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領悟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的精神特質和人格魅力,結合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專業(yè)特色,認識人文素養(yǎng)教育對培養(yǎng)職業(yè)精神的意義,加深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理解,增強職業(yè)意識,培育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體悟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
4.開拓創(chuàng)新跨媒介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把人類帶入了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介并存的信息時代。各種媒介相互補充,彼此融合,豐富了閱讀的內容與形式,擴大了交流的渠道和空間,拓展了參與社會的深度與廣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應該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信息的獲取、呈現與表達,觀察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現象,了解其特點和規(guī)律,理解、辨析媒介傳播內容,培養(yǎng)跨媒介分享與交流的能力,提高信息素養(yǎng)。如以某一個重要的傳統節(jié)日的傳承現狀為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廣泛搜集與其相關的信息,辨析篩選有效信息,達成一致意見,參加班級交流活動,而后按類別建立電子資源庫。在信息收集過程中,體會傳統節(jié)日歷史記憶中的時代氣息變化,感受新時代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領悟現代文明進步中所飽含的國家力量,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誦讀經典滲思政
1.以生為本,選擇誦讀內容
在選擇誦讀內容時,教師應依據學生現有的語文基礎和實際認知水平,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詩文,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增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如讓學生利用早晚自習的時間誦讀《左傳》名篇《燭之武退秦師》、辛棄疾所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詩文,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加深理解進而深刻體會到這些作品中所蘊藏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會詩詞中所滲透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學生誦讀為主,教師講解為輔
針對職業(yè)院校學生的語文基礎現狀,教師應先對經典古代詩文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其語言文本及蘊含的深刻含義和思想感情有初步認知后,再讓學生自行誦讀。如此,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誦讀《論語》《孟子》這類語錄體經典文章時,教師圍繞重點字詞、文章大意、文化內涵、現實價值等進行講解后,由學生分小組進行分角色扮演朗讀,這樣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朗讀過程中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從而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
3.以賽促學,升華學生價值觀
職業(yè)院校還可以組織“經典誦讀”大賽,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教育目標。比賽前,學生需要選題,這就要求他們閱讀大量的經典,了解文意,盡管只是粗淺了解,仍可以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有個大致認識;比賽時,學生展示一段時間以來的練習成果,在激昂的音樂聲里切身感受英雄們的拳拳報國心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在悠揚的配樂聲中體味愛情的喜悅和生活的美好。通過比賽,學生不僅鍛煉了膽量,提升了誦讀和表演能力,也能更進一步感悟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美及思政教育之要義。
(三)課外活動強思政
1.組織辯論,強化認識
要讓思政理念與語文課堂相互滲透、融合,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更應引導學生將思政理念貫穿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之中。因此,教師可根據實際授課內容,通過辯論賽的形式,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政意識。
2.課外活動,踐行理念
如果條件允許,教師也可以將思政教育的陣地由教室轉移到戶外,甚至是校外,通過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落實思政理念。如可以院系、班級為單位,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歷史遺跡,或訪問革命前輩、英雄人物。每位學生選取其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查閱資料,搜集、整理相關素材,借助圖片、音視頻或實物,向其他學生講述那些意義非凡的革命事件、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跡,展現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在講述的過程中,學生們對革命精神的感悟更為直觀、具體,思想也可得到升華。
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相互滲透、交融,語文教師更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在課堂內外深度挖掘思政素材,豐富課程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在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力求在語文教學中將立德樹人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1]李祝勇.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9(29).
[2]張彥,姚麗.課程思政理念滲透中職語文教學的策略探究[J].職業(yè)教育,2022(3).
(作者:李立新,鹽城技師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朱珠,鹽城技師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