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施林克代際小說《奧爾加》在家庭記憶框架下,虛構化、多視角地描繪了德國20世紀三代人的生平故事,以宏大敘事展現(xiàn)了德國20世紀動蕩歷史的全貌。小說呈現(xiàn)出多向度記憶書寫的特征,揭示了德國殖民主義和納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殖民種族主義”意義上的相似性和連貫性,著重展現(xiàn)了德國殖民者在德屬西南非洲屠殺赫雷羅人以及納粹侵占東歐“生存空間”的內在關聯(lián)。小說提醒讀者,在看待20世紀上半葉災難性的歷史事件時,不應采取簡化或激進的立場,而應結合當前熱議的多向度記憶話語,在理性和全面的反思基礎上,相互指涉和對話式地探討德國殖民史和納粹史罪責共同的政治史和思想史根源,例如種族和文明優(yōu)越論、俾斯麥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學等。
關鍵詞:
赫雷羅人; 種族屠殺; 生存空間; 《奧爾加》; 多向度記憶
中圖分類號:I516.074A001509
伯恩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代際小說《奧爾加》(Olga, 2018)在家庭記憶框架下,多視角地講述了德國20世紀三代人的故事,追憶和批判了德國的殖民主義和納粹主義,并探討了兩種意識形態(tài)上的高度關聯(lián)性,呈現(xiàn)出多向度記憶書寫的特征。該小說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全知敘述者視角講述了女主人公奧爾加·林克(Olga Rinke)的生平及其家庭故事。小說將奧爾加的出生地設定在1880年的西里西亞,而她于20世紀70年代卒于海德堡,由此,她正可以成為德國20世紀殖民史和納粹史、德國戰(zhàn)后重建以及“六八”學生運動的時代見證者。她的愛人赫伯特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殖民主義思想所荼毒,先是自愿加入了德屬西南非洲殖民地的警備部隊(Schutztruppe),目睹了德國殖民者對當?shù)睾绽琢_人和納馬人實施的種族大屠殺。隨后,他踏上了前往南美洲、卡累利阿、西伯利亞以及北極的旅程,但在一次北極探險中音訊全無。而他們唯一的孩子艾克(Eik)在二戰(zhàn)中加入了黨衛(wèi)軍,在前線被蘇軍俘虜,戰(zhàn)爭結束十年后才被允許離開蘇聯(lián)的戰(zhàn)俘營,返回德國。小說第二部分從第一人稱敘述者——“六八一代”的費迪南德(Ferdinand)的視角出發(fā),講述了他和其家庭裁縫奧爾加的互動和不同的歷史觀。小說第三部分為奧爾加在1913年至1917年寫給遠方愛人的數(shù)十封書信。這些書信展現(xiàn)了她對赫伯特的復雜情感以及對殖民主義和種族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
施林克的作品主要表征20世紀的德國史,但《奧爾加》在敘事時間跨度和人物設定上與其此前出版的小說顯著不同。施氏在《朗讀者》(Der Vorleser)和《自我三部曲》(Selb-Trilogie)中責問和反思了納粹罪行,在《周末》(Das Wochenende)和《樓梯上的女士》(Die Frau auf der Treppe)中質詢了德國戰(zhàn)后的左翼恐怖主義。上述作品中的主人公多為歷史罪犯且面臨問責,而《奧爾加》的主人公喪失了兩位至親,在二戰(zhàn)后又被迫離開位于原德國東部地區(qū)的故土,成為德國殖民主義和納粹罪行的受害者和反思者。此外,《朗讀者》中的主人公漢娜·施密茨(Hanna Schmitz)作為文盲和罪犯,象征著平庸的惡,而奧爾加作為在所處時代少數(shù)受過良好教育的獨立女性之一,富有良知和批判性思維,較易讓人產生共
情。①赫伯特是一名大男子主義者,他嫉妒奧爾加獲得了更為良好的教育。這種對比顛覆了當時傳統(tǒng)的性別權力關系。他為了殖民夢想遠離家人,毫不顧及奧爾加的感受。小說由此追憶了這一歷史事實:當時的德國男性一代受到本國殖民主義思潮的蠱惑,拋妻棄子,參與帝國擴張。奧爾加對家人的所作所為始終保持著高度警覺,從未盲目成為所處歷史時期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追隨者。小說通過書寫該人物的價值觀、政治信念和生平經歷,審慎地批判了德國殖民史和納粹史。
然而,這部小說也招致了批評。沃爾夫海姆在發(fā)表于《明鏡周刊》的書評中認為,施林克呈現(xiàn)過往復雜歷史事件的模式過于簡化:“一些情節(jié)被壓縮成了快進方式,如同一臺相機處于快進模式。因此,許多事件均顯得粗糙,缺乏深度?!雹诙硪晃粫u人施羅德在“德國之聲”網站上亦撰文指出,施林克無法勝任加工如此龐大的素材。③但本文認為,盡管《奧爾加》未能細致入微地刻畫所涉及的20世紀所有重要歷史事件,但其“大歷史”的宏大敘事視角旨在促使讀者思考德國殖民主義與納粹主義之間在意識形態(tài)和實施手段方面的連續(xù)性。
基于羅斯伯格和齊默勒關于20世紀德國歷史罪責的多向度記憶討論,本文將分析該小說如何多向度和對話式地再現(xiàn)、探究了德國殖民史與納粹史的關聯(lián)性及其共同根源。
一、 對20世紀德國歷史罪責的多向度討論
美國猶太裔學者邁克爾·羅斯伯格(Michael Rothberg)提出了“多向度記憶”(multidirectional memory)理論,并置了“猶太大屠殺研究”和“后殖民研究”,在后殖民化和去殖民化的語境中,考察了全球化時代的“猶太大屠殺”記憶。羅斯伯格指出,“猶太大屠殺”記憶研究在二戰(zhàn)后興起并躍升為德國乃至西方社會最為重要的歷史議題之一。在這些研究中,“猶太大屠殺”被認為在所有人類暴行中絕無僅有,承載著人類受難和人性喪失的痛苦記憶。這一議題在得到最多關注的同時,也試圖幫助其他各類殖民暴力的受害者發(fā)聲。但此前很多人認為,發(fā)生在歐洲本土的“猶太大屠殺”暴行在道義上比歐洲殖民者在其他地區(qū)犯下的罪行更值得反思。甚至有部分猶太學者和歐洲白人學者宣稱,與該歷史無關的族群無權探討相關議題。羅斯伯格則指出,所謂的“猶太大屠殺絕無僅有”的觀點就認識論而言是錯誤的,如果不讓其他群體介入相關探討,只會進一步降低對該事件的關注度及其記憶價值。
羅斯伯格反對上述“集體記憶作為競爭記憶”的思維框架,不認為記憶是“爭奪稀缺資源的一種零和游戲”。④各種記憶之間并非相互對立和非此即彼,記憶是多向度的,“從屬于不斷的協(xié)商、交叉指涉和借用過程; 具有生產力,而非私人所有”⑤?!岸嘞蚨扔洃洝崩碚摰膬r值在于,指出不同的創(chuàng)傷性記憶可相互交叉和借鑒,如此不同民族、種族、國家和社會的記憶訴求可一道得到處置和伸張,從而也可商榷各民族如何共同維護人性、繼承歷史遺產和承擔人類未來責任。
2021年,羅斯伯格和德國歷史學者尤爾根·齊默勒(Jürgen Zimmerer)在德國《時代周報》發(fā)表時評《記憶文化:解除比較的禁忌》,進一步探討了猶太大屠殺、德國殖民主義以及反斯拉夫主義記憶之間的多向度關聯(lián)性。該時評指出:《明鏡周刊》編輯托比亞斯·拉普(Tobias Rapp)認為,猶太大屠殺是絕無僅有的,不應將其與德國的殖民主義罪責加以比較;而克勞迪烏斯·賽德爾(Claudius Seidel)亦在《法蘭克福匯報周日版》上撰文聲明,盡管在德國生活著數(shù)以百萬計有著移民背景的家庭,但他們與德國此前的歷史并無關聯(lián),德國的歷史責任不應全球化,也不應將其跟移民家庭自身的歷史記憶做對比。羅斯伯格和齊默勒批判了上述言論的“狹隘主義”(Provinzialismus),認為禁止比較和建立關系將導致猶太大屠殺從作為整體的德國歷史中脫離,并造成以下嚴重后果:首先,強調不可比較性妨礙了對納粹罪行重要根源的審視,特別是針對德國在東方實施的殲滅戰(zhàn)以獲取殖民地式“生存空間”這一行為的反思;其次,狹隘主義削弱了“永不再犯”的道德力量,因為特殊事件無法重演;最后,狹隘主義讓歐洲右翼政府可趁機掩蓋以下慣用伎倆,即把對德國主要責任的必要提示濫用為對一種新民族主義的辯護。①
兩位時評人指出,雖然反猶主義、殖民種族主義和反斯拉夫主義在具體內容上存在差異,但均為大屠殺、侵略他國和發(fā)動第三帝國殲滅戰(zhàn)構建了必要的敵對勢力形象。大屠殺并非大規(guī)模暴力在后殖民史上唯一的鏈接點。納粹德國為了爭奪“生存空間”而發(fā)動殲滅戰(zhàn),和威廉二世時期的殖民史有著相似性和平行之處。占領東歐“生存空間”、清洗斯拉夫人和大規(guī)模移民德國人,便是殖民主義的延續(xù)。上述罪行的“殖民維度”可定義為“殖民話語的連續(xù)性和功能等價物,而非因果關系”,拒絕對殖民罪行開展辯論,并試圖不加批判地挽救歐洲現(xiàn)代性,是在“保障白人在內的霸權地位和‘西方’對外的主導地位”。②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zhàn)之后,阿倫特和塞薩爾等猶太裔和非猶太裔的知識分子商討了猶太大屠殺、殖民主義、奴隸制和種族主義之間的聯(lián)系③。弗朗茨·法農(Frantz Fanon)認為,法西斯主義本質上是一種轉向內部的歐洲帝國主義,在1918年后失去殖民地的德國展現(xiàn)其最大威力,這并非偶然。④德國全球史學者賽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亦考察了德國殖民主義和納粹時期擴張以及大屠殺事件的相似性。⑤與上述的關聯(lián)性觀點相呼應,羅斯伯格和齊默勒的時評指出:“多向度記憶證明,猶太大屠殺促進了對奴隸制和殖民主義的記憶,而后兩項記憶又增進了一種猶太大屠殺公共記憶的形成。這駁斥了在德國常聽到的指責,即后殖民理論為‘結構性的反猶主義’?!睍r評最后總結道,“正是這樣一種差異化團結的愿景,對于多元化社會來說是必需的”,并呼吁“我們不應該退回到狹隘主義者有關歷史和記憶非此即彼的邏輯中,而是需要基于全球歷史、多向度記憶和種族主義批判,采用一種‘既是又是’的行動主義”。⑥
而《奧爾加》基于史實,通過采用多重視角、虛構式地描繪展示戰(zhàn)時兩代人的命運和戰(zhàn)后“六八一代”的反思,書寫了德國殖民史和納粹史的相似性和連續(xù)性。羅斯伯格在提出多向度記憶概念時,主要針對納粹大屠殺(納粹vs.猶太人)與法國殖民歷史(法國殖民者vs.非洲被殖民者)進行了跨族群和跨文化的探討,而《奧爾加》追憶了德國作為同一施害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罪責,重點刻畫了兩起代表性事件,即納粹德國在東歐發(fā)動的殲滅戰(zhàn)和德意志第二帝國對赫雷羅人實施的種族大屠殺。但小說涉及跨族群受害者的記憶交叉指涉,即清洗及奴役斯拉夫人在“殖民種族主義”意義上與屠殺赫雷羅人有相似之處,這符合上述時評提出的多向度記憶特征。兩段不同民族的創(chuàng)傷性歷史記憶并非“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交叉、彼此關聯(lián),遵循“既是又是”的對話邏輯,可使各自的記憶訴求一道得到處置和伸張,以推動德國反思和承擔對除猶太人之外其他戰(zhàn)爭受害者的歷史罪責。
二、 多向度記憶書寫:屠殺赫雷羅人和侵占東歐“生存空間”
小說著重從赫伯特和艾克兩代人作為歷史見證者的內視角出發(fā),折射了德國殖民者屠殺赫雷羅人和德國納粹侵占東歐“生存空間”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在歷史上,對赫雷羅族和納馬族人的屠戮是20世紀的第一場種族大屠殺,無論在意識形態(tài)(例如極端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還是在具體手段(例如設置集中營)等方面都和后來納粹實施的猶太大屠殺具有相似性。德國殖民者強制奴役兩族民眾和納粹強征數(shù)百萬“東方勞工”,都是視其為“低等民族”,將其當作廉價勞動力進行剝削。在1884—1915年,德國殖民者以“發(fā)展”國家為名,將德屬西南非洲的原住民遷移到特殊的指定地區(qū)(原住民保留地),無償征收他們原有的土地,并強迫其勞動。1903年,這一種族隔離和奴役政策遭到當?shù)睾绽琢_部落的反抗,150余名德國人被殺,德意志第二帝國遂從本土調遣援兵和重型武器,展開暴力鎮(zhèn)壓。曾參與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的德屬西南非洲指揮官洛塔爾·馮·特羅塔(Lothar von Trotha),在1904年10月初發(fā)布了所謂的“滅絕令”:“德國邊境內的每個赫雷羅人,不管有無槍支,有無牲畜,都應被趕盡殺絕?!雹?904年10月,納馬部落也發(fā)起了反抗活動,馮·特羅塔遂于1905年4月對該部落下達類似的“滅絕令”。由于帝國政府并未準許此類種族屠殺的行為,馮·特羅塔隨后不得不將幸存的兩族人關入集中營,或送入德國人的工廠里服苦役。1904—1908年,8萬赫雷羅族人中的6.5萬人和2萬納馬族人中的1萬人,或死于槍殺、勞累、營養(yǎng)不良和醫(yī)學實驗,或在逃亡途中渴死、餓死。②小說從赫伯特的內視角出發(fā),以體驗型的集體記憶修辭形式,呈現(xiàn)了德軍屠殺赫雷羅人的場景:
他看到他的戰(zhàn)友戰(zhàn)斗并倒下。他看到赫雷羅人時有時無地閃現(xiàn)黑色的發(fā)梢,看到他們靈活地從一個掩體跳躍到另一個掩體,有時他看到一個赫雷羅人坐在樹冠上,被擊中后翻滾到地面上,有時他看到黑色的身體和他們藏身的白蟻丘一起被炮彈撕裂并升入空中。③
阿斯特里特·埃爾(Astrid Erll)區(qū)分了體驗型、反思型、對抗型和紀念碑型等文學的集體記憶修辭形式。體驗型記憶修辭將過去再現(xiàn)為新近獲取的體驗,跟“交往記憶”密切相連。交往記憶的特定屬性體現(xiàn)為文學文本中的第一人稱敘事。它傳達了關于戰(zhàn)爭和創(chuàng)傷的特殊的個人體驗和主觀評價,并通過細致描繪日常生活細節(jié)進一步凸顯感知的特殊性和個人自傳體式記憶的真實性。④在上述小說引文中,這一內聚焦的體驗型視角描摹了赫伯特對戰(zhàn)爭經歷的在場式感知和體驗,充分展現(xiàn)了這場戰(zhàn)爭的殘酷性。而赫伯特作為強勢殖民者,可在安全距離外“凝視”他者,“審視”被屠戮者的卑微和無助,畢竟“野蠻”的他者只能以“樹冠”和“白蟻丘”等自然物作為防御掩體,在西方現(xiàn)代武器的攻擊下卻無招架之力。
小說還再現(xiàn)了1904年8月11—12日的瓦特堡之戰(zhàn)(Waterbergschlacht)。在歷史上的瓦特堡戰(zhàn)役中,馮·特羅塔試圖包圍并全殲赫雷羅人,雖然計劃未能完全得逞,但部分幸存的赫雷羅士兵不得不帶著家人逃至奧馬赫克沙漠(Omahekee-Wüste)。馮·特羅塔便下令長時間封鎖奧馬赫克沙漠,控制了為數(shù)不多的水源,最終導致成千上萬的赫雷羅人渴死。⑤小說從赫伯特的個人視角出發(fā),描繪了他在此次戰(zhàn)役中的所見和所思:
有時,赫伯特需看守被俘的赫雷羅人,他想知道他們該被迫勞動,還是該被機器取代。他最接近他們的時刻,最能和他們感同身受的時刻,是在他追捕他們并在瓦特堡之戰(zhàn)后目睹他們受苦和死亡的時候。然而,他們像牲畜一樣垂死掙扎,倒在地上,而他則騎在馬上。①
上述赫伯特的視覺場景并非客觀中立,而是本身帶有種族歧視和西方霸權等級結構。德國殖民者“騎在馬上”,居高臨下,處于凝視主體的位置,被殖民者身居低位,成為被凝視和被殘害的“異類”和“他者”。其背后的權力運作機制,充滿了對他者的審視與控制。在赫伯特的單方聚焦視角下,沙漠中死去的無名赫雷羅人未能發(fā)聲。殖民者壟斷了話語和感知的權力。垂死的赫雷羅人不再具有人的體征和主體性,如同“牲畜”般任由德國殖民者處置和嘲弄。在上述引文中,赫伯特對于赫雷羅人遭受的苦難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感同身受,但作為殖民者,他缺乏對于剝削和壓迫原住民本質的批判性思考。他未曾質疑德軍大規(guī)模殺戮或奴役赫雷羅人的侵略行徑,甚至在與奧爾加的交談中宣稱:
黑人企圖發(fā)動起義奪回政權,我們不能讓他們得逞。我們的勝利是為了實現(xiàn)他們和我們自身的福祉。他們是一群處于最低文化層次的人,缺乏我們擁有的最崇高和最美好的素質,如勤奮、感恩、憐憫以及所有理想化的品質。即便從外表上看他們受過教育,他們的靈魂也跟不上。一旦他們勝利了,文明民族的生活將出現(xiàn)可怕的倒退。②
在此處,“殖民化”被解釋為“文明化”,種族等級觀和文明優(yōu)越論成為為殖民侵略辯護的借口,赫伯特的價值觀代表了德國殖民者的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民族共識,即:德國人在德屬西南非洲的統(tǒng)治是所謂“文明民族”擴張權力的一部分,這種行為是理所當然的,對殖民和被殖民者均有利。但實際上,以西方現(xiàn)代文明“教化”赫雷羅人的做法并非旨在提升其福祉,而是一方面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當?shù)氐臄U張和殖民統(tǒng)治服務,另一方面在暫無法實現(xiàn)全面機器化生產的情況下,將當?shù)鼐用褡鳛閺娭苿诠ぜ{入殖民工業(yè)體系。
德國殖民者這一種族優(yōu)越論的思想史根源可追溯至康德和黑格爾??档抡J為:“人類就其最大的完善性而言在于白人種族。黃皮膚的印第安人的才能較小。黑人就低得多,而最低的是一部分美洲部落?!雹酆诟駹栆舱撌龅溃骸啊聦嵣希谌说奶攸c在于,他們的意識還未覺察任何固定的客觀事物,比如上帝、法律等?!谌舜砹恕靶院丸铗埐获Z的自然人類?!雹芏谴祟惼缫暫谌说绕渌猩朔N的種族主義話語傳統(tǒng),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其他大陸的殖民擴張?zhí)峁┝艘庾R形態(tài)基礎。
而在納粹的種族主義話語中,納粹亦將歐洲白人根據(jù)族裔劃分成不同等級,此前對有色人種的種族優(yōu)越論轉向了歐洲內部。例如,斯拉夫人處于等級的底層,低于雅利安人和西歐人,僅僅高于猶太人和吉卜賽人。小說通過描繪艾克參與納粹的“東歐總計劃”(Generalplan Ost)行動,多向度和對話式地探究了納粹奴役斯拉夫人與德國殖民者種族壓迫行徑之間的關聯(lián)性。艾克是一名納粹主義的狂熱分子,加入了黨衛(wèi)軍,抱有為帝國獲取更多“生存空間”的妄想:
艾克幻想著在尼曼河和烏拉爾之間、黑土地和草原之間的德國生存空間,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和龐大的牛群。在他的幻想中,德國會有防御性村莊,其他地方都是空無一人;男男女女的工人,他們像耕地的牛和拉車的馬一樣,早上從各個地方走來,晚上又消失在某個地方。他將會騎在馬上指揮,將斯拉夫人的慘狀變成德國的輝煌。⑤
引文中的“德國生存空間”(Deutscher Lebensraum)、“空無一人”和“防御性村莊”(Wehrdorf)等話語來源于納粹黨的所謂“東方總計劃”。德國歷史學家哈拉爾德·維德舍因(Harald Wiederschein)指出,該計劃旨在將德國統(tǒng)治范圍東擴至烏拉爾山脈,并將占領地分為“東部地區(qū)”“烏克蘭”“莫斯科區(qū)”“高加索”等四個帝國總督轄區(qū),遷移東歐土地上的3 000萬至5 000萬居民,從而為大約1 000萬德國移民提供新的“生存空間”。納粹意欲“德意志化”占領區(qū)的居民,或強制其勞役,或將其流放至西伯利亞,又或者干脆將其除掉。希特勒和他的帝國規(guī)劃者認為,這樣德國將擁有一個巨大的谷倉、大量的石油和勞動力,從而成為自給自足的國家。①歷史學者弗蘭克·巴約爾(Frank Bajohr)和瑞秋·奧沙利文(Rachel O’Sullivan)寫道,該計劃旨在對被占領地區(qū)進行種族“清洗”和重新布局,包括在東歐設立德國人定居點和“防御性村莊”,這應在猶太大屠殺之后實施。②在上述小說引文中,施林克通過采用形象化的隱喻“耕地的?!焙汀袄嚨鸟R”,展現(xiàn)了斯拉夫人在艾克這一納粹分子眼中的去人格化和工具化,這和前文中對赫雷羅人和“牲畜”的類比不謀而合。而艾克如同其父輩,繼續(xù)“騎在馬上”,趾高氣揚地統(tǒng)治“劣等民族”。在他看來,斯拉夫人存在的意義僅僅在于以勞工身份服務第三帝國的運轉③,至于其晚間是否有得體的棲身之所毫不重要。如果說其父輩的殖民行徑還披著一層“教化被殖民者”的“文明”外衣的話,那么艾克的妄念“將斯拉夫人的慘狀變成德國的輝煌”更為赤裸地體現(xiàn)了納粹基于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種族優(yōu)越論。
針對納粹“東方總計劃”和德國殖民主義的歷史相關性,巴約爾和奧沙利文指出,可將該計劃視為“‘定居殖民主義’的一種形式,其主要目的不是剝削作為勞動力的當?shù)厝丝?,而是長期而言,通過殖民國的新人口取代他們”④。對此,兩位歷史學者進一步闡明:
“支持德國占領東歐的活躍分子年齡通常較小,并無任何殖民經驗。但殖民主義顯然提供了一種受其歡迎的解釋項,使上述人群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使命般的崇高性,并化身為后代執(zhí)行的先鋒任務,在被占領地區(qū)實施種族層級化政策,自封為主人并使其合法化?!雹菥S德舍因也指出:“在威廉時代的德意志帝國,民族主義團體就曾要求執(zhí)行‘大規(guī)模的定居政策’。保守派精英曾夢想著殖民式剝削‘東部地區(qū)’?!雹?/p>
同上述德國史學者的觀點一致,小說呈現(xiàn)出父子兩代人對待其他民族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一致性,并暗示道,納粹通過發(fā)動殲滅戰(zhàn)爭(Vernichtungskrieg)占領東歐并清洗、奴役當?shù)鼐用竦淖龇?,與德屬西南非洲時期霸占原住民土地且屠殺、奴役赫雷羅和納馬族人的行徑具有連續(xù)性,即兩者本質上均為殖民種族主義。
小說還從奧爾加的視角窺探了歷史重演的原因。奧爾加在二戰(zhàn)后對費迪南德坦言,她錯誤地教育了兒子。她向小艾克講述了一個充滿冒險精神和英勇無畏的赫伯特,講述他的旅行,卻未告知殖民主義思想使得赫伯特最終下落不明?!八虬苏故玖艘粋€英雄般的赫伯特,不是那個因過分自信而凍死的波美拉尼亞男孩,而是一個渴望廣闊和遙遠的冒險家,一個不屈不撓、忍受最大程度的艱辛、經受住最大危險的人?!雹傩≌f也暗示了造成這一錯誤教育方式的原因:奧爾加在二戰(zhàn)之后才了解到德國殖民者犯下的罪行,包括對赫雷羅和納馬人實施的種族屠殺。奧爾加的家庭悲劇提喻式地表明,德國社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未曾認真反思威廉時代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危害性和思想根源,從而未能避免殖民種族主義在納粹時期卷土重來,繼續(xù)禍害了下一代。艾克在二戰(zhàn)后被遣返,離開了蘇聯(lián)戰(zhàn)俘營,但奧爾加拒絕與兒子重新建立聯(lián)系,這寓示著她對上述意識形態(tài)的堅決抵制和唾棄。
三、 戰(zhàn)爭一代和“六八一代”的跨代際記憶對話和多向度關聯(lián)
二戰(zhàn)之后,奧爾加和作為“六八一代”的費迪南德展開了關于德國殖民史和戰(zhàn)爭史的對話,展現(xiàn)了不同代際對于德國歷史罪責不同的理解方式、價值判斷和反思視角,彰顯了歷史記憶的擴代際傳播機制和多向度關聯(lián)性。埃爾認為,敘述主體的選擇對文學記憶具有結構性意義。②施林克在《奧爾加》中構建了與《朗讀者》相類似的敘述主體,繼續(xù)采用了一名戰(zhàn)后年輕男性和一名作為戰(zhàn)爭親歷者的年長老女性的對話結構,以此從不同視角探討德意志民族的罪責問題。
首先,奧爾加作為兩段歷史時期的親歷者和批判者,評判和反思了她的兩位親人的狹隘民族主義和“偉大妄念”(Grenwahn)。奧爾加在給赫爾伯特的信中批判了殖民擴張主義的虛無和荒誕,她將赫伯特的殖民幻想稱為“空中樓閣”③和“膨脹的孩子氣”④,認為這些幻想導致了他的毀滅:“他對廣闊的渴望一直是她的煩惱。……但廣闊是虛無的。他想讓自己消失在虛無之中。”⑤她認為,造成愛人和兒子個體災難的根源可追溯至俾斯麥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從俾斯麥開始,災難就開始了。自從他讓德國騎上一匹高大的戰(zhàn)馬,德國人就希冀一切都是偉大的。赫伯特腦海中的殖民夢想和北極幻想以及艾克對生存空間的幻想,在她看來,都可歸咎于俾斯麥,即便俾斯麥并不在乎殖民地?!雹扌≌f亦從赫伯特的視角寫道:“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德國人只敬畏上帝,其他則什么都不怕,然后他繼續(xù)啟程?!雹?/p>
在此,小說明示,德國殖民者的探險欲望和對異域的狂熱追求,與俾斯麥依靠武力統(tǒng)一德國的“鐵血政策”密切相關。施林克認為,正是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統(tǒng)一德國后,德國民族主義者和軍國主義者在“偉大妄念”的驅使下探索外部世界,企圖擴張德國邊界。小說還從赫伯特的視角出發(fā),描寫他的殖民擴張思想還受到尼采“超人”(bermensch)哲學的影響:“他的老師提到了尼采、上帝之死、超人和永恒輪回,赫伯特希望在尼采的理念中找到答案?!麤Q定成為一個超人,不停歇,不休憩,使德國變得偉大,并與德國一起變得偉大,即使這意味著殘忍對待自我和他者?!雹?/p>
由此,小說試圖說明:“偉大妄念”和“超人理念”是20世紀上半葉德國悲劇史的思想根源,共同導致了多數(shù)民眾受到極端民族主義和殖民擴張主義思想的蠱惑,狂妄自大,試圖將德國的發(fā)展建立在對其他國家和民眾的征服和奴役之上,在給他者制造了深重歷史災難的同時,最終也使個體和國家走上了自我毀滅的不歸之路。
但是,從費迪南德所代表的“六八一代”的視角來看,奧爾加的保守價值觀與聯(lián)邦德國戰(zhàn)后追求進步和革新的時代風貌不符。作為小說的中心聚焦視角和一名獨立、機警、充滿愛心的女性角色,奧爾加批判性地、冷靜地與當時風云變幻的時局保持了距離。沃爾夫海姆甚至認為奧爾加過于完美,是一個“驚人的構思,存在著陷入平庸的危險”⑨。本文認為,奧爾加這一人物形象雖易讓人產生認同感,但并不完美,這一點尤其可通過兩人跨代際的認知沖突體現(xiàn)出來。奧爾加的生平和家庭故事及其個性特征吸引著年輕的費迪南德。但是聯(lián)邦德國的戰(zhàn)后“主旋律”為快速重建、學生運動、歐洲一體化以及全球化,而奧爾加認為“重建和經濟奇跡已經過于偉大”①,并且反對其他一切帶有“偉大妄念”烙印的新型事物:
她認為我們這些大學生過于喜歡道德說教,且總是自以為是。今日,她會嘲諷那些忘記了如何調查研究,只擅長道德譴責和丑聞化報道的媒體。聯(lián)邦總理府和議會大樓以及大屠殺紀念碑在她眼中,都過于龐大。她會為德國的重新統(tǒng)一感到高興,但又會覺得自那以后擴大的歐洲和全球化的世界都變得過于龐大。②
在此,奧爾加質疑聯(lián)邦德國戰(zhàn)后的宏大敘事和激進社會思潮,其原因在于,德國20世紀上半葉兩大帝國的政治宣傳極具煽動性,并造成了嚴重后果,這給時代見證者奧爾加留下了重大精神創(chuàng)傷。施林克通過刻畫這一代際沖突,展現(xiàn)了戰(zhàn)后德國社會價值觀的多樣性和代際差異。而這一代際裂痕也體現(xiàn)在費迪南德對奧爾加意外身亡事件的疑慮上。
小說中,奧爾加在海德堡因觸碰到俾斯麥紀念碑附近的炸藥裝置,遭受致命傷害而不幸去世。警方高度懷疑受害人蓄意炸毀該紀念碑,但因操作不當誤傷自己,而非輿論普遍認為的左翼恐怖分子所為。奧爾加在臨終前,并未向費迪南德透露事發(fā)現(xiàn)場的真實情況,且未有任何抱怨。③現(xiàn)實中,海德堡的俾斯麥雕像位于該市的俾斯麥廣場,于1897年4月1日為慶祝其82歲誕辰而落成。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指出,紀念碑“由人類的雙手和意識構建;它們的信息為石制的信件,向后人傳達特定的記憶內容”④。俾斯麥紀念碑的存在對奧爾加而言,意味著俾斯麥和他的政治理念仍得到后人的景仰。而在奧爾加眼里,正是俾斯麥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和軍事強國思想導致了日后德意志兩大帝國的軍事擴張和殖民主義,從而將她的兩代至親引向毀滅的深淵。通過奧爾加的意外身亡事件,讀者可以多向度地思考俾斯麥的政治遺產和德國殖民主義及納粹主義的因果關系。
同時,小說也寫出了費迪南德對此的道德判斷:“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關于奧爾加和俾斯麥。她認為俾斯麥應對許多事情負責,而現(xiàn)在他將對她的死亡負責。這種情況有些滑稽、諷刺和荒謬。我想知道,如果奧爾加還能笑,她是否會為此發(fā)笑。”⑤費迪南德的這一批判性態(tài)度似乎也在提醒人們,在看待20世紀上半葉德國災難史時,不應把全部責任都推給某一歷史人物,更不應以暴力和破壞性的方式試圖清算過往。換言之,人們不應采取簡化或激進的立場,而應在多向度記憶話語中,多維度和對話式地探討德國的歷史罪責及跨國別和種族裔受害群體的創(chuàng)傷記憶,并理性地追溯其深刻的思想和社會根源。例如,歷史學者康拉德就曾指出,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將納粹的東擴運動解釋為殖民帝國建立的形式和“偉大妄念”的表達,但德國的“東擴欲求”(Drang nach Osten)若放置在殖民主義更為寬廣的語境中,可追溯至條頓騎士團(Deutscher Orden)在中世紀的定居和擴張政策。⑥
四、 結 語
《奧爾加》將20世紀的德國史置于個體記憶敘事與集體記憶敘事的交匯處。施林克在家庭記憶的框架下,多視角地描繪了兩代男性家庭成員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時期所持有的種族和文明優(yōu)越論以及殖民擴張主義等思想,在刻畫個體悲劇命運的同時,也重點追憶了德國給赫雷羅族以及“東方勞工”等跨國別族群帶去的深重苦難。小說還從主人公奧爾加的聚焦視角出發(fā),審視了家庭悲劇,控訴了德意志歷史罪責,此外還展現(xiàn)了她和作為“六八一代”的費爾南德之間不同歷史觀和價值觀的代際沖突。小說試圖激發(fā)讀者開展多向度反思,關注德國殖民主義和納粹主義在“殖民種族主義”意義上的內在關聯(lián)性,并相互指涉和對話式地追溯和考量兩者在德國思想史和政治史領域的共同成因,例如種族和文明優(yōu)越論、俾斯麥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學等。
From German South West Africa to Eastern Europe’s “Living Space”: On
the Multidirectional Memory Writing in Schlink’s Generation Novel Olga
ZHUANG 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Bernhard Schlink’s intergenerational novel Olga se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amily memory, employs fictionalization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 to narrate the life stories of three generations in 20th century Germany, unveiling the full scope of Germany’s tumultuous history during that period. The novel writes multidirectional memory in the sense of Rothberg and Zimmerer, reveal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continuities between German colonialism and Nazi ideology in terms of “colonial racism”. It particularly highlights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the genocide committed by German colonizers against the Herero in German South West Africa and the Nazi appropriation of the “l(fā)iving space” in Eastern Europe. The novel urges readers not to adopt simplistic or radical stances when considering the catastrophic events of Germany’s 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stead, it advocates for a rational and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n Germany’s colonial and Nazi histories by engaging with the currently discussed multidirectional memory discourse, exploring the common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roots of these histories, such as theories of racial and civilizational superiority, Bismarck’s German nationalism and militarism, and 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bermensch”.
Herero; genocide; living space; Olga; multidirectional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