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活著》是作家余華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以描述富貴一家歷史中的巨變?yōu)橹?,在作品中存在不同的女性,這些女性有著不同的人格,在人格的背后反映出了不同的心理韌性。本文以《活著》中的家珍和鳳霞為研究對象,從女性角色入手,分析女性心理韌性表現(xiàn),最終研究女性心理韌性的原因,了解《活著》中女性角色在逆境中堅守信念、勇敢面對生活的支撐點,從中汲取力量,深刻分析時代女性的光輝形象。
[關(guān)鍵詞] 《活著》 女性角色 心理韌性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5-0023-04
《活著》一書的寫作背景貫穿內(nèi)戰(zhàn)時期到“文革”時期,以“富貴”一家的故事作為整體的框架,小說中的人物有著不同的經(jīng)歷,通過描述人物的矛盾點闡述人生哲理。小說中有兩位貫穿全書的女性——家珍和鳳霞,在小說中,對這兩位女性的語言描寫以及心理描寫十分豐富,她們的性格剛?cè)岵日宫F(xiàn)了時代女性的堅韌,也間接地體現(xiàn)特殊時期女性的無助。對這兩位女性的描寫可以讓讀者窺探到女性韌性的心理,對當代女性意識覺醒的研究有一定的啟發(fā)。
一、女性角色分析
《活著》是展現(xiàn)我國“文革”期間農(nóng)村生活的小說作品,其中的女性充滿了韌性。本書看似寫的是“富貴”的一生,但是在這本小說中貫穿著兩個女性的角色——富貴的女兒鳳霞和妻子家珍,通過對這兩個女性角色的深度分析,揭示她們在苦難面前展現(xiàn)出來的心理韌性,以及女性的光輝。
1.女兒鳳霞
鳳霞是這本書中唯一人生故事完整的女性,從出生到嫁人再到離世,每一階段的故事都能展現(xiàn)在當時的年代,家庭和社會對女人的影響。在小說中,幼年的鳳霞是活潑開朗的孩子,但是因為富貴“富貴”,間接性地發(fā)燒導(dǎo)致失聲,落下了終身殘疾,這是父親對她的虧欠。在少年時期,鳳霞又因為弟弟的原因,不得不面對被送養(yǎng)的結(jié)局,這是整個家庭對她的虧欠。在成年時期,鳳霞因為難產(chǎn)死亡,這是命運對她的虧欠。鳳霞的一生都在忍受他人帶來的間接痛苦,不得不在每一個階段間接為男性奉獻,從父親到弟弟,最后是丈夫。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打擊下,書中鳳霞的“失聰失語,無法發(fā)聲”正是對當下社會女性的寫照,女性不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也是作者余華在宏觀的層面上想表現(xiàn)的社會女性的悲哀[1]。
2.妻子家珍
家珍是書中的核心人物,相比于富貴的母親,家珍這一角色塑造得更加立體豐滿,盡管她的性格展現(xiàn)出與富貴母親一致,對丈夫的一切行為和言語都無盡地包容,她從來都不會大吵大鬧,而是為家庭中的男性無言地奉獻和犧牲,呈現(xiàn)出一個賢妻良母的形象。但是這份賢妻良母的背后與富貴母親的軟弱不同,家珍的性格中更多的是堅毅,她對家人有著極強的責任感,可以對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一切苦難和挫折坦然地面對,在面對苦難時,家珍表現(xiàn)得更像一個男人,性格堅毅,但是還帶有女性的柔軟。再加上富貴被抓充軍的時候,她一個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在富貴回來之后,家庭的重心又回到了以男性為主導(dǎo)的位置上,又由于在內(nèi)戰(zhàn)時期女性的地位發(fā)展不穩(wěn)定,正處于覺醒階段,但是因為家珍受到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影響,她始終處于男性社會的陰影下,這也就是家珍將全部的價值觀都寄托在男人身上最直接的原因。
同時,家珍也是一個矛盾體,雖然接受過新式的教育,在童年和少年階段,家珍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但是在后續(xù)的發(fā)展中,家珍并沒有因為新式教育而改變自身,反倒是被傳統(tǒng)教育吞噬,更愿意按照富貴的意見,將自己的女兒鳳霞“賣掉”,讓弟弟能夠繼續(xù)讀書。家珍的這種矛盾,不但讓讀者覺得她很可憐,也讓讀者感受到了那個年代女性生存的悲涼。這也體現(xiàn)了女性思想在覺醒中展現(xiàn)出來的新舊沖突,落后意識造成的時代悲劇,以及女性在面對社會倫理道德上的妥協(xié)。
二、女性心理韌性表現(xiàn)
《活著》中的女性角色在苦難中都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心理韌性,深化了小說人物的情感,還彰顯了小說女性人物在逆境中體現(xiàn)的強大力量和價值觀。通過對女性心理韌性表現(xiàn)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她們在面對問題時呈現(xiàn)的心理發(fā)展特點,進一步解釋女性角色蘊含的強大力量。
1.家珍的心理韌性
1.1面對家庭變故時的頑強應(yīng)對
書中富貴被抓走后,家珍作為傳統(tǒng)的女性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毅力,在不確定富貴是否還會回來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承擔起維系家庭的責任。從最開始知道富貴留戀煙花巷柳時的平靜,到后來通過放豬肉的方式的迂回,沒有采用爭吵的方式,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提醒丈夫,展現(xiàn)出了家珍獨有的智慧,以及內(nèi)心底線和原則的堅持。
家珍的“平靜”特性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社會在面對男性的隱忍和順從狀態(tài),但是家珍后續(xù)的“迂回”戰(zhàn)術(shù)打破了這層傳統(tǒng)枷鎖,這種打破更體現(xiàn)在家珍有身孕的情況下跟在正要去賭博的富貴身后,在被打后,也只是尋求了父親的安慰,并沒有求助于父親,可見家珍在家庭的任何壓力下,都堅持自己的堅毅態(tài)度。在后續(xù)的女兒“送養(yǎng)”再到兒子的慘死,隨后感受自己生命的消逝,這一系列過程中,家珍作為女性沒有自暴自棄,可見其內(nèi)心的頑強和堅毅[2]。
1.2承受社會壓力下的自我調(diào)適
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無論是男性還是婦女都需要勞作,家珍在面對軟骨病以及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束縛下,依舊沒有放棄,而是選擇堅強地走下去,努力調(diào)整自身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病痛帶來的困擾,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家庭做出貢獻,讓自己處于病痛和生活之間平衡點,勇敢面對生活的艱辛。
當家珍在割麥子摔倒時,并未被傷痛打倒,而是第一時間關(guān)心自己是否可以養(yǎng)活自己,體現(xiàn)出了家珍獨立堅強的性格特點,以及對自我價值的執(zhí)著追求。在這個過程中,家珍也展現(xiàn)出了新時代女性的獨立的特點,也代表當時社會女性意識的變化,但是最終沒有完成獨立女性的轉(zhuǎn)化。家珍面對不同困境時,依舊努力、堅韌、勇敢,積極進行自我的調(diào)適,在逆境中不斷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心理的韌性得到發(fā)展和鍛煉。
2、鳳霞的心理韌性
2.1逆境中的堅守信仰與希望
鳳霞作為書中的另一位女性,并沒有像母親家珍一樣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她在逆境中依舊堅守希望和信念。鳳霞在面對命運不公的同時,也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具體體現(xiàn)在鳳霞幼年失聰后,并沒有出現(xiàn)過度悲傷的情緒,而是在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母親和弟弟有慶,展現(xiàn)出了超脫年齡的擔當。
在父親富貴回歸家庭后,鳳霞并沒有對父親進行責怪和抵觸,而是依舊用笑容迎接兩年沒有音訊的父親,這份樂觀和堅強讓人動容,甚至是知道了“送養(yǎng)”的真相是為了弟弟,也沒有對父母指責,僅僅是自己偷偷跑回來,以此抗爭命運的安排,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滿足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在如此的逆境中,鳳霞堅持著希望和信仰,反抗不公平的命運,不向命運低頭,勇敢地追尋自己心中的想法,甚至是在饑荒時期,為了維護自己家庭的利益,一反常態(tài)地和強者抗爭,勇于反抗不公平的待遇。鳳霞的故事展現(xiàn)了她在逆境中依舊堅強的心理韌性,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出獨特的“不愿意純粹不反抗命運賜予的苦難”真實寫照。
2.2親人離世后的堅強信念
鳳霞作為書中從幼年到成年成長線完成的女性角色,必不可少地會面對親人的離世,在動蕩的年代,鳳霞依舊堅守家庭的底線,努力尋找生活的意義。在弟弟意外離世后,鳳霞看清生命的脆弱,所以即便是生活貧困,她依舊盡自己最大努力,展現(xiàn)出對生活積極的態(tài)度、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苦難的濡化[3]。弟弟的離世,母親的病重,父親的軟弱,讓家庭的重擔放在了鳳霞的身上,她不但要直面苦難,還要在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下努力與父親維持家庭正常生活,在逆境中,鳳霞堅守內(nèi)心的信念,始終找尋生活中的光,這種堅強信念支撐鳳霞在逆境中成長。
縱觀鳳霞的一生,可以發(fā)現(xiàn)她在承受社會動蕩和生活磨難的同時,依舊保持對生活的熱愛,這樣的精神力量塑造了鳳霞的心理韌性,這也為現(xiàn)代人們提供了一種啟示:在苦難面前,生活的本質(zhì)就是勇氣,需要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鳳霞在她的故事中活出了自我,展現(xiàn)了心理韌性極強女性的一生,也展現(xiàn)了人性的關(guān)輝,成為時代的女性縮影,反映了不同女性在動蕩社會中尋求生存的艱辛歷程。
三、女性心理韌性的探析
家珍和鳳霞兩位女性心理韌性極強的背后,隱藏一系列的原因,涵蓋她們的人物性格、成長經(jīng)歷、社會環(huán)境等,對兩位女性心理韌性背后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可以為當代女性面對生存逆境時提供強大內(nèi)心的參照視角。
1.家珍心理韌性的原因
1.1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影響
家珍心理韌性極強的背后,少不了封建社會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影響。家珍對于家庭對于丈夫,一直死心塌地,忠誠度極高,忍耐力極強。在她的世界里,她認為對婚姻的承諾、對家庭的堅守大于個人的幸福,對家庭的責任付出高于個人的追求。在《活著》中有很多對家珍的隱晦描寫,例如:“家珍亦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極高的女性,家珍病了那么多年,在床上下不了地,頭發(fā)每天都還是梳得整整齊齊的。”“雖然不能如年少時那樣擁有光鮮亮麗的服飾,但她還是不希望病榻上的自己丟了臉面,輸了尊嚴?!薄凹艺渌赖煤芎茫赖闷狡桨舶?、干干凈凈,死后一點是非都沒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還有人說閑話?!盵4]
在家珍的認知中,女性的定位局限在為家庭的付出,她們需要勤勞、任勞任怨,給予家庭中成員最大限度的寬容,以此來維系家庭的穩(wěn)定和諧。這樣的傳統(tǒng)認知觀念,讓家珍在困境中依舊將家庭考慮作為首位,即便是家產(chǎn)喪失、生活陷入困境、兒子意外身亡、自己身患重病等,她都堅持家庭不能散。這一點體現(xiàn)在家珍回歸城市生活后又義無反顧地回到富貴身邊。除此之外,傳統(tǒng)家庭觀念還體現(xiàn)在家珍對自身形象的看重,在家珍病重的日子中,她依舊每天堅持梳頭,保持整潔的形象,以此維護自身賢妻良母的形象。
家珍在心理韌性強大的同時,也被傳統(tǒng)觀念束縛,在社會發(fā)展中,現(xiàn)代女性需要學習家珍保持傳統(tǒng)美德的品質(zhì),但是也要理智地進行問題的分析,在恰當?shù)臅r候選擇隱忍,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堅定的態(tài)度、堅韌的姿態(tài)和原則。這樣才能擺脫不良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體現(xiàn)自我價值。
1.2母性本能的驅(qū)使
母性的本能是家珍在面對逆境中彰顯強大心理韌性的決定性因素,這源于女性本能以及自身對家庭的愛意。家珍作為母親,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除保護子女外,還要保證家庭的完整,這也就是為什么富貴銷聲匿跡兩年后,家珍依舊守護他們的家庭。在面對困難時,家珍本能的母性支持她在痛苦中走下去,為了家庭和子女,她付出了一切,這是難能可貴的。在富貴家落魄的時候,家珍沒有選擇離開,在父親接她的時候,家珍也沒有明確離開,她依舊守在家庭的最前線,在整本書中,雖然主人公是“富貴”,但是更多的閃光點體現(xiàn)在家珍的身上。無論是疾病還是饑荒,都沒有迫使她放棄家庭信念,她堅持用自己的母性力量為家庭筑牢了框架。
家珍對子女的關(guān)愛也是無微不至的,鳳霞的“送養(yǎng)”讓她后悔,有慶的離世讓她痛不欲生,但是母愛讓她重新振作,尤其是在鳳霞回來之后,她用祈求的眼神打動了富貴,用母性的力量與男性地位抗衡。家珍母性的力量在逆境中一次又一次地展現(xiàn),不但是富貴的后盾,也是鳳霞成長的動力,為當代女性樹立了值得尊重的榜樣。
2.鳳霞心理韌性的原因
2.1生活信念的支撐
家珍作為中年女性,其強大的心理韌性多源于成年人的認知以及母愛的驅(qū)動,但是鳳霞作為幼時就殘疾的小孩來說,好好生存就是其心理人性的主要因素。生活信念是鳳霞面對困難展現(xiàn)出強大心理韌性的重要支撐和動力。盡管鳳霞一生中充滿艱辛,且在終于得到幸福生活時離開了世間,但是從鳳霞各時期的表現(xiàn)來看,她對生活始終抱有期待和希望。鳳霞的生活信念源于自身作為姐姐的家庭責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與家人分離的時候,鳳霞沒有放棄生活的勇氣,為了供弟弟有慶上學,她甘愿作為家庭的犧牲者,認為只要家庭還在,生活就有希望。
在饑荒時期,鳳霞表現(xiàn)了成長中的反叛精神,也是鳳霞唯一一次的反抗。因為無法說話被他人誤會,那個“地瓜”在鳳霞眼中是生活的希望,所以她愿意為其反抗斗爭,這也堅定地反映出鳳霞在困境渴望生存的信念。作為女性,鳳霞因為兒子苦根難產(chǎn)而亡,看似生活的苦,實則也是鳳霞的一種自由。鳳霞的一生充滿了希望和信念,在逆境中不妥協(xié)不放棄,也為新時代的人們樹立了鮮明的學習形象:堅守信念,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2.2社會環(huán)境的磨煉
社會環(huán)境的磨煉讓鳳霞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心理韌性,鳳霞的一生中,有很多挫折,但是她從未放棄過對生活的期許。鳳霞的心理韌性強化有兩個轉(zhuǎn)折點,第一個轉(zhuǎn)折點是“為自己爭取”。在鳳霞被“送養(yǎng)”后,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的:“鳳霞的眼淚在臉上嘩嘩地流,她哭得身體一抖一抖的,她哭起來一點聲音也沒有。”這段描寫展現(xiàn)出了鳳霞真誠熱烈的情感,即便是知道家人薄待自己后后,她也沒有怨恨過家人,在后續(xù)生活不如意后,依舊選擇了回到家庭中,用實際行為表現(xiàn)自己的不妥協(xié)和期望。第二個轉(zhuǎn)折點是“鳳霞奪地瓜”。鳳霞在和王四搶地瓜時,一向不爭不搶的鳳霞奮力揮起鋤頭砸向王四,地瓜不能解決全家人的溫飽,但卻是鳳霞對生活期望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看出就算鳳霞在面對強大的力量時,也沒有退縮和妥協(xié),而是奮起反抗,守護自己的內(nèi)心信念,這種精神強化了她的心理韌性。
在社會環(huán)境的磨煉中,鳳霞逐漸變成堅韌、獨立的女性,不妥協(xié)于命運的安排,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心理韌性在不斷磨煉中得到了升華。盡管鳳霞的一生短暫而痛苦,但是她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和平相處,堅守生活信念,用眼睛觀察生活,用心去感受親情和愛情。
四、結(jié)語
縱觀余華的作品苦難是常態(tài),主人公的生活充滿了艱辛,但是他在描寫苦難的同時也會彰顯人性的光輝?!痘钪分械募艺浜网P霞,正是余華通過苦難反映光明的寫照,她們雖生活在“牢籠”和“枷鎖”下,但是展現(xiàn)的心理人性,依舊讓讀者看到了女性獨有的心理韌性和光輝形象。
總體來說,對《活著》中女性心理韌性的分析,向讀者展現(xiàn)了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面對生活苦難的積極心態(tài),讓讀者看到了生命的韌勁,這也正是余華所要傳遞的現(xiàn)代理念:無論生活多么艱難,只要我們活著,就有希望,就有可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郝欣如.從女性書寫的轉(zhuǎn)變看余華的女性觀[J].今古文創(chuàng),2022(23).
[2] 陳簫宇.中國當代電影文本中的“展示主義”——以《菊豆》《活著》中的女性角色為例[J].戲劇之家,2020(13).
[3] 洑陽靚.女性,需要剛?cè)岵浴痘钪分械呐越巧珵槔齕J].漢字文化,2019(16).
[4] 高飛曉.男性凝視:《活著》中的權(quán)力機制探析[J].鄂州大學學報,2017(6).
(特約編輯 范 聰)
作者簡介:馬曉靜,鄭州工商學院,研究方向為文藝學幼兒園開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