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和對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以規(guī)范英語為核心,著力表達中國社會文化特征的中國英語,已經(jīng)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有效媒介。本文從中國英語的特點出發(fā),分析了中國英語融入綜合英語教學的重要意義,并從語料補充、課堂活動和反饋測評三個方面提出了中國英語融入綜合英語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中國英語;綜合英語教學;意義;策略
作者簡介:呂瑩瑩(1982-),女,上海杉達學院英語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一、引言
綜合英語是英語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yè)主干課,旨在讓學生了解英語聽、說、讀、寫、譯的知識,掌握英語專業(yè)各階段詞匯、句型和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以及特點。綜合英語教師在講授英語語言知識和訓練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中國英語作為一種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變體,承載了中國特色的詞匯和表達形式,是中國哲學、美學、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積極地應用中國英語,能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實現(xiàn)中西方文化滲透和互補,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因此,將中國英語融入綜合英語教學,有利于從根本上提升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文化交際能力,激發(fā)他們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渴望,培育適合中國國情并能創(chuàng)造性地輸出中國話語的國際化外語人才。
二、中國英語的定義和特點
“中國英語”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葛傳椝先生在1980年提出的。他在《漫談由漢譯英問題》一文中指出:“不論在舊中國或新中國,講或寫英語時都有我國特有的東西要表達……所有這些英譯文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中國式英語), 而是China English(中國英語)。”而后,李文中進一步將中國英語定義為“以規(guī)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意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針對區(qū)分“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和“中式英語”(Chinglish),杜爭鳴指出,中國英語不應該與那種佶屈聱牙的中式英語混為一談,其中漢語成分或漢語思維模式的介入是有意識的,且負遷移被壓到最低量。中國英語反映了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因而對待它應該像對待其他英語文化現(xiàn)象一樣,采取一種更為容忍和開放的態(tài)度。由此可見,盡管不同學者的表述不盡相同,但對中國英語這一客觀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基本上都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中國英語是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同時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語言變體。它具有以下幾大特征:首先,中國英語是全球化和本地化的產物;其次,中國英語以標準英語為核心,但具有中國特色;第三,中國英語可以表達典型的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第四,中國英語在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篇層面表現(xiàn)出明顯的語言特征。中國英語的存在,不僅可以填補中英文之間的表述空白,還有助于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因此,在綜合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英語的內容,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中國英語融入綜合英語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語言與文化的理解
中國英語在詞匯層面的體現(xiàn)最明顯,有音譯法形成的mahjong(麻將)、kungfu(功夫)、fengshui(風水)等,有直譯法形成的iron rice bowl(鐵飯碗)、socialist market economy(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國企改革)等。如果將這些中國英語的詞匯融入綜合英語教學,無疑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增強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此外,中國英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例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中國人把主體自身作為宇宙的中心,采用主體思維模式,凡事從主體的需要和實用出發(fā),因而常將人作為句子的主語;而西方傳統(tǒng)思維則更多地聚焦客觀世界和大自然,因而西方人習慣將事物作為句子的主語。這兩種句式上的差異反映在中國英語上,便是主動語態(tài)的大量運用。因此,在綜合英語教學中適當引入一些中國英語的文本,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特點,幫助學生從更深層次去理解和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
(二)有助于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
在目前的綜合英語教學中,英語文化的學習占據(jù)著絕對優(yōu)勢的位置。許多學生可以用流利的英語談論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卻無法輕松自如地介紹我國的社會與文化。講述起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的歷史和習俗可以滔滔不絕,但一談到中國的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卻張口結舌。從叢指出,不少博士生的中國文化修養(yǎng)頗高,但進行英語交流時卻呈現(xiàn)出“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現(xiàn)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因為跨文化交際是一種雙向平等的交流,既包括吸收異域文化,也包括輸出本國文化?!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出,英語專業(yè)教育對傳播中華文明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英語專業(yè)所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英語語言技能、了解英語國家文化,還肩負著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責任。因此,在綜合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英語,是時代和社會對英語專業(yè)的迫切要求。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有關中國社會文化的正確表達,加深對于祖國文化的理解,更能幫助學生有效地利用英語來傳播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展現(xiàn)中華文化修養(yǎng)和魅力。
(三)有助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
英語專業(yè)學生在系統(tǒng)性學習外語知識與技能,掌握文學、歷史和哲學等西方文化的過程中,經(jīng)歷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融碰撞,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有意識地融入中國文化的相關知識和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跨文化思辨能力。中國英語以其能夠準確傳達中國語言文化的鮮明特征,有助于發(fā)揮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引導學生正確地把握英語表達的文化內涵和政治色彩,從而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傳承意識,并在交際中自覺維護民族語言文化和國家利益。例如:我國的釣魚島,英文表達應為“Diaoyu Island”,而不是有辱國家尊嚴的“Senkakus”;我國的“改革”和“開放”政策不應該簡單地按照英語的習慣翻成“transform”和“open-door”,而應該使用準確反映我國國情的“reform”和“opening-up”;“中國大陸”的英文翻譯,不應該是含義模棱兩可的“Mainland China”,而應是體現(xiàn)一個中國原則的“the Mainland of China”或“The Chinese Mainland”;“和平統(tǒng)一”也不能是字字對譯卻貌合神離的“peaceful unification”,而應該是體現(xiàn)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peaceful reunification”,以此來表達我們的政治立場,捍衛(wèi)中國的民族文化和國家形象。
四、中國英語融入綜合英語教學的策略
(一)補充語料
首先,教師可以根據(jù)綜合英語教材各單元的主題,有針對性地給學生補充一些中國英語的語料,可以是和中國文化相關且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書面文字材料,也可以是視聽說材料,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主題的中國英語表達。例如,從China Daily、CGTN等國內主流英語媒體中選取的時政要聞、專題報道,或是選取優(yōu)秀的中國文學作品英譯本,如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的《紅樓夢》《儒林外史》,許淵沖翻譯的《詩經(jīng)》等,還可以選取一些知名華裔作家的英文作品,如譚恩美、哈金、裘小龍等美籍華裔作家的作品,都是地道英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中國英語的極佳語料樣本。另外,還可以借鑒一些以中國文化為專題的英語教材,例如,上海外教社出版的《閱讀教程:中國文化》《外國專家的中國文化故事》《中國概況(英文版)》,外研社出版的《中國文化英語教程》《中國文化概況》《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等,都是富含中國英語的高質量書籍。通過這些補充的語料,學生可以增強對于中國英語的了解和認識,掌握中國文化的準確英文表達,提高文化修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
(二)優(yōu)化課堂活動
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fā)生的;學生學到什么取決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盡量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各種課堂活動中,主動內化吸收中國英語的知識。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可根據(jù)綜合英語教材各個單元的主題,有針對性地選取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知識點和話題,讓學生通過主題發(fā)言、個人演講、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課堂活動,主動去關注和學習中國英語的語言表達和文化特征。例如,針對全球化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從全球化的利弊入手,讓學生以“如何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保護好中國文化的獨特性”為題,進行分組討論或辯論。針對音樂藝術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將中國音樂文化如何“走出去”(going abroad)作為話題,讓學生進行個人演講或小組展示,激發(fā)學生從不同文化層面(如文化傳播的機制、民族審美等)去思考推廣中國音樂文化的方法和途徑。針對環(huán)境保護這一主題,教師就可以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學生就中國的綠色發(fā)展進行小組討論或海報展示。通過這些課堂活動,學生可以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和運用中國英語,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增強文化自信。
(三)反饋與測評
將中國英語融入綜合英語教學,不僅要注重語料補充和課堂活動,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反饋。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教學管理平臺,及時獲取學生的學習數(shù)據(jù),并要求學生在學完每一單元之后,用英文撰寫關于中國英語的學習反思與小結。這有利于學生及時整理和復習中國英語的相關表達,并內化到知識系統(tǒng)中。此外,任何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都要以某種形式的檢測保駕護航,否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逐漸消退,教學效果也難以保障。教師可以采取傳統(tǒng)的階段性檢測方式。例如,結合綜合英語教學涉及的中國英語內容,以詞匯選擇、句型填空、段落翻譯等形式在測驗中進行考核,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采用實踐性測評方式,比如情景對話、訪談、小組討論或問答等互動式、開放式測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檢測。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只有通過交流才能體現(xiàn)學習者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jù)測評的結果,教師可以動態(tài)調整中國英語的教學內容和側重點,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設計。
五、結語
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需求變得越來越緊迫。將中國英語融入綜合英語教學,不僅是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綜合英語教師既要在教學中補充中國英語的語料,優(yōu)化課堂活動,還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測評機制,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參考文獻:
[1]葛傳椝.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翻譯通訊,1980(2):1-8.
[2]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8-24,80.
[3]杜爭鳴.中國英語問題及其它[J].外語教學,1998(3):7-15.
[4]周曉沫.中國英語研究綜述[J].海外英語,2020(12):88-90,97.
[5]從叢,李詠燕. 學術交流英語教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劉洋,姚志英. 英語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與實踐:以“中國文化概論”為例[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92-98.
[7]封桂英.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及其對策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4):24-28.
[8]馬惠瓊.中國英語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策略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0(2):77-79,92.
[9]田蘇,高巍. 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1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