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助其樹立國際視野。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主要有二:一是以生活為依托,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差異中明白各自文化特點,建立文化自信,樹立國際視野;二是聯系生活拓展知識,在拓展中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返觀,從而有效建立文化自信,做到國際視野以我為主。立足于這兩個策略的創(chuàng)新實踐,可演繹萬千。本文嘗試了四種實踐:一是從狗看中西方文化差異,二是用漢服、唐裝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三是從春節(jié)擴展到節(jié)日文化,四是季節(jié)背后的節(jié)氣文化。四種實踐均可有效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
關鍵詞:生活;傳統(tǒng)文化;小學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
作者簡介:劉艷娜(1982-),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師范學院附屬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駱禮鵬(1981-),男,貴州畢節(jié)人,唐山市教育局成教研,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小學德育和語文。
當前,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長此以往,危害較大。鑒于此,筆者認為,小學英語教師一定要重視在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對小學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必要舉措,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常抓不懈。本文以冀教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針對如何把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探索了“文化返觀”與“生活依托”兩條策略,并對這兩條策略開展了系列創(chuàng)新實踐。
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
所謂“文化返觀”,即檢視教學設計是否嵌入了傳統(tǒng)文化,檢視課堂實踐是否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所謂“生活依托”,即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依托學生的生活開展教學。兩者既互相獨立,又緊密聯系。
(一)以生活為依托,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差異中明白各自文化特點,建立文化自信,樹立國際視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生活教育情有獨鐘,倡導教育要回歸生活,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所以,小學英語教學要盡可能回歸生活,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為依托進行教學,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既實現智育目標,也實現德育目標,達到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依據新課標,英語課程總目標包含培育文化意識,要引導、教育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筆者認為,以生活為依托,讓學生聯系生活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能有效實現這一目標。
例如,冀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Lesson1 “Hello!”,主要學習西方人相互打招呼的方式“hello、hi”。這種方式和中國人有很大不同。中國人習慣問“吃了嗎”“去干嘛”,以此表示關心對方。但是如果以這種方式去和西方人打招呼,他們可能以為你窺探他的隱私,會不高興。教師這時候既要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又要讓學生明白,這只是各自習俗不同,沒有高低之分。所以,教師沒有直接為學生講解這些單詞,而是先用漢字將中西方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通過這些文字展開想象,編寫一小段相互打招呼的對話,分別用漢語、英語表達出來(學生進行英語表達時教師視情況提供幫助),然后投票選出自己喜歡的方式。
結果證明,這樣做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白了中西方文化特點。最有力的證明是,關于hi的漢語表達,學生當場提出,“嘿”“喂”這種打招呼方式在漢語交際中并不禮貌。于是學生明白了中國和西方的文化確實是有差異的,“吃了嗎”和“hi”在中西方各自文化中均符合禮儀,但在對方的文化里就很不禮貌。教師這時候略微引導了一下,學生就明白了,和西方人打交道時,要考慮到各自的文化習俗,免得鬧出誤會。學生切實明白了中西方文化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二者的差異只是各自的特點而已,這正是學生樹立國際視野樹立的表現;而且也避免了學生迷失于英語知識后面的西方文化,幫助學生建立了文化自信。
(二)聯系生活拓展知識,在拓展中讓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返觀,從而有效建立文化自信,做到國際視野以我為主
英語教學學習的是西方的語言,很容易讓學生最后樹立起來的國際視野未能以我為主,而是變成以西方為主。怎么避免這一誤區(qū)呢?筆者認為,事物之間是具備關聯的,教師要善于發(fā)現知識間的關聯,尋找機會進行知識的拓展,通過拓展讓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返觀,即引導學生去尋找、發(fā)現課堂知識中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將有助于學生對本國文化萌生自豪感,從而建立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國際視野自然就做到了以我為主。
例如,冀教小學英語版四年級下冊Lesson2 “Is this your pencil?”,主要學習四個文具單詞:pen、pencil、crayon、ruler。教師拓展講授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文房四寶:“筆writing brushes”“墨ink sticks”“紙paper”“硯inkstones”。課堂上,講完四個單詞后,播放了有關文房四寶的視頻,尤其是毛筆創(chuàng)作的書法和國畫,讓學生充分體味書法和國畫之美。于是,課堂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毛澤東《沁園春·雪》、謝安的《中郎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韓滉的《五牛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齊白石的《杏花竹雞圖》等書法、國畫名作,通過多媒體呈現,讓學生如醉如癡,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知識儲備也得到豐富,對我國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直觀的體認。學生在對書法和國畫之美的欣賞中,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部分學生還萌生了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決心和信心。
這樣,通過知識的拓展,借助五千年文明璀璨成果,學生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返觀中建立了文化自信。這時候,教師適時讓學生討論pen、pencil、crayon、ruler四種文具各自的優(yōu)缺點,并告訴他們,除了ruler是中國人發(fā)明的,pen、pencil、crayon都是外國人發(fā)明的。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pen、pencil更適合在今天使用,crayon主要是少年兒童用于學習色彩畫,ruler是輔助工具。結合writing brushes、ink sticks、paper、inkstones,學生在幾種文具的比較中具備了一定的國際視野,同時這種國際視野充分做到了以我為主。
(三)“依托生活”和“文化返觀”作為策略,關系密切,并不孤立,要結合使用,而非割裂使用
依托學生熟悉的生活,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返觀,這是兩種策略,兩者關系密切,彼此并不孤立。只有依托于生活進行返觀,才能讓學生體認到文化的存在,因為文化是深藏于生活之中的。文化的返觀只有依托生活,學生才能知道,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原來還有這么豐富的文化內涵。兩種策略結合使用,而非割裂使用,學生才能依托中西生活習慣的不同,達成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體認,進而樹立文化自信,在以我為主的前提下樹立國際視野。
無論是三年級上冊Lesson1 “Hello!”,還是四年級下冊Lesson2 “Is this your pencil?”,這兩課的教師都是將“生活依托”和“文化返觀”策略綜合運用?!癏ello!”一課的教學依托學生相互打招呼的生活實際,實現了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文化沒有高低之分,使學生建立了文化自信,樹立了國際視野。Lesson2 “Is this your pencil?”一課讓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萌生自豪感,樹立的國際視野以我為主,是依托學生的生活實現的,學生對筆、墨、紙、硯及鋼筆、鉛筆、彩筆、尺子等都有深刻的生活體驗,離開了這樣的生活體驗,文化也就失去了依托。
二、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
策略既明,便可開展實踐了。筆者認為,立足于“文化返觀”與“生活依托”兩條策略的綜合運用,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實踐,是多姿多彩、多種多樣的。本文試擷取四例。
實踐1:從狗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冀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Lesson2 “Cats and dogs”,學習內容之一是狗。這是進行中西方文化比較的契機,于是教師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上課了,教師先提問,讓學生介紹自己或者熟人家里養(yǎng)的狗。從學生的介紹中,教師迅速找到了課堂需要的兩類例子:看家的狗、寵物狗。
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上“看家”和“寵物”兩個詞,然后讓學生尋找這兩類狗的不同之處。很快,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看家的狗,是家庭的助手,能幫助保護家庭,抵擋外來侵害;寵物狗是開心果,能給家庭成員解悶。教師又啟發(fā)學生,還有第三類狗:警犬。接著學生通過討論,在和前兩類狗的對比中發(fā)現了警犬的特點:偵查和破案的能手、警察的助手。
學生明白了這些后,教師接著向學生介紹:狗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忠誠和守護,所以中國老一輩的人習慣把狗作為看家護院的助手;西方人習慣把狗作為寵物,開始只是作為開心果,但后來發(fā)展到以狗彰顯其身份、彌補其內心空虛;警犬則是對狗看家能力的升華,不僅中國有,西方也有。接著教師啟發(fā)學生:西方人把寵物狗作為開心果,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用寵物狗彰顯身份、彌補空虛,則不可取,我們要學習它有益的一面,摒棄它糟粕的一面。
實踐2:用漢服、唐裝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
冀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Lesson1 “Skirt and trousers”,學習裙子和褲子。這是進行拓展的契機,于是在講授本課服裝單詞時,教師拓展講授了我國的傳統(tǒng)服飾“漢服”和“唐裝”,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教師先是組織學生b9006b921a6a4241464e64299b50fa9f39f399b28e6307471fc9d4772a9d4a51用句型“My favourite clothes are...”進行練習和運用,在練習和運用中,融入漢服和唐裝的知識,告訴學生,這是我國漢代和唐代的服裝,代表了兩個朝代強大的國力、開放的觀念。接著告訴學生,漢服寬袍大袖,沒有衣扣,用束帶的方式固定造型,優(yōu)雅大氣;唐裝使用手工盤扣,小立領和右衽是其特點,整體古雅精致。
在介紹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從網絡搜集的漢服和唐裝的圖片。學生在聆聽和觀賞圖片過程中,了解了我國傳統(tǒng)的服飾文化,萌生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豪感,一定程度樹立起文化自信。
實踐3:從春節(jié)擴展到節(jié)日文化
冀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Lesson20 “The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學習與春節(jié)相關的知識。學生都知道春節(jié)是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所以這一課的學習,具備很好的生活基礎。這么好的生活基礎不能浪費,教師應進行擴展,適當擴展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于是,經過準備,教師用課件呈現了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Lantern Festival、端午節(jié)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節(jié)The Middle-Autumn Festival、重陽節(jié)Double-Ninth Festival以及和春節(jié)直接相關的節(jié)日——除夕Cninese New Year's Eve。
教師對上述節(jié)日逐一提問“What do you do on this Festival?”,引導學生回想在各個節(jié)日都做了什么。這樣,通過與生活直接聯系,學生對這幾個節(jié)日建立了直觀認知。學生紛紛發(fā)言,補充了不少相關內容。
接著教師啟發(fā)學生: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西方節(jié)日相比,有什么特點?在比較中,學生發(fā)現,西方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相比,商業(yè)氣息更濃,缺乏幾千年文化的厚重積淀。于是,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得到增強。
實踐4:季節(jié)背后的節(jié)氣文化
冀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Lesson13 “Seasons”,主要學習關于四個季節(jié)的單詞:spring、summer、fall、winter。教師根據季節(jié)的不同拓展了“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八個節(jié)氣: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立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立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春分 the Spring Equinox、秋分 the Autumnal Equinox、夏至the Summer Solstice、冬至 the Winter Solstice。
二十四節(jié)氣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在我國古代用于指導農事,很值得學習。但是全部學習,對學生有一定難度,因為學生雖然已升至六年級,具備了較強的英語基礎,但是畢竟還處于小學階段。所以教師只挑選了八個節(jié)氣,而且這八個節(jié)氣在英語書寫上具備一定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也和這一課學習的四季單詞直接相關,從而盡量減輕學生負擔。
這樣,通過對二十四節(jié)氣的學習,學生認識到農民種地受季節(jié)、氣候的影響很大,認識到我國有輝煌的農耕文明,從而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了深刻了解,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了學習興趣。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既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還能夠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深入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文化根脈,建立文化自信,立足中華文化去學習、借鑒外國文化。這樣不僅使學生萌生文化自豪感、厚植愛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還能促進中西方文化相互借鑒,幫助學生樹立國際視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7.
[3]陳衡哲.中國文化論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