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評一體化指明了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的新路徑,對改變讀寫結合教學割裂化、淺層化的現(xiàn)狀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二冊第四單元“History and traditions”的讀寫板塊為例,探索教、學、評一體化在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中的實施策略,以期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素養(yǎng),達到以評促學、促教和學科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
作者簡介:曾艷如,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二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一、教、學、評一體化的內(nèi)涵及意義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教、學、評三個環(huán)節(jié)有機融合,共同構成完整的課堂教學活動?!敖獭笔墙處熞运仞B(yǎng)為導向,有效組織和開展課內(nèi)外教學活動,實現(xiàn)學科育人目標;“學”是學生依托教師指導,發(fā)揮主動性,參與各類語言實踐活動,促成學科知識和技能向核心素養(yǎng)的轉化;“評”是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基,制訂評價內(nèi)容和標準,通過開展多種評價活動達到監(jiān)控、檢測的目的,實現(xiàn)促學、促教的目標。教學活動不僅包含“教”和“學”,“評”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由此可見,教、學、評三者具有一致性,共同體現(xiàn)了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厘清并處理好教、學、評之間的關系對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育人價值至關重要。
二、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讀寫素養(yǎng),新教材新增了讀寫結合板塊,學生在閱讀特定主題的語篇之后,基于輸入的語言表達和語篇結構進行遷移輸出,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技能。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讀寫結合教學也面臨著挑戰(zhàn),主要包括: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讀寫活動設計不合理
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教師未明確教學目標,對讀寫結合教學的認識不夠深入,在設計課堂活動時忽視了讀寫之間的聯(lián)系,容易出現(xiàn)重閱讀輕寫作的情況,進而導致讀寫結合實踐的割裂化和淺層化。
(二)學生缺乏語言操練,產(chǎn)出能力薄弱
對學生而言,寫作是語言學習過程中需要突破的難點。大部分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了諸多表達方式,但由于缺乏即時操練和讀寫整合能力,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較為薄弱,難以高效地將輸入轉化為輸出,學生的讀寫能力提升緩慢。
(三)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式不夠多元
在讀寫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有限,教師傾向于主導教學活動。在實施評價時,教師是評價的主體,以教師點評反饋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的促學、促教作用。
三、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實踐
基于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二冊第四單元“History and traditions”的讀寫板塊為例,結合王薔和李亮提出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即明確理念、把握內(nèi)容、分析學情、制定目標、選擇方法和評價效果等六個方面,嘗試將教、學、評一體化運用于讀寫結合教學,探索以“科學地教、高效地學、互動地評”為主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單元圍繞“歷史和傳統(tǒng)”這一主題展開,介紹了中外國家的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該單元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語境,“歷史、社會與文化”主題群。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從語篇類型、內(nèi)容和話題等三個方面對這個單元各個板塊的語篇進行簡要梳理(見表1)。
本文聚焦讀寫板塊的語篇“Beautiful Ireland and its traditions?!痹撐谋疽劳幸曈X、聽覺、觸覺和嗅覺等多維感官,直觀地展現(xiàn)了愛爾蘭鄉(xiāng)村的優(yōu)美景致和特色風土人情。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沉浸式地感受愛爾蘭的文化傳統(tǒng)和自然之美,賞析語言之美,為隨后的寫作作鋪墊。
(二)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前幾個板塊的學習中已經(jīng)積累了部分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詞塊,接觸到用過去分詞作定語和賓語補足語來表達情感和描述情景,對單元主題也有了一定的感知。然而,在文化意識方面,學生對愛爾蘭的鄉(xiāng)村景色和風土人情了解較少。如果僅僅依靠圖片,學生難以真切地感受到語篇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無法真正產(chǎn)生共鳴。因此,除了圖片展現(xiàn)的方式,教師還可以借助視頻、音樂等模態(tài)資源展現(xiàn)愛爾蘭的風光和地方特色。
(三)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結束后,學生能夠:
1.獲取關于愛爾蘭景色和風土人情的信息,分析語篇結構和語言表達;
2.通過語篇仿寫,運用感官描寫法生動細致地介紹家鄉(xiāng)的一處景點;
3.在寫作中感受家鄉(xiāng)的自然之美和文化底蘊。
(四)教學過程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圖式。教師在課堂上呈現(xiàn)筆友Paul分享的一段反映愛爾蘭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完視頻后回答以下問題:
(1) What can you see and hear in this video?
(2)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is place?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境,以介紹愛爾蘭的視頻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對愛爾蘭的熟悉度,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感受愛爾蘭的美麗景色,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時訓練學生看和說的技能。
【評價設計】評價學生是否能夠通過觀看視頻,獲取視頻中的信息,列舉自己看到的愛爾蘭景色,描述聽到的聲音,同時分享自己感受。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的內(nèi)容評價學生看和說的能力,同時給予引導和反饋。
2. 研讀語篇,搭建支架。首先,讓學生快速閱讀文本,獲知語篇大意,梳理篇章結構,并引導學生關注介紹性文本的開頭句和結尾句。接著,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列舉文中出現(xiàn)的感官,畫出描寫感官的語句并進行歸類??商岢鲆韵聠栴}:
(1) What's the main idea and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2) List the sensory details mentioned and write down relevant expressions.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文本大意、梳理語篇結構和歸納信息的能力,讓學生關注對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多種感官的描寫手法和相關詞塊,從結構、內(nèi)容和語言三個層面為學生搭建支架,為后續(xù)的寫作實踐作鋪墊。
【評價設計】評價學生能否較為準確地概括大意、梳理篇章結構和歸納提煉對感官的描寫手法和相關詞塊。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和課堂練習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給予學生即時的口頭評價反饋。
3. 賞析語言,仿寫操練。教師引導學生從感官描寫和修辭手法等方面,賞析景物描寫的語言,關注景物給人帶來的豐富感官體驗,學習景色描寫的寫作技巧。此外,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運用提煉出來的語塊進行仿寫操練,描寫校園景色。仿寫操練內(nèi)容如下:
(1)校園里的迷人景色是一場視覺盛宴,綠樹紅花點綴其中。(a true feast for the eyes; be dotted with)Suggested Answer: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the campus is a true feast for the eyes, which is dotted with green trees and red flowers.
(2)清晨,學生的朗朗讀書聲和鳥鳴聲共同構成了校園之聲。(make up the music of)Suggested Answer: In the early morning, the sound of students reading aloud and the cries of the birds make up the music of the campus together.
(3)停留于食堂,呼吸著食物的香味,享受各種各樣的美食。(stop by; breathe in)Suggested Answer: Stop by the canteen, breathe in the sweet scent of food and enjoy a wide range of delicious meals.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仿寫實踐中運用課文詞塊,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感官角度描寫一個地方,促使學生將語言輸入轉化為語言輸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寫作搭建語言支架,減輕學生的認知負擔。
【評價設計】評價學生是否能夠運用所給的課內(nèi)詞塊進行仿寫造句,對校園景色進行描寫。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完成仿寫練習,并給予參考答案讓學生核對,根據(jù)學生仿寫練習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判斷學生的掌握情況,并給予語法和用詞等方面的指導和反饋。
4. 學以致用,完成初稿。在完成搭建支架、仿寫操練等寫前準備后,教師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完成初稿的撰寫。寫作任務如下:
Paul對廈門很感興趣,打算利用假期到廈門旅游,請你寫一篇80詞左右的文章介紹廈門的風景。
【設計意圖】首先,寫作任務的設置與導入部分的內(nèi)容形成呼應,增強了寫作情境性。其次,通過寫作操練,讓學生學以致用,將課堂語料輸入轉化為寫作輸出,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能力。
【評價設計】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在規(guī)定的課堂時間內(nèi)完成寫作任務,即是否能夠完稿。教師通過課堂觀察,記錄學生限時寫作的完成情況,參照完成情況評估學生對課堂內(nèi)容的吸收和掌握情況。
5. 師生共評,潤色展示。在學生完成寫作之后,教師隨機選取一兩名學生的作品,為學生示范如何根據(jù)評價量表開展評價,讓學生對評價的方式和具體實施過程有初步的感知和了解。接著,教師呈現(xiàn)寫作評價量表(見表2),引導學生從結構、內(nèi)容、語言、語法、書寫等五個方面開展自評和互評活動,教師對作文進行補充評價。隨后學生根據(jù)同伴和教師的評價對文稿進行修改潤色,并在下一節(jié)課上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反饋等多元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寫作成果,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評價方式,為學生修改潤色作文指明方向,實現(xiàn)課堂“全過程、高效率、多維度”的教、學、評一體化。
【評價設計】評價學生是否能夠運用多種感官描寫法描述廈門的景點,寫出一篇結構清晰、要點齊全、表達準確的介紹文章。學生根據(jù)教師所提供的評價量表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依據(jù)評價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與完善。
四、結語
教、學、評一體化的讀寫結合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師以目標為導向,根據(jù)學生實際調(diào)整教學設計和活動,在課堂上開展師生互動評價,給予學生即時反饋,有助于學生依托評價靈活調(diào)整學習策略和學習節(jié)奏。因此,教師應形成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思維,將“科學地教、高效地學、互動地評”這一教學模式應用于英語教學實踐中,采用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新型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薔,李亮.推動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評一體化:意義、理論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9(5):114-120.
[3]孫凱. 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高中英語教學設計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23(24):61-63.
[4]郭華, 徐廣華.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評”一體化何以實現(xiàn):基于英語教學評價改革的思考[J].英語學習,2023(1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