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效能,需要從話語表達、傳播渠道、傳播主體等各個方面加以優(yōu)化。為此,主流媒體機構要善于通過特定的傳播內容引發(fā)海外受眾的共情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好中國聲音,大力傳播生活化氣息濃厚的內容來吸引更多海外受眾的關注;積極拓展國際傳播平臺,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技術以及海外意見領袖,構建中國話語國際傳播的全媒體矩陣;加大對專業(yè)性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和民間國際傳播人才支持的力度。
關鍵詞:中國話語 國際傳播 傳播人才培養(yǎng) 共情傳播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建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成為當前我國媒體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我國媒體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開設了國際傳播專欄,客觀、真實、立體化地呈現中國形象,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2022年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多種語言發(fā)布了“新時代的中國”國際傳播節(jié)目名單,《中國的十年》《中國紀行:走村串巷》《十四億人的現代化之路》等五十多部作品,既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成就,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人民日報自開通海外Twitter賬號以來,通過多樣化的傳播方式持續(xù)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的發(fā)展現狀,向國際社會展示了真實客觀的中國形象,也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新華社在傳播中國話語方面也有著不俗的成績,該社截至2024年1月24日,在全世界有183個駐外分社,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國際傳播體系,形成了多語言、多媒體、寬渠道、多層次、多功能的信息傳播體系,使國際傳播的效能得以提升。為了更好地強化中國媒體的責任擔當精神,我國媒體需要進一步完善國際傳播業(yè)務布局,不斷進行國際傳播內容的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全新的傳播技術提升傳播效果,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高、業(yè)務能力強的國際人才傳播隊伍,全面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效能。
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要善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通過深挖中國話語的文化內涵、重視與海外受眾的傳播共情等方式建構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體系,不斷提升其傳播效能。
1.用小切口講述大故事。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中有大量體現中國智慧、中國形象的故事內容,這些豐富有趣的中國故事能夠引起海外受眾的關注,提高國際傳播效能。這就要求我國的媒體要積極挖掘內涵豐富、趣味性強的中國故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傳播中國話語,讓海外受眾理解中國文化,不斷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fā)布的海外重點傳播節(jié)目為例,紀錄片《中國的十年》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用36個小人物的故事講述中國社會大時代發(fā)展的變遷,也向國際社會生動地描繪了新時代中國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成績以及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實施成效,引起較為廣泛的關注。此外,專題片《我眼中的中國故事》《全景解碼中國之道》等節(jié)目,通過海外主持人、海外記者以及海外年輕群體的獨特視角講述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點滴變化,通過故事化的方式展現中國治理模式的成功經驗,再次讓海外受眾感受到了中國話語的獨特魅力。
2.聚焦共通情感進行共情傳播。社交媒體的發(fā)展為共情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傳播平臺,共情傳播是通過信息的傳播引發(fā)受眾情緒上的共鳴,從而產生較強的認同感,提高傳播效果。共情傳播有利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受眾的信息互動交流,通過情感的共享彌合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鴻溝,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效能。因此,我國媒體要善于挖掘符合海外受眾情感傳播的內容,通過共情引發(fā)共鳴,提高信息傳播的準確性,提升國際傳播效果。環(huán)球時報英文版針對海外年輕受眾推出了“Z世代”(Z-talk)對話系列節(jié)目,廣泛邀請國內外各領域的意見領袖通過輕松對話的方式探討國際社會中的熱門中國話題,傳播內容和海外受眾的個人生活經歷密切相關,極易引發(fā)海外受眾的情感共鳴;第一期節(jié)目就超過200萬人次觀看,傳播效果十分顯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英文版新聞客戶端推出了《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員》系列微紀錄片,展現了鯨鯊飼養(yǎng)員、幼兒園教師等不同行業(yè)的年輕黨員奉獻青春的故事,這些年輕人的人生故事和海外年輕受眾具有極大的相似性,都有著同樣的熱情、夢想和干勁,海外受眾在節(jié)目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奮斗的經歷,這種共情的傳播方式進一步提升了海外受眾對中國的正確認知,提高了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效能。
3.以大眾日常生活吸引海外受眾注意力。以往的國際傳播內容主要以傳統(tǒng)文化、大熊貓等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符號為主,但這些內容對海外受眾具有一定的陌生性,生活體驗感不強,缺乏有效互動。同時,由于國際傳播面向的是整個國際社會,不同地區(qū)的受眾在語言表達、文化思維等方面存在特定的差異性,必須使用海外受眾能夠讀懂的方式進行國際傳播。因此,我國媒體一方面要在傳播內容上通過傳播生活化濃厚的小故事吸引海外受眾的關注,另一方面要采用通用的話語表達方式,減少不必要的文化壁壘、打破信息藩籬,全面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效能。例如,2022年冬奧會期間,中國日報在YouTube上發(fā)布了一個介紹冬奧會比賽項目的視頻《比賽時間:你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知道多少?》,將冬奧會的比賽內容、知識傳播以受眾參與的游戲化方式加以呈現,通過隨機分配小組進行“你比劃我猜”的互動游戲,將冬奧會的特定元素冰墩墩、自由式滑雪、冰壺比賽等內容作為考題,既能夠向海外受眾介紹冬奧會的主要比賽項目,又能夠增強海外受眾的互動體驗,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傳播效果極為顯著。
中國話語的對外傳播與表達離不開豐富的對外傳播渠道。我國媒體要加快對外傳播渠道的建設,構建多媒體傳播矩陣,為增強中國話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奠定基礎,進一步展示豐姿多彩、生動全面的中國形象。
1.加強國際傳播平臺建設。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效能離不開國際傳播平臺的建設,我國各級媒體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介資源優(yōu)勢,加強戰(zhàn)略謀劃,優(yōu)化媒體的國際傳播布局,大力建設國際傳播平臺。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例,近年來,總臺充分響應國家走出去的號召,大力推進海外媒體建設,不僅提高了北美總站的傳播作用,還加快建設歐洲總站,使中國主流媒體更好地影響西方社會,持續(xù)進行信息傳播,不斷提高傳播力。人民日報也先后在Facebook和Twitter開通了不同的賬號,“美麗中國”用于傳播中國的美食文化、風景旅游等內容,“現代中國”主要傳播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取得的成就,均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新華社則推出了海外“中國好故事”的融媒體數據庫,提供全方位智能化故事體驗,通過語音閱讀、語言識別、圖像傳播等方式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場景化、互動化和智能化。
2.構建中國話語傳播的全媒體矩陣。傳播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給信息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5G、虛擬現實、裸眼3D、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出現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全新的呈現方式。在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中,我國媒體要充分利用這些新技術,不斷提高國際傳播的效能,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2022年冬奧會開幕期間,主流媒體通過對大數據、人工智能、高清影像、云計算等技術的運用,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此次開幕式充分體現了新媒體與各種傳播技術的緊密結合,不僅以中國方式展示了冬奧會的體育精神,還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2023年,新華社英文客戶端發(fā)布了動畫片《兩會知多少》,該作品以3D動畫為基本傳播形式,向海外受眾介紹了中國召開兩會的重要性、現實意義以及基本的會議議程,詳細闡述了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的選舉過程以及在兩會中的主要職責,這種活潑新穎的表達方式向海外受眾展示了中國式人民民主的發(fā)展,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3.發(fā)揮海外意見領袖的橋梁作用。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演進,各種新型社交媒體在提升中國話語的對外傳播力、建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方面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社交媒體逐漸成為國際傳播中輿論話語爭奪的主要陣地。以YouTube為例,許多海外博主開通了個人傳播賬號,通過視頻拍攝的方式分享他們在中國生活的經歷和感受,這些內容往往更為客觀真實,對于海外受眾了解真實的中國形象,提高中國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媒體機構要善于利用這些海外意見領袖的影響力,打造國際傳播的宣傳陣地。美國人米格爾·羅伯格在YouTube創(chuàng)建的“比特恩的旅行”個人傳播賬號,拍攝了眾多中國社會發(fā)展情況、人口狀況、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展現了其在中國生活12年以來的所獲所得,并對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歪曲報道進行了駁斥,讓海外受眾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社會的現狀。這些海外的自媒體傳播者,能夠根據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信息傳播,讓海外受眾實現了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上的共鳴,為推動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做出貢獻。
全面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效果,需要建立能夠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求的專業(yè)化人才隊伍,充分發(fā)揮他們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國際傳播效果;同時,還要大力培養(yǎng)民間國際傳播人才,多管齊下講好中國故事。
1.加強對專業(yè)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專業(yè)國際傳播人才的基本前提是政治素養(yǎng)高、專業(yè)能力強。這要求他們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能夠勇于承擔時代責任,一切言行以維護國家利益為主,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能夠深入分析研究問題、掌握國際傳播規(guī)律、做出科學判斷、持續(xù)傳播中國特色的話語;還要有較強的業(yè)務能力,要善于進行國際新聞的采寫編評,熟悉新媒介的傳播特點,能夠適時選用合適的內容和傳播平臺進行中國話語的傳播,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高等院校作為專業(y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的主體,要及時根據時代發(fā)展的最新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培養(yǎng)方案,培養(yǎng)出政治素質與專業(yè)素養(yǎng)并重、中國方案與世界格局并舉、大數據意識與共情傳播能力并行的新型國際傳播人才。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開設國際傳播相關的課程和專業(yè),致力于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國際傳播人才,教學效果十分顯著。例如,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聯(lián)合海外眾多校友在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召開了專題研討會,積極推動學校師生參與國際對話與海外傳播的一線實踐,是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成果的重要體現,也是落實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和提升中國話語國際傳播效能的見證。
2.加大對民間國際傳播人才的支持力度。在社交媒體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呈現出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傳播互動性強等特征,社交媒體賦予了更多普通受眾進行對外信息傳播的機會,他們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豐富的傳播內容、多樣化的傳播形式進行國際傳播,對于全面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大對民間國際傳播人才的支持力度,要通過多樣的方式鼓勵民間傳媒人才主動投入到國際傳播中去,通過國內外的各種社交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全面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效能。例如,李子柒、密子君等民間傳播者通過YouTube、Twitter等國外社交媒體分享中國傳統(tǒng)的美食文化、古風文化,通過視頻拍攝的方式將傳統(tǒng)中國與現代傳播技術相融合,展現了中國人生活的煙火氣息,也呈現出了普通人的生活美學,打破了海外受眾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提升了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傳播效果十分明顯。
(作者黃子立系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羅理章系嘉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心(浙江樹人學院)2024年度專項研究課題項目“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創(chuàng)新及路徑選擇”(項目編號:ZSSZ2024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宇.國際傳播高質量發(fā)展需要推進三個關鍵轉換[J].對外傳播,2023(04).
[2]陳守湖.制度·媒介·敘事:中國式現代化國際傳播話語建構的三重邏輯[J].中州學刊,2023(04).
[3]沈悅,金圣鈞.從軟實力到“暖實力”:中國國際傳播理念創(chuàng)新的話語、維度與愿景[J].東岳論叢,2023(03).
[4]任孟山.中國式現代化與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J].青年記者,2023(03).
[5]任孟山,李淼.學術出版助力國際傳播效能提升: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作為[J].出版發(fā)行研究,2024(06).
【編輯:楊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