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在線語料庫檢索與有限歷時語料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臺灣地區(qū)新聞標題語言呈現(xiàn)出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面廣量大的簡縮形式,二是生動活潑的諧音雙關手法,三是中英文夾雜和符號化的表達方式,四是別具一格的遣詞造句等。通過對海峽兩岸新聞標題語言的比較,不難看出,兩者的語體風格體現(xiàn)出一定差異:大陸總體上是通俗淺易,臺灣總體上是古樸典雅;大陸規(guī)范正式,臺灣靈活變通;大陸傾向于“引進改造”,臺灣多采用“拿來主義”。結合歷時考察來看,海峽兩岸的標題語言也正發(fā)生著雙向融合,特別是大陸語言形式進入、融入臺灣標題的現(xiàn)象,值得深切關注。兩岸語言的“差異—融合”模式,對于現(xiàn)代漢語本體研究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臺灣地區(qū);新聞標題;海峽兩岸;差異;融合
一、引言
有關海峽兩岸語言特點的分析與對比研究,已有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刁晏斌先生很早就對此就開展了系統(tǒng)性研究,并于2000年出版了專著《差異與融合——海峽兩岸語言應用對比》[1]。此后更是推出一系列成果,對兩岸的詞匯、語法、表達等展開考察,提出了歷時對比、微觀對比、深度對比、直接對比、計算對比等重要概念[2](P298-353),不斷深化和完善“差異—融合”研究范式[3]。在這一研究范式的影響下,學界又出現(xiàn)了鄒貞的海峽兩岸詞匯差異與融合研究[4],劉吉力的兩岸語法差異與融合研究[5],褚靚的兩岸語氣詞對比[6],侯潤婕的兩岸形狀量詞對比[7],徐涵韜的普通話與港臺地區(qū)動量詞“把”的對比研究等[8]。此外,還有蘇婕、胡曉瓊的同實異名詞匯微觀差異對比[9],許蕾、李權的兩岸新聞語言計算對比及語篇功能對比等[10]。就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還需要進一步開拓研究領域,擴大語料來源和語言調查范圍,開展貼近當前語言現(xiàn)實的即時性研究[11]。
尹世超指出,標題語言在用詞、句法、表義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12](P1)??梢哉f,標題語言已經(jīng)成為頗受關注的研究領域。國家通用語媒介范疇下的標題語言研究,從權威紙媒到電視媒體,從一般媒介到網(wǎng)絡媒介及新媒體形式,從詞匯、句式、修辭到傳播效果、信息論等視角,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相對而言,目前大陸地區(qū)對臺灣新聞標題的研究較為薄弱。王東熙基于新聞傳播視角,剖析了臺灣報紙新聞標題的視覺特色、文本特色、語體特色等[13]。莊睿以單一事件報道為例,從修辭學視角出發(fā),探討了臺灣報紙新聞標題的媒介立場等[14]。立足于對比視角,對兩岸新聞標題進行研究的更是少見。黃榛萱對兩岸新聞標題的詞匯應用和修辭手段進行了比較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重要語料[15]。謝文龍從新聞傳媒立場出發(fā),闡釋了兩岸電視新聞標題縮略用法的差異[16]。董思聰?shù)然诖笠?guī)模語料,揭示了兩岸新聞標題中的同音刪略規(guī)律[17]??傮w來說,現(xiàn)有研究主要是立足于新聞傳媒立場,聚焦于修辭、韻律層面??紤]到兩岸語言差異和融合的日新月異,加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催生了眾多的語言形式及其使用風尚,因此,很有必要開展一項當下的即時性研究,這也是我們之所以選擇這一論題的緣由。
二、臺灣地區(qū)新聞標題的語言特征
基于臺灣聯(lián)合知識庫的全文報紙資料庫(以下簡稱“聯(lián)合知識庫”),結合《聯(lián)合報》歷時語料、《中國時報》等報刊資料,我們對臺灣地區(qū)的新聞語料進行了考察,在此基礎上,將臺灣新聞標題的語言特征歸結為四個方面。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例句中如果需要新聞標題與正文內(nèi)容相互參照的,標題與正文均標示出來;如果只需要出現(xiàn)正文內(nèi)容的,以正文兩字標示;如果只需要出現(xiàn)新聞標題的,則標題兩字不再標示。
(一)面廣量大的簡縮形式
在對臺灣地區(qū)語言的研究中,很多論著都關注到其簡縮形式。刁晏斌指出,臺灣地區(qū)的簡縮用法涉及面廣,使用普遍,形式多樣[18]。在臺灣新聞標題中,簡縮形式的使用更為突出。例如:
(1)標題:做好防疫 中市家長可參加畢典
正文:為防疫,家長不能參加畢業(yè)典禮?臺中市……等26日指出,畢業(yè)典禮是學生和家長共同的榮耀和回憶……(《中國時報》,2020-05-27)
例(1)中,標題中出現(xiàn)了“畢典”一詞,它實際上是“畢業(yè)典禮”的簡縮形式。這種簡縮形式在正文表達時,往往會回歸“原形”。上例中,緊接標題的正文第一句就使用了它所對應的完整形式。例(1)中的簡縮形式并非特例,在其他報刊中也有同樣的用法。例如:
(2)AI畢典致詞 惹議(《聯(lián)合報》,2024-05-27)
(3)3搜救犬榮退 臺中畢典歡送(《聯(lián)合報》,2023-10-29)
據(jù)我們檢索統(tǒng)計,在2019年至2024年的《聯(lián)合報》中,“畢典”一詞共出現(xiàn)187次,其中,標題中未使用“畢典”的,共有38次。同時,絕大部分標題使用“畢典”后,正文都會出現(xiàn)其完整形式“畢業(yè)典禮”。不過,有的報道正文中也會兩種形式混用。例如:
(4)南加大此前已經(jīng)取消主要畢業(yè)典禮……其他大學則加強安保措施、繼續(xù)舉行畢典……(《聯(lián)合報》,2024-05-08)
例(4)的新聞標題中,有“哥大取消大型畢典”的表述,正文首句又以“哥倫比亞大學六日取消了原定于十五日舉辦的大型全校畢業(yè)典禮”完整形式進行闡述。作為后續(xù)段落,則是簡縮形式和完整形式同時使用。一方面,表明這類簡縮形式具有很高的使用度;另一方面,也表明該簡縮形式尚未成為固定的用法。無論是出于表達正式的需求,還是出于新聞易讀性的考慮,都需要用完整形式來加以說明。換言之,該簡縮形式的用法仍體現(xiàn)出一定的臨時性。
臺灣新聞標題中,除了“畢典”以外,以“畢”作為基本語素構造的簡縮形式,還有“畢旅”“畢舞”等。例如:
(5)標題:畢旅百人染病 校方不停課挨轟
正文:北市永春高中高二班到南部畢業(yè)旅行后,爆發(fā)上百名學生染A型流感、類流感和新冠等病請假……(《聯(lián)合報》,2023-06-25)
(6)標題:北科大EMBA畢舞 勁歌熱舞吹夜店風
正文:臺北科大EMBA從創(chuàng)立以來,已連續(xù)第15年舉辦畢業(yè)舞會……(《經(jīng)濟日報》,2023-06-22)
如果說在可理解性方面,“畢典”“畢旅”還能大體“望文生義”的話,“畢舞”則需要借助更多語境才能明白其真正所指。
在很多情況下,臺灣新聞標題都會對各個城市采用縮略表述。比如,例(1)中,“臺中市”簡縮為“中市”;又如,“臺北市”簡縮為“北市”,“高雄市”簡縮為“高市”,“新竹市”簡縮為“竹市”:
(7)標題:改善內(nèi)科交通 北市警長提解方
正文:臺北市內(nèi)湖科技園區(qū)上下班尖峰時段塞車問題難解,市警局長李西河近日搭巴士體驗后,建議透過交通工程手段改善……(《聯(lián)合報》,2024-07-11)
(8)標題:1家3口同讀高市空大 感情更緊密
正文:52歲的蔡季樺是運輸公司負責人,因工作需要到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大傳系就讀……(《聯(lián)合報》,2018-08-20)
(9)標題:竹市民族公園啟用 蕩秋千趣
正文:來蕩秋千!新竹市老舊的民族公園,有低洼積水及被雜物占用等問題,市府進行大改造,全區(qū)有無障礙步道,并設置全臺僅有的“環(huán)狀秋千場”……(《中國時報》,2020-06-02)
例(7)~例(9)中的三則標題,其簡縮形式除了“北市”“高市”“竹市”外,還有“內(nèi)科”(內(nèi)湖科技園區(qū))、“解方”(解決方法)、“空大”(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等。這些表述在正文中都出現(xiàn)了完整形式,也正因如此,才不至于使讀者對類似“內(nèi)科”這樣的簡縮表達產(chǎn)生誤解。實際上,這樣的簡縮形式具有很大的臨時性,因此,它們還不夠穩(wěn)定、使用頻率也比較低。相比之下,“北市、中市、高市”顯然是通行度較高的簡縮形式,不僅標題中可以運用,正文中也能夠直接使用,具體可參考例(5)。
與“北市、中市、高市、竹市”相類似的用法還有不少,這些簡縮把三音節(jié)壓縮為雙音節(jié),在追求極致簡省的同時,勢必也會導致有些形式的語義透明度不高。如果不給出上下文語境,對于不經(jīng)常參與臺灣語言生活的人來說,這類簡縮很多都不易解讀。如《經(jīng)濟日報》2024年6月21日B2版基金欄目中,有則標題為“生技族群 買點浮現(xiàn)”,其中的“生技”是指“生物科技”而非“生存技能”。
總的來說,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集中體現(xiàn)了當?shù)卣Z言的簡縮式表達風格,這些標題語言中的縮略形式,有的已經(jīng)成為固定組合,也有很多是臨時、低頻的非固定組合。
(二)生動活潑的諧音雙關手法
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把雙關表達劃分為兩類:意義雙關和諧音雙關。在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語言中,兩種情況都有運用,而諧音雙關更是非常普遍。例如:
(10)標題:短評——兩岸薪酸時代
正文:根據(jù)臺灣一家人力銀行及大陸《大學生就業(yè)壓力調查報告》的調查,兩岸青年就業(yè)環(huán)境都不好,臺灣畢業(yè)生今年期望薪水比去年約減少1000元……(《旺報》,2012-06-13)
(11)標題:和平島無齒之徒 龍紋鯊人臉Q樣
正文:最近是龍紋鯊的產(chǎn)季……由于這種鯊腹部的口器和鰓囊,組合起來就像人臉,看了令人莞爾……(《聯(lián)合報》,2014-06-17)
例(10)中,“薪酸時代”之“薪酸”取“辛酸”之諧音,同時,又通過字面組合“薪酸”,傳遞出畢業(yè)生就業(yè)環(huán)境不佳、薪資減少的酸楚之情。例(11)中,“齒”和“恥”諧音,“無齒之徒”實際是指外形可愛、人畜無害的龍紋鯊。這種表義上的強烈反差,產(chǎn)成了幽默生動的修辭效果。諧音雙關的早前用例如前所述,新近用例更是花樣翻新。例如:
(12)量販超市爸氣 3C家電好禮47折超殺(《中國時報》,2021-08-03)
(13)“成王敗蔻”超前部署一年!周玉蔻被罰40萬 王鴻薇:我檢舉的(中時新聞網(wǎng),2022-09-29)
例(12)中,“爸氣”一詞似乎和我們當下流行的“爹味(兒)”有共通之處,但兩者的構造理據(jù)和含義有很大差別。從標題中的上下文語境來看,“爸氣”并不等于有父親的味道;檢索聯(lián)合知識庫,也沒有發(fā)現(xiàn)同類用例。實際上,這里的“爸氣”與“霸氣”諧音,是指超市家電打折扣的幅度很大,像爸爸一樣周到、有力度。例(13)中,“成王敗蔻”與“成王敗寇”諧音,這里的“蔻”是指被罰款的周玉蔻,“王”是指檢舉成功的王鴻薇。這則標題不僅提煉出整個新聞的精要,而且表達更為詼諧生動。
不僅時事新聞、商業(yè)報道等標題中經(jīng)常采用諧音雙關手法,生活隨筆類的標題中也時常運用,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
(14)標題:“蕨”對健康
正文:單是“骨碎補”三個字,就知道是對應骨頭方面的問題……更奇妙的是,骨碎補竟然是蕨類。(《聯(lián)合報》,2024-03-24)
該篇隨筆出自《聯(lián)合報》的《元氣周報·美味關系》專欄,它以“質感飲食 市隱生活”為主題。這里的“‘蕨’對”與“絕對”諧音,由于文章談論的是中藥治療,“對”字既含有正確的語義,也含有對癥的語義。也就是說,“蕨”既是骨頭健康的正確之選,也是其對癥之方。
有些諧音雙關形式,已超出詞的構造規(guī)則,通過諧音而形成特定的句法組合。如前文例(9)“竹市民族公園啟用 蕩秋千趣”中,“趣”和“去”諧音。通過諧音這一手法,它可以在句法上解讀為趨向動詞“去”與“蕩秋千”的組合,在語義上則可以解讀為“蕩秋千有趣”等。再如:
(15)標題:艾麗斯、史努比 這衣夏很Q
正文:英國皇室愛用品牌……隆重推出第5波與迪斯尼合作的“艾麗斯夢游仙境”系列,超夢幻可愛的造型設計……(《聯(lián)合報》,2018-05-24)
例(15)中,“衣”和“夏”分別諧音“一”和“下”,恰好形成“這一下很Q”結構,并以此來評價艾麗斯系列,同時,在語義上又可解讀為夏款衣飾很Q。
總之,對于新聞標題來說,諧音雙關可以起到包裝新聞內(nèi)容、吸引讀者眼球的作用,增強了標題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同時,采用諧音雙關手法的標題,還能起到以少總多、畫龍點睛的作用,使行文更為簡潔凝練。
(三)從中英文夾雜到符號化
寬泛來說,在同一個句子中使用兩種及以上的語言與在不同語句之間使用不同語言,都可以視為語言夾用,亦稱為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19](P4)。嚴格來講,語言夾用主要是指前一種情況。我們這里的“中英夾雜”,也是指同一個句子中使用中英文兩種語言。
根據(jù)黃靖惠對1951—2004年《聯(lián)合報》標題的調查,在臺灣報刊媒體中,中英文夾雜的形式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從無到有,九十年代大量增加,到2000年后,其比例直線上升。其中,名詞最容易發(fā)生夾用現(xiàn)象,形容詞次之,動詞再次之[20]。拋開音譯詞不論,當前臺灣新聞標題中英文夾雜的情況仍十分常見。這類標題大多夾用英文字母縮寫或者直接使用英文詞匯表示,如前文例(2)中的“AI”、例(6)中的“EMBA”、例(15)中的“很Q”,都屬于這類情況。再如:
(16)韋蘺若明 規(guī)律作息hold住健康(《中國時報》,2020-05-31)
(17)杰可達顯示技術 揭開Smart AI新視界(《經(jīng)濟日報》,2024-06-14)
(18)老爸5大NG 在家滑手機最糟(《聯(lián)合報》,2018-07-19)
例(16)、例(17)中的“hold”“Smart AI”,都
是使用了英文單詞或英文縮寫形式。例(18)中的“NG
(not good)”,則是借用電視電影拍攝術語來表示生活中的失誤或笑場情況,也出現(xiàn)在了標題語言中。在《人民日報》的標題中,則很難見到類似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夾用英文的形式并不是常見的英文詞匯或縮寫。例如:
(19)標題:ATT 4 FUN餐飲夢幻 吃喝賞景夜歡唱
正文:ATT 4 FUN過往最有名的正是各家著名夜店……近年更陸續(xù)加入了不少營業(yè)到夜深的餐廳……(《中國時報》,2020-05-30)
(20)標題:力抗ABL銀彈攻勢 還有硬仗要打
正文:……大專球員直接跳過SBL選秀,轉而加盟ABL球隊的“球監(jiān)1年”提案,在昨天SBL領隊會議無疾而終……(《中國時報》,2020-06-02)
例(19)中,經(jīng)過正文闡釋,我們大概知道“ATT 4 FUN”是指餐廳、夜店綜合區(qū)。實際上,它是臺北市非常有名的時尚流行主題商場,其中的“4”是指“時尚、文創(chuàng)、娛樂、美食”四個主題。有意思的是,這個商場的命名采用了諧音與夾用相結合的方式,即ATT 4 FUN轉用為ATT Four FUN,再諧音為ATT For FUN。例(20)中,“ABL”的理解更是要依賴于背景信息,甚至有了正文語境仍不能確定其所指。實際上,“ABL”既可指1925年成立的美國籃球聯(lián)盟(American Basketball League),也可指稱2009年成立的東南亞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ASEAN Basketball League)。不過,前者已于1955年解散,因此,可以推測這里的“ABL”應指后者。就這種情況來說,如果不是在特定語言社區(qū)生活的特定群體,則很難理解其真正含義。
有些新聞標題,已從中英文夾雜演變?yōu)樽帜阜枈A用,這些符號化的表達也成為當下臺灣地區(qū)新聞標題的一大亮點。例如:
(21)標題:疫情謠言滿天飛 醫(yī)師女兒PO文不舍父親
正文:……臺南市警方也查獲一件網(wǎng)絡假訊息,分別函送地檢署偵辦。彰化受流言所苦的一間診所醫(yī)生女兒也在網(wǎng)絡貼文……(《聯(lián)合晚報》,2020-02-20)
(22)標題:中油抽加油金 20萬頭獎係金A
正文:以“這絕對是金A!”活動宣傳近期起跑,還有消費者以為是假訊息。(《中國時報》,2020-05-29)
例(21)中,“PO”字母組合在中文語境中似乎缺乏足夠理據(jù),其對應的音節(jié)形式又相當于一個單音節(jié)漢語詞,我們暫且將它視為一個音義結合單位。通過正文內(nèi)容“警方也查獲一件網(wǎng)絡假訊息”“醫(yī)生女兒也在網(wǎng)絡貼文”等,大致可以判斷其含義接近于“發(fā)布”。根據(jù)網(wǎng)絡釋義查考來源,可以發(fā)現(xiàn),“PO”大抵是從臺灣的POPO原創(chuàng)市集在線平臺而來,該市集集合了線上創(chuàng)作、閱讀、出版等多種功能。因此,“PO”所表示的含義,是指把自己的文字或作品發(fā)布到網(wǎng)上。如果說“PO”的含義還有跡可循的話,那么,例(22)中“A”的所指似乎就難覓蹤跡了。單個英文字母“A”,既無法從英文找到確切含義,也無法定位到中文的具體內(nèi)容。把“係金A”這幾個成分組合起來,大體對應于閩南語“是真的”的記音單位,這里的“A”實際上可以看作語氣的表音符號①,有時也可以寫成“係金耶”等形式。
此外,還有數(shù)學符號直接進入標題的情況。例如:
(23)成長+月配息 臺股基金優(yōu)選(《經(jīng)濟日報》,2024-05-17)
總之,在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中,中英文夾雜的現(xiàn)象不斷發(fā)展;同時,受到網(wǎng)絡語言和閩南方言的影響,字母符號也在新聞標題中時有“冒頭”??梢哉f,這兩種表達方式均生動靈活,有時也會令人難以理解。
(四)別具一格的遣詞造句
在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中,很多詞語的結構和語義都帶有顯著的臺灣風格,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臺灣“社區(qū)語言表達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21]。
就遣詞方面而言,臺灣新聞標題所使用的詞語有不少屬于社區(qū)詞。例如:
(24)法說太熱門 網(wǎng)絡數(shù)度斷線(《經(jīng)濟日報》,2024-04-19)
(25)綜所稅補申報 兩個管道(《經(jīng)濟日報》,2024-06-21)
(26)中小企數(shù)位轉型勢在必行(《經(jīng)濟日報》,2024-06-06)
(27)雙北機車族注意 暑假到加強取締(《聯(lián)合報》,2024-06-22)
(28)政府擬設泛官股售電平臺 業(yè)者有異見(《經(jīng)濟日報》,2024-07-01)
(29)TVBS圈圈選物 618多重好康上線(《經(jīng)濟日報》,2024-06-15)
例(24)~例(27)中,“網(wǎng)路、管道、數(shù)位、機車”都屬于臺灣社區(qū)詞。其中,“網(wǎng)路”相當于“網(wǎng)絡”,“管道”是指“途徑、方式”,“數(shù)位”是指“數(shù)字、數(shù)碼”,“機車”相當于“摩托車”。這些詞語在以往研究中已有所涉及,它們也是新聞標題中的“??汀?。需要指出的是,例(28)中的“業(yè)者”,并不等同于從業(yè)者,它主要是指“賣家、攤販”等;例(29)中的“好康”,也不是“完好康復”的意思,它來自閩南語,與“幸福、好運、福利”等相對應。
除了名詞之外,臺灣新聞標題中很多動詞的使用也頗具特色。例如:
(30)利用率差 高雄家庭教育咨詢專線挨轟(《聯(lián)合報》,2024-06-22)
(31)女乘客嗆阿伯“要讓自動會讓”(《聯(lián)合報》,2024-06-20)
“轟”可以表示抨擊、批評,有時也連用為“炮轟、重炮轟”等,表示強烈抨擊的意思。除了主動形式之外,它還有被動形式“挨轟”等,表示“受到抨擊”。例(30)這一標題是說,高雄家庭教育咨詢專線因為利用率差來賺取利潤,所以受到抨擊。上文例(5)中的“轟”也是如此?!皢堋焙汀稗Z”意思接近,主要是表示“回擊、反駁”。例(31)中阿伯要求女學生讓座給另一名年長婦人,女乘客則反駁阿伯,表示“要讓自動會讓”。
在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中,動詞“夯”的應用也很有特點。例如:
(32)免費換宿旅游夯 沖擊訂房網(wǎng)站(《經(jīng)濟日報》,2024-07-01)
(33)臺灣元素夯!武漢藏“寶島公園”仿造高雄龍虎塔寓意兩岸融合(《聯(lián)合報》,2024-07-08)
例(32)、例(33)中的“免費換宿旅游夯”“臺灣元素夯”,均將“夯”置于末尾,看起來相當于語氣詞,但實際上是“某某熱”,表示受歡迎、人氣高、十分流行等意思。這種用法在新聞標題中多見,在正文中反而很少用到。關于“夯”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解釋是來自“hot”的音譯,另一種解釋是來自閩南語中的方言成分。
就造句方面而言,在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中,“數(shù)+名”結構的搭配很有特點。例如:
(34)2小學畢旅 興奮到睡不著(《聯(lián)合報》,2020-06-02)
(35)4大學末代畢典 嘆“敗給少子化”(《聯(lián)合報》,2024-06-15)
(36)美挺巴學運未歇 2校畢典遭鬧場(《聯(lián)合報》,2024-05-06)
例(34)~例(36)中,不同于“兩所小學”“四所大學”或“兩?!薄八男!钡缺硎?,其數(shù)名組合中間都沒有量詞,并且都采用了阿拉伯數(shù)字而非中文基數(shù)詞。
在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中,動補結構也有獨特的搭配形式。例如:
(37)學者嘆太樂觀了 看壞Q3制造業(yè)(《中國時報》,2020-05-29)
(38)輝達AI造浪 帶旺臺積電(《聯(lián)合報》,2023-05-27)
例(37)、例(38)中,具有動補結構特點的“看壞”和“帶旺”,在大陸媒體中幾乎見不到類似的用法?!翱磯摹币鉃椴豢春?,和“看好”一詞構成了對稱。這也是類推機制作用的結果?!皫钡囊馑即蟮质恰皫硬⑹怪d旺”,有“助推”的含義。
我們在檢索相關語料時還發(fā)現(xiàn),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不僅多用四字格,也經(jīng)常采取三字格的形式,形成超越常規(guī)的標題韻律。四字格的情況,從前文所論諧音雙關即可見一斑,前人對此也有一定探討。這里重點分析三字格的情況,例如:
(39)能源轉型三路徑 成果豐(《經(jīng)濟日報》,2024-07-08)
(40)國泰金友善職場 獲殊榮(《經(jīng)濟日報》,2024-07-08)
例(39)、例(40)都在標題中加入了評注性的話語“成果豐”“獲殊榮”,以此來擴充標題信息,這種擴充在起到增加受眾認可的同時,也凸顯了標題的新穎性[22]。更為重要的是,原本可以表述為“成果豐碩”“斬獲殊榮”等四字格結構,臺灣新聞標題卻采用三字格的超常韻律形式,這就顯得短平快奇,別出心裁。有些情況下,臺灣新聞標題還會刻意構造出三字格形式,例如:
(41)標題:中信金 推全方位人才培訓
正文:中信金控視人才發(fā)展為永續(xù)關鍵資本,并持續(xù)打造多元共融職場環(huán)境……(《經(jīng)濟日報》,2024-07-06)
(42)標題:廣達期 動能強勁
正文:廣達(2382)近年投入5G與AI技術研究……帶動第1季繳出三率三升的亮眼成績。(《經(jīng)濟日報》,2024-05-29)
例(41)中,“中信金”本來是指“中信金控”,正文中出現(xiàn)了其全稱形式,但標題棄用四字格而改為三字格,這實際上是一種信息抑制,以此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例(42)中,“廣達期”在正文中對應“廣達(2382)”,標題加上“期”,大抵是指“股票期貨”。這里將雙音節(jié)改為三音節(jié),可以視作是一種信息擴充,也不失為標新立異的手段。
三、海峽兩岸新聞標題語言的差異與融合
刁晏斌指出,海峽兩岸語言既有比較明顯的差異,也有一定程度的融合[2](P222)。這種差異和融合在兩岸新聞標題語言的使用上也有相應的體現(xiàn)。
(一)兩岸新聞標題語言的差異
在具體的言語使用中,兩岸語言可能會千差萬別,不勝枚舉。這里,主要是通過對兩岸新聞標題語言風格的比較,來把握這種差異的總體狀況。
首先,兩岸新聞標題語言風格的差異體現(xiàn)在:一是通俗淺易,一是古樸典雅。就總體風格而言,大陸新聞標題傾向于通俗直白的表達,臺灣新聞標題則偏重于古奧典雅的形式。我們曾專門探討了1949年以后大陸普通話的發(fā)展趨勢,它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通俗化的特點[23](P41-50)。在《人民日報》的新聞報道中,“之”的相關用例不斷減少,而《聯(lián)合報》中仍能不時見到。例如:
(43)讓科創(chuàng)的種子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人民日報》,2024-07-12)
(44)法院兩度交保 皆有可議之處(《聯(lián)合報》,2024-07-12)
例(44)中,不僅繼續(xù)使用古漢語助詞“之”,還有古漢語副詞“皆”等,“皆有可議之處”的表達顯然帶有古典風味。類似的用例,可從同日報紙中隨手拈來:
(45)3.5年 總額9250萬 張育成 約寫新猷(《聯(lián)合報》,2024-07-12)
(46)全球氣溫創(chuàng)高 凌遲經(jīng)濟成長(《聯(lián)合報》,2024-07-12)
上述兩例中的“約寫新猷”和“凌遲”等表述,都具有濃厚的古雅色彩。特別是例(46)中的“凌遲”,采用使動用法,搭配抽象名詞,既是求古,也是出新。
臺灣新聞標題在運用諧音雙關手法時,大多是成語四字格的化用,也具有一定的古雅色彩。以下是兩岸媒體對同一條新聞所擬的標題:
(47)高二生當藥頭 校內(nèi)搞毒門生意(中時電子報,2012-05-21)
(48)臺灣大學生當“藥頭” 在教室吆喝賣毒品(中國新聞網(wǎng),2012-05-24)
不難看出,這兩則標題的風格具有顯著差異,前者是詼諧典雅,后者則是通俗直白。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兩岸標題的語言風格并不是表示此有彼無的差別,而是反映此多彼少的傾向。實際上,大陸一些新聞標題也會采用古樸典雅的形式。
其次,兩岸新聞標題語言風格的差異也體現(xiàn)在:一是規(guī)范正式,一是靈活變通。大陸新聞標題的語言表達大多規(guī)范,只是偶爾采取非通用的表達。其中,級別越高、發(fā)行量越大的新聞媒介,其語言使用越趨于規(guī)范正式。相較而言,臺灣地區(qū)的新聞報道更講究靈活變通,不拘一格,很多形式并不固定。比如,前文曾提及同一篇報道中,“畢業(yè)典禮”和“畢典”混合使用。其實,像“畢典”“畢舞”“生技”這樣的臨時性簡縮用法,在臺灣新聞標題中是屢見不鮮的。
通常情況下,大陸新聞標題具有濃重的書面化色彩。與之相比,臺灣地區(qū)新聞標題的口語化更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說,口語詞的較多使用,也造成了其表達形式的生動活潑。例如:
(49)班鐵翔入戲演活失智 李運慶看老爸變可愛(《聯(lián)合報》,2024-07-12)
例(49)中,“老爸”一詞帶有明顯的口語化,這就凸顯出濃厚的生活氣息,但同時也失去了正式語體的規(guī)范莊重。這樣的表達方式,在《人民日報》等大陸媒體標題中是很難見到的。
擬人化的表達往往能使所描寫的事物更為形象生動,并增強了標題的新穎性、趣味性和情感性。例如:
(50)首波春雨報到 中南部水庫仍難解渴(《中國時報》,2023-03-26)
例(50)中的“解渴”一詞,將水庫干涸、望雨如渴的情態(tài)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這種移就的修辭方法,把人的感受遷移到物上,形成了語言的張力,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還偏好使用重疊形式,起到了加強語氣、渲染氣氛、突出情感的作用。例如:
(51)綠色經(jīng)濟概念股 強強滾(《經(jīng)濟日報》,2024-07-06)
再次,兩岸新聞標題語言風格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一是傾向于“引進改造”,一是多采用“拿來主義”。兩岸語言都吸收了很多外來成分,但吸收、消納的方法有所區(qū)別。大陸語言系統(tǒng)會逐漸吸收這些外來成分,然后再對之加以改造,使其符合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因此,很多最初進入現(xiàn)代漢語的音譯詞,在后來都發(fā)展出意譯的形式。以“Internet”的早期音譯“因特網(wǎng)”“英特網(wǎng)”為例,在《人民日報》中,“英特網(wǎng)”僅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別在正文中出現(xiàn)一次?!耙蛱鼐W(wǎng)”的使用頻率雖然高于“英特網(wǎng)”,但在1998年至2001年高頻出現(xiàn)后(這4年的年平均用例為577次),從2002年開始迅速減少,至2006年后,每年用例均在個PTqII8zUyGv/SeexRTAolg==位數(shù)?!盎ヂ?lián)網(wǎng)”一詞則后來居上,取而代之,最近一年的用例接近1500次。
與大陸新聞標題相比,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則更側重于“拿來主義”。這里的“拿來主義”,主要是指直接采用對應英文原形、音譯或字母詞形式。比如:
(52)米洛提奇NBA好男人(《中國時報》,2020-05-29)
在臺灣地區(qū)的新聞標題中,基本都是采用NBA字母詞,而大陸已經(jīng)發(fā)展出“美國男子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的形式,并進一步簡縮為“美職籃”。再如,像前文所提及的“夯(hot)”的用法也是如此,在大陸則普遍采用“XX熱”來意譯。
在臺灣語言中,有時并未注意到大陸有更地道的說法,而仍然選用其英文形式。例如:
(53)Lenovo電競筆電新系列登場(《中國時報》,2020-05-29)
聯(lián)想公司創(chuàng)始于中國大陸,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大型跨國公司,大陸一直采用“聯(lián)想”這一稱謂,臺灣則選擇其英文形式“Lenovo”。
此外,臺灣新聞標題還借用了部分閩南方言,在吸收時也盡量保留原形,大多采用直音法,如“好康”“係金耶”等就屬于這類情況。相對來說,大陸普通話對閩南語的融合度很低,像“尾牙”這樣的詞語,其使用度并不高。
(二)兩岸新聞標題語言的融合
刁晏斌指出,兩岸語言的融合意味著,在彼此接觸后產(chǎn)生相互影響并互相進入、融入彼此[2](P203-205)。早期融合主要是大陸引入臺灣的語言形式,如名詞用作形容詞“挺個性”“很夜了”、動賓式及物用法“登錄上海”“接軌浦東”等、形容詞重疊式“X光光”等[24]。隨著大陸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兩岸交流持續(xù)升溫,兩岸語言的趨同并非僅限于早前大陸單向引進臺灣語言形式,同時也開始出現(xiàn)臺灣引入大陸詞語和用法的現(xiàn)象,并且逐漸從貶損性引入變?yōu)橹行砸M,到當下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主動融入的態(tài)勢[2](P279)。
1949年以后,“搞”從方言逐漸進入普通話,無論是形式、功能還是使用頻次,都有了顯著的發(fā)展[23](P40-60)。時至今日,“搞”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書面語中的標志性用法。在《人民日報》標題中,“搞”的運用就十分廣泛。例如:
(54)搞好統(tǒng)籌擴大內(nèi)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民日報》,2024-02-20)
(55)實實在在地把職業(yè)教育搞好(《人民日報》,2024-04-07)
近年來,臺灣新聞標題中也開始出現(xiàn)“搞”的身影。例如:
(56)陸:反對搞小集團政治(《聯(lián)合報》,2024-04-12)
例(56)中“搞”的用法,仍然屬于直接引用中的中性引進式。而上文例(47)中的“搞毒門生意”,則屬于更進一步的自由組合的融入式用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臺灣新聞報道的正文中,“搞”的融入式用法并不少見。例如:
(57)標題:局長帶隊 就能拼好治安?
正文:警察局長帶隊,真的就能拼好治安嗎?……要搞好治安,局長沖第一線絕非良方……(《聯(lián)合報》,2019-03-10)
例(57)中,標題用“拼”而不用“搞”,正文卻出現(xiàn)了“拼好治安”的對應形式“搞好治安”。通過對《聯(lián)合報》歷時語料的檢索,可以發(fā)現(xiàn),該報標題中“搞”的使用可謂是屈指可數(shù),在正文中卻呈日益增多的趨勢,這說明該類用法還在融入過程之中。
上文談到“互聯(lián)網(wǎng)”一詞,在臺灣多數(shù)時候用“網(wǎng)路”表示。雖然有“網(wǎng)路”占位,但受大陸語言的影響,臺灣新聞標題中也開始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一詞。通過對《聯(lián)合報》歷時語料的檢索,我們發(fā)現(xiàn),在2002年1—5月的300萬字語料中,“互聯(lián)網(wǎng)”僅出現(xiàn)1例;在10年后2012年1—7月的300萬字語料中,則出現(xiàn)了8例。例如:
(58)正文:上海將建設一個道路交通綜合信息應用服務平臺……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等多種管道,為公眾實時提供道路通行狀況等動態(tài)交通信息服務。(《聯(lián)合報》,2012-03-13)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用例大都出現(xiàn)在新聞報道的正文中。發(fā)展至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開始進入到新聞報道的標題中。例如:
(59)北京 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昨開幕 聚焦人工智能算力等主題(《經(jīng)濟日報》,2024-07-10)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最近產(chǎn)生的一些新詞語、新用法,也開始在臺灣新聞標題中出現(xiàn)。以“賦能”為例,《人民日報》最早的標題用例是在2017年:
(60)云平臺賦能媒體融合創(chuàng)新(《人民日報》,2017-08-19)
此后,“賦能”一詞在《人民日報》中高頻復現(xiàn),標題中亦司空見慣。受此影響,《聯(lián)合報》2024年開始出現(xiàn)這一用例,共有38例。不僅有正文用例,也有標題用例。例如:
(61)周志宏:科技軟實力 賦能永續(xù)(《經(jīng)濟日報》,2024-07-11)
類似的情況還有“共享”一詞,《人民日報》作為標題使用“共享”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2017年前后,臺灣同類用例主要出現(xiàn)在最近兩年。例如:
(62)和泰裕隆強攻共享市場(《經(jīng)濟日報》,2024-07-12)
以上各種用例形式,無論是引用式還是融入式,都反映出大陸和臺灣標題語言的融合趨勢,這實際上也是海峽兩岸語言融合具體而微的縮影。
在此順便提及的是,當前正處于人工智能(AI)迅猛發(fā)展的階段,兩岸新聞報道中都有以AI做標題的用例。同時,兩岸各有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意譯形式,大陸使用的是“人工智能”,臺灣使用的是“人工智慧”??梢云诖?,兩岸在這個詞語的使用上會最終達成統(tǒng)一,那么,這將是語言融合的又一佐證。
四、余論
以中國臺灣地區(qū)新聞標題語言研究為契機,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研究,來探求兩岸語言的差異與融合。不僅如此,站在兩岸語言差異與融合的視角,以此反觀現(xiàn)代漢語本體研究,我們還能反思已有研究的不足與缺憾。筆者曾對大陸的“延燒”一詞進行了探討,該文認為,“延燒”經(jīng)過發(fā)展演變,“舊貌換新顏”,從表示“火勢燃燒蔓延”而引申出“持續(xù)升溫、引發(fā)熱議”[25]。該文關注的焦點在于:“延燒”的可燃實體是如何延伸到“案件、丑聞、文化產(chǎn)品、人氣”等,試圖通過內(nèi)在的認知特點而找到這種詞義演變的理據(jù)。實際上,如果站在兩岸語言差異與融合的視角,就不難看出,這種詞義外延的跳躍式發(fā)展必然會有其社會動因,而對這種動因的探尋不能只拘囿于大陸本身。我們發(fā)現(xiàn),“延燒”新用法的持續(xù)出現(xiàn)是在2010年前后,而此前基本上都是表示“火勢燃燒蔓延”。例如:
(63)正文:……全市火海,而且水電設備也被炸壞,救也無法救,一直延燒到第二天才熄。(《人民日報》,1995-08-25)
我們還發(fā)現(xiàn),與大陸相比,在臺灣地區(qū)的新聞報道中,“延燒”新用法的出現(xiàn)更早,使用也更加頻繁。不僅如此,新聞標題中也很早就有了這類新用法。例如:
(64)正文:……代表法人不僅不看淡今年元月行情,而且看好資金行情延燒到今年第一季的機率頗大……(《聯(lián)合報》,2002-01-01)
(65)偷拍光盤事件延燒 蘇活病毒趁虛而入(《聯(lián)合報》,2002-01-05)
這就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大陸“延燒”新用法的突然出現(xiàn),有極大可能是兩岸語言接觸的結果,或者說,是兩岸語言融合的具體表現(xiàn)。站在這一立場,上述研究中所存在的語料斷層、認知解釋不足、原因闡釋不夠深入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總之,受特定語言使用環(huán)境的影響,海峽兩岸的新聞標題語言不僅在具體形式上有各自的特點,在總體風格上也不盡相同。這里著重強調的是,我們在看到這些差異的同時,更應關注兩岸語言的融合趨勢。本文對臺灣地區(qū)新聞標題語言的探討,就是這種“差異—融合”模式的延伸和證明。關于這一問題的后續(xù)研究,仍需要語言事實的深入挖掘和相關理論的持續(xù)探索。
參考文獻:
[1]刁晏斌.差異與融合——海峽兩岸語言應用對比[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2]刁晏斌.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3]刁晏斌.海峽兩岸語言差異研究的歷時觀[J].漢語學報,2020,(4).
[4]鄒貞.海峽兩岸詞匯的差異與融合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5]劉吉力.海峽兩岸語法差異與融合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
[6]褚靚.海峽兩岸語氣詞對比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7]侯潤婕.海峽兩岸形狀量詞及其使用情況對比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8]徐涵韜.由動量詞“把”看普通話與港臺地區(qū)現(xiàn)代漢語的融合[J].現(xiàn)代語文,2022,(9).
[9]蘇婕,胡曉瓊.海峽兩岸語言變異對比研究——以同實異名詞為例[J].語文學刊,2015,(1).
[10]許蕾,李權.海峽兩岸體育新聞語言多特征計量對比研究[J].江漢學術,2019,(3).
[11]刁晏斌.關于進一步深化兩岸四地語言對比研究的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12]尹世超.標題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3]王東熙.淺談臺灣報紙新聞標題特色[J].青年記者,2009,(12).
[14]莊睿.臺灣報紙新聞標題修辭研究——以《聯(lián)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對“習馬會”的報道為例[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15]黃榛萱.兩岸新聞標題語言對比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6]謝文龍.兩岸電視新聞標題語言之對比研究[J].東南傳播,2017,(10).
[17]董思聰,顧靜航,黃居仁.基于大規(guī)模語料庫的兩岸新聞標題同音刪略研究[J].華文教學與研究,2022,(1)
[18]刁晏斌.港臺漢語獨特的簡縮形式及其與內(nèi)地的差異[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1).
[19]Myers-Scotton,C.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Evidence from Africa[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0]黃靖惠.中文媒體夾用英文之臺灣現(xiàn)象:以1951—2004年的聯(lián)合報標題為例[J].中華傳播學刊,2006,(9).
[21]施春宏.從泰式華文的用詞特征看華文社區(qū)詞問題[J].語文研究,2015,(2).
[22]姚雙云,徐杰.信息量調控:標題語言創(chuàng)新的內(nèi)在機制[J].漢語學報,2021,(3).
[23]郝銳.百年漢語第二階段研究(1949-1978)[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4]侯昌碩.從臺灣當代小說看海峽兩岸漢語的語法差異——兼析兩岸語言融合的態(tài)勢[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25]郝銳.“延燒”小議[J].語文建設,2016,(34).
An Analysis of News Headlines Language in Taiwan Area of China
——Discussing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ion of News Headlin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ao Ru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Through online corpus retrieval and limited diachronic corpus investig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at the language of news headlines in Taiwan area of China presents four characteristics: First, a broad and extensive condensed form; Second, lively and vivid pun usage; Third, a tendency towards mixed Chinese and English expressions and symbolization; Fourth, distinctive vocabulary, syntax, and three character forms. Comparing the language of news headlin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terms of style,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generally popular, while Taiwan area is generally elegant; the Chinese mainland regulations are formal, while Taiwan area is lively and flexibl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xamination, there is also a two-way integration of cross-strait title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mainland language forms entering and integrating into Taiwanese “Mandarin” titles, which deserves attention. The “difference-integration” model of cross-strait languages analysis also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ontology.
Key words:Taiwan area;news headlines;across the Taiwan Strait;differences;integration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臺灣地區(qū)‘國語’若干語法項目歷時演變研究”(18YJC740050)
作者簡介:郝銳,男,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講師。
①這里的字母A也有另一種解釋,可能是早期的注音字母沿用至今。無論是哪種解釋,“係金A”中的“A”大體可以看作是記音符號,這與我們所討論的符號化特點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