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線性傳受關系發(fā)生顛覆性變革時,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生產與傳播面臨如何適應新傳播語境的“本領焦慮”?;仡櫭襟w改革不同階段曾討論過的內容為王、渠道為王、產品為王等競爭策略,本文提出在內容、渠道、產品、關系等層面融為一體的新型創(chuàng)新框架,并以可供性理論為指導,從生產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動可供性三個方面,對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創(chuàng)新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可供性理論 新型主流媒體 新聞評論 路徑創(chuàng)新
一、傳受關系變革與主流媒體新聞評論“本領恐慌”
當傳統(tǒng)線性傳受關系被顛覆,指導新聞傳播的大眾傳播理論在解釋媒體實踐時會出現解釋力不足的情形,原有建立在線性傳受關系基礎上的新聞傳播經驗也容易陷入“能力陷阱”。在傳受關系發(fā)生變革的背景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新型化過程是一次全新的艱難探索,其主要挑戰(zhàn)和突出問題,就是要解決好面對新傳播語境時的“本領恐慌”,找到適應新媒體時代符合互聯(lián)網規(guī)律的傳播力。其解決的關鍵,是實現從人找信息轉向信息找人,在傳受關系變革之后建立與受眾新的有效連接。
這種“本領恐慌”在移動互聯(lián)網崛起之前沒有真正出現過。以報紙為例,從上個世紀90年代都市報出現到本世紀的前10年,報紙的主要發(fā)展趨勢是從大眾化邁向專業(yè)化、主流化,百萬發(fā)行量是厚報時代報紙競爭力的直接體現。以《參考消息》為例,其日均發(fā)行量曾經達到350萬份。當時,經營者想的最多的問題是如何應對同質化競爭,如何在大眾化之后實現主流化,移動互聯(lián)技術的顛覆性影響還未形成真實威脅,互聯(lián)網對報紙的影響還停留在傳播平臺的擴展層面。
技術的演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媒介技術快速發(fā)展,手機成為多媒體傳播終端平臺時,報紙和其他傳統(tǒng)媒體面臨的沖擊和壓力越來越大。之前未曾出現的報紙的關閉與減版,成為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一種現象。一些嚴肅性報紙的關停更是讓人感到惋惜,如曾經在新聞評論領域有著廣泛影響的《京華時報》與《東方早報》。這些嚴肅性報紙本身的辦報質量并不低,新聞評論也是其重要組成版塊。但是,當傳統(tǒng)報紙的盈利方式受到沖擊,報紙與受眾的關系變得松散時,報紙的生存遇到挑戰(zhàn),新聞評論的發(fā)展受到影響。
一些報紙的減版也影響到新聞評論的發(fā)展。在減版時,報紙通常首先選擇減去新聞評論版,其原因或是認為傳統(tǒng)新聞評論說教的色彩過濃,可讀性有限,或是擔心新聞評論的批評性太強,會給經營帶來比新聞報道更多的麻煩。綜合考量之下,帶有很強監(jiān)督性和批判性的新聞評論沒有成為一些報紙重塑其影響力的首選,自2002年興起的報紙時評高峰,因為移動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的迅猛發(fā)展而勢頭不再。這顯然違背了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旗幟與靈魂的定位。
電視評論的發(fā)展也是如此。通過對電視評論節(jié)目評獎情況的分析,可以窺見電視評論的發(fā)展現狀。在中國新聞獎的電視評獎中,多次出現新聞評論節(jié)目一等獎獎項空缺的情形。對于電視節(jié)目來說,評論本應是其立臺的根本與體現導向的旗幟,電視評論節(jié)目空缺只能說明當前的節(jié)目質量不盡如人意。對于一些地方臺更是如此,曾經興盛一時的談話類節(jié)目、辯論類節(jié)目漸漸被新聞解讀類節(jié)目所取代,新聞評論更多依托新聞本身而存在。點評性的節(jié)目雖然豐富了解讀新聞的角度,但是具體的節(jié)目數量和評論深度較之前的發(fā)展勢頭有所減弱。
5G時代的到來深刻影響著受眾與他們的選擇。有學者通過大規(guī)模媒體用戶隨機電話調查及定量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每天讀報的人是0.68%,看電視的人是5.56%。[1]即便是遇到輿論熱點事件,人們首先想到的依然不是主流媒體的傳統(tǒng)平臺,而是“兩微一端”和短視頻。在5G顛覆主流的背景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傳播面臨階段性的“本領恐慌”。這種“本領恐慌”表面上看是原有傳播力下降造成的,其深層原因是媒介迭代帶來的技術轉型下的能力不適。具體說,傳統(tǒng)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傳播困境有三個方面:
一是傳統(tǒng)媒體本身面臨移動互聯(lián)網沖擊,原有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其中以報紙尤為突出。當作為新聞傳播載體的報紙不再具有傳播的便捷性,被新出現的多媒體終端所替代時,報紙對公眾的專業(yè)滿足性在下降,受眾對報紙的選擇和閱讀必然會下滑,報紙的生存面臨著技術合法性的危機。此時,以報紙為載體的新聞評論也難免面臨脫離受眾的情形。如何建立與受眾的新型聯(lián)系,成為傳統(tǒng)媒體最頭痛的關鍵問題。
二是傳統(tǒng)媒體主流評論的話語方式有時是一種傳者本位的宣傳性語言,在展開論述時常常站在預設的高地上,以概念代替理論,以宣傳代替論證,以指示代替材料,缺少平等視角與交流意識,其閱讀感受和接受效果并不好。這是之前一些主流媒體評論就存在的問題,但因為缺少話語競爭者,這個之前就局部存在的問題一直未得到重視。如今,當話語風格成為觀點傳播的外在重要形態(tài)時,話語封閉的觀點傳播很難形成互動和對話,獨白式的抽象宣傳的話語體系,很難不被邊緣化。
三是移動互聯(lián)環(huán)境下閱讀儀式感喪失,碎片化閱讀成為一種移動輿論場的群體習慣。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強調邏輯與認知的新聞評論的書寫是“去碎片化”的重要選擇,但是在實現其具體目標過程中,首先需要思考如何應對碎片化閱讀的沖擊,如何培養(yǎng)人們儀式化閱讀的習慣,如何重塑新聞評論在引導認知和思想方面的功能與影響。這些問題,都是主流媒體新聞評論亟須完成的任務,而這些任務的完成不能靠原有經驗,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必須開始新型化的實踐創(chuàng)新。
二、內容、渠道、產品、關系的新型創(chuàng)新框架
對于主流媒體新聞評論來說,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絡背景的創(chuàng)新實質就是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建設,這個新型化的過程直接影響著主流媒體的主體身份與主流地位,沒有符合移動互聯(lián)規(guī)律的新型化轉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主流化目標也將面對嚴峻考驗。而貫穿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創(chuàng)新始終的,是媒介競爭的基本規(guī)律與核心策略。
在媒體發(fā)展不同階段,競爭策略有所不同,并帶有一定時代特征;在不同研究視域下,傳播過程中的某個因素會被放大,這與研究中的學科聚焦有關。所以,在業(yè)務實踐的不同時期,出現了“內容為王”“渠道為王”“產品為王”“聯(lián)結為王”等各種各樣說法。對于主流媒體新聞評論新型化而言,面對這些說法,需要辨析的不是誰對誰錯、誰高誰低的問題,而是要思考如何保證主流媒體新聞評論新型化的實踐框架是合理、科學、系統(tǒng)的。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當互聯(lián)網+傳媒業(yè)已經融為一體時,只側重其中一個方面,忽視其他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主流媒體新聞評論新型化的實現并不會全面、也不會有效。
“內容為王”是媒體生產的“天然邏輯”。[2]公共媒體的影響力和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其生產的公共性內容決定。在渠道穩(wěn)定強調內容競爭時,“內容為王”是有效競爭策略。在此競爭策略下,媒體不斷改進、提升新聞報道內容,滿足受眾不斷增長的內容需求,切實提高競爭力和影響力。都市報的出現、繁榮是這樣,廣播電臺電視臺的受眾細分也是如此。在主流媒體發(fā)展壯大的起始階段,新聞評論被視為“內容為王”的重要構成,媒體通過評論內容擴容,應對信息過剩的競爭。從1998年《中國青年報》開設《冰點時評》專欄,到2002年《南方都市報》開辟時評版面,以及后續(xù)的時評熱,新聞評論在影響受眾、建立傳受聯(lián)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對于新聞評論自身來說,內容就是其核心競爭力,能否在重大新聞事件、問題、現象的解讀和判斷中提供權威觀點、設置主流議程、引導公眾輿論,決定著新聞評論價值的實現。即便在互聯(lián)網時代,內容生產也同樣需要重視。
在網絡媒體出現后,信息傳播的渠道得到重視,隨著媒介技術的發(fā)展與傳播形態(tài)的革新,出現了“渠道為王”的說法——誰掌握了核心渠道,誰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其傳播背景是,受眾對渠道有了更多選擇權,移動互聯(lián)網在內容集納與渠道分發(fā)上出現了超越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特別是當傳統(tǒng)媒體平臺出現了被解構趨勢,新平臺與新渠道不斷涌現,并提供了多元、高效的信息生產與發(fā)布選擇時,關于“渠道為王”和“聯(lián)結為王”的說法逐漸增多。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路徑創(chuàng)新離不開渠道建設,從最初的“兩微一端”到短視頻傳播,再到各種融媒產品的創(chuàng)新,傳播渠道在延伸、擴展著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影響。
對于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來說,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為其新型化實現提供了機會:在互聯(lián)網時代,新聞文本“要從以往對于事實判斷的單一關注,提升到對于價值判斷的高度關注”[3]。關鍵是新聞評論提供怎樣的產品?!爱a品為王”的說法帶有很強的用戶意識和營銷意識。對于用戶來說,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傳播的內容及形式都是“產品”,“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力直接影響新聞評論新型化的實現。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受眾對思想文化傳播的需求在多元化,他們喜歡宏大的敘事,也喜歡主流話語的流行化、微傳播;他們喜歡政治性的思想評論,也喜歡各種各樣知識性、實用性的評論;他們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他們更喜歡相近的話語表達。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要想實現新型化,就需要對產品形態(tài)作出設計,以保證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面對不同提法,互聯(lián)網其實在推動“融合”。在“互聯(lián)網+傳媒業(yè)”的時代,整體性融合越來越成為一個共識,單純地強調內容、產品、渠道中的哪一個為王,都不可能形成傳播合力。[4]這是新的傳播體系下,新聞實踐中的整體化思維。對于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來說,沒有權威性、思想性的內容,談不上主流化的引領;沒有規(guī)?;⒅鲗缘那?,再好的內容也傳不出去;沒有技術支撐的產品形態(tài),與受眾之間也很難產生深度“同頻共振”。
而在傳受關系變革的背景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新型化的實踐框架又必須加入新的向度——關系。沒有緊密的關系,內容、渠道、產品都無法順利地抵達受眾,在移動互聯(lián)空間傳受關系既是一種主體連接也是一種傳播資本。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在新型化進程中,需要思考如何與受眾展開有效互動,如何與受眾建立更和諧的交往型關系。對于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新型化而言,內容、產品、渠道的重要性已經被看到,在傳受關系變革的背景下,關系的重要性也應該被同等強調,由此構成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完整實踐框架——內容、產品、渠道、關系的整體化發(fā)展。
三、基于可供性視角的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創(chuàng)新
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創(chuàng)新的傳播語境是技術與用戶的相互作用。當原有大眾傳播理論無法解釋技術迭代與新受眾出現之后的傳播現象時,強調媒介技術與用戶互動關系的可供性理論,可以作為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創(chuàng)新的理論指導。作為源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心理學的概念,可供性理論2003年由美國社會學家巴里·韋爾曼等人引進互聯(lián)網變革背景下的傳播領域,2017年萊斯等人提出媒介可供性概念。媒介可供性理論一直強調某一特定背景下行動者感知到能夠使用媒體展開行動的潛能與媒體潛在特性、能力、約束范圍的關系。[5]本文按照生產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動可供性的理論框架,對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
(一)生產可供性:多元主體的協(xié)同生產與協(xié)商互動
新型主流媒體的后臺生產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因為媒介賦權與平臺互聯(lián),評論部門的選題、寫作、編輯、傳播具有更強烈的受眾意識,哪些話題是人們關注的,哪些議題是社會關切的,數字技術會將原本潛在的訴求與輿情進行更清晰、更直接地呈現,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更容易觸達受眾內心,更容易在滿足訴求中實現價值引導。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讓評論者在評論選題、內容生產、算法傳播、反饋獲取等方面,具有了精準化可能。同時,在互聯(lián)網絡空間,用戶越來越廣泛地參與新聞評論的生產,他們以各種身份參與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生產,以各種文本豐富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表達。在新聞評論的留言互動中,新的線索被提供、新的觀點被推薦、新的訴求被發(fā)現。如《北京青年報》的團結湖參考的讀者微信群,就成為“鐵粉”看到后臺、參與傳播的集中地——先是利用主筆號召力吸引數千名粉絲,使其成為讀者群的維護者與建設者,再由他們發(fā)動地方群、興趣群等,不斷擴散團結湖參考的影響。
更本質的是,這種多元協(xié)同生產的深層是協(xié)商互動意識。新聞評論生產的開放源自思維的開放。在精英教導的思維模式中,受眾常常處于被教育的地位,他們無法選擇媒體也無法選擇觀點,他們在與媒介的互動中缺少使用媒介的潛能。移動互聯(lián)時代,受眾的身份向用戶轉變,在媒介賦能的背景下,受眾具有了使用的權利:使用什么樣的媒介,回避什么樣的傳播;贊同什么樣的觀點,反對什么樣的意見。此時,傳播者必須具備一種基于主體間性的協(xié)商意識,認識到觀點需要獨立思考也需要建立在洞察輿情的基礎上,意識到表達需要個體風格也需要建立在社會需求的前提下。進而,在評論構思、評論生產、評論傳播的全過程中,以協(xié)商互動的意識不斷優(yōu)化觀點表達,以主題評論、系列評論等形式不斷推動共識生成。
(二)社交可供性:傳受一體的話語體系與情感共振
傳統(tǒng)媒體主流評論往往從精英的教育視角出發(fā),以理性的闡釋與思辨進行思想的啟蒙和觀點的傳播,在話語方式上呈現出典型的抽象性與封閉性,并沒有從受眾的思維方式、話語方式出發(fā)進行話語體系的調試。隨著新受眾的崛起,原有的精英啟蒙的色彩在減弱,如何在滿足受眾的需求中教育、引導受眾成為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必須思考的命題。此時,話語方式成為改革重點。話語不僅反映和描述社會實體和社會關系,話語還建造或“構成”社會實體和社會關系。[6]沒有話語方式的相似便容易形成高高在上的說教與雞同鴨講的錯位;沒有情感的共振和情緒的共鳴,新聞評論可能成為被束之高閣的觀賞性言論,并不能真正地走進受眾的腦海,對其產生根本性影響。
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必須重視受眾的話語方式,以相似的話語方式實現關系的構建、情感的共鳴。以央視《主播說聯(lián)播》為例,通過口語化的表達、流行語的使用、情感化的融入,讓“國臉”在莊重的《新聞聯(lián)播》之外有了另外一個生動的形象。這種多元的話語表達豐富了主流話語的話語體系。在強調共情的移動互聯(lián)空間,情感動員成為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話語表達特點。2023年,中國婦女報社關于“唐山打人事件”的短評僅有238字,此短評獲得了中國新聞獎評論二等獎。獲獎原因之一,在于文后海報上的五句話:“不嚴懲不足以平民憤,不嚴懲不足以撫傷痕,不嚴懲不足以護尊嚴,不嚴懲不足以儆效尤,不嚴懲不足以樹法威?!睒苏Z化、口號化的觀點及海報式的呈現迎合了新媒體受眾,而內在的堅定立場與飽滿、激動的情緒也瞬間感染了移動互聯(lián)空間的輿論。與受眾站在一起,以熱烈的情感為公眾鼓與呼,是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情感動員的根本路徑。
(三)移動可供性:云端世界的關系連接與場景共融
社會生活的數字化,是技術可供性帶來的發(fā)展趨勢。在數字的介入與嵌合下,線下與線上混合,線下向線上轉移,一個依托互聯(lián)網技術的“云端世界”正在不斷被構建。“云端世界”建構在以社會化生產與社交化連接為特點的云端平臺之上。通過社會化生產,平臺的生產內容輕易打破媒體生產的天花板,海量的多樣信息實現了對受眾注意力的有效爭奪;通過社交化的連接,平臺聚合了更多用戶,形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用戶池”。在理論上,平臺傳播主體可以成為所有用戶關注的對象,只要彼此之間存在關系連接的橋梁。以《人民日報》推出H5作品《快看,我把我印在了長江上》為例,將發(fā)展數據、沿江風光與總書記的指示,匯總于展開的卷軸中,形成一幅立體的畫面。[7]在開放性的互動過程中,用戶可以將自己的照片上傳制作成明信片,并在自媒體進行廣泛轉發(fā)。相同的價值趨向與簡易的技術生成,為群體社交提供了話題與產品。
云端世界的第二個特征是場景共融。在傳統(tǒng)大眾傳播中,每一種媒體對應一種傳播環(huán)境,媒體的收聽、收視帶有一定的儀式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與信息傳播的碎片化,用戶的信息接收場景出現了融合和切換,他們需要的是在任何場景中都可以得到融媒體信息服務。反過來,媒體融合推進的一個方向就是,媒體提供的信息服務應該滿足于所有場景的信息傳播,形成線上線下交融的“云端世界”。正是這個原因,手機的可攜帶性與多媒體性使其最早具備融媒體特征。對于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來說,必須進入手機這個移動終端,讓其產品傳播可以在各個場景中自如地切換。同時,媒介的評論產品也應該融媒化、場景化。與離身文字相比,融影像、聲音、動畫、數據等各種信息元素于一體的短視頻,為觀點傳播提供了生動形象的視聽場景。以紫牛新聞推出的短視頻新聞評論專欄《視評》為例,每期節(jié)目時長不過三五分鐘,內容為熱點新聞事件的本地化解讀,傳播策略為以MG動畫和智能虛擬配音增強節(jié)目可看性與趣味性,在融媒化、場景化的呈現中提高了節(jié)目的傳播力。
四、結語
媒介可供性理論研究的是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關系。在傳統(tǒng)媒體線性傳受關系被顛覆的背景下,媒介可供性理論提供的生產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動可供性的理論框架,為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與新受眾在內容、渠道、產品、關系范疇建立緊密聯(lián)結,提供了思考方向與探索路徑。當新的傳受關系因為媒介可供性的增強而得到建構時,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傳播效果也將因此得到有效提升。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型主流媒體視域下評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編號:2023SJYB0389)、南京體育學院一流課程“新聞采訪與寫作”、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編號:SJCX24_1232)的階段性成果,受江蘇高?!扒嗨{工程”資助】
參考文獻:
[1]匡文波.5G將徹底顛覆主流媒體的概念[J].編輯之友,2019(07):11-14.
[2]常江.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的新標準[J].青年記者,2018(04):14.
[3]喻國明.中國傳媒業(yè)30年:發(fā)展邏輯與現實走勢[J].北方論叢,2008(04):61.
[4]陳力丹.重構媒體與用戶關系——國際媒體同行的互聯(lián)網思維經驗[J].新聞界,2014(24):80.
[5]王德輝,姜曉紅,張德勝.體育全媒體傳播的現實與未來:基于媒體可供性的視角[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49(01):66.
[6]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和社會變遷[M].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3.
[7]榮翌.可視化“融媒”產品 給評論更多創(chuàng)新空間——人民日報評論可視化產品淺析[J].傳媒評論,2019(04):14.
作者簡介:李劭強,新聞學博士,南京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與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宋林可昕,南京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