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活動中,學習思維培養(yǎng)比知識傳授更為重要.教師應基于思維可視化模式,運用導圖、模型、多媒體工具,幫助學生架構清晰、完整的知識網絡,提升學生推理能力、符號意識、幾何思維,培養(yǎng)其數學核心素養(yǎng).文章從運用思維導圖,提升符號思維可視化;運用多媒體工具,培養(yǎng)推理思維可視化;建立數學建模,實現幾何思維可視化三個維度,論述如何在思維可視化背景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思維可視化;小學數學
引 言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認真分析學情,研究適宜于小學生的教學方案,這就意味著教師要運用“思維可視化”模式設計教案,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借助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的教法,使學生靈活理解概念和公式,掌握多種題目解答技巧.教師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進行訓練,可以促進學生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根據政策、學情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思維導圖、多媒體工具、數學模型的幫助下,高效率地學習數學知識.
一、運用思維導圖,提升符號思維可視化
(一)繪制知識框架圖,形成可視化脈絡
思維導圖是一種以放射性思考為基礎的圖形思維工具.思維導圖能串聯主題、分支和關鍵詞,展示知識的關聯和層次,讓思維脈絡和思考方法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促進其掌握某個單元或某個版塊的重難點.在教學符號運算類應用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尋找知識點之間的異同,同時促進符號思維可視化.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減乘除運算時,學生將知識點涉及的公式、例題等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能幫助他們形成清晰的思維脈絡.
教師要求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將小數加減乘除的相關內容進行串聯,在知識框架繪制與填充中,讓符號思維更加清晰,具體的操作如下所示:
有的學生根據小數的加減乘除,在導圖中先劃分四個版塊,再遵循先乘除后加減的原則補充說明混合運算,在相應的版塊中用文字標注:如果算式中有括號,應先計算括號內的,再算括號外的.
有的學生列出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公式,用公式輔助說明簡便運算變式后,計算符號應該如何變化.
畫圖是一種特殊的數學表達方式,能體現學生的思維特點,利用思維導圖繪制知識框架,能讓各種運算法則、方法直觀明了地呈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更清晰完整,從而有效降低解題出錯的概率,有效提升符號思維可視化,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二)合作填充框架圖,展示可視化知識
小組合作共同完善導圖內容,能對知識進行深入分析與整合,將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有序連接.在完善導圖的過程中,亦能促進交流與協作,培養(yǎng)團隊精神.最終展示的導圖清晰呈現知識的結構與邏輯關系,能讓復雜知識一目了然,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加深記憶和理解,使學習成果得以鞏固.合作填充與運用工具展示導圖,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知識可視化方式.
在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學生先創(chuàng)建好大致的思維框架,再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學習,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完善導圖內容,以下是具體的實施方式:
主題干為:小數加減乘除運算.在主干下方補充:有括號時先算括號內的數值,無括號時則先乘除后加減;在另一分支處用簡短的例題證明,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時候該用“×,÷”.運用思維導圖梳理運算符號后,學生對于“+,-,×,÷”的敏感度更強了,能快速根據題意判斷應該使用哪一種運算符號.
導圖填充完畢后,小組成員推選一名代表上臺借助投影設備展示本組的探究成果,其他學生在認真查看后提出意見,幫助修改.在修改導圖內容的同時,促進了符號思維的可視化,讓學生牢固記憶“符號變化”問題.
小組合作填充思維導圖,并將最終的成果向全班展示,這樣可以實現數學思維可視化.教師、同伴在觀察導圖、總結反思的過程中,能發(fā)現某個小組在思維模式上存在的不足,便于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符號意識,培養(yǎng)其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二、運用多媒體工具,促進推理思維可視化
(一)展示圖片,在推理中讓概念可視化
數學核心素養(yǎng)包含推理意識,即:可以從一些命題和事實出發(fā),依據規(guī)則推出其他命題和結論.學生運用多媒體工具展示圖片,在嘗試大膽推理的過程中,能讓數學概念更具體、形象,實現圖形與理論知識的巧妙融合.
小學階段數學核心素養(yǎng)中,包含了推理意識,教師巧妙運用圖片輔助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的推理意識.結合具體的圖形分析其特點,是思維可視化的具體體現.教師運用多媒體工具中的視圖功能,向學生展示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圖片,讓其在觀察中發(fā)現立體圖形的特點,并憑借在初步感知中掌握的知識進行推理、判斷,在促進推理思維可視化的同時,培養(yǎng)數學表達能力.教師應合理運用多媒體工具,讓學生的推理思維實現可視化.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借助電腦中的視圖工具,從各個角度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長方體物體的圖片(行李箱、禮物盒、收納箱),接著啟發(fā)學生在圖片欣賞中,嘗試推理出長方體的概念.在圖片觀察過程中,學生嘗試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推理性描述,簡單介紹長方體的概念:有6個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且總共有12條棱的立體圖形.
教師在聆聽學生的表述后,打開PPT介紹長方體,長方體是由六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為正方形)所圍成的立體圖形.
教師在進行概念展示的同時,借助教具和粉筆,在黑板上畫出長方體,然后借助投影設備,讓學生從多種視角觀察這種立體圖形,以便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學生一邊看圖一邊嘗試用鉛筆繪制長方體,在邊看邊畫中深入理解:長方體是一種有6個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有12條棱圍成的立體圖形.這樣的操作促進了學生思維可視化.
在觀察圖片的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根據圖片展現出的面、棱的特點,推測長方體的概念,在培養(yǎng)數學推理能力的同時,讓數學概念實現可視化,便于學生深入理解、靈活運用概念,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教師應發(fā)揮多媒體工具的作用,讓學生在可視化模式下進行推理.
(二)觀察圖片,在推理中讓邏輯可視化
組織學生觀察與所學內容有關的圖片,可促進推理和邏輯可視化.在觀察中進行思考與推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應展示精心挑選的圖片,引導全班觀察細節(jié).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分析,嘗試找出規(guī)律和關聯,在學生有所發(fā)現的基礎上,教師適時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結合圖片逐步推理出結論,再將結論以“圖+文”的方式進行標注,這樣能讓邏輯可視化,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師選擇一名學生上臺,學生一邊點擊圖片的各個面,一邊介紹自己是如何進行邏輯推理的,在詳細的講解中,大家理解了公式S=2(ab+bc+ac)是怎樣得來的.
接下來學生繼續(xù)推導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設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為a,b,h,長方體的體積就是它各個面圍成的空間,a,b,h的數值是決定空間大小的因素,用V=a×b×h能求出體積的具體數值.
教師選擇一名學生上臺,學生一邊點擊圖片的各條棱,一邊介紹自己是如何進行邏輯推理的,在詳細的講解中,大家理解了公式V=a×b×h是怎樣得來的.
學生在圖片觀察中嘗試推理,能讓邏輯思維可視化.學生在推理過程中及時記錄自己的發(fā)現,并將發(fā)現批注于草稿紙上或平板電腦上,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當學生回看批注的內容時,能沿著此前的思路再次推理,如此一來可強化邏輯思維,深度理解某種題型,提高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三、通過數學建模,實現幾何思維可視化
(一)小組合作,在模型建立中促進思維可視化
畫圖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重要手段,根據題意自主繪制模型圖,能夠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幾何形狀、邏輯結構等關鍵要素.圖形繪制與觀察還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問題具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本質,找到解題思路與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便捷的信息化設備,在合作學習中完成數學建模的建立,以實現幾何思維可視化,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布置了小組合作任務,大家在平板上建立正方體模型.各個小組迅速展開行動,熱烈討論正方體的特征,明確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條棱長度相等,然后分工協作,確定每一名成員的任務,接著打開教師指定的建模軟件開始繪圖,有的負責繪制正方形的面,有的專注于調整棱的長度,確保其相等.在相互合作中,大家確保了每一個面的面積、每一條棱的長度都相等.最后小組內的各成員進行深度交流,找到了快速建立了正方體模型的方法.
待所有人完成建模任務后,教師引導各小組互相交流,分享建模的經驗和心得.通過這次小組合作,學生深入理解了正方體的概念,所謂正方體就是6個面相等、12條棱也相等的立體圖形.
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在平板電腦中建立數學模型,便于學生感受立體圖形的特點,獲取直觀的感受、體驗,在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實現幾何思維可視化的目標.學生在密切合作、認真學習的過程中,還掌握了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對于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二)多維思考,在模型分析中促進思維可視化
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他們分析題目,大膽地提出想法或問題,這樣的課堂才有活力,學生才能取得豐碩的學習成果.另外,細致觀察、認真分析平板電腦上的模型,并積極發(fā)表各自的看法、見解,能促進學生從多種維度思考問題.教師借助平板電腦上的模型分析正方體的特點,并將討論過程中獲取的信息標注于模型中,思維方式及討論結果便會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學生對照平板電腦上的正方體,嘗試推導表面積和體積計算公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學習,經過商討大家一致決定:先用字母“a”代表正方體的棱長.確定這一條件后,小組中的一名學生拿出電子筆在正方體的一條棱上標注“a”,接下來推導,正方體的每一條棱長都相同,所以正方體的一個面的面積應該用a×a=a2表示,這種立體圖形有6個面,表面積應該用a×a×6來表示.
學生繼續(xù)推測:正方體的體積和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相似,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a×b×h,正方體的長、寬、高數值都一樣,都可以用“a”來代替,那么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寫成V=a×a×a=a3.
教師在學生推論的基礎上拋出問題:一個正方體的邊長為6cm,請求出它的表面積和體積.學生運用自行推導的公式代入數據計算,S表
=a×a×6=6×6×6=216cm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a×a×a=a3,代入數據計算可以得到算式6×6×6=216cm3.
學生將自己的推論和算法寫在平板上,教師出示答案:該正方體的表面積為216cm2,體積為216cm3.學生自行驗證自己的推論是否正確.
建立數學模型,是一種直觀的、能促進思維可視化的學習方式.模型能以簡潔而抽象的方式呈現復雜的數學關系,學生在剖析題目的過程中,需要思考各個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有助于促進思維可視化,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結 語
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傳授,還應關注方法及思維培養(yǎng).研究數學思維可視化教學路徑,能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其學會自主分析和獨立判斷,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技巧、方法,才能真正讓數學教學工作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鍛煉他們的各項能力.教師應巧妙利用思維導圖、多媒體工具,以及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建模,讓他們在觀察與實踐操作中實現思維可視化.
【參考文獻】
[1]王巖梅.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小學數學思維可視化路徑探索[J].廣西教育,2023(22):83-87.
[2]鄭丹.基于“思維可視化”的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策略[J].小學時代,2020(10):50-51.
[3]李延玲.“思維可視化”助力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培育[J].天津教育,2022(35):10-12.
[4]趙曉霞.基于思維可視化的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培育[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1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