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展示了以“神奇的微生物”為主題的生物學教學設計,通過配對游戲、藝術欣賞、資料分析等多種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和與人類的關系,培養(yǎng)生命觀念、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同時,跨學科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應用能力,促進健康生活習慣和態(tài)度責任的形成。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教學設計;微生物
文章編號:1003-7586(2024)05-0032-03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提出生物學課程目標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是生物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的培養(yǎng)。本文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以下簡稱“教材”)第十四章第三節(jié)“神奇的微生物”第一課時為例展開教學設計。
1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文字和圖片的形式,介紹了細菌、真菌和病毒的大小、形態(tài)、結構、種類、營養(yǎng)方式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并安排了調查細菌對環(huán)境影響的活動、探究霉菌生活的環(huán)境實驗和分析病毒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史等教學內容。教學中本節(jié)內容需要三課時完成,其中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細菌的結構與功能、營養(yǎng)方式及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難點是細菌的結構和評價實驗方案。為了增強學生的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和手段來設計教學。
2教學目標
(1)通過配對游戲描述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2)通過藝術欣賞、資料分析、評價實驗方案,了解細菌的分布和營養(yǎng)方式,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習慣,并體驗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之美。
(3)通過視頻、數(shù)學技能訓練、辯論賽、角色扮演和模型制作等跨學科實踐活動,歸納細菌的生殖方式、特點和細菌與人類的關系,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形成辯證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拼搏奮進的家國情懷和跨學科實踐能力。
3教學過程
3.1欣賞細茼瓊脂畫,感受微生物之神奇
教師播放一組令人震撼的瓊脂藝術大賽作品——微生物學史上的傳奇人物,并引導學生思考:你知道這些作品是采用什么方式作出來的嗎?教師介紹參賽者用不同的細菌在瓊脂上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將他們的創(chuàng)意“畫”在瓊脂上,再用微生物培養(yǎng)的方式,在瓊脂上展現(xiàn)出來。
設計意圖:由奇特的細菌瓊脂畫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體驗到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之美,讓學生感受微生物之神奇。
3.2初識細菌——“深在茵中不知茵”
教師提供資料:人類每平方厘米面積的皮膚表面約有10萬個細菌,指甲縫里有近5萬個細菌。但人們是否能感受到細菌的存在呢?不禁有學生發(fā)出感嘆“深在菌中不知菌”。
教師補充:除了生物體的體表,其實體內也有細菌的存在,如消化道內大腸桿菌等。在空氣、水或土壤中,一般都有細菌存在。那么,一些極端環(huán)境是否有細菌的生存呢?教師繼續(xù)介紹人們發(fā)現(xiàn)冰川中有耐寒細菌,沙漠中有耐旱細菌,鹽灘上有耐鹽細菌,金礦中有耐酸細菌等。由此可見,細菌的分布極其廣泛。
設計意圖:教師借助文字和圖片等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細菌的隱秘及分布之廣泛。
3.3細菌探秘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微生物遼闊神奇的世界,揭開細菌神秘的面紗。
3.3.1細菌探秘——形態(tài)篇
教師尋問學生,知不知道首先發(fā)現(xiàn)細菌的是誰?教師播放?細菌的發(fā)現(xiàn)史?視頻并讓學生閱讀教材第27頁第二段,思考以下四個問題:細菌有多大?細菌有哪幾種形態(tài)?細菌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可以獨立生活嗎?
教師展示顯微鏡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繡花針的照片,讓學生感受到單個細菌個體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單個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
屏幕上呈現(xiàn)將六種細菌按形態(tài)重新配對的小游戲,學生經過辨認識別,可將細菌分成三大類,分別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
師生就這幾種常見的細菌展開交流。教師適當進行知識的拓展,如幽門螺桿菌,201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其歸為一類致癌物。
教師提問:通過觀察,你認為細菌屬于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為什么?學生根據(jù)資料結合教材回答,雖然有些細菌會連接成長鏈或球團,但是單個細菌也能獨立生活,所以細菌是單細胞生物。
設計意圖:采用科學史視頻,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家身上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學生能夠在配對小游戲活動中輕松掌握細菌的形態(tài),并在師生交流中獲得相關細菌常識。
3.3.2細菌探秘——結構篇
教師提問:不同種類的細菌形態(tài)不同,那么它們的內部結構是否也各不相同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第27頁第三段,思考細菌有哪些組成結構,細菌的結構與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的區(qū)別。
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白板,在“課堂互動”模塊中創(chuàng)建細菌結構圖與相應結構名稱的配對游戲。學生在自主學習細菌結構圖后,教師通過該互動游戲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并及時進行反饋評價。隨后,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功能,詳細講解細菌的基本結構、特殊結構及其功能,重點分析細菌的核質結構。教師介紹細菌的核質呈裸露狀,沒有成型的細胞核,這類僅有核區(qū)的細胞被稱為原核細胞,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則被稱為原核生物。
教師呈現(xiàn)植物細胞、動物細胞和細菌的結構模式圖,引導學生邊回憶邊列表比較三種細胞結構的異同點。植物細胞有葉綠體,可進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機物,屬于自養(yǎng)的營養(yǎng)方式;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機物,屬于異養(yǎng)的營養(yǎng)方式。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jù)細菌結構推測,細菌能夠像植物那樣自己制造有機物嗎?教師介紹大多數(shù)細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屬于異養(yǎng)的生活方式,但也有例外,如藍細菌等。教師可用短視頻進行拓展,起到初高中教學內容的銜接作用。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主學習后對比動植物細胞,能夠輕松掌握細菌的結構,并引出大多數(shù)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教師可以借此機會給學生適當拓展藍細菌的知識,做好初高中銜接教學。
3.3.3細菌探秘——營養(yǎng)篇
教師提問:既然大多數(shù)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那么異養(yǎng)又有哪些方式?什么是寄生?什么是腐生?
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結論:寄生是指從其他活的生物體獲取營養(yǎng)物質,如肺炎雙球菌等。腐生是指依靠分解動植物遺體獲取營養(yǎng)的方式,如枯草桿菌等。細菌對于自然界中物質的循環(huán)起著重要作用,被稱為大自然的“清潔工”。
為證明細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某生物活動小組的同學分別提出三種實驗方案(見表1)來驗證細菌的分解作用。三種方案的共同點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潮濕。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甲、乙兩組為什么要用相同的樹葉?為什么要使樹葉保持潮濕?哪種方案更能說明問題?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甲、乙兩組使用相同的樹葉是為了控制單一變量,除了有、無菌的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樹葉保持潮濕是因為細菌的生活需要水分。方案三更能說明問題,是因為排除了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的干擾。
設計意圖:通過評價實驗方案的科學性、合理性來促進學生探究實踐能力的提高。
3.3.4細菌探秘——生殖篇
教師播放單個細菌在4h內增殖的快進視頻,并歸納細菌的生殖方式及特點,順勢安排數(shù)學技能訓練題:假如你的手上有100個細菌,細菌繁殖速度為30 min一代,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4h后你手上的細菌數(shù)目是多少?學生通過計算意識到要養(yǎng)成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物、按時刷牙等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可減少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設計意圖:通過數(shù)學技能訓練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計算能力,又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衛(wèi)生意識。
3.4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辯論賽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師課前組織學生搜集資料準備,課堂上展開辯論。
辯論賽步驟如下。
①立論階段:正反方代表各進行2 min的立論陳詞。要求學生論點明確,舉例說明,以事實為依據(jù),邏輯清晰。②自由辯:正反方代表輪流發(fā)言,補充論點或質疑對方論點。③總結階段:正反方代表各進行1 min的總結陳詞。教師要求學生針對整體辯論情況,結合實際簡要總結。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正方代表介紹了醋酸菌可釀醋,乳酸菌可制酸奶和泡菜,黃色短桿菌可制味精,還有甲烷菌可分解秸稈、糞便產生沼氣,同時凈化水質等。而反方代表著重介紹了日軍細菌戰(zhàn),呼吁學生勿忘歷史教訓,在微生物領域必須練就過硬本領,牢牢地筑起降魔除瘴的和平安全長城。學生最終形成細菌既是人類的朋友又是人類的敵人的辯證觀點。
設計意圖:學生在辯論中基于證據(jù)和邏輯,形成細菌對人類生活有利有弊的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同時滲透勿忘國恥、自立自強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3.5課堂小結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讓課堂小結不流于形式,教師應用思維導圖(見圖1)巧妙生成板書,關鍵詞可以適當留白,實現(xiàn)對知識點有效的總結。
3.6課外跨學科實踐活動——制作細菌模型
教師布置學生課后用黏土等材料制作細菌結構模型,并要求學生體現(xiàn)出細菌的內部結構,可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結構,可做成球狀、桿狀或螺旋狀的,同時要關注各結構在模型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及位置。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尺度、比例和數(shù)量等跨學科概念制作模型,直觀地表征細菌的結構與功能,提升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
4教學反思
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奇特的細菌瓊脂畫、辯論賽和角色扮演等活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情緒、注意力、思維調整到最佳的境界,進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利用課堂活動,順利突破細菌形態(tài)和結構等難點的學習。探究實踐是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評價實驗方案也可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課堂中穿插的思維導圖可隨時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框架,使知識結構化。同時,課外制作細菌模型的跨學科實踐作業(yè)能提升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