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學科是兒童美學品格形成的重要載體,“以美育人”是小學音樂浸潤式學習的全新探索和嘗試。在基礎性、專業(yè)性和活動性課程的深度浸潤中,兒童的音樂感知與鑒賞能力將得以顯著提升。在教學中,教師應追求情感體驗的深化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自由,從而促進兒童實現音樂審美高度與品位的整體提升,為培塑其美學品格夯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音樂;美學品格;浸潤式學習;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9-0033-04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兒童通過音樂學習逐步形成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一名擁有多年音樂教學和舞蹈指導經驗的教師,筆者深切體會到,音樂美學品格的培養(yǎng)對于兒童豐富內心世界,以及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家們常強調“要有一雙會聆聽的耳朵”,但這僅僅是開始。在當下的音樂教學改革中,我們更期望兒童能夠擁有會唱歌的嘴巴、會表達的眼睛、會思考的腦袋……一言以蔽之,就是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音樂美學品格。這種品格能反映兒童對音樂審美的認知、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更能展現他們的綜合品質和獨特格調,是其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讓兒童出場——音樂浸潤式學習的內涵詮釋
“浸潤”一詞,原指滋潤、熏陶與滲透,當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領域時,它便給學習賦予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特質。浸潤式學習借助情境感知、實踐體驗、創(chuàng)作表現等手段,悄然引導兒童從“入場”轉向“出場”,幫助他們建構知識結構與體系,發(fā)展高階思維,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并使之內化于心、外顯于行。
因此,結合音樂課程的獨特性質,小學音樂浸潤式學習鼓勵兒童全方位參與視、聽、動、唱等多感官音樂實踐體驗,不僅注重提升兒童的音樂感知與鑒賞能力,更追求他們情感體驗的深化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自由,從而使其實現音樂審美高度與品位的整體提升。
其一,“入場”——關注吸引兒童的音樂情境創(chuàng)設。在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真實而生動的音樂學習情境中,兒童能夠自然生發(fā)出探索的欲望,收獲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有助于他們挖掘音樂的深層次內涵。
其二,“在場”——凸顯兒童全身心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音樂作品本身能深深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動覺等多種感官的聯(lián)覺效應,有助于兒童深度體驗音樂,加深他們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促使他們真正“入情”“入境”,感受音樂世界的豐富多彩。
其三,“出場”——彰顯兒童積極主動的創(chuàng)造表現。音樂浸潤式學習強調兒童不僅要“在場”,更要勇敢地“出場”。在視、聽、動、唱等多感官參與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兒童不僅是學習者,更是分享者和創(chuàng)造者。這有助于他們對音樂作品有更深、更全、更新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
二、指向兒童美學品格的形成——音樂浸潤式學習的特征叩問
兒童在小學音樂學習中的美學品格主要體現在感知力、創(chuàng)造力、開放性和包容性等方面,這與新課標提出的四個核心素養(yǎng)——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高度契合?;诖耍P者認為,小學音樂浸潤式學習具有如下四個基本特征。
一是透徹性。在音樂美學品格形成的過程中,兒童的浸潤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材解讀的透徹性。因此,教師能否準確而深刻地解讀作品,至關重要。透徹性的具體表現為:真正關注音樂作品、形成強烈而深刻的美感印象、能捕捉到有意義的音樂細節(jié)、了解使作品具有獨特表現力的特質。
二是內升力。在浸潤式學習中,大量音樂作品的積累有助于兒童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復雜的音樂情境、綜合的音樂知識、高階的認知層次能使兒童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不斷深入音樂文本,形成螺旋上升的架構循環(huán)。這樣的循環(huán)能幫助兒童進一步深入音樂,與生活建立關聯(lián),從最初的單一音樂課堂體驗走向多維度、多經驗的探索模式,形成新的思考,并逐漸形成音樂美學品格。
三是創(chuàng)造力。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奧爾夫認為:“使孩子也從事藝術家的工作,用音樂去挖掘、去創(chuàng)作、去發(fā)揮想象力?!痹谛W音樂浸潤式實踐活動中,兒童從“學習者”逐漸轉變?yōu)椤胺窒碚摺焙汀皠?chuàng)造者”,這將有助于他們充分運用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美的元素進行巧妙的重組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全新的美的形態(tài),在“感性”“知性”與“理性”的交融中實現審美進階。
四是文化性。音樂作品總是根植于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中,借助旋律、節(jié)拍、和聲等音樂要素傳遞文化信息和審美觀念。兒童以全身心投入的學習狀態(tài),探尋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與深層次內涵。同時,他們也能深切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作曲家的情感、思想與審美追求。這種價值觀的引導,有助于推動兒童音樂美學品格的發(fā)展。
三、兒童音樂美學品格的培塑——音樂浸潤式學習的路徑探尋
(一)以美潤心——以基礎性課程浸潤兒童的美學品格
基礎性音樂課程不僅應重視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肩負著深化情感教育和提升審美能力的使命。情境是音樂教學實現“情感化”的基石,有效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激發(fā)兒童的探索欲望,幫助他們浸潤在音樂作品之中,深度體驗并領悟其中蘊含的情感,從而與之產生共鳴。如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村居》一課,描繪的是詩人高鼎居住在鄉(xiāng)村時對春天風光與景象的感受。詩人移步換景,從“徜徉春景”到“紙鳶放飛”再到“孩童散學”,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歌曲歡快、活潑,朗朗上口,展現了一幅兒童放學歸來放紙鳶的生機勃勃的畫面。三個情境貫穿整個課堂,每個情境都賦予了音樂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與藝術表現,使得兒童沉浸其中。
1.建立聆聽基礎:徜徉春景——感受情境美
初聽作品時,兒童感受到的是音樂泛情境,如基本的情感基調、節(jié)拍、演唱形式等,至于音樂具體怎樣表現、文化內涵包含什么,他們并不是很清楚。由此可見,首次聆聽音樂作品時,兒童往往只留下初印象,并沒有真正進入真實的文化情境中。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為了激發(fā)兒童探究的興趣,使他們感受到輕松、愉悅的踏春氛圍,教師通過三張體現春天不同情景的圖片(草長鶯飛、拂堤楊柳、兒童紙鳶)、一段律動及沙畫視頻,引導兒童從“視”“聽”兩個角度徜徉春景,促使他們沉浸在情境美中。
2.進入音樂文本:紙鳶放飛——表達合作美
每個音樂作品都有其代表性和整體性。以古詩歌曲為例,教師通常會展示古詩所含情境,包括其代表性古詩歌曲的音樂表現形式、情感表達、演唱形式、文化內涵等。教學如果只到這里,給兒童營造的就僅是概覽式的文化情境,著力點往往不夠深入。古詩歌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作曲者為何這樣譜曲?跟古詩哪些情境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村居》的難點突破環(huán)節(jié),教師出示四只音樂紙鳶“l(fā)a、sol、fa、mi”及其好朋友,讓兒童自主思考,尋找規(guī)律,并運用已有知識自主匹配紙鳶伙伴,完成新的連接,從而發(fā)現每條旋律第一個音相同的才是一對好朋友。然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表現舞動的紙鳶和小伙伴歡樂地交織在一起。如此,既在不知不覺的交流合作中突破了教學難點“音程的跳躍”,又使兒童在感受紙鳶與伙伴嬉戲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體驗到了合作美。
3.具象音樂文化:孩童散學——凸顯旋律美
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其在本民族的音樂文化表達。李叔同先生早年接觸西方文化,在20世紀初就曾將我國獨有的古典詩詞與日本及歐美的曲調巧妙結合,一時間在學堂音樂課上興起了一種歌唱文化。后來,又用民間小曲或者新創(chuàng)曲調進行編配,久而久之,就誕生了“學堂樂歌”。我國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創(chuàng)作的“新學堂歌”都是由古詩詞改編,旋律朗朗上口,易于傳唱。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中就收錄了不少,《村居》便是其中之一。歌曲采用重復變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詩句“忙趁東風放紙鳶”出現了兩遍,雖歌詞相同,但旋律不同(如圖1),有助于兒童借助放紙鳶的活動繪制旋律線,深入體驗不同路徑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在上行樂句中,孩子們的心與紙鳶一同翱翔,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行樂句則細膩地刻畫了紙鳶緩緩落下,孩子們內心滿是不舍與留戀,讓人深感共鳴,從中感受到旋律的變化之美。在層層遞進的音樂情境體驗過程中,兒童以浸潤式學習的方式進行音樂文本的挖掘,能深入理解音樂文化所蘊含的美學品格。
(二)以藝尚美——以專業(yè)性課程推動兒童的美學品格分層式發(fā)展
我校除了開設基礎性音樂課程,還面向對舞蹈呈現濃厚興趣或有藝術天賦的兒童開設專業(yè)性課程,包含舞蹈社團課程和形體校本課程。舞蹈社團根據年齡層次設置舞蹈訓練課,為不同梯隊、不同水平的兒童開設不同的課程,使每個兒童的舞蹈特長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校本形體課程則在社團建設的基礎上著眼于一、二年級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順應他們好動、愛跳、模仿能力強等特點,旨在把舞蹈團的優(yōu)勢輻射到全校,讓每個兒童都能感受到什么是姿態(tài)美、形體美、和諧美,認識到不僅只有舞蹈家應該有氣質,人人都應該充滿氣質美。以校本形體課程《森林音樂會》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創(chuàng)意實踐環(huán)節(jié),兒童首先圍繞“跟蝴蝶一起玩耍”的情境發(fā)散思維,運用學習過的舞蹈動作元素(碎步、蹲伸立、二位蹲、方位跳、小貓?zhí)┻M行表現;隨后進行空間想象,根據“蝴蝶忽上忽下地飛舞著、向遠方飛去”“和小伙伴一起追逐蝴蝶”等情境,運用舞蹈元素對某一場景進行獨立創(chuàng)編,并進行舞臺展示與創(chuàng)意講解;最后合作進行頭腦風暴,運用肢體動作創(chuàng)造出人蝶共舞、相互嬉戲的場景。這樣的專業(yè)性課程能啟發(fā)兒童在音樂活動中將創(chuàng)作想象和情感有效地表達出來,促進他們在感受、體驗、表達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觀察、想象和表達美。
(三)以美明德——以活動性課程實現場域聯(lián)動促兒童美學品格提升
“一條長江路,半部金陵史。一千八百米,一千八百年?!蔽倚R蚵返妹iL江路文化本身就是一本移動的教科書,這條路上坐擁六朝博物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江寧織造博物館等場館。我們通過浸潤式學習的方式,引領兒童走出校園,走進場館,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實現審美文化濡染。例如,我們《金石土革絲竹匏木》系列課立足六朝博物館資源,將已有的音樂知識遷移到真實情境中,培養(yǎng)兒童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學《畫像磚上的“絲”》一課時,教師首先利用場館藏品“竹林七賢錯版畫像磚”,引導兒童發(fā)現樂器“古琴”,并觀察竹林七賢悠閑、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tài)。隨后,帶領兒童沉浸在古琴名曲《酒狂》跌宕起伏的旋律及不穩(wěn)定感中,仿佛置身于酒醉后步伐踉蹌的神態(tài)。接著,借作者阮籍的詠懷詩“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引導兒童深入理解琴曲中蘊含的音樂文化,并在畫作《聽琴圖》與《伯牙鼓琴圖》的對比賞析中了解古琴文化在古代的重要地位。最后,小組圍繞阮籍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與追求真我的文化思想展開討論。總之,美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和立體開放的鍛煉平臺,在六朝博物館這樣一個通觀古今、融通內外的浸潤式學習場域中,通過探究討論、浸潤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實現以美明德的目標,能有效促進兒童美學品格的提升。
綜上所述,“以美育人”是小學音樂浸潤式學習的全新探索和嘗試,旨在促進兒童形成并提升美學品格。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音樂教育與品格培養(yǎng)的有機融合,為培塑兒童的美學品格夯實了基礎。
【作者簡介】張弦,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南京,210018)教師,一級教師,南京市玄武區(qū)音樂學科帶頭人,南京市玄武區(qū)優(yōu)秀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