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明禮儀;行為習慣;主題班會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2-0037-03
【作者簡介】蔡美亞,浙江省平湖市實驗小學(浙江平湖,314200)德育處主任、少先隊輔導員,一級教師,嘉興市優(yōu)秀輔導員。
一、教育背景
《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文明禮儀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既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是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小學階段重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家園。教師應將禮儀教育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引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四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缺乏獨立自主意識與自我判斷,容易受不文明現象的影響,忽略言語文明。本次班會聚焦校園文明,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文化自信,從而激發(fā)對傳統(tǒng)禮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之情。
二、教育目標
認知方面:通過課堂探究,感知言語不文明的危害,探究“言有禮”的妙計,學會在與人溝通、交流中做到“言有禮”。
情感方面:真切感受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博大精深,積極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行動方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聚焦校園追跑和垃圾亂扔的現象,找到“行有禮”的妙計,習得并學會運用錦囊妙計,爭做有禮好少年。
三、活動準備
教師方面:準備“禮”字演變過程的視頻、學禮儀視頻、課前調查表等。
學生方面:搜集校園中的不文明現象,開展課前調查,完成課前調查表。
四、實施過程
導入:教師播放“禮”字的演變視頻,引入“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的概念,增強文化認同。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主題
教師出示“禮”字圖片,學生進行趣味猜字,調動課堂氣氛;引導學生了解古代作揖禮,師生禮儀問候,有趣有愛拉近距離。
教師播放視頻,使學生感受校園文明的美好。視頻內容:整整齊齊的路隊、端正的課堂坐姿、校門口問好、大課間運動、教室桌椅整齊擺放等。
教師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辨析校園不文明的現象,如校園追跑、亂扔垃圾、不文明用語等。
教師小結:我們要杜絕校園不文明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尋找錦囊妙計,爭做文明有禮的好少年。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以生活情境為導入,學有支架,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參與表達的欲望能得到充分激發(fā)?;顒又校瑢W生通過現狀調查,了解校園文明和不文明的兩種情況,從而切入主題“做文明有禮的少年”。
(二)聚焦“言語”,尋“言有禮”之妙計
教師請學生展示“校園不文明現象的調查”統(tǒng)計圖,學生根據柱狀統(tǒng)計圖進行交流。
教師出示語音盲盒,請一個學生戴上耳機聽語音,其他同學根據其表情、肢體語言猜盲盒中的是不是文明用語,感受語言帶來的沖擊力。
學生小組合作,聯(lián)系生活,展開交流,討論生活中與人溝通交流時,應該如何做到言語文明;生活中出現言語不文明現象的原因,并進行歸類,如吵架時脫口而出的話語、不良的語言習慣、盲目跟風等。
學生聯(lián)系經歷,訴說感受:生活中你有被不文明的、難聽的話語傷害過的經歷嗎?學生傾訴聽到不文明話語后的感受。
教師:不文明用語,小到影響個人、班級、學校形象,大到損害國家形象。在生活中,我們與人溝通交流時應該怎么說呢?
教師支出妙招,引導學生掌握溝通技巧,如“長頸鹿語言”等,使其習得機智應對的妙招(見圖1)。
學生進行課堂演示。
教師以實驗說理,演示體驗,加深感悟:現場演繹氣球實驗,當一陣風刮來,只要牢牢抓住氣球,它就不會被刮走。說明道理——生活中不文明的言語可以受我們大腦控制。對于不文明言語,可以用一些妙招做到“言有禮”。
教師小結:良言一句三冬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我們要說文明話,這就是“言有禮”。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討論和班委會議,在語言盲盒中探究言語不當給人帶來的傷害,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探究“言有禮”的妙計。最后通過氣球實驗,提升領悟力,將錦囊妙計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三)聚焦“行為”,尋“行有禮”之妙計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前調查柱狀圖,圍繞校園追跑和亂扔垃圾兩方面開展討論。
教師出示探究問題一:校園中,有同學追逐打鬧該怎么辦?
學生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匯報探究成果,尋得妙計——慢慢走,讓校園出行更文明;課間文明游戲,既開心又文明。
教師出示探究問題二:校園中,有同學亂扔垃圾怎么辦?
學生通過圖片講解的方式,進行課堂探討,尋得妙計——生活中的垃圾應該隨時整理;在校園里發(fā)現垃圾時,主動彎腰,讓文明從指間流淌。
【設計意圖】這是“情和意”的部分,通過課前調查、課堂探討、小組匯報,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匯報,尋得“行有禮”的妙計,經過“學—做—深度感悟”的過程,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為后續(xù)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四)感悟提升,化“學禮儀”為行動
教師出示小學生“八禮”——儀表之禮、餐飲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儀式之禮,學生觀看“一起來學禮”的視頻。
教師:言有禮、行有禮,讓我們一起學習并踐行“八禮”。
學生把妙計記錄在“少年有禮承諾卡”上,并鄭重地簽下名字,讓禮儀之花綻放。
教師小結:做有禮少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禮儀行事歷”,希望大家把每天學禮的點滴記錄下來。一個月后,召開“禮儀踐行分享會”,讓我們切切實實做有禮好少年。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將禮儀融于生活,引導學生立志做有禮少年,深化學生對于“禮儀”一詞的理解,潛移默化地成為中華禮儀文化的弘揚者與傳播者。
五、活動延伸
一是禮儀踐行分享會。圍繞學校禮儀活動,學生繼續(xù)開展禮儀踐行活動,并將自己堅持文明禮儀的點滴記錄在“禮儀行事歷”上。一個月后召開“禮儀踐行分享會”,先組內交流,組員展示學禮成果。每組推薦一人進行分享,修正并制定下一個月的“禮儀行事歷”。
二是紅領巾志愿活動。節(jié)假日期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紅領巾志愿活動。走進社區(qū)、老年公寓、博物館、青少年宮等宣傳文明禮儀,開展志愿服務,打掃衛(wèi)生、清掃樓道、整理公共自行車等。活動結束后撰寫心得體會。
六、活動反思
本次主題班會是中年級學禮儀系列實踐活動中起始的一環(huán),不僅引導學生規(guī)范言行,還為后續(xù)的系列實踐活動進行鋪墊,讓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內化文明禮儀,真正將“知情意”轉化為“行”。
一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本次活動從生活中來,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顒又懈鱾€板塊的設計遵循“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讓學生的目光自然地落在自己身上。教師布置后續(xù)的實踐任務,為檢驗活動效果提供保障。
二是注重體驗參與,強調真實生成。本次主題班會中有豐富的體驗活動,視頻、音頻、情景演繹等,全員參與、體驗、交流,體驗感十足?;顒硬辉O限,注重讓學生在體驗中思維碰撞,生成觀點,提高認知。
三是加強學禮成效,促進品質提升。教師堅持對后續(xù)活動進行追蹤,基于“禮儀行事歷”這一載體持續(xù)推進目標實現。學生繼續(xù)將學禮的點滴記錄下來,通過“禮儀踐行分享會”展示分享,自我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