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爾堡組曲》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曲家簡介
出生于挪威卑爾根的愛德華·黑格勒普·格里格(1843—1907)是浪漫主義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亦被稱為挪威民族樂派的奠基人,在西方音樂史上獨爍其華。從六歲起他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鋼琴,九歲時嘗試學習作曲,展現(xiàn)出非凡的才華。1858—1862年,其在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接受專業(yè)教育,但倍感德意志古典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的局限,于1864年毅然返回挪威,專研民間音樂,走上了探索本民族風格的音樂創(chuàng)作道路。
1884年8月,《霍爾堡組曲》以鋼琴版首次問世。同年12月,為慶祝丹麥文學之父、詩人、劇作家霍爾堡誕辰200周年,卑爾根市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魻柋け毁澴u為“丹麥莫里哀”,他的作品堪稱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洛可可風格的代表,后人競相膜拜。在紀念活動中,丹麥著名作曲家加德創(chuàng)作了《霍爾堡風格》組曲,而格里格則創(chuàng)作并指揮了男聲大合唱《紀念霍爾堡》。此外,格里格在音樂會上演奏了鋼琴版的《霍爾堡組曲》,次年又將其改編為弦樂隊作品。
二、《霍爾堡組曲》的風格特征(一)《霍爾堡組曲》的曲式結構分析1.前奏曲
《霍爾堡組曲》的第一首曲子是前奏曲,采用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結構,調性為G大調。第一部分A段由兩個不等長樂句構成,第二個樂句素材發(fā)生新的變化,形成對比性樂段,最后停在D大調屬和弦上,形成封閉性樂段。第二部分B段則引入新的材料,包含大量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快速流動,與組曲主題產生鮮明對比。第三部分再現(xiàn)部分A1段,對比呈示部加入許多新素材,諸如和聲、織體、力度等,形成動力化再現(xiàn)。66—72小節(jié)作為尾聲,使全曲更加充分。
2.薩拉班德舞曲
第二首曲子是G大調帶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的薩拉班德舞曲。第一部分A段是由兩個等長樂句構成的方整樂段、開放式樂段。在樂曲的第二部分B段出現(xiàn)了新的材料,是對主題加深拓展;調性轉變則更為繁復。再現(xiàn)部分A1在織體上作精細變化,形成動力化再現(xiàn),滿溢出質樸濃郁的民族風格。
3.加沃特舞曲
第三首曲目是回旋曲式的加沃特舞曲,與隨后的風笛舞曲單三部曲式融合形成變種型復三部曲式,調性為G大調。在樂曲的第一部分回旋曲式中,第一個主部A由兩個樂句構成,非方整性樂段,并以G大調結束,形成封閉性樂段。第一插部僅包含一個樂句,調性為D大調,起著連接過渡作用。再現(xiàn)部分A1完全再現(xiàn);第二插部C由兩個4小節(jié)樂句構成方整性樂段,接著33—41小節(jié)為主部第二次再現(xiàn)A2,以G大調結束。
第二部分是單三部曲式的風笛舞曲。在這部分中,運用了新的材料進行發(fā)展,與第一部分形成了明顯的對比。第三部分是首部的完整再現(xiàn),一直到D.C-Fine標記,全曲圓滿結束。
4.詠嘆調
第四首曲目是以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呈現(xiàn)的詠嘆調,調性為g小調。在A段中,最后一個樂句縮短1小節(jié),形成多樂句非方整性樂段;最后采用了離調,并以屬和弦結束,形成開放性樂段。第二部分B段結構較為復雜,運用了模進、重復和變奏等手法。30—39小節(jié)作為連接部,調性為g小調,其材料融ff416808c938ad2f6d150cce61bc88bc89e1c71afd0ce798ffee94bfb04d4338合了A、B段的特點,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三部分A1段是由四個樂句構成為變化再現(xiàn),其中第三樂句含有兩小節(jié)擴充。
5.利戈東舞曲
第五首曲目是利戈東舞曲,采用帶三聲中部的復三部曲式,調性為G大調。這首曲子包含三個主要部分,展現(xiàn)出明顯的三部性結構原則,除可以劃分一級曲式,次級也可劃分出曲式結構,復合曲式結構特征顯而易見。
樂曲的第一個部分A段采用了單二部曲式結構。第一個樂段以G大調開始,首先由兩個4小節(jié)樂句構成,因材料不同構成對比性,并停在屬和弦上,形成開放性的終止。第二樂段B則由四個樂句構成,第四個樂句擴充兩小節(jié),接著37—40小節(jié)呈現(xiàn)G大調的尾聲。
利戈東舞曲的第二個部分B段采用了三聲中部形式。第一樂段A由兩個4小節(jié)樂句構成,使用不同材料形成對比性方整樂段,最后停在屬和弦上。第二個樂段B采用一些A段材料又融入一些新材料,最后停在主和弦上,形成封閉式樂段。再現(xiàn)部分的前兩個樂句采用了第一部分A的材料,第三個樂句則來自第二樂段B段的第二樂句中材料,因此構成綜合再現(xiàn)特征。樂曲結束部分是第一部分A的完美再現(xiàn),因此形成三聲中部的復三部曲式。
(二)《霍爾堡組曲》的民族音樂風格研究
1864年格里格回到挪威后,專注研究本民族音樂風格,開啟了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路。他的作品《霍爾堡組曲》就飽含了挪威民族音樂獨有的樸拙精煉、清新奇麗的風格。
在旋律刻畫上,《霍爾堡組曲》擅長將主題與動機切分在短小樂句中加以變奏、反復,使得作品更為質樸。短小的動機反復出現(xiàn),更能精準地體現(xiàn)民族音樂風格特有的音調。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深受格里格偏愛,并貫穿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在《霍爾堡組曲》中,還廣泛運用了模進手法,尤其是以下行模進為主,如前奏曲中出現(xiàn)了許多華麗的下行模進。這種手段正是音樂家格里格使用本民族特有的音樂格調,在心靈最深處與民族音樂相互交融的結果。
在和聲處理上,本部作品顯現(xiàn)出大量半音化處理,使作品主題變得含蓄蘊藉,音色更為豐富,與民族風格的和聲色彩緊密相扣。音樂家格里格在和聲上大膽運用了副屬和弦、平行和弦、持續(xù)音,將本民族音樂特色與歐洲音樂創(chuàng)作技巧有機地融合、博采眾長,形成以挪威民族特色音樂為內涵、以西歐音樂創(chuàng)作技巧為載體的獨特音樂風格。
在音樂表現(xiàn)上,音樂家格里格親近自然,在山水叢林中汲取大自然的精華,不斷收集、整理大量挪威民間歌曲,并將之潛移默化地融入進《霍爾堡組曲》。如作品中薩拉班德、加沃特和利戈東舞曲,處處體現(xiàn)著抒情歡快、淳樸自然的民間風格元素,使得作品的民族色彩更加意味深長。
(三)《霍爾堡組曲》的巴洛克風格元素表現(xiàn)
《霍爾堡組曲》是19世紀民族音樂派的經(jīng)典之作,同時也體現(xiàn)出濃郁的17世紀巴洛克音樂風格。在懷念巴洛克時期的劇作家霍爾堡時,格里格將巴洛克音樂體裁與本民族樂派的音樂風格相融合,升華而成這部聞名遐邇的組曲。
組曲是最為古老器樂形式之一,由幾個相對獨立的樂章組成。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弗羅貝格爾為這一形式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早期的古組曲通常由阿勒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舞曲等舞曲組成,要按照特定順序將這四首獨立的樂章組合在一起。格里格繼承了這一古老的形式,但又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的《霍爾堡組曲》包含五個樂章:前奏曲、薩拉班德舞曲、加沃特舞曲、詠嘆調和利戈東舞曲。這部作品體現(xiàn)了古組曲的創(chuàng)作特性,運用復調音樂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盡管兩者結構略有不同,但《霍爾堡組曲》實際上是格里格將巴洛克時期組曲融入新音樂材料,創(chuàng)造出與時俱進的新作品。
《霍爾堡組曲》包括三首舞曲、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詠嘆調。前奏曲帶有引子性質,而在巴洛克時期,前奏曲通常與賦格組成套曲,或作為組曲的序曲。在這部作品中,前奏曲呈現(xiàn)出許多持續(xù)低音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流動,與巴洛克時期的通奏低音特點相似,展示出那個時期音樂華美綺麗的特質。詠嘆調常用于歌劇與清唱劇之中,極少出現(xiàn)在組曲作品中。然而,格里格獨辟蹊徑,將詠嘆調融入其中,豐富了組曲形式,展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的精神,并為后人樹立了楷模。
在速度上,《霍爾堡組曲》與巴洛克古組曲有相似之處,各曲之間的速度形成鮮明對比。在巴赫組曲作品中,常見中速、快速、慢速和很快速的對比,而在《霍爾堡組曲》中也展現(xiàn)出快速、較慢、較快、慢等不同速度的對比風格。
在風格特征上,《霍爾堡組曲》中的舞曲保留了許多巴洛克時期舞曲獨有的特質,即在裝飾音的數(shù)量和華麗性方面進行精心處理。更加精細的部分是在控制旋律性方面做到了精準把握。
此外,《霍爾堡組曲》采用了多聲部音樂,這是巴洛克時期舞曲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可以看出,格里格的《霍爾堡組曲》展現(xiàn)了濃厚而深刻的巴洛克古組曲的風格特色。
綜上所述,《霍爾堡組曲》誕生于浪漫主義時期,表達了民族主義思想,同時以巴洛克音樂形式為表現(xiàn)方式,展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風格。這部作品在文化上呈現(xiàn)了多元化,音樂表現(xiàn)涵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征,是一部經(jīng)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