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一門課程而言,思政課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也要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協(xié)同配合、長期推進。針對新時期思政課建設的時代要求和現(xiàn)實問題,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主要有三條路徑:深入推進大中小思想政治課程教材一體化;實現(xiàn)家校社合力育人資源的精準供給;在整合優(yōu)化中重塑學習生態(tài)。
關鍵詞 思政課;內涵式發(fā)展;關鍵路徑
作者簡介 莊嚴,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助理,教育學博士
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應守什么樣的正,創(chuàng)什么樣的新?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專家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了闡述。有學者指出,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應重在“深刻認識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定位,提升思政課的學術深度、廣度和學術含金量,切實發(fā)揮好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1];還有學者指出,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zhàn)場、課堂教學主渠道”[2],把價值觀引導滲透于育人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梢姡瑥恼n程、教學和教師這三個關鍵領域下功夫,是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內涵式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已成為專家學者們的普遍共識。
辦好思政課雖然是學校的主要職責,但家庭、社會都不是旁觀者。實際上,思政課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xié)同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建立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xié)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盵3]新的時期,由于新技術、新環(huán)境、新形勢的不斷出現(xiàn),思政課建設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新挑戰(zhàn),僅僅依靠學校本身是無法有效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層次問題的。因此,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需要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多主體密切合作、多方面協(xié)同發(fā)力,著力構建教師學生互動、課上課下協(xié)同、校內校外聯(lián)動、線上線下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一、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程教材一體化
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最核心的是課程教材的一體化。2024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構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p>
新時期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教材以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智慧的濃縮和fYaeyIdhBINBLLxaeN3+dg==總結。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教材的著力點是追求治國理政智慧與個人成長成才道理的融通[4],使學生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能堅定理想信念、把握自己的人生,與時代一同成長、與祖國一起發(fā)展。
黨和國家發(fā)展的“大道理”與個人成長成才的“小道理”是相通的,它們之間有著一以貫之、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學懂“大道理”,才能更好地弄通“小道理”。目前,大中小學階段的思政課程教材包括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本》;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思想政治》;大學本科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高職高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所有這些內容都是我們黨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內容,是黨和國家治國理政智慧的集中表達,其中飽含個人成長成才的道理、認識、思路和做法。只有把治國理政的智慧和個人成長成才的道理融通起來,學生才會覺得這樣的思政課是可親、可信、可敬的。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小學高年級)為例,全書以“什么是中國夢,如何實現(xiàn)中國夢”為總體框架,以基本方略的“十四個堅持”為隱含主線,共有14講。每一講的關鍵詞分別為“中國夢、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民、改革、發(fā)展、民主、法治、價值觀、民生、生態(tài)、安全、強軍、祖國統(tǒng)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盵5]為了讓小學高年級學生把握這一體系,《讀本》(小學高年級)經(jīng)過系統(tǒng)設計,將學生應知應會的“金句”提煉成標題,如“偉大事業(yè)都始于夢想”“‘蛋糕’做大了同時要分好”“塊頭大不等于強”“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等。這些金句本身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觀點,同時也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應知應會的知識點。它們不僅體現(xiàn)了治國理政的智慧,同時也包含了個人成長成才、成就一番事業(yè)的道理。
二、實現(xiàn)家校社合力育人資源精準供給
當前,“大思政”育人體系的構建尚待完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在于家校社合力育人依然面臨許多現(xiàn)實問題和困境,如合力育人資源的供需失衡、失焦、失準,情感教育與實踐養(yǎng)成的合力影響被低估,缺少互動平臺激活聯(lián)結發(fā)力等[6]。
從供需關系來看,學校、家庭和社會協(xié)同育人要注重育人資源的深度、精讀和準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家庭扮演的角色和發(fā)揮的作用是基礎性的,其主導作用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信息技術的影響不斷加深,一些網(wǎng)絡虛化交互場景導致的情感溫度不足的問題,通常也只能通過良好的家風、家教和日常生活的關心來解決。
學校思政教育在整個育人體系中居主體地位。這不僅是因為課堂與教學是主陣地、主渠道,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教育體系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道德成長規(guī)律以及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深入研究,確保了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效果的質量。
社會教育主要起支持和保障作用。社會力量和資源的介入能進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時空、豐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延伸學校和家庭思政教育的場域,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因此,要實現(xiàn)家校社育人資源的均衡、精準供給,就是要發(fā)揮學校思政教育的主導功能,對家庭資源、社會資源進行選擇與過濾、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學校為中心,連接家校社,從而讓三者和諧配位、互不越位,在思政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上共同發(fā)力。
作為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學校思政教育有哪些關鍵環(huán)節(jié)呢?雖然大中小學思政課的特點有所不同,但其包含的內容無外乎這三個方面:思政課程、日常教育中的思政和學科思政。在基礎教育階段,思政課的時間和容量占比都是比較少的,道德與法治課每周也只有2課時;日常教育中的思政指的是德育,學科思政指的是所有學科教學中滲透的思政內容,這兩部分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重,是學生一日高質量生活的重要時空組成,是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大思政”育人體系的建設,就是要基于這三方面內容對學校課程進行科學架構、有效實施。
例如,北京大學用“大思政課”引領校園氛圍和育人生態(tài),創(chuàng)建了由“學分課堂+實踐課堂+志愿服務課堂”組成的第二課堂思政矩陣,為思政課的第一課堂提供重要補充,實現(xiàn)了兩個課堂的協(xié)同發(fā)力、同向并進、同頻共振。在學分課堂中,北京大學2019年在全國率先實施思政課的綜合改革,創(chuàng)新設立2學分的“思想政治實踐”必修課;在實踐課堂中,北京大學堅持靶向施治,用心用情打造實踐課堂,開辟了知行合一的力行場域,開展了“力行計劃”“圓夢先鋒”“鴻雁計劃”等活動,形成了校地企、產(chǎn)學研、實練訓的“大思政”育人范式;在志愿服務課堂中,北京大學堅持系統(tǒng)觀念,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夯實思政育人的功能抓手,構建了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的“燕陣”志愿服務體系,繪制了青年志愿服務事業(yè)的“北大群像”。
又如,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從三個渠道營造思政育人合力,形成了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首先,立足課堂,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形成以“生活律動、學科互動、任務驅動、工具聯(lián)動”為基本特征的思政生活“四動”課堂。其次,協(xié)同學科,促進德育與思政課程同向發(fā)力,涌現(xiàn)出如語文課程的《軍神》、音樂課程的《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美術課程的《畫家徐悲鴻》、數(shù)學課程的《閱兵里的故事》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德育與思政課協(xié)同的教育案例。最后,聯(lián)通家校社,整體推進“大思政”育人,通過升旗儀式、班隊會、實踐活動等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學校連續(xù)10年評選“十大成志好家風好家庭”,建立了涵蓋1~6年級的家長進修課程體系,初步形成了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共建共享共治的良性機制。[7]
三、在整合優(yōu)化中重塑學習生態(tài)
近年來,隨著學習科學的興起,人們對學與教的機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一交叉學科領域綜合了認知科學、課程與教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研究成果。得益于這些研究成果,很多新的學習方式被逐步應用到思政課的教學中,如項目式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等,使得思政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課堂也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和樣態(tài)。
以北京大學陳培永教授帶領團隊研發(fā)的“北大紅樓的紅色基因傳承”課程為例,該課程是一門綜合了項目式學習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政活動課程。它以北京大學紅樓為活動地,以學生愛國主義理想與信念的形成脈絡為基礎,以大中小學段為經(jīng),以思政課課程要素為緯,構建了面向全國大中小學生共建共享的縱向銜接、橫向貫通、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思政一體化育人“金課”。實踐活動設計方案由四個分學段的具體方案組成。其中,小學學段的主題為“少年與立志”,旨在讓學生了解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曾在北大紅樓工作過的主要人物及故事,通過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使學生感悟革命先驅探尋救國救民真理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志向。初中學段的主題為“青春與擔當”,通過組織學生講解李大釗生平故事、集體朗誦李大釗的《青春》、開展紅樓講解員的展示推選和義務講解活動,讓學生在奉獻社會和親身實踐中培養(yǎng)勇于擔當和敢為人先的品格。高中學段的主題為“青年與使命”,旨在讓學生了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通過研讀陳獨秀的《敬告青年》,深刻理解“青年六義”的內涵和價值;通過合作共創(chuàng)當代《新青年》雜志封面、完成主題隨筆,明確新時代新青年的使命與擔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大學學段的主題為“思想與信仰”,通過重溫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在北大紅樓開展革命活動、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醞釀和籌建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歷史,引導學生感悟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偉力,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而樹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堅定志向。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從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出發(fā),圍繞大中小學一體化和家校社協(xié)同,形成縱橫交錯、系統(tǒng)整合的“大思政”育人體系,是黨和國家在新時期,面對新技術、新環(huán)境、新形勢作出的戰(zhàn)略安排和重大部署。我們要從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錨定關鍵點和著力點,實現(xiàn)家校社多方力量的聯(lián)動,共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不斷探尋家校社同向同行的育人機制和實踐路徑,為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賦予時代內涵和創(chuàng)新動能。
參考文獻:
[1]陳培永.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N].北京大學校報,2024-6-18(1).
[2]廖闊.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的著力點[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6):42-44.
[3]黃長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的問題檢視、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3(7):82-87.
[4][5]陳培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小學高年級)編寫思路及主要內容[J].課程·教材·教法,2021(9):59-66.
[6]吳俁.陳慶慶.“大思政課”視域家校社合力育人的價值與困境紓解[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9):21-24.
[7]梁營章.讓兒童站在大思政課正中央[J].北京教育,2024(3):68-69.
責任編輯︱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