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導學互動”是一種強調師生雙方在課堂上有效互動,以此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有效發(fā)展的教學模式。文章在簡述導學互動概念的基礎上,闡述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意義,從預設目標、設計導綱、創(chuàng)設情境、課堂討論、導學歸納等環(huán)節(jié)入手,探討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具體應用,旨在為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提供思路。
【關鍵詞】導學互動;小學數學;深度應用
傳統(tǒng)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不適用于新時代下的數學課堂,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能夠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實現(xiàn)良性師生互動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在探索學科知識的過程中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皩W互動”是一種契合教育改革理念和以學生為本理念的教育方式,以導學和互動探究為主要特征。教師主要發(fā)揮引導作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提供指引。將這種教學理念深度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中,有助于促進學生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此,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導學互動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深度應用,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一、簡述“導學互動”
“導學互動”是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導學結合和互動探究為特征的教學體系[1]。 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不同的是,在導學互動課堂中,“導學”是課堂教學的主線,“互動”是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由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導學提綱,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并以互動為核心,最終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境界,充分突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導學互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導學互動教學,對課程改革和學生發(fā)展具有積極影響。在課堂上將“導學”與“互動”兩個關鍵要素結合起來,開展高效教學,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落實教學目標。
(一)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圍繞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進行設計。在導學互動課堂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主題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向學生提供合適的自主學習材料,借助導綱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本課學習內容。學生在利用導綱預習期間,能夠主動、自發(fā)地參與到學o87pNEiDSfOCDWOBFY2yM+BQsQQc87HlGhhL/jQJJEY=習當中,嘗試對知識進行建構,通過觀察、分析、總結等系列思維活動積累學習經驗,逐步提高學習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將會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心理,逐步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與方法,切實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完善知識體系。
(二)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導學互動”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利用“導”的價值,驅動學生自主學習,打造開放、寬松的教學課堂。在更具自主性的學習空間中,師生之間的距離在無形中得以拉近,學生不僅能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還能在與教師的互動中不斷轉化學習成果,深化情感體驗。久而久之,課堂教學效果也將隨著師生的積極互動而不斷提高。
三、“導學互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深度應用策略
“導學互動”中的“導學”尤為關鍵,“導”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互動的質量。因此,教師需要利用有效指導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下文,筆者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分析“導學互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具體應用,以供參考。
(一)分析教材,預設目標,明確導學互動方向
怎樣“導”得有效,促進“互動”發(fā)展,是教師在落實導學互動教學時應思考的首要問題[2]。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為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形成并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教師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明確在本次學習活動中學生需達成哪些目標,再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置科學的教學目標,最后圍繞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導學方案,確保學生的自主學習緊密圍繞教學目標開展,為后續(xù)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鋪墊。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先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本單元內容圍繞“小數”展開,涵蓋了生活中的小數、小數的大小比較以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等內容??紤]到學生初次接觸小數知識,教師將本課教學目標設計為:1.觀察生活中的小數,總結并歸納小數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了解小數的含義;2.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感知不同單位小數的聯(lián)系,如0.1米、0.1分米等,學會比較小數的大小;3.遷移整數算理,學會利用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與運算能力。
圍繞教學目標,教師可確定導學方向,即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與小數相關的內容,借助米尺等工具測量物品,初步了解小數,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基本方法。在互動期間,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還原生活場景,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小數在生活中的作用,帶領學生走入小數的世界,進一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二)設計導綱,開展預習,驅動學生自主學習
完成教學目標的設計后,考慮到小學生自學能力相對較弱,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導綱,并指導學生于課前研讀導綱。在導綱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快速了解本課學習重點,并有針對性地開展預習,使“導學”發(fā)揮應有的價值。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時,依據教學目標“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遷移整數乘法計算的算理算法,感悟乘法運算的一致性”,結合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設計了以下導綱(見表1),讓學生利用課前時間開展預習。
導學案不僅包含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還包含本課學習中學生需要了解的內容。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其更好地感知乘法計算法則,完善知識結構。基于學生的反饋,教師可以組織互動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自主學習期間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
(三)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引導,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考慮到小學生對外界的感知大多來自直觀經驗,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教師需積極探索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確保“導”的時效性,使學生能快速投入課堂互動中[3]。鑒于此,教師可以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圖片、視頻等多模態(tài)資料,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分析問題,通過討論、互動來解決問題。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可能性”時,為了讓學生掌握概率的定義,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中秋節(jié)前,王老師打算讓班級的學生自編節(jié)目在班級內進行展示。小紅、小明和小剛作為班委,每人需要負責一檔節(jié)目的安排工作。為保障公平公正,三人將寫有“小品”“唱歌”“跳舞”的紙條放進箱中,用抽簽的方式隨機抽選。第一個抽簽的小紅抽到了“跳舞”,小明作為第二個抽簽的人,將手伸入箱子中……由此,教師可以結合情境故事引發(fā)學生思考和分析:“接下來,小明可能會抽到什么?不可能會抽到什么?”通過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情境,學生對問題產生了探究興趣;通過對問題展開思考和探究,學生在互動討論中加深了對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理解。
(四)組織討論,探究問題,營造良好互動氛圍
在導學互動背景下,如何提高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效果,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4]。教師可以圍繞導綱中的問題,驅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交流活動?;悠陂g,各組成員可以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能積累經驗、汲取智慧,不斷提升思維能力,順利達成導學互動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時,帶領學生整理歸納不同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并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分析圖形之間的轉化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思想。在導綱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推導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基于這一問題,教師讓學生自行組成小組,在小組內展開互動和討論,通過拼一拼、剪一剪等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在推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有小組成員在方格紙上對比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對圖形的底和高、長和寬等進行分析,通過轉化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還有小組分享,他們是通過裁剪的方式,將一個平行四邊形沿高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將該直角三角形向右平移得到一個長方形,由此得出“長方形長=平行四邊形底、長方形寬=平行四邊形高,平行四邊形面積即S=ah”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還有哪些圖形可以轉化?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三角形之間存在什么聯(lián)系?”等問題,驅動學生持續(xù)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導學歸納,及時訓練,促使學生發(fā)展整合能力
教學活動結束后,為充分發(fā)揮導學互動的作用,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本課重點內容,完善知識結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分析整理與歸納總結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設計針對性練習題,當堂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教師對后續(xù)的導學互動活動方案進行調整。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的內容后,學生初步了解圓的基本特征,認識到半徑、直徑、周長以及面積之間的關聯(lián),學會利用C=πd、C=2πr和S=πr2等公式來解決問題。在整理歸納期間,教師帶領學生整理本課重點知識,并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思維導圖,梳理本課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接著,教師與學生展開互動,詢問學生如此設計思維導圖的原因和思路,更好地把握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
隨后,教師呈現(xiàn)了一組練習題:1.計算直徑為20m的圓形草坪的面積,并分析若每平方米需要鋪設單價為15元的草皮,鋪滿草坪需要花費多少元;2.在一個周長為50m的正方形內裁剪一個半徑最大的圓形,其周長怎樣計算?通過習題反饋,教師能夠進一步了解學生學情,以調整后續(xù)教學活動的思路和策略。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導學互動課堂中,“導學”環(huán)節(jié)和“互動”環(huán)節(jié)緊密相扣,形成了一個有序且可控的系統(tǒng),指明了教師的引導方向與學生的自學任務,確保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能夠高效開展,對促進數學課程的改革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廣大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在導學互動課堂中凸顯“導”的價值,讓學生學到真本領,在互動中更好地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常祿.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導學互動教學法的運用[J].小學生(下旬刊),2023(12):43-45.
[2]趙越.“導學互動”在小學數學五年級課堂中的深度應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3(6):47-49.
[3]陳麗娟.小學數學高年級課堂導學互動教學模式探究:以“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為例[J].教育界,2023(15):119-121.
[4]竇小平.基于“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知識文庫,2022(11):28-30.
作者簡介:林麗仙(1972—),女,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