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公眾對自閉癥的認知日益深入。通常而言,自閉癥兒童會表現(xiàn)出忽視情感、抗拒交流、語言發(fā)展滯后、行為重復與刻板及活動興趣范圍顯著受限等特點。201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了《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以下簡稱《提升計劃》),《提升計劃》明確指出,要擴大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規(guī)模,盡可能在普通學校安排殘疾學生隨班就讀。
筆者所在學校為普通小學,接受了多名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經(jīng)過十余年的觀察和評價,筆者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經(jīng)過前期充分的就讀準備,在進入普通小學學習后,其語言能力、交流能力等都獲得了極大提高。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教育陣地,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采用同班級、同伙伴、同教材、同課程、同進度、異要求、同課程、特輔導的策略進行融合教育,對提高自閉癥兒童的各方面能力非常有效,自閉癥兒童在課堂上得到語言、溝通、認知、情感等方面的訓練,能更好地成長。
一、同教材,同進度,異要求
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自閉癥兒童,使用的是普通兒童的教材,但這并不妨礙自閉癥兒童的學習。相反,自閉癥兒童會為自己和其他人有一樣的書本、一樣的學習用具而感到高興。在隨班就讀的教育實踐中,自閉癥兒童常出現(xiàn)言語混亂的現(xiàn)象,讓他們與普通兒童使用相同的教材,能推動他們口頭語言能力的提高。一般的自閉癥兒童在八九歲時仍無法清楚區(qū)分人稱代詞“你”和“我”,以下所述來自筆者“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手記”。
一年級下學期的一天,快要放學了,筆者說:“小采,你爸爸在外面接你?!?/p>
小采一邊收拾書包一邊回應:“你爸爸在外面接你?!?/p>
三年級的一個雨天,筆者說:“小采,你爸爸在外面接你。”
小采回應:“我爸爸接我,老師再見!”
這兩年里,經(jīng)過無數(shù)次人稱代詞的練習,小采終于區(qū)分出“我”和“你”。筆者無法推斷小采是在哪一個瞬間明白“我”和“你”的區(qū)別的,但在小采隨班就讀兩年后,筆者突然發(fā)現(xiàn),她在大多數(shù)時候都能正確區(qū)分人稱代詞“我”和“你”,這就是隨班就讀帶來的影響。
在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的實踐中,教師不應以普通兒童的學業(yè)水平標準作為衡量自閉癥兒童的標準。事實上,自閉癥兒童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發(fā)展水平顯著滯后,遠低于同齡兒童,因此,評估標準應與之相匹配。自閉癥兒童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后,能夠逐漸具備區(qū)分“你”和“我”的基礎能力,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進步,盡管這一進步在表面上看起來微小,但這代表著他們思維層次的高度提升。這些語言上的微小進步,為自閉癥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普通學校的學業(yè)水平測試不適合隨班就讀的自閉癥兒童。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一課對普通兒童的學習要求如下:第一(A類),認識15個生字,會寫“兩”“哪”“寬”等10個生字;第二(B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三(C類),了解青蛙一生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使其懂得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對自閉癥兒童的學習要求是A類目標,即認識15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教師對發(fā)展比較好的自閉癥兒童可以要求完成B類目標的前半部分,即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對于C類目標,教師對自閉癥兒童不作考核要求。因此,在學業(yè)水平測試中,只要自閉癥兒童能夠默寫出10個生字,認讀15個生字,就算達到教學目標。
不同學科對自閉癥兒童的要求不盡相同,針對不同自閉癥兒童,任課教師也會調整具體要求。關注自閉癥兒童的點滴變化,及時肯定他們的努力,表揚他們的學習進步,這些最簡單的教育方法對自閉癥兒童有很好的效果。
二、同課程,特輔導,共結合
在自閉癥兒童的隨班就讀實踐中,自閉癥兒童的學科課程與普通兒童相同,但筆者所在的學校根據(jù)自閉癥兒童的特殊需求額外設計了個別課程,表1是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三年級自閉癥兒童的課程表。
從表1可以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的體育課程具體到了精細動作與大運動訓練。每一節(jié)課除了設計普通兒童活動,還專門設計了適合自閉癥兒童的活動。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馬詩》的教學片段為例,在課程的初始階段,教師首先安排了學生進行合作讀詩,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學生合作讀完后,教師提出問題:“剛才大家閱讀的詩句是關于馬的,你們能找到這些詩句的共同之處嗎?馬是六畜之首,是進取、勇敢、成功的象征,唐代詩人李賀也很愛馬,他寫了一組詩,名為《馬詩二十三首》,今天我們要學習其中的第五首?!苯又?,教師說:“請小宇讀詩題。”小宇根據(jù)教師的指令讀起來。最后這個步驟是教師專門給自閉癥兒童小宇設計的,小宇是一名自閉癥兒童,無法長時間保持專注力。通過兩年多的接觸,教師認為請小宇朗讀詩歌題目,是小宇能夠做到的。在課程的初始階段邀請小宇讀詩題,可以讓小宇有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能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延長他保持專注的時間,同時鍛煉他的膽量,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六年級第二學期的語文課程目標通常是在認識2000個字的基礎上,積累足夠多的詞語,明確大部分名詞和動詞的含義,掌握一小部分形容詞。教師在進行《馬詩》教學時,針對小宇設定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這首古詩認識馬,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美,并背誦《馬詩》。在課程結束前,教師和小宇一起朗讀了《馬詩》并完成了填空題:《馬詩》這首詩用( )的表現(xiàn)手法,詩人借馬自喻,通過寫( )表達了自己愿意為國家( )的遠大志向和強烈渴望,同時也表達了自己( )的感慨與憤懣。與教師一起朗誦詩歌,對小宇而言并不難,很快就能完成。如果讓其背誦全詩,給他一點時間也能完成。但如果讓小宇獨立完成填空,小宇很難做到。如果教師再三要求他獨立完成填空,小宇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情緒失控的狀況,嚴重時,會導致課堂教學無法進行。老師與小宇一起朗讀這首古詩并完成填空,是為了讓小宇感悟《馬詩》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和志向,最大限度地滿足小宇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
三、同班級,同伙伴,促進步
自閉癥兒童之所以被冠以“孤獨者”之稱,核心原因在于其普遍存在交流障礙,具體表現(xiàn)為不敢直視他人,難以有效表達自己的情感,且時常呈現(xiàn)出情感淡漠的狀態(tài)。然而,經(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實際上擁有完整的內心世界,他們渴望與同伴進行交流和溝通,但由于他們對外界的親近行為,如握手、擁抱等,存在顯著的抗拒和不適,因此他們傾向于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在隨班就讀的環(huán)境中,自閉癥兒童更傾向于單獨就座,一旦旁邊有同學,即便是普通兒童的一些無意之舉,也可能會引發(fā)他們的強烈反應,如尖叫等,進而導致情緒失控,對課堂秩序產(chǎn)生不良影響。
在課堂教學中,自閉癥兒童通常能對安排的學習同伴表現(xiàn)出較高的接受度,因此在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當引入助學小伙伴。但是要注意,自閉癥兒童在剛開始隨班就讀時,不宜分配助學小伙伴。一般來說,自閉癥兒童要經(jīng)過半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慢慢認識班上的其他學生,慢慢接受他人的靠近。
自閉癥兒童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隨班就讀,已經(jīng)認識了一些同學,他們的助學小伙伴一般來自自己座位周圍的學生。教師要先對助學小伙伴進行培訓,告訴這些助學小伙伴,跟自閉癥兒童交流時要微笑,要用簡單的句子,多用手指指讀,交流時間限制在一定時間內。當培訓完成后,在課堂的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這些助學小伙伴就能發(fā)揮作用。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小蝌蚪找媽媽》為例,在課堂上,教師會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以達到B類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對普通兒童來說訓練幾次就能達到,但是對自閉癥兒童來說是不小的挑戰(zhàn),因為課文長,朗讀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發(fā)揮助學小伙伴的作用,安排一個助學小伙伴坐在自閉癥兒童旁邊,一個人讀一小節(jié),指著語文書上的字一個一個地念。普通兒童讀一小節(jié),自閉癥兒童讀一小節(jié),這會減輕自閉癥兒童的壓力,同時,自閉癥兒童可以聽一聽同學的朗讀。這個方法雖然簡單,但是不僅能夠幫助到自閉癥兒童,對普通兒童來說也是一次有趣的體驗。
在隨班就讀過程中,自閉癥兒童會認識很多漢字,但這些漢字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會對其產(chǎn)生吸引力。因此,教師引導自閉癥兒童閱讀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
一般來說,自閉癥兒童喜歡閱讀圖畫書。在閱讀課上,教師可以邀請幾個助學小伙伴和自閉癥兒童閱讀同一本書,在分享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讓普通兒童對這本書進行講解,說說自己的體會,這種閱讀分享會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自閉癥兒童理解書的內容。筆者所帶班級的自閉癥兒童小采非常喜歡繪本《三毛流浪記》,筆者就讓全班一起讀這本書,然后一起講這本書里的故事,這對小采的幫助很大。在課余時間,小采會獨自閱讀《三毛流浪記》,筆者偶爾向小采提問書里的內容,她基本能回答出來??梢?,小采通過閱讀《三毛流浪記》提高了自己的認字水平,積累了認知經(jīng)驗。
結語
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存在多個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的領域。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的核心原則是確保自閉癥兒童與同齡兒童同課程、同進度,根據(jù)自閉癥兒童的不同特性,在教學形式上做出不同的調整,并通過助學小伙伴的協(xié)助來彌補其學習方面的不足。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最大的意義是讓他們得到發(fā)展,將來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三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