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牧民》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彪S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如何享受高質量的生活”成為新的熱門話題。人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我們的傳統(tǒng)瑰寶——中醫(yī),于是“冬病夏治”這一中醫(yī)特色療法進入大眾視野。
源自《內經》,“長夏勝冬”
《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提出,“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這篇指導人們根據季節(jié)變化調整生活狀態(tài),并且指出,不遵照四時規(guī)律起居,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是根本性的?!端貑枴ち?jié)臟象論篇》中,根據五行生克制化規(guī)律指出“長夏勝冬”,“冬病夏治”理念及方法便是根據這一指導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關于“冬病夏治”的內涵,有借天時、溫陽、補陽、興陽各種不同的見解,但學者普遍認同的是,對于冬天里,人體因為陽氣不足而產生的一些病癥,比如咳嗽、哮喘等,在夏至節(jié)氣后的三伏天進行治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為“夏至”?《三禮義宗》記載:“夏至三義,夏至為節(jié)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
何為“三伏”?《藝文類聚·歲時·伏》中引用《歷忌釋》的“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金氣伏藏乃生水,陰成形也。
三伏天剛好是陽至極、陰始生的關鍵節(jié)點,天地之間陰寒之邪被至盛之陽克制到極限?!岸∠闹巍闭腔谶@一指導思想,對一些在冬季容易發(fā)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治療,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貼敷、針刺、藥物內服等,以益氣溫陽、散寒通絡,達到防治冬季易發(fā)疾病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冬病夏治”不是萬能的,主要針對的是人陽氣不足所產生的疾病,對于急功近利、馬上就希望見到效果的人來說,這并不是最佳選擇。
夏季曬背,輔以養(yǎng)陽
在具體實踐時,除了三伏貼(將在第二篇具體介紹)以外,還有其他“冬病夏治”的方法。
首先,春夏養(yǎng)陽,不傷陽。和養(yǎng)孩子一樣,不傷害就是對其最基本的養(yǎng)護,而熬夜、久視、久立、久行、久臥和久坐均是損傷人體陽氣的生活方式,因此,勞逸適度是最基本的養(yǎng)陽手段。
其次,可以試試近期頗受歡迎的曬背方法。夏季曬背是一個流傳比較久遠的中醫(yī)保健方法,艾灸灸法最初的本意也來源于此?!墩f文解字》記載,“艾,冰臺也”。意思是說,艾是可以把太陽光轉化為陽的重要物品。曬背,可以說是灸法最直接的體現。因此,曬背有溫陽散寒、健脾祛濕、溫通經絡、補益陽氣等諸多作用,屬于“春夏養(yǎng)陽”一個重要手段。
若因空調房內待的時間較長,導致體內寒濕之氣較重,可借助太陽光之力調理身體。如在陽光較好的天氣里,找個空曠、微微有風的地方,找把椅子,露出背部,或躺下,背對太陽曬一二十分鐘。若陽光毒辣,注意不要直接暴曬。曬太陽時,剛開始會感覺很熱,隨后身上會微微出涼汗,一般曬到出熱汗即可;如果感覺不適,可隨時停止。這種方法適合陽氣不足、四肢發(fā)涼、脾胃虛寒、肺氣不足所致的咳嗽、哮喘、支氣管炎等多種病癥患者。如果屬于陰虛內熱、肝火旺盛等體質的患者,建議少用。
綜上,“冬病夏治”屬于中醫(yī)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主要針對人體陽氣不足所產生的一些疾病,重點針對身體陽氣虛弱、冬季容易發(fā)病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者。而對于陰虛內熱或者內火熾盛體質的人,則不建議使用“冬病夏治”。
長夏季節(jié),注重調脾
此時為長夏季節(jié),加之2024年五運為土運太過,因此,更需注意調理脾胃功能。如果生活中調養(yǎng)不當,很容易出現消化系統(tǒng)的問題,如胃痛、腹脹、便秘等,以及由于脾失健運導致的水液代謝障礙,如會陰部潮濕、濕疹、痰多、腹瀉、水腫等病癥。從五臟配五行的關系來看,土克水,土太過可乘水而傷腎,從而出現與腎水不足相關的骨、髓相關腎系疾病,如頸椎病、腰椎病、筋骨痛、手足逆冷,甚至肢體癱瘓、心腦血管意外等。
因此,此時節(jié)更要注重調理脾胃。由于水果多偏于寒涼,食用會增加脾胃負擔,容易出現腹瀉、胃痛等問題,因此,建議大家不要過多攝入水果;同時對于過于油膩、辛辣刺激、重口味的飲食要有所節(jié)制,暴飲暴食更不可取。
責任編輯/賈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