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園和小學這兩個教育階段是緊緊相鄰的,幼小銜接則是科學教學中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幼兒園大班已經(jīng)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來做,它旨在讓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有機銜接,確保幼兒能夠順利過渡并持續(xù)發(fā)展他們的科學學習能力。對于科學教學的幼小銜接策略,我們應該注重抓住共性的內(nèi)容,同時明確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差異,以科學學科的教育教學為切口,有效提高科學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果。本文結合科學教學幼小銜接的共性和差異,探討科學教學幼小銜接策略,以供借鑒。
〔關鍵詞〕" 幼小銜接;共性;差異;科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20" " 121-123
幼兒從幼兒園步入小學,這對年齡只有6~7歲的孩子而言,是一個極具考驗性的轉(zhuǎn)折,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不管是幼兒園、小學還是家庭都應該關注這個問題。就目前而言,在幼兒園和小學銜接的過程中,基本是科學教學幼小銜接根據(jù)幼兒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設置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難度。在幼兒園階段,著重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興趣的培養(yǎng),通過觀察、探索、游戲等方式進行科學啟蒙,而在小學階段,可以逐漸深入探索科學的各個領域,引導學生進行更復雜的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科學教學幼小銜接的共性和差異
(一)科學教學幼小銜接的共性
幼小銜接在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科學教育的連貫性和順暢性上??茖W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思維能力,而幼兒園和小學作為幼兒科學教育的起點和基石,對于幼兒科學思維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幼兒園階段是幼兒對科學世界的初步認知階段,重點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好奇心。在幼兒園科學教學中,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實驗、觀察和探究活動,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探究,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學習動力。同時,注重培養(yǎng)幼兒對基礎科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二)科學教學幼小銜接的差異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目標要求幼兒教師要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和現(xiàn)象產(chǎn)生好奇心和興趣;能夠運用眼睛、耳朵、嘴巴等感覺器官去感知周圍的事物,并嘗試著動手動腦解決幼兒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問題;給幼兒提供感知科學知識的機會,比如科學游戲體驗、科學實踐活動體驗等。由此可以看出幼兒科學教學要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確定科學活動主題,培養(yǎng)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而不是直接灌輸科學知識。比如幼兒教師組織了一次以“生姜”為課題的科學課程,目標定為引導大班幼兒通過觀察分析生姜的外表,嘗試著描述生姜的特征。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幼兒教師在現(xiàn)場舉辦生姜展覽,激發(fā)幼兒觀察生姜的興趣,并鼓勵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最喜歡的生姜的形態(tài),引導幼兒感知生姜有不同的外形特征,世界上并不存在一模一樣的生姜,為幼兒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與幼兒園相比,小學科學教學更加系統(tǒng)和深入,需要學生具備更高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在幼小銜接的科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引導幼兒進行多樣化的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學會觀察、實驗、推理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習慣。同時,在教學中注重知識的拓展和深化,引導幼兒深入理解和探究科學原理,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學習態(tài)度。同樣以生姜學習為例,小學科學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各種各樣的生姜,引導學生從生姜的大小、生姜的形狀、生姜的表面紋路等去描述生姜的特征,并自主設定標準給生姜分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歸納生姜的特征,完成本節(jié)課的科學教學目標。
二、科學教學幼小銜接策略
(一)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教學
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科學教學的形式,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通過展示圖像、視頻和動畫等多媒體素材,讓幼兒直觀地理解科學概念和現(xiàn)象,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甜甜的糖水”科學實驗活動,教師可以先給幼兒播放糖水是如何制作的視頻,讓幼兒對糖水的制作過程有一定的感知,激發(fā)幼兒探究糖水制作過程的興趣。隨后,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可以將糖水制作過程以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在屏幕上,幼兒跟著屏幕上的步驟,將冰糖、白砂糖、棒棒糖分別加入冷水和熱水中,再仔細觀察溶解現(xiàn)象,得出科學實驗結論。
2.合作學習與探究式教學
組織幼兒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和討論,幼兒能夠相互交流和分享思考,共同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比如“會跳舞的鹽”科學實驗活動,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向幼兒提問:“鹽真的會跳舞嗎?”“當鹽遇到聲音會發(fā)生哪些有趣的事呢?”隨后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科學實驗,觀察鹽是否真的會跳舞,討論鹽跳舞背后的科學原理是什么。在幼兒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邀請幼兒上臺分享自己小組的答案,這種學習方法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3.反思與評價
借助反思和評價機制,幫助幼兒做好學習總結和自我評價,提高學習質(zhì)量。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思考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通過定期的評價和反饋,讓幼兒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并及時調(diào)整學習策略。比如“會吹泡泡的氣球”科學實驗活動,該科學實驗活動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和探索能力,讓幼兒了解到氣球為什么會吹出泡泡,感受科學的樂趣。但是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部分幼兒由于操作不當導致科學實驗失敗,氣球并沒有吹泡泡,導致這部分幼兒會產(chǎn)生氣球真的會吹泡泡嗎?老師說的是真的嗎?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才導致氣球沒有吹泡泡呢等一系列疑問。這個時候,教師要幫助幼兒做好自我評價和學習反思,讓幼兒自主思考解決之法,在教師的鼓勵下,幼兒很快就能讓自己的氣球吹泡泡。
(二)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在幼小銜接的科學教學中,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應該扮演導師的角色,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和參與科學探究,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科學思維和學習方法。比如“如何讓紙落得快”科學實驗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給幼兒提供科學實驗所需的素材以及足夠的時間,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比如上講臺講解自己的科學實驗步驟、科學實驗中所獲得的知識等,在幼兒展示完畢后,給幼兒鼓勵和肯定,并引導幼兒學會做簡單的實驗記錄,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
此外,教師還應持續(xù)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技能,通過參加科學教育相關的培訓課程和研討會,比如“幼兒園科學活動如何開展”“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關鍵經(jīng)驗”“幼兒園優(yōu)秀科學教學活動設計”“高效開展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以更好地適應幼兒的學習需求和特點。
(三)重視家園合作
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科學的場所,家長應注重科學教育的家庭環(huán)境和資源。在家庭中,父母可以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科學讀物和兒童科學實踐活動,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此外,通過組織家庭科學實驗,父母還可以與幼兒一起進行實踐探索,增強親子互動和交流,營造良好的科學探究氛圍。
幼兒園與家庭需要緊密聯(lián)系,保持溝通和合作,共同促進幼小銜接科學教育的順利進行。幼兒園可以定期舉辦家長會,向家長介紹科學教學的重點和方法,并征求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獲得家長的支持和幫助,這樣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幼兒園還可以利用家園互動平臺,分享科學教學的資源和案例,與家長一起探討科學教育的話題,比如小小科學世界如何打造,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應有之義,家園合作為玩轉(zhuǎn)科學、樂享童年助力等,通過這種方式,幼兒園可以與家庭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實現(xiàn)科學教育的有機銜接。
(四)強化實踐與應用
在幼兒園大班教學中,要加強實驗設計和實踐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實踐能力,通過設計各種有趣的實驗和觀察活動,讓幼兒親自動手、親自實踐,從中體會科學知識的應用和意義,同時,鼓勵幼兒將科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比如“我的影子朋友”科學實驗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幼兒主動去探索影子的奧秘,總結出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嘗試玩影子游戲,比如影子變形記、手影等;結合所學與影子相關的知識重新設計實驗過程。首先,教師帶著幼兒去有陽光的地方找影子的蹤跡,有的幼兒說影子在自己的后面,有的幼兒說影子在自己的前面,有的幼兒說影子在自己的旁邊。在幼兒找到自己的影子后,教師可以帶著幼兒玩“藏影子”的游戲,并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如何才能將自己的影子藏起來呢?有的幼兒說在陰涼地就可以把影子藏起來,有的幼兒說在大樹下就可以把影子藏起來,有的幼兒說找一個更大的影子藏起來。聽了幼兒的答案,讓幼兒趕緊動起來,將自己的影子藏起來。最后,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設計影子游戲、影子觀察活動,比如有的幼兒提出手影活動,幼兒負責做手影、教師負責猜手影,在手影活動中幼兒能夠獲得更多關于影子的體驗。通過一系列的影子科學實驗活動,幼兒對于影子的奧秘表現(xiàn)出充分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引下總結出影子的規(guī)律、玩影子游戲,完成科學實驗的目標。
(五)了解幼兒身心情況
在科學的幼小銜接過程中,首先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要相互聯(lián)系,互相溝通,定期組織教研活動,促使幼兒的學科素養(yǎng)持續(xù)養(yǎng)成;為了讓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得到健康的發(fā)展,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都應該多去閱讀跟心理健康有關的書籍,多去設計跟心理健康有關的教學活動;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要多去跟幼兒交流,多去參加幼兒活動,跟幼兒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對于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幼兒園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還要結合小學低年級科學教育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順利推進科學教學銜接。幼小銜接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tǒng)工程,低年級科學教學既要研究本學段的學科教育規(guī)律,又要關注幼兒教學教育的特點,如此才能更好地推進科學教育銜接,為幼兒繼續(xù)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辰,張海燕.著眼幼小銜接改進科學課教學[J].小學科學,2023(22):79-81.
[2]金蕾紅.基于幼小銜接的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探究[J].科普童話,2023(23):4-6.
[3]王芳芳.支架式教學理論指導下的科學教育幼小銜接[J].小學科學,2023(19):106-108.
[4]徐智慧,李潔.基于幼小科學銜接的寫字教學“增”“減”研究[J].華夏教師,2022(29):61-63.
[5]李新.幼小科學銜接兒童發(fā)展有階:以“2-5的分與合”教學為例[J].數(shù)學教學通訊,2023(10):24-25,41.
[6]黃國才.基于幼小科學銜接的小學“適應期”語文教學建議[J].新教師,2023(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