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在諸多因素影響下粉絲文化興起,成為值得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鑒于此,文章嘗試在分析新媒體時代青少年粉絲文化的新特征、粉絲文化的變遷基礎上,從青少年價值觀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新媒體時代粉絲文化對德育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德育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粉絲文化;德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14—0019—04
當今時代,新媒體已經(jīng)全方位地融合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方式,以其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融合性、互動性、即時性等特質(zhì),打破了人們關于外部世界的想象邊界,構成了新的時代背景[1]。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陜西、北京、廣東、四川、遼寧、河南6省市的調(diào)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粉絲文化對當代青少年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學校在德育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拓展粉絲文化內(nèi)涵,正確引導學生從粉絲文化中汲取社會正能量?!胺劢z”是英文詞“fans”的音譯,特指因?qū)δ承┤嘶蚴挛锏某绨?、喜歡、癡迷,并由此產(chǎn)生情感,以此作為精神寄托的特殊人群。粉絲文化,是與偶像崇拜聯(lián)系在一起的,指對某個對象的喜愛和崇拜引發(fā)的社會實踐活動與文化現(xiàn)象。青少年作為偶像崇拜的參與主體,由于心理機制尚未發(fā)展成熟,很容易受粉絲文化的負面影響而沉迷上癮,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正確教育引導。
一、新媒體時代青少年粉絲文化的新特征
粉絲文化作為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現(xiàn)象,是青少年世界觀形成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青少年正處在個體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更容易在自我確認中對新思潮、新媒體信息產(chǎn)生社會認同與情感依戀,成為新思潮的參與主體。隨著大眾文化的發(fā)展與現(xiàn)代語境變遷,粉絲文化泛指受人們追捧、喜愛、欣賞的人物、形象和社會思潮,是一種情感認知的意識形態(tài)[2]。隨著當代科技水平的發(fā)展,抖音、快手、微信、電商平臺等社交媒體成為大眾傳媒,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發(fā)生的事情,并能在電商平臺上購買各類生活用品,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單一的社會新聞傳播逐漸裹挾著個人喜好,獵奇、荒誕甚至扭曲的內(nèi)容,迎合人們向往自由、個人是非觀、追逐安逸享受、透支消費等不良思想行為傾向,誘導人們沉迷其中,成為媒體主播的粉絲。在新媒體時代,粉絲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特征:
1.粉絲文化的影響擴大。近年來,新媒體的發(fā)展,使得文字、聲音、影像等多種形式能便捷地融為一體,尤其是網(wǎng)絡媒介的興起,以其跨時空、即時性、交互性深受當代青少年的偏愛,成為青少年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3]。借助新媒體的技術突破其背后的資本邏輯和市場運作助推力,海量的媒體主播開始進入青少年視野,滲透進青少年日常生活,從而使更多的青少年加入主播粉絲的隊列之中,壯大了青少年的粉絲文化群體。
2.粉絲關注的對象轉變。社會轉型是粉絲關注對象變遷的精神土壤,文化變遷為粉絲的娛樂轉向、明星轉向提供了可能性。隨著新媒體在人類生活中融入度增加,英雄榜樣的地位逐漸讓位于多元化的明星粉絲對象及其他媒介人物,許多草根性粉絲對象迅速躥紅。加上新媒體為虛擬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傳播平臺,為虛擬粉絲對象的誕生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文化背景。
3.粉絲主體的主動參與。在信息資源匱乏、反饋渠道受限的傳統(tǒng)媒介時代,粉絲對象是被傳媒所塑造的,粉絲對象信息也是被傳媒以線性方式單向傳遞給粉絲的,粉絲更多時候只能是“面孔模糊的被動接受媒介內(nèi)容的烏合之眾”[4]。而在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介對粉絲對象塑造、信息傳遞功能被逐漸消解,粉絲的主觀能動性前所未有地得到激發(fā)。一方面,粉絲與關注對象的現(xiàn)實互動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粉絲一改與關注對象之間追逐與被追逐的關系,直接參與到關注對象的塑造過程中。
二、新媒體時代粉絲文化變遷及對德育的影響
粉絲文化并不是新媒體時代的新生事物,而是在傳統(tǒng)媒介時代就已形成并以現(xiàn)場見面會、粉群集會、書信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是文化效力相對較小。在新媒體時代,伴隨著青少年粉絲對象衍生的新特征,粉絲社群的自創(chuàng)文本與專業(yè)文本之間的溝壑被逐漸填平[5],共同催生了粉絲文化的變遷,也暗含著相對應的對青少年德育的影響。
1.消費主義價值觀滲透。學者詹金斯曾說:“在激烈競爭的傳媒行業(yè),爭取粉絲是關鍵性的策略,媒體機構或平臺必須懂得如何調(diào)動粉絲積極性來為自己做事?!痹谀撤N程度上,新媒體背后的商業(yè)邏輯與資本力量才是粉絲文化的根本掌控者。在這種“流量為王”的邏輯控制下,粉絲對關注對象的情感卷入程度與金錢投入的相關性被不斷渲染,進而推動了粉絲的“打榜”“網(wǎng)投”“控評”“集資”等行為。當粉絲在新媒體語境下不斷投入資本時,粉絲文化已然成為不折不扣的情感經(jīng)濟,青少年粉絲逐步形成了消費過癮思維,以金錢投入衡量自己對關注對象的忠誠度、對粉絲群體的歸屬感,形成盲目消費、過度消費的錯誤觀念,有的青少年因無法抵制消費主義誘惑而誤入歧途,成為關注對象背后資本角逐的犧牲品。
2.二元對立思維的形塑。新媒體超越了空間限制,使分離的世界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凝聚為虛擬的集合,將原本散落的粉絲個體連接為龐大的粉絲群體[6]。這類社群將不同的粉圈界限劃分得十分清晰,對外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特征,對內(nèi)則不斷強化橫向連接,呈現(xiàn)出一種矛盾的圈層化傳播路徑。在這種圈層化的傳播過程之中,粉絲受“信息繭房”效應的制約,更容易成為信息的奴隸、偏執(zhí)觀念的擁躉。對逐漸膨脹的粉絲組織而言,和平共處、理智探討等價值觀被瓦解,粉絲整體朝著無序化、私欲化的方向坍塌。近些年,一些極端粉絲群體用粗暴的方式區(qū)分異己,甚至有異議的粉絲。在這種粉絲文化中,事實、邏輯被逐漸掩蓋,青少年粉絲獨立思考的能力被淡化、理性發(fā)聲的空間被侵占,更容易按照情緒選擇信息,判斷信息;更甚者,這種二元對立思維可能扼殺青少年粉絲作為人的情感復雜性,以“非粉即黑”“非黑即白”的邏輯簡單定義人的情感。這種二元思維對青少年的個性成長和心理成熟造成了嚴重摧殘。
3.網(wǎng)絡暴力行為的泛濫。由于粉絲圈對粉絲對象的一味維護及粉絲對自身認同感的尋求,在資本邏輯的推動助力下,粉絲圈內(nèi)部形成大規(guī)?!翱卦u”“輪博”“掐架”“舉報”大范圍的集資等組織文化[7]。一旦粉圈之間意見不合或利益爭奪,會以“誰更好”“誰更出色”等比較性的話題展開爭論,并有圖片丑化、惡意詛咒甚至肆意污蔑、人肉搜索等人身攻擊行為。在這種粉絲文化影響下,青少年極易受情緒驅(qū)動,較為極端的討伐對方粉絲、對方關注對象、經(jīng)紀公司乃至普通路人等,甚至將這種粉圈的討伐行為帶入新媒體交際之中,將網(wǎng)絡視為發(fā)泄平臺,從而滋生出一系列網(wǎng)絡暴力。
三、對新媒體時代粉絲文化的德育介入策略
粉絲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構建。而青少年作為粉絲文化的參與主體,由于自身心理機制尚未成熟、思維方式尚未穩(wěn)定,在復雜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中所受粉絲文化的影響又最為顯著。學校要開展粉絲教育必須結合青少年粉絲文化的特征、遵循德育規(guī)律,從管理者教育理念和教師實踐兩個方面同步推進,才能使粉絲文化教育策略產(chǎn)生實效。
1.拓展青少年文化空間。新媒體時代的粉絲文化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具有催生和塑造功能。學校作為德育主陣地,在整體教育理念中有必要因勢利導地將粉絲文化與榜樣教育結合起來,找準粉絲文化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代價值追求的契合點,營造良好的粉絲文化道德氛圍,利用粉絲文化的導向功能,塑造青少年正確的道德觀、追星觀,消解商業(yè)邏輯與資本力量控制下的粉絲文化對青少年消費觀的負面影響。在具體的思政課、主題班會、日常教育、主題活動等德育活動中,把明星、公眾人物的典型事件作為學習素材,采取討論評價、故事敘說、教育戲?。ń巧缪荩?、觀看大眾評論等多種形式,向青少年展示關注對象的真實面貌,引導青少年做理性的粉絲,鼓勵青少年從關注對象身上汲取優(yōu)良品格和精神力量,摒棄為網(wǎng)絡主播“打榜”“刷禮物”“沖銷量”等盲目行為;挖掘少年宮、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等教育場所的道德教育元素,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學習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跡,培養(yǎng)學生革命情操;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重要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汲取優(yōu)秀精神品格。
2.強化青少年文化傳導。青少年對粉絲文化的認同過程,正是粉絲文化向主流文化爭奪青少年話語權的滲透過程[8]。以學校意識形態(tài)導向為切入點,注重培養(yǎng)青少年自身的話語表達能力與理性思維,破除粉絲文化二元對立形成的思維誤區(qū),用粉絲文化熱點引導轉移青少年興趣,有效防止青少年過度沉迷而陷入集體無意識的深淵之中。教師在教學中,整合各行各業(yè)的杰出人物及其先進事跡,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的正向關注選擇。在校園文化建設、社團活動中,學校增添青少年所關注的粉絲文化熱點元素,為青少年提供陽光向上的藝術創(chuàng)造平臺、審美活動空間,引導其參與新媒體文化的反思、表達和創(chuàng)造。同時,鼓勵青少年對粉絲圈內(nèi)的虛擬粉絲對象進行批判性思考,引導青少年克服粉絲對象盲目崇拜,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正向粉絲文化。開展先進事跡、典型先進人物評選活動,為青少年樹立偶像,充實現(xiàn)實的粉絲文化內(nèi)涵。
3.重塑青少年價值認同。青少年粉絲文化背后,折射出的是青少年在現(xiàn)實生活中精神孤獨、情感缺失、安全感低下的問題。過度抑制所謂狂熱的粉絲文化,只不過是堵上了青少年釋放情感、宣泄壓抑的一個出口,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首先,學校管理者要確立引導粉絲文化正向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引導教師及時關注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利用趣緣群體,“建立在共同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經(jīng)由趣緣關系結合起來的社會群體”[9],構建穩(wěn)固的情感紐帶,促進青少年的自我認同與價值歸屬,有效抑制粉絲文化引發(fā)的網(wǎng)絡暴力對青少年造成精神影響。其次,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借助趣緣群體內(nèi)部具有高度的親密互動性與文化凝聚力的特點,以情感與興趣為抓手,與青少年展開溝通交流,促進師生關系的良好構建,束牢青少年在現(xiàn)實生活中穩(wěn)定的情感紐帶;利用粉絲文化中的趣緣群體效應,引導學生開展自我德育,尋找積極的情感依托、愛好興趣和角色規(guī)范,在集體中謀求自我認同與價值歸屬;同時,要關注新媒體的虛擬性導致粉絲群體疏遠現(xiàn)實生活的負面效果,進行正面解讀引導,及時消解粉絲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4.培育青少年社會意識。“青少年亞文化雖然與主流文化存在著分享與壟斷、多元與權威、游戲精神與功利原則的對立,但同時為自治、協(xié)商和社區(qū)文化的倫理取向提供了公共服務、協(xié)作精神等建設性資源[10]?!倍劢z文化作為青少年亞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樣存在著諸多德育資源,因此處理好粉絲文化的引導、消解、融合的問題,對于粉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開展粉絲文化教育活動中,透過粉絲文化,充分利用其組織化、制度化特性背后的強大集體凝聚力,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大眾化與傳播平臺的開放性,挖掘粉絲文化中具有德育意蘊的建設性資源,向青少年傳播粉絲文化所蘊含的社會正能量。充分發(fā)揮學校班級、少先隊、團組織、社團組織的引領作用,有計劃、常態(tài)化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公共建設、志愿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文化自信,促使青少年受異化粉絲文化影響的網(wǎng)絡暴力行為得以防治,粉絲文化對青少年優(yōu)良行為的激勵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fā)揮。
當代青少年是在網(wǎng)絡時代成長起來的“數(shù)字原住民”,其與新媒體與生俱來的親密感推動了粉絲文化對青少年失范行為的影響,并逐漸涉及個人、群體、社會等多個層面。在根本上破除粉絲文化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依賴于教師進一步提升媒介素養(yǎng),并更深入地開展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教育,引導青少年正確識別、理解、批判乃至創(chuàng)造媒介信息,進而擺脫粉絲文化的一味牽制。
參考文獻
[1]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體?[J].新聞與寫作,2021(04):11-14.
[2]曹慎慎.受眾參與的價值——從受眾生成內(nèi)容到粉絲文化[J].傳媒論壇,2020(03):135-137.
[3]王思寧.網(wǎng)絡時代粉絲文化的德育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9(10):71-76.
[4]徐鈺嬌.新媒體環(huán)境下粉絲文化的生產(chǎn)與傳播[D].錦州:渤海大學,2022:25-31.
[5]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232-247.
[6]宋瀅瀅.新媒體時代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現(xiàn)象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22:14-21.
[7]蔡騏.大眾傳播中的粉絲現(xiàn)象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3:155-162.
[8]蔡騏.網(wǎng)絡虛擬社區(qū)中的趣緣文化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09):20-23+126.
[9][10]伏爾泰.奇跡和偶像崇拜[M].孫平華,曾娟,譯.北京:中國出版集團中譯出版社,2021:65-68.
編輯: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