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是《紅樓夢》中的經(jīng)典情節(jié),以其別具一格的審美形象和獨出機杼的審美趣味,成為中國古典小說史上一幅韻味無窮的唯美之畫。長久以來它不僅為讀者所津津樂道,而且也為文藝領(lǐng)域提供了經(jīng)久不息的創(chuàng)作靈感,相關(guān)畫作、劇目層出不窮,與“撲蝶”之于寶釵,“醉臥”之于湘云一般,“葬花”已成為黛玉獨有而鮮明的標(biāo)簽。作者通過精妙的情節(jié)設(shè)計和藝術(shù)化的情境營造,層次分明地塑造了感春傷己又孤高自潔的黛玉形象,同時也為大觀園群芳凋零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葬花:情的萌芽
《紅樓夢》前80回中詳細(xì)描寫的“黛玉葬花”共有兩次。第一次是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眾人剛搬到大觀園不久,時值三月中旬,寶玉攜著《會真記》在沁芳閘旁桃花下賞讀,遇到落紅成陣,正將身上的花瓣兜著抖入水中時,黛玉“肩上擔(dān)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里拿著花帚”走來。這是一幅用畫筆描繪出的掃花仕女圖,暗伏黛玉早有葬花之舉的同時,也展現(xiàn)出她高雅脫俗的獨特情致。隨后,她勸寶玉將花瓣葬入花冢,不要讓它們隨水流向污濁之地,顯然,黛玉對落花的愛惜程度,較寶玉更勝了幾分。其情操的雅潔、對自我的哀憐,也在對落花命運的探討中隱現(xiàn)。此處寫葬花,并非黛玉情緒的外露,也非作者著力描寫的重點,而是一個引子。作者以《會真記》與落花作引,勾連后文《西廂記》曲辭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數(shù)句,再追溯至古詩“水流花謝”“流水落花”之語,最終引出黛玉的傷情。這種情感的生發(fā)是極自然的,而且在簡單的傷春上又增添了情意萌動與自傷身世的意味,從而豐滿了黛玉“善懷”的形象。
第二次葬花:哀的傾瀉
從整體來看,第一次葬花只是開端,第二次葬花才是故事的高潮。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中,黛玉因前夜被晴雯拒之門外,又覺是寶玉吩咐,心中又疑又痛,悶悶不樂,第二日正值芒種送春之日,便又起葬花之事,且作出了“似讖成真”的《葬花吟》。
與第一次不同的是,這次葬花是黛玉情緒的傾瀉,是“感花傷己”之愁思的抒發(fā)。作者先寫黛玉為晴雯所拒時回思“舅母家……到底是客邊”“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又寫黛玉聽到內(nèi)中寶玉、寶釵的笑語,再添一層“難道明兒就不見面了”的悲戚,接著寫黛玉見寶玉回身閉門后“猶望著門灑了幾點淚”,返回瀟湘館又像“木雕泥塑”般垂淚到三更。作者不厭細(xì)描,將黛玉由自傷到愛情之痛,再到往日愁緒涌上心頭的層層情感的遞進(jìn),逐一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為后文《葬花吟》情感的爆發(fā)做了鋪墊。而在《葬花吟》之中,“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傷春,“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的自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愛情之痛,“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fēng)流”的雅潔追求,被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成為葬花的收束與高潮??梢哉f,讀者心中的黛玉形象就是在這樣層層推進(jìn)的描寫之中,逐漸鮮明起來的。而在關(guān)節(jié)之處,作者又不正面描寫,只寫寶玉聽到“山坡那邊有嗚咽之聲”,進(jìn)而聽到《葬花吟》之詞,便“不覺慟倒”,這既展現(xiàn)寶黛天然的知己之情,又為下文二人交心起了源頭。從這一角度來說,兩次葬花不僅是黛玉形象逐漸鮮明的過程,也是寶黛情感初步深入的過程。同時,這次葬花與上一次是緊密相連的——若非《會真記》《西廂記》引動情思,則黛玉尋人被拒的愛情挫折感不會如此之深;若非敘寫黛玉對于落花命運的思考,則《葬花吟》中落花與自我的移情不會如此自然。正是作者精巧的情節(jié)設(shè)計,才使葬花的故事合情合理又充滿韻味,成為黛玉形象的標(biāo)志性注腳。
對于黛玉來說,葬花是她對落花與自我生命的體認(rèn),是她獨特審美意趣的抒發(fā);對于作者來說,葬花是他為寶黛愛情安排的插曲,是他為黛玉所作的悲傷讖語;而對于讀者來說,葬花可能是一扇窗,一扇走入黛玉心中,理解她多愁善感形象下清高自許的靈魂的窗。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館聯(lián)詩悲寂寞”中,林黛玉曾用“冷月葬花魂”一句來對史湘云的“寒塘渡鶴影”。據(jù)此,有人猜想《紅樓夢》原作中黛玉應(yīng)還有一次葬花,就發(fā)生在她從傻大姐口中得知賈寶玉和薛寶釵婚事之后。請你根據(jù)對黛玉形象的認(rèn)識和對寶黛情感的理解,寫一出這次黛玉葬花的劇本。
花冢
江蘇省江都中學(xué)高三(6)班 祝子淇
時間 芒種后幾日
地點 沁芳橋旁
人物 林黛玉 紫鵑 傻大姐
芒種后幾日,沁芳溪畔已落花狼藉,還有些花瓣落入溪中,隨水流緩緩漂遠(yuǎn)。黛玉自瀟湘館往賈母處去,卻在途中遇到傻大姐,得知賈寶玉與薛寶釵定親一事。
黛 玉 (心頭好像響起一聲疾雷,說不出什么滋味)你別混說了,叫人聽見又要打你。你去罷。
傻大姐 (沒心肝似的,捂著嘴)虧得林姑娘提醒。(隨手抹了臉上的淚)我去了,林姑娘慢些走,當(dāng)心地上的濕泥。
黛 玉 (頭暈?zāi)垦#鲋绞秸痉€(wěn))寶玉……仿佛遠(yuǎn)遠(yuǎn)聽得梨香院傳來小戲子們的演習(xí)之聲,旦唱:“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黛 玉 (神思恍惚,喃喃)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無力地坐在太湖石上)當(dāng)真應(yīng)了往日寶玉說的那句,早知今日,何必當(dāng)初。既注定了金玉之緣,便不該引我為知己,一早拋開手,只當(dāng)是玩鬧也就罷了,偏偏卻說些銘心刻骨之言,叫我當(dāng)了真。(說著淚撲簌簌滾落下來)可惜我沒了父母,如今自無人為我主張,往后又不知該如何了。
紫 鵑 (快步走來,急切)姑娘好端端地這是怎么了?(把手中的帕子遞給黛玉,作勢要扶她起身)外面風(fēng)大,石頭上又冷,姑娘還病著,別再受了涼氣。老太太那邊派人問,咱們還是先回房去吧。
黛 玉 (急急地喘了兩口)不,我不回去。
紫 鵑 (輕輕拍著幫黛玉順氣)這又是何苦來。
黛 玉 (愣愣地盯著紫鵑)紫鵑,你是知道的,我既無父母,又無兄弟,素來只把你當(dāng)親姐妹看待的。如今我只問你,你有沒有什么瞞我的?
紫 鵑 (驚訝)姑娘這話從何說起?我并沒有瞞姑娘!
黛 玉 (嘆氣)罷了,你也瞞我。(垂淚)你回去罷,讓我一個人在這園子里走走。
紫 鵑 (不忍)姑娘……黛玉似未聽到紫鵑的阻攔一般,自顧自地沿著堤岸走著。紫鵑也不出聲,只是默默跟著。
黛 玉 (望著沁芳溪中隨水流去的花瓣)水流花謝兩無情,卻不知這花兒是無情還是可憐,一朝春盡,無枝可依才落在這水中,卻又不得不受這水的擺弄,流到不知道什么臟的臭的地方去了。(胸中大慟,捉緊帕子)
黛 玉 (看向手中帕子)也罷,雖無花鋤,到底也要再葬你們一回,也不知明年今日……(說著想起過往所作“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句,又落下淚來)
黛 玉 (俯下身,將地上的花瓣收攏到帕中)這雖是舊帕,沾了淚,到底也算干凈,不算玷污了你們。(用手在地上挖出個小坑,將帕子包裹的花瓣放入,口中喃喃)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紫 鵑 (趕忙上來)姑娘當(dāng)心臟了手!
黛 玉 (堅持將花冢掩好)……
紫 鵑 (拿出自己的帕子將黛玉的手擦凈,又扶她起身)姑娘想埋這花,吩咐我來就是了,何苦……
黛 玉 (打斷)回去罷。紫鵑攙扶著黛玉往瀟湘館去,黛玉再回頭,只見夜涼如水,如霜的月光照在那花冢上。
黛 玉 (低吟)世事如夢空幻變,鏡花水月終難諧。曾經(jīng)誓愿隨風(fēng)散,淚灑瀟湘竹葉階。(說罷吐出一口血來,暈倒在紫鵑懷中)
(編輯:栗娜 葛杰)
芒種是花神退位之日,這里既照應(yīng)了第二次葬花,也營造了百花凋謝的黯然氛圍,同時暗示了作為“絳珠仙草”的黛玉的悲劇命運。
“疾雷”寫寶玉、寶釵訂婚的消息對黛玉的打擊來得快而猛烈,而“說不出什么滋味”寫出了她心神震顫的情態(tài),對傻大姐說的話,則是黛玉在丫鬟面前維持體面的本能。寥寥數(shù)語,既勾勒出突如其來的消息對黛玉造成的沖擊,又符合黛玉內(nèi)心敏感的人物形象。
這一句呼喚,千言萬語郁結(jié)在心又凝結(jié)在口,符合黛玉此時的心情。無言的省略號,是對木石前盟的驚疑,也是對命運捉弄的無奈,更是對寶玉的深切眷戀。
此處語言符合木石前盟在現(xiàn)實中的窘境。誓言雖在,命運不由自己掌控。深陷情感中,不能解脫又沒有出路。作者勾連了前兩次葬花的情節(jié),既為下文埋下伏筆,又展現(xiàn)出黛玉對往日與寶玉相知的念念不忘,與如今的情形對比,更顯悲涼。
對紫鵑的發(fā)問,切合黛玉多疑的性格。失怙失恃的痛苦,在發(fā)現(xiàn)紫鵑對她有所隱瞞后,更加深為孤立無援的絕望,為后文葬花時情感的自然流露做了進(jìn)一步的鋪墊。
愛情遭遇徹底的打擊,人生理想愿望全部幻滅,難以操控自身的命運,這種無人傾訴也不能傾訴的悲苦,黛玉只能用淚水來表達(dá)。在前文的重重鋪敘下,葬花成為黛玉情感的出口,是傷花,也是傷己。“到底也算干凈”的舊帕,既是黛玉對過往與寶玉定情的懷戀,也是她對“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的渴望。舊帕葬花,是黛玉把寶玉和自己的美好過去埋葬,和曾經(jīng)的海誓山盟告別,和自己的生命告別,也突出了黛玉不染纖塵的高潔品質(zhì)。
“如霜的月光照在那花冢上”,是對黛玉所吟“冷月葬花魂”的呼應(yīng)。以詩句收束全文,既符合黛玉的人物形象,又增強了文章的古典韻味。同時,“世事如夢”“鏡花水月”等詞語的使用,也與《紅樓夢》“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悲劇性主旨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