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耳鼻舌身意,色香聲味觸法;用盡所有,為生命解鎖;她從命運那里奪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帶領孩子們飛離寂靜的牢籠;聽,每一個新的發(fā)音,都打開一個新的世界?!边@是2023年《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衡陽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劉玲琍的頒獎詞。
講臺上是大聲領讀、手口并用的劉玲琍,講臺下是跟讀得磕磕絆絆的聽障學生。從18歲到51歲,這一幕在劉玲琍的人生里重復上演。33年里,她是無聲世界里的守望者,用盡所有,幫助聽障學生開口說話。當聲音落地,學生步入更為廣闊的社會時,劉玲琍就完成了她的使命。
步履不停
劉玲琍走上特殊教育道路,并非偶然。小時候,鄰居阿姨對她很好,常常幫她編辮子。但阿姨是一位聾啞人,不識字,平常交流只靠手勢比畫,她常常要連蒙帶猜才知道對方的意思。一個小小的想法縈繞在她的心頭,“如果有能讓聾啞人上學、學習知識的地方就好了?!?/p>
1987年,劉玲琍初中畢業(yè),填報志愿時她注意到了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現(xiàn)為“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學校的簡介上寫著“培養(yǎng)專門從事聾啞人、盲人、智障者教育的教師”。鄰居阿姨的身影浮現(xiàn)在腦海里,年幼時埋下的種子在此刻萌發(fā),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聾教育專業(yè),“我希望學有所成后能夠幫助更多的人,讓他們獲得知識,生活得更好。”
18歲畢業(yè),劉玲琍回到了家鄉(xiāng)衡陽,在衡陽市特殊教育學校(原衡陽市聾啞學校)當語文教師。她主動請纓當班主任,“只有當班主任才能跟學生有更親密的接觸,才能給學生更多的幫助?!贝撕蟮慕虒W生涯里,劉玲琍始終踐行著初心。
劉玲琍帶的第一個班級共有14個學生,年紀約七八歲,他們沒上過幼兒園,不會說話,不會手語,就像一張張白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洗漱、疊被子、吃飯、打掃衛(wèi)生,劉玲琍都會手把手地教他們,連上數(shù)學課、體育課她都會在一旁默默陪伴。久而久之,學生們都把她當成了第二個媽媽。
一個雨夜,學生劉云亮(化名)突發(fā)急性腸胃炎,劉玲琍得知消息后,立馬送他去醫(yī)院。接下來的幾天,劉玲琍會每天從家里做好飯送過去。她還記得,劉云亮最愛吃雞蛋肉絲面,吃的同時還時不時沖著她笑?;貙W校那天,劉云亮豎起大拇指,說:“劉老師,你真好,像我媽媽一樣。”話音落下,劉玲琍就笑著摸了摸他的頭,同樣回了一個大拇指,“你很棒,要繼續(xù)加油?!睆哪翘炱?,劉云亮慢慢發(fā)生了改變,上課不再趴桌子睡覺,性格也開朗了不少。劉玲琍說:“愛是特殊教育的基礎,唯有愛,才會讓他們感到被接納和被尊重,才能建立信任關系?!?/p>
學會寫字,是當時聽障學生們的主要任務,但教起來并不容易。一開始,劉玲琍需要結合表情、動作、身邊的物品教學生們學習手語。等學生們逐漸學會手語后,再慢慢教他們拼音、漢字。劉玲琍記得,學生徐周(化名)剛轉來班上時,一個字都不會寫,甚至連橫都寫得像蚯蚓一樣彎彎曲曲。劉玲琍每天都會握著她的手,一筆一畫地教她,只要能夠寫出一個漢字,甚至是寫出筆直的一豎,劉玲琍都會立馬夸她。久而久之,徐周已經可以完整地寫出一句話,眼里逐漸有了光芒。
教學過程中,劉玲琍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有殘余的發(fā)音能力,只是由于太久沒有開口,功能逐漸退化。2008年,衡陽特殊教育學校創(chuàng)辦了學前聾兒康復與訓練班,劉玲琍再次主動申請成為班主任。
對于聽障兒童而言,及早佩戴助聽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蝸,并進行聽覺察知、分辨、識別理解、發(fā)音和認知等康復訓練,有利于他們學習聽、說,進而改善認知功能和個性發(fā)展,參與正常的社會生活。劉玲琍補充道:“一些聽障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后,是可以學會說話的?!?/p>
劉玲琍的辦公室就在教室邊上,上課、吃飯、午休,幾乎每天她都與學生們形影不離。她說:“從事特殊教育要有一顆堅持下去的心,不能半途而廢?!痹谒膱猿窒?,已有15名學生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
除了致力于托舉聽障兒童以外,劉玲琍也在不斷為衡陽市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做貢獻。2019年,劉玲琍入選湖南省“芙蓉名師”,并成立了湖南省芙蓉名師劉玲琍工作室,帶領同事送教下縣,為當?shù)靥亟探處熯M行特殊兒童的言語訓練、發(fā)音矯正等培訓。2023年,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后,她為殘障人士發(fā)聲,提出了“優(yōu)化殘疾青年創(chuàng)業(yè)扶持政策”“推進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發(fā)展”等建議。
是媽媽也是老師
劉玲琍既是一名特殊教育教師,也是一個患有聽力障礙孩子的媽媽。兒子在8個月大時被確診為極重度先天性神經性耳聾,得知消息那一刻,她兩眼發(fā)黑,心里“好難受、好難受”。對未來的無數(shù)擔憂涌進腦海,“以后兒子讀書怎么辦?工作怎么辦?老天怎么對我這么不公!”劉玲琍哽咽著說。而當時,她已經教了聾啞學生整整14年。
在醫(yī)生建議下,劉玲琍給兒子佩戴了助聽器,并開始學習康復訓練的相關知識,《聾兒家庭康復教材》成了她手邊常常翻看的書。家里儼然成了新的教室,她和兒子面對面坐著,一邊聽音樂一邊拍手,引導兒子“看見”聲音節(jié)奏。識物的彩色卡片散落在每一個角落,任何物品都可以成為教學的道具,給兒子喝牛奶時,她會特意說這是牛奶,時刻強化兒子對讀音的識別。通過一天天的訓練,兒子在一歲多的時候終于開口說話了?;貞涍^去的日子,劉玲琍忍不住落淚。
時間被掰成兩半,一半給了兒子,一半給了學生。白天劉玲琍忙著上課,晚上趕回家對兒子進行針對性訓練,等兒子睡著后又繼續(xù)寫教案。有時下班,她還會帶兒子到學校,陪著學生們準備廣播體操比賽。劉玲琍說:“因為我的學生需要我,我的兒子也需要我?!?/p>
劉玲琍將對兒子進行個訓的成功經驗運用到教學上,并不斷改進方法,自創(chuàng)了唇舌操,自編了語言訓練教材,并運用情景教學法、觸摸法教授學生。以唇舌操為例,很多學生佩戴助聽器的時間比較晚,相較普通兒童,舌頭不夠靈活,嘴唇的閉合力量不足,唇舌操能夠增加口腔和舌頭的靈活性,讓構音器官配合更加默契。劉玲琍最早在《聾兒家庭康復教材》一書中了解到唇舌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多創(chuàng)新,包括張嘴巴、咧嘴巴、嘟嘴巴、抵舌頭、轉舌頭等練習,還會配上音樂節(jié)拍,以使訓練更加到位。每天早上八點,劉玲琍都會帶著學生們一起做唇舌操,“嗷嗷嗷”“突突突”的聲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
差異化教學是劉玲琍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她解釋,“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是教育成功的基石,要深入了解學生已經達到什么樣的基礎,并且制定不同的、有針對性、有個性的教學方案?!蹦壳?,她的班里有8個學生,學生的聽力障礙程度和表達能力參差不齊,她將學生們依據(jù)聽力水平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進行針對性的一對一個訓。下午的個訓時間通常只有一節(jié)課,大約30分鐘,實際上每次都會超時,一天下來,她的聲音早已嘶啞。
每次上完課,她都會觀察每一個學生的表現(xiàn),之后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鞏固。個訓時,她最常用的是觸摸法。她拉住學生的手放在自己嘴邊,讓他們更直觀地感受聲音發(fā)出時氣流的大小,有時會放在自己的脖子和鼻子旁,讓其觸摸聲帶的振動。練習說話時,她還會在一旁用手打節(jié)拍,提醒他們注意句子的連貫性和停頓。劉玲琍解釋:“因為有些孩子聽力損失得很嚴重,有些字的發(fā)音是很接近的,他們很難分辨清楚,只能通過眼睛看、手觸摸來感受氣息。”每一個詞、每一個動作都要重復上百遍,才可能換來一句準確的讀音。當聽到訓練半+DC4hiOQ5FjCQtHBe6RJng==年后的學生終于喊出一聲“媽媽”時,劉玲琍覺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閑暇時間,劉玲琍會不斷充實自己,她關注了許多特殊教育方面的公眾號,以隨時了解特殊教育領域的前沿知識與理論,還積極參加省里的論文競賽。她說:“我們特教老師要與時俱進,持續(xù)進行專業(yè)上的發(fā)展,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學生?!?/p>
讓學習回歸生活
回憶在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就讀的日子,劉玲琍稱:“母校帶給我的影響是最大的,它讓我保持著對特教的初心。”負責專業(yè)課教學的教師沈玉林曾反復強調,教聾生知識一定要緊緊圍繞他的生活,無論是語文、數(shù)學,目的都是讓特殊學生學會更好地表達和生活。
劉玲琍一直記著這一點,并落實在自己的教學中。讓學習回歸生活,成為她教學中最為突出的特色。她自編的教材內容貼近聽障兒童的日常,并融入當?shù)厣钐厣?。其中,有一章叫作《美麗的家鄉(xiāng)衡陽》。她加入了很多衡陽當?shù)氐闹包c,如南岳衡山、祝融峰、天柱峰下的“麻姑仙境”等。對話練習也圍繞日常進行,如“你有沒有去過南岳衡山?”“你去過南岳衡山什么地方?”“你和誰去的南岳衡山?”除教材外,她還會運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模擬實際生活的場景進行角色扮演。
為了鞏固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劉玲琍常常帶學生們去超市、菜市場進行生活場景教學。每次她會提前準備好幾張卡紙,上面寫著“阿姨,請問××多少錢一斤”“請給我稱××斤”“謝謝阿姨”等句式。熙熙攘攘的菜場里,學生們邁出第一步,試著大聲說話。一側的劉玲琍一只手舉著卡紙,一只手隨著聲音的停頓落到相應的詞語上。她希望,通過反復的訓練讓學生們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真實的生活中。
截至目前,劉玲琍一共教了80多名學生,其中有20多人考上了大學,有的在國企工作,有的自主創(chuàng)業(yè)且生意不錯,有的受她影響成為了特教教師,她說:“這么多年我看到學生們取得了一定成就。我相信特殊孩子在經過老師們的辛勤培養(yǎng)后,未來是充滿希望的?!?/p>
其中,劉寒湘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一名舞蹈演員,曾參與慶祝中國與巴拿馬建交文藝演出、第四屆亞殘運會開幕式等表演。談到劉寒湘,劉玲琍滿滿的驕傲與自豪。她時刻關注著劉寒湘的動態(tài),好幾次見面都特意叮囑她講話時要慢一點,嘴巴要張開一點,發(fā)聲的時候要使點勁,劉玲琍無奈笑了下:“這是職業(yè)病?!?/p>
成家立業(yè),生下的孩子平安健康,像普通人一樣度過一生,這是劉玲琍對幸福的具體想象,也是她對兒子和所有學生的心愿。她常常跟學生們說:“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希望你們結婚的時候請我去喝喜酒?!比缃瘢瑒⒘岈P已經參加過很多學生的婚禮,兒子也在去年考上了湘潭理工學院,享受著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