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說:“對于可以言說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把它說清楚。對于不可言說的,我們必須保持沉默?!彼J為自然科學命題是可以言說的,是可以說清楚的,什么是不可言說的呢?與哲學有關的以及形而上學的東西。他進一步指出:確實有不可說的東西,它們顯示自己,它們是神秘的東西。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何為神秘的東西?維特根斯坦舉例說:“世界是怎樣的這一點并不神秘,而世界存在著,這一點是神秘的?!?/p>
對于世界以及人的存在——這一神秘的不可言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這是維特根斯坦從邏輯學角度得出的真知灼見。但是從文學角度來說,維特根斯坦為我們打開了另一個思路:在不可言說的地方,正是文學應該竭盡全力施展拳腳的地方。這個地方即世界以及人的存在。昆德拉明確指出:“小說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小說不研究現實,而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經發(fā)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場所”,“所謂存在,即在世界中”。明知不可言說卻偏要言說,這是寫作的全部價值。那么,在言說的語言與世界及人的存在之間,構成了寫作的最大難度。我們借助語言抵達世界,但語言又無時無刻不在遮蔽世界,這一敘述的悖論,讓寫作如在刀尖上舞蹈,充滿挑戰(zhàn)和刺激。維特根斯坦說:“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你的語言(表達)有多寬廣,你的寫作便有多寬廣。這一精辟論調解釋了為什么作家和他們的寫作會有如此分明的層次。在不值得言說的地方,去言說,這是淺層次的寫作;在可以言說的地方,去言說,這是大眾的寫作;在不可言說的地方,去言說,是藝術的寫作。
本期有兩篇小說——屈赳的中篇《異客》和任白衣的短篇《許海生的船》——值得拎出來說道,兩篇小說可劃歸“在不可言說的地方,去言說”的一類寫作,都涉及“功績社會”的逃離主題。《異客》的主人公為釋放學業(yè)上的壓力逃離西安去往西藏,遇見了一位做著繁忙工作卻著迷于等待外星人來尋找自己的司機,小說在主人公返回西安中作結?!对S海生的船》走得更遠,主人公辭掉在深圳的職位,返回海邊的家鄉(xiāng),買了一艘住家船長住海上,不再返回。兩篇小說語言平實有張力,想象力可圈可點。本期還有鄭小瓊、龐余亮、李迎春等人的諸多佳作,值得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