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清晰的女性形象
李建新:
當我們談論某位作家時,往往會聽到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他很善于寫女人。意思不外乎作家筆下的女人性格很突出,文字描述的女性人物心理很細膩,很“像”讀者實際生活中接觸過的人乃至本人。汪曾祺先生筆下,讓人過目不忘的女性人物很多,像《受戒》中的小英子,《大淖記事》中的巧云,《寂寞和溫暖》中的沈沅,《徙》中的高冰、高雪,還有晚年幾個短篇小說里的小姨娘章叔芳、小孃孃謝淑媛、薛大娘等等,形象鮮明,各有不同。
我想這次不妨從汪曾祺筆下的女性談起,他怎么欣賞、怎么寫女性的美,包括他的觀察角度和小說技術(shù)問題,還有他的女性觀。
汪曾祺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絕大部分人物有原型。他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女性人物來寫?是不是選擇即代表了某種看法?他對女性的立場來源是什么?和西南聯(lián)大的教育有沒有關系?也可以通過與其他作家的比較來說明某些問題。
徐強:
汪曾祺初登文壇,1940年最早的小說之一《翠子》就開始了女性書寫。小說寫幼小的“我”喪母后,由父親撫養(yǎng),而父親整日在外游蕩,由丫頭翠子陪伴照料。失母的孩子,依戀父親,更依戀溫柔賢惠的大丫頭翠子。三十歲的父親忘懷不了逝去的妻子,每日在妻子墳頭流連。有人勸他早日續(xù)弦,但他都置之一笑。翠子照料家很細致周到,但常常發(fā)呆,以至于小主人公埋怨她總跑神兒、不給自己講故事、不跟自己玩。十九歲的翠子有心事了,她對孩子的父親有著隱隱的愛意,貼心照顧;記得他的生日,為他置辦慶祝?!拔摇毖肭蟾赣H叫翠子永遠留在這個家,父親卻決意叫她回家,因為她要嫁給一個跛子。父親拒絕為自己慶生,卻帶著兒子去上墳,紀念母親的忌日。次日起床,“我”看見翠子紅著眼睛站在床頭。小說從孩童的眼睛和口吻來觀察和講述,通過翠子對于“我”的父親的引而不發(fā)的感情,表現(xiàn)了少女翠子愛情的萌發(fā)?!拔摇迸c汪曾祺幼年經(jīng)歷非常相似,小說顯然是汪曾祺自己早年生活的反映,翠子也就是汪曾祺的保姆大蓮的化身。小說在題材和技法上似乎都令人想起契訶夫《廚娘出嫁》的影子。對女性感情的尊重、同情,是汪曾祺的一貫思想,這顯然在幼年時期就埋下了伏筆。
另外,汪曾祺曾提到大蓮對于父親續(xù)娶的張氏有敵視態(tài)度。從常理來說,大蓮作為一個情感萌動的少女,在汪曾祺的生母楊氏去世后,潛意識中以家庭女主人身份自居、對男主人產(chǎn)生某種愛戀心理,從而對于新進門的張氏抱有敵意,這樣的推測不算離譜。那么,汪曾祺初期習作就有《翠子》這樣的敘述,說明這種經(jīng)驗在他的心理中是很重要的,也證明幼年、童年、少年汪曾祺對于成人世界的感情關系已經(jīng)有敏銳的觀察。
李建新:
我大致捋一捋汪先生全部的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他“先鋒時期”的小說寫到女性的不是很多,徐強兄舉的一個例子之外,還能想到的是《小學校的鐘聲》里的“初戀”女孩兒。1949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邂逅集》,算是早期創(chuàng)作的總結(jié),全部八篇小說,女性形象幾乎不怎么出現(xiàn),人物形象特別突出的也少,寫得比較具體的也就是《落魄》中的揚州人,《雞鴨名家》里的余老五、陸鴨,等等。
徐強:
總體來說,早期寫作中對女性的表現(xiàn)的確很少,除了建新兄說的那幾篇,還有1942年的《結(jié)婚》一篇,寫女主人公寧寧新婚前后的心理,總體還是意識流風格,心理意義大于社會意義。在他的同鄉(xiāng)朱奎元晚年獻出的昆明時期汪曾祺寫給他的一批書信中,幾個女孩子的事情是汪曾祺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反映了汪曾祺當時交際狀況之一斑。其中有一位女性,我認為在汪曾祺心目中地位很重要,那就是他和朱奎元在從廣州去越南的輪船上結(jié)識的那位漂亮優(yōu)雅、帶一個女兒的廣東女子。汪曾祺和朋友經(jīng)常到她家去聊天,和她的女兒玩得也很好。1947年汪曾祺在上海寫小說《綠貓》,虛構(gòu)了“我”去看望一位在昆明結(jié)識的有才華的、正在寫一篇叫《綠貓》的小說而苦惱寫不出的朋友“栢”,其中引用“栢”的一篇舊文,回憶昆明時期認識的一個新婚的廣東女士,提到在她家中看到地毯上的貓的景象,并借由柏的口吻對她的丈夫表達“你真幸?!钡钠G羨。引文后面,作者汪曾祺補述道:“這里所說××(女子的丈夫——徐注)我也認識?!蹦莻€女主人呢,不少人暗暗地為她而寫了詩。我們的栢兄大概也寫過不止一首吧。想想他說“××,你真幸福”那股子傻愣勁兒,這里暗示了作為青年學生的汪曾祺和“栢”對于年長十歲左右的成熟女性的朦朧的渴慕之情。我發(fā)現(xiàn)《綠貓》所引用的“栢”的文字,有些就是汪曾祺本人的,例如他引用了早期散文《花園》,移植到“栢”的名下。由此我判斷,《綠貓》中的“我”和“栢”是一體兩面,都是汪曾祺的寫照。汪曾祺晚年仍然對這個女子念念不忘,為她繪畫、作詩。畫跋中說:“曾在一家見一小白貓蜷臥墨綠軟緞墊上,嬌小可愛。女主人體頎長,斜臥睡榻上,甚美,今猶不忘。距今四十三年矣?!痹娫疲骸八氖暌粔糁?,美人黃土已成空。龍鐘一叟真癡絕,猶吊遺蹤問晚風。”直到去世前不久,他還在《貓》中再次描繪這一場景:“這位母親已經(jīng)過了三十歲了,人很漂亮,身材高高的,腿很長。她看人眼睛瞇瞇的,有一種恍恍惚惚的成熟的美。她斜靠在長沙發(fā)的靠枕上,神態(tài)有點慵懶?!笨梢娺@個廣東女子在汪曾祺心目中長久盤踞、不稍減退的印象。文中對陳女士不乏性感色彩的“恍恍惚惚的成熟的美”的描繪,和“猶吊遺蹤問晚風”的念念不忘的“癡絕”心態(tài),暗示出她是年輕的汪曾祺心中幻想和崇拜的對象,影響到汪曾祺對女性的認知和寫作。
李建新:
汪先生的早期創(chuàng)作和后期差異很大,“回到現(xiàn)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tǒng)”基本上是對自己20世紀80年代之后創(chuàng)作的總結(jié)??赡芫褪菑摹妒芙洹分械男∮⒆娱_始,寫出了越來越多的形象清晰的女性人物吧。從小英子,到巧云、沈沅、高冰、高雪、薛大娘等,非常鮮活,人物性格也非常突出。
徐強:
給汪曾祺筆下的女性人物稍微分下類,大概有:以侉奶奶(《侉奶奶》)、文嫂(《雞毛》)為代表的舊時下層勞動婦女,勤勞、善良而命運凄慘;以小英子(《受戒》)、巧云(《大淖記事》)為代表的底層少女,著力在愛情生活中表現(xiàn)她們健康淳樸的美;以小姨娘(《小姨娘》)、王小玉(《百蝶圖》)為代表的女性突破社會偏見,追求自主愛情的形象;以孫小姐(《珠子燈》)、高雪(《徙》)、裴云錦(《合錦》)為代表的中等家族女性,這幾位都受過一定教育,有新女性特征,但在慘淡沒落的家庭,苦悶、抑郁而終;以沈沅(《寂寞和溫暖》)、白蕤(《天鵝之死》)為代表的受迫害的知識女性形象,有社會批判意味;非正常婚姻愛情關系中的女性,如露水夫妻(《露水》)、娼妓(《八千歲》《辜家豆腐店的女兒》)、亂倫(《小嬢嬢》)、尼姑之愛(《仁慧》),越到后期這類大尺度的敘事越多,其中寄寓著對女性的強烈同情和對人性的肯定。在時代分布上,舊女性多于新女性,可能顯示了汪曾祺對新社會女性把握不足的問題。在主題上,女性敘述也明顯表現(xiàn)出汪曾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這一自我定位。
楊早:
汪曾祺曾經(jīng)回憶,他在讀到沈從文的小說之前,已經(jīng)讀過巴金、郁達夫的小說。但他很少提及后兩者的作品。雖然沒有證據(jù),但我大膽推測,除了敘事手法與風格的差異,汪曾祺的閱讀趣味或與幾位作家筆下不同的女性觀有關。巴金、郁達夫的小說里很少出現(xiàn)“健康的”少女之美,而汪曾祺與乃師沈從文一樣,都會將審美的理想對象鎖定為遠離俗世紛擾、自由生長的少女。
我統(tǒng)計了一下汪曾祺筆下的性別稱謂,發(fā)現(xiàn)關于職業(yè)、身份的描述,汪曾祺仍然習慣用全稱來指代。比如《汪曾祺全集》提到“作家”1500多處,其中“女作家”只有47處;“工人”230余處,“女工”只有29處;“教師(教員)”計140余處,“女教師(教員)”只有兩處。但是,如果以兩性的泛指而論,男女的差別很大。請看這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女人”331+“女的”135+“婦女”83+“女子”47+“女性”27+“女同志”23=646
“男人”91+“男子”49+“男的”43+“男性”11+“男同志”(0)=194
關于男女的描寫,確乎又更集中于少女(女孩子),其中“女孩兒”174處,“少女”97處,合計271;而“男孩兒”34處,“少男”4處,合計38處。
如果從倫理關系角度考察,“女兒(閨女)”共433處,“兒子”則是344處,相差不大。“父親”(566處)則遠勝于“母親”(266處),“祖父”(194處)“祖母”(94處)更是如此。但在更為口語化的“爸爸”(116處)、“媽媽”(181處),數(shù)目比則剛好掉轉(zhuǎn)過來,似乎家庭中的女性更適合出現(xiàn)在口語化的場合。
以上統(tǒng)計,并不絕對客觀科學,但看重“少女”“女兒”的趨勢是很明顯的,揆諸印象,最讓讀者記憶深刻的,確實也是小英子、巧云、高雪、王玉英、辜家豆腐店的女兒等一系列年輕女性,在后期高郵書寫與經(jīng)典重寫中,這種傾向也非常明顯,這里不一一枚舉。顯然,在汪曾祺筆下,年輕女性身上寄予的審美理想與人性光輝,是別的類型不可替代的。正如汪曾祺評廢名的小說云:“廢名的作品有一種女性美,少女的美。他很喜歡‘摘花賭身輕’,這是一句‘女郎詩’!”(《<廢名小說選集>代序》)
使女性更詩化
李建新:
汪曾祺寫女性,很少用直接描寫。他在創(chuàng)作談一類文字中,交代過一些“技巧”。20世紀90年代,他在短文《美在眾人反映中》說:“用文字來為人物畫像,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中外小說里的人物肖像都不精彩。中國通俗演義的‘美人贊’都是套話。即《紅樓夢》亦不能免。……一種辦法是寫其神情意態(tài)。……另一種辦法,是不直接寫本人,而寫別人看到后的反應,使觀者產(chǎn)生無邊的想象。希臘史詩《伊里亞特》里的海倫皇后是一個絕世的美人,她的美貌甚至引起一場戰(zhàn)爭,但這樣的絕色是無法用語言描繪的,荷馬在敘述時沒有形容她的面貌肢體,只是用相當多的篇幅描述了看到海倫的幾位老人的驚愕。”《大淖記事》中寫巧云,就用了這種方法:“她上街買東西,甭管是買肉、買菜,打油、打酒,撕布、量頭繩,買梳頭油、雪花膏,買石堿、漿塊,同樣的錢,她買回來,分量都比別人多,東西都比別人的好。這個奧秘早被大娘、大嬸們發(fā)現(xiàn),她們都托她買東西。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幾個竹籃,回來時壓得兩個胳臂酸疼酸疼。泰山廟唱戲,人家都自己扛了板凳去。巧云散著手就去了。一去了,總有人給她找一個得看的好座。臺上的戲唱得正熱鬧,但是沒有多少人叫好。因為好些人不是在看戲,是看她?!?/p>
楊早:
汪曾祺擅長寫女性是公認的,筆下鮮明的女性形象不知凡幾。其實從整體來看,汪曾祺的寫作風格就是偏柔美,也就傳統(tǒng)認為比較偏女性化的。用王國維的話說,汪曾祺更偏向“優(yōu)美”而非“壯美”,選擇“婉約”多于“豪放”(這倒很像他的大胡子同鄉(xiāng)秦少游)。他在《泰山片石》里說:“描寫泰山是很困難的。它太大了,寫起來沒有抓撓?!庇峙u漢武帝的感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感矣!”像是“狗一樣地亂叫”,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是“學灑狗血,裝瘋”,而汪曾祺推崇的泰山敘事如《詩經(jīng)·魯頌》里的“泰山巖巖,魯邦所詹”,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都是比較寫實,比較中正平和的。汪曾祺說的“抓撓”應該就是作者理解一個對象、一種現(xiàn)象的進路。
李建新:
柔美、婉約,是中國詩的傳統(tǒng)風格之一。他晚年還有一篇短文《使這個世界更詩化》,文章首先承認文學的教化功能,但作者認為教化不是強迫的、灌輸式的,而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其實也和他說過的“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一致。文章中他明確總結(jié)道:“一個作品寫完了,放在抽屜里,是作家個人的事。拿出來發(fā)表,就是一個社會現(xiàn)象。我認為作家的責任是給讀者以喜悅,讓讀者感覺到活著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欣賞的。這樣他就會覺得自己也應該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優(yōu)美一些,更有詩意一些。小說應該使人在文化素養(yǎng)上有所提高。小說的作用是使這個世界更詩化?!?/p>
他小說里的女性人物也是“詩化”的。后期有些更“大膽”的短篇作品,比如《窺浴》中的虞芳,她很欣賞的學生岑明偷看女職工洗澡,被劇團的電工、武戲演員群毆,虞芳上前攔了下來,把岑明叫到自己的單身宿舍里,脫了衣服讓他看。說這篇小說“大膽”,是其直接寫到了和性相關的內(nèi)容,但寫這些并不是出于猥褻、獵奇的目的,而是和美、自由相關。汪曾祺自我評價這篇小說是“一首現(xiàn)代抒情詩”。包括他寫過兩遍的薛大娘,也是詩化的女性形象,不讓人覺得很污穢。
楊早:
汪曾祺晚年寫薛大娘等女性人物,同時是把女性落實為“人”,有七情六欲的更真實的人。在他看來,自自然然的女性是很美的?!堆Υ竽铩返淖詈髢啥握f:
薛大娘不愛穿鞋襪,除了下雪天,她都是赤腳穿草鞋,十個腳趾舒舒展展,無拘無束。她的腳總是洗得很干凈。這是一雙健康的,因而是很美的腳。
薛大娘身心都很健康。她的性格沒有被扭曲、被壓抑。舒舒展展,無拘無束。這是一個徹底解放的,自由的人。
不妨再從一篇散文來談。
同樣是寫泰山,汪曾祺對于民間的泰山神是碧霞元君而不是東岳大帝很感興趣。他在《碧霞元君》里引前人筆記稱“禮岱者皆禱于泰山娘娘祠廟,而弗旅岳神久矣”(福格《聽雨叢談》)。泰安百姓“終日仰對泰山,而不知有泰山,名之曰奶奶山”(王照《行腳山東記》)。汪曾祺認為,這是“原始社會母性崇拜的遠古隱秘心理的回歸”,因為母親象征著“生”,“假如說東岳大帝是司死之神,那么,碧霞元君就是司生之神,是滋生繁衍之神?;蛘咧苯亓水?shù)卣f,是母親神?!彼运妹魅f歷八年山東巡撫何起鳴的說法:“四方以進香來謁元君者,輒號泣如赤子久離父母膝下者”,特別指出“這里的‘父’字可刪”。也就是說,“母親神”成為了汪曾祺理解“太大了”的泰山的抓手,進而成為他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抓手,后來汪曾祺在《<國風文叢>總序》里重提此事:“海之神是女性,順理成章。但是山之神碧霞元君卻也是女性,是很耐人尋味的。民間封神的男男女女或多或少都是女權(quán)主義者。”汪曾祺顯然認為,民間對女性神的認可與崇拜,其實是代表中國民間對女性、對母親的樸素的信仰,這種信仰超越了男尊女卑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足以讓我們重新認識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因此汪曾祺在同樣討論女性神的《水母》的結(jié)尾說:“研究這種題目有什么意義,這和四個現(xiàn)代化有何關系?有的!我們要了解我們這個民族。”
汪曾祺是一名作家,不是學者。所以他對于民間信仰,以至于神祇性別的理解,不完全是民俗學、社會學的視角,而是首先從審美出發(fā)。因此他說:
水母的塑像,據(jù)我見到過的,有兩種。一種是鳳冠霞帔作命婦裝束的,儼然是一位“娘娘”;一種是這種小媳婦模樣的。我喜歡后一種。
這是農(nóng)民自己的神,農(nóng)民按照自己的模樣塑造的神。這是農(nóng)民心目中的女神:一個能干善良且俊俏的小媳婦。農(nóng)民對這樣的水母不缺乏崇敬,但是并不畏懼。農(nóng)民對她可以平視,甚至可以談談家常。這是他們想出來的,他們要的神,——人,不是別人強加給他們頭上的一種壓力。(《水母》)
這一段可以看作汪曾祺對自身作品性別觀的一種闡釋。
美、自由和尊嚴
李建新:
《紅樓夢》中,作者借賈寶玉之口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讀者常常覺得是對女性的尊崇,其實這仍然是一種“男性視角”,“水做的骨肉”仍然是男性眼中物化的女性,所以不可避免。寶玉又說:“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
汪曾祺常常通過作品為女性爭取自由,不是把女人作為附屬物,而是要和男人平權(quán)。我覺得他在20世紀80年代改寫的民間故事和《聊齋新義》等短篇作品,更直白地表達了自己對藝術(shù)和人性的看法。1987年改寫的《螺螄姑娘》,基本情節(jié)和民間流行的故事沒有太大區(qū)別,但民間故事多是大團圓結(jié)局,“兩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之類。汪曾祺在幸福的結(jié)尾之后又加以續(xù)寫,種田人“初得溫飽,不免驕惰”,對螺螄姑娘“稍生侮慢之心”,但是螺螄姑娘性情溫淑,并不介意。后來有一天,種田人把秘藏的螺螄殼取出來,用筷子敲著逗弄嬰兒:“丁丁丁,你媽是個螺螄精!橐橐橐,這是你媽的螺螄殼!”螺螄姑娘聽到這個,突然就爆發(fā)了,跳回螺殼一去無蹤影。這個修改的結(jié)尾代表了汪曾祺對女性尊嚴的看法,男人由勤勞變得驕惰,還在女性容忍的范圍之內(nèi),后來把妻子的個人隱私和尊嚴拿來開玩笑,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螺螄姑娘終于忍無可忍。
我記得汪曾祺改寫《聊齋志異》的《黃英》一篇,也改了結(jié)尾。他在創(chuàng)作談中說:“我把《黃英》大大簡化了,刪去了黃英與馬子才結(jié)為夫婦的情節(jié),我不喜歡馬子才,覺得他俗不可耐?!薄膀湺琛薄八撞豢赡汀钡哪腥?,在汪先生這里,配不上美麗聰明的女子。
楊早:
汪曾祺的兩性觀,散見于他的各種文體,比如,對于本色當行的京劇,汪曾祺也同樣強調(diào):“粗豪和嫵媚是辯證的統(tǒng)一。男性美中必須有一點女性美?!惫蚀怂麑︳檬⑷直怀靶椤懊妹没槨兵Q不平,認為裘對花臉這一傳統(tǒng)男性粗豪符號的改造“很講究,很細,很有韻味,很美”(《裘盛戎二三事》)。同樣,汪曾祺也會用“嫵媚”來形容他心目中的才子趙樹理(《趙樹理同志二三事》)。
進而論之,汪曾祺習慣用性別反轉(zhuǎn)的手法,來呈現(xiàn)世界的某種被刻板印象遮蔽的本相。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幾易其稿的《寂寞和溫暖》。小說中沈沅的南洋出身,應該取材自汪曾祺夫人施松卿,而沈沅在農(nóng)科所工作,被劃成右派,則是汪曾祺自身經(jīng)歷的變形。那么汪曾祺為什么要將小說主人公設定為一位女性呢?我猜測因為他并不想寫右派的苦難歷程,像從維熙、張賢亮,他們的右派小說比較強調(diào)右派知識分子的生存絕境,同時往往用來自女性的拯救(尤其張賢亮)來喻示民眾對知識分子的景仰與援助。然而沈沅不是這樣,她感受到周圍的惡意與溫暖,但與愛情無關,她更多是作為一名有赤子之心的技術(shù)員,與她遭逢的世界達成某種和解。小說原名《寂寞》,“寂寞”本身是一個知識化的形容詞(汪曾祺因此在修改《雞鴨名家》時將養(yǎng)鴨人的“寂寞”替換成了人物會使用的“冷清”)。而“寂寞”對于知識分子沈沅來說,是恰如其分的。這個詞來自張老對她的強調(diào):“搞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是寂寞的。要安于寂寞。”沈沅是可以安于寂寞的,她也不嫌棄沒有文化的女工,甚至不討厭馬夫王栓身上帶著汗氣的酸味兒。我認為汪曾祺將沈沅設定為女性,多半要制造這種反差感──女性知識分子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里,很難與底層民眾打成一片。而具有這樣難得品質(zhì)的沈沅,仍然逃不過受難的命運。
只是,來自周邊人群的“溫暖”,讓沈沅完成了從“逆來順受”(丁玲)到“隨遇而安”(汪曾祺)的轉(zhuǎn)變。不需要旁人的救贖,沈沅已經(jīng)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而“打仗出身”的趙所長對沈沅的看重,更像是對“革命與知識分子”關系的某種隱喻,趙所長希望推進農(nóng)科所專業(yè)研究,沈沅才能獲得她價值的體現(xiàn)。這讓人想到了中國古典文學中“香草美人”的借喻傳統(tǒng)。但汪曾祺的寫法,突破了“香草美人”那種哀怨的、依附的基調(diào),女性也好,知識分子也罷,都有自身獨立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小說《寂寞》越改離“慘”越遠,最后直接更名為《寂寞和溫暖》的緣故。
沈沅的形象,跟《受戒》里的小英子、《大淖記事》里的巧云、《薛大娘》里的薛大娘,構(gòu)成了呼應的關系。后面這幾位農(nóng)村女性,在感情方面,都是主動的、進取的、不拖泥帶水的。這是知識分子沈沅需要歷經(jīng)磨難才能從民間習得的處世態(tài)度。汪曾祺曾在接受采訪時說:
我感覺農(nóng)村的小姑娘,在思想上比城里富庶人家的女兒少一點束縛,比較爽朗,她另有一種健康的美。我的表姐表妹、女同學,都忸怩作態(tài)。農(nóng)村的女孩兒沒這一套。我說我要寫,我要把它寫得很健康,很美。發(fā)表以后人們問,你這篇小說寫的是什么,我說,就是寫的人的美,人的健康的美。(陳永平采訪《汪曾祺訪談錄》,1995)
徐強:
相對于茅盾、張愛玲、沈從文等公認為善寫女性人物的作家來說,汪曾祺的女性人物在復雜性上、深刻性上要遜色,這一點毋庸諱言。他太注重氛圍,注重生活本身的敘述,消解戲劇性,就難以在矛盾情境中展開人物內(nèi)在沖突。所以在寫法上,比如在心理世界的描寫上,他往往以抽象概括、觀念宣示為統(tǒng)領寫出人的行動,而在情緒展示、心理分析方面相對匱乏,或者說,他太傾向于比興這樣的含蓄手法,而在以鋪敘為特征的“賦”法上弱了一些。其實他在早期作品中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他對于意識流那種綿密的介入式情緒書寫的熟稔掌握,但在后期作品中卻很少運用。我想,如果能適當?shù)貙⑿睦斫槿肱c點到為止的比興手法結(jié)合起來,是否在人物形象的深刻性上有更好的效果呢?不過,那樣的寫作,還有沒有汪曾祺式的獨特性呢?這又是一個問題。
女性,是汪曾祺理解世界的抓手
李建新:
我曾經(jīng)以為,汪先生在小說中表現(xiàn)的對女性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的故鄉(xiāng)高郵的普遍認知。去過高郵幾次以后,和當?shù)厝肆奶?,發(fā)現(xiàn)不是的,普通百姓和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沒有多大區(qū)別。所以他小說中透露出來的思想,是一個19歲走出故鄉(xiāng)的青年不斷學習、積累起來的,是一種慢慢生成的新觀念。他對于女性的平視態(tài)度,現(xiàn)在看來也是很“先進”的。
就像小說《大淖記事》中,寫大淖邊的人家,“這里的顏色、聲音、氣味和街里不一樣。這里的人也不一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風俗,他們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觀念和街里的穿長衣念過‘子曰’的人完全不同?!憋@然作者對他們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觀念”抱著“溫情和敬意”,甚至覺得他們樸素的道德觀念更符合人性。
徐強:
要問汪曾祺女性立場的來源,我感到首先要追溯汪曾祺生命中的女性的影響。他早歲喪母,幼年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影響首先來自繼母、祖母、姑姑們。所有這些女性,在汪曾祺筆下都是善良、溫婉的正面形象。他的第一個繼母(張氏娘)也是幼年喪母,跟著姑姑長大,不受外公待見,汪曾祺對她“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情,我可憐她,也愛她”,“也許我和娘有緣,娘很喜歡我”。張氏娘待他如己出,像屙了褲子都是張氏娘毫不嫌棄地為他收拾,張氏娘省親時也都帶著汪曾祺,回程按習俗要給孩子拿點燃的安息香,汪曾祺“拿著兩根安息香,偎在娘懷里。黃包車慢慢地走著。兩旁人家、店鋪的影子向后移動著,我有點迷糊。聞著安息香的香味,我覺得很幸福。”對女性的愛、尊重和善意,從小就奠定下來。張氏娘死于肺病。在汪曾祺17歲時,父親又娶了任氏,不久汪曾祺就離鄉(xiāng)去昆明,中間只在1947年回家見過一次,再后來是1980年回鄉(xiāng)小住再見,一見面就下跪。這種尊重、尊敬,既頗有古風,也是其現(xiàn)代女性意識的一種表現(xiàn)。汪曾祺的祖母更是中國封建時代傳統(tǒng)女性的典型,她出自大戶人家(邑中名士、詩人談人格的女兒),汪曾祺記憶中的祖母最大的特點是勤勞,飯食好,針線好,本分,照顧祖父仔細,寵愛孫兒。汪曾祺談到他所推崇的歸有光《先妣事略》,說其中“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描繪的就是祖母的形象。他寫《受戒》中的小英子的母親剪花樣,也是挪用了祖母形象。另外一個就是她的保姆大蓮姐姐。大蓮是他是生母楊氏帶來的丫頭,楊氏死后汪曾祺主要由大蓮帶大,幾乎晝夜不離,汪曾祺幼時是家里的“慣寶寶”,也深得大蓮寵愛,這種依戀之情對于幼年汪曾祺女性觀的建立,應該十分重要。
楊早:
在汪曾祺的性別敘事里,城鄉(xiāng)之別、男女之別、知識高低之別,都與主流成見不同。我們可以揣測,汪曾祺作為有文化的城里少爺、聯(lián)大學生,也在成長過程中經(jīng)歷了這樣的思想變化與認知重塑。聯(lián)想到沈從文曾在1949年的信中說汪曾祺“像個女人,全無用處”,相比于沈從文筆下更為客體化的“像只小獸”的翠翠和夭夭,汪曾祺對女性(尤其是農(nóng)村女性)的塑造,更為主體化,也更能顛覆傳統(tǒng)的性別敘事。
單從汪曾祺性別意識的形成來考察,估計仍脫不開高郵家鄉(xiāng)的風氣、西南聯(lián)大的教育氛圍、張家口等中國農(nóng)村的印象凝煉。他最終將“健康的美”定型于“農(nóng)村的女孩兒”,本身是對中國近代以來性別敘事的顛覆、承續(xù)與清理?!芭缘陌l(fā)現(xiàn)”是“五四”的主題之一。但這個命題本身就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拯救意味。魯迅的《傷逝》可以說非常恰當?shù)胤从吵鲞@種拯救的虛無與軟弱。但是,這樣的敘事在其后的作品里不絕如縷,在沈從文筆下,在趙樹理筆下,在張愛玲筆下,在丁玲和周立波筆下,這種主動的“健康的美”都是稀缺的。直到1984年,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投票評選時,評委們?nèi)栽跒椤多l(xiāng)音》中的陶春本該被批判的“我隨你”的逆來順受性格卻贏得觀眾喜愛而大傷腦筋。這種審美慣性,也為當下網(wǎng)絡小說與影視劇中的“慕強”“雌競”等熱門元素準備了豐富的土壤。以此觀之,汪曾祺早早表現(xiàn)出小說中兩性關系的“性轉(zhuǎn)”,可以說是一種超前的預見,也是對性別啟蒙理念的文學化實踐。
徐強:
有的作品雖然不以女性人物為主人公,但仍然投射著汪曾祺的性別觀念,典型的如《陳小手》。小說的最后,團長在陳小手為自己難產(chǎn)的夫人成功接生后,一面奉上不菲的酬謝,一面卻以“我的女人,怎么能讓他摸來摸去”這樣匪夷所思的理由,從背后一槍斃了陳小手。這個出人意料的結(jié)局,是對傳統(tǒng)的男權(quán)意識的辛辣諷刺和嚴厲批判。
李建新:
汪曾祺晚年的小說《名士與狐仙》也可以作為一個注腳。小說里的楊漁隱不隨俗流,妻子去世后,續(xù)娶了照顧自己的丫頭小蓮子,而且我行我素,全然不顧什么規(guī)矩。他教小蓮子寫詩,很快把一個小丫頭調(diào)教得像模像樣。小蓮子也大大方方,不像一個“下人”。楊漁隱去世后,小蓮子安排好后事,飄然而去,不知所終。她之所以被稱為狐仙,也是因為不像世俗中被各種規(guī)矩束縛的女性,超出了大眾的認知。汪曾祺寫這個故事,我想他是對名士和狐仙的做派都頗為欣賞。聊“女性”這個話題,我覺得也是從一個角度,再次辨別汪先生究竟是“士大夫”還是“現(xiàn)代派”。他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回歸現(xiàn)實,語言的表象更接近中國傳統(tǒng),又畫畫又寫舊詩,但據(jù)此說他是“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理由是很牽強的。
作者簡介>>>>
李建新,畢業(yè)于鄭州大學新聞系,曾任《尋根》《中學生閱讀》雜志編輯,2016年參與創(chuàng)建中原出版?zhèn)髅郊瘓F北京分公司出版品牌“星漢文章”,現(xiàn)任職于河南文藝出版社。編選有《食豆飲水齋閑筆》《汪曾祺書信集》,編訂有《汪曾祺集》(十種),策劃《汪曾祺別集》(二十種)并擔任分卷主編,為《汪曾祺全集》中后期小說、書信分卷主編。
徐強,文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中心、新文學手稿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系中國翻譯協(xié)會專家會員,中國敘事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近現(xiàn)代文學史料學會理事,世界華文創(chuàng)意寫作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寫作學會理事,吉林省寫作學會會長。從事文學理論、敘事學、新文學文獻、語文教育、寫作教育等領域的研究。著、譯、編有《汪曾祺年譜》《小說與電影中的敘事》《故事與話語》《長向文壇瞻背影——朱自清憶念七十年》及《汪曾祺全集》(散文、詩歌、雜著諸卷)等。
楊早,文學博士,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閱讀鄰居讀書會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著有《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huán)境與新文化的登場》《傳媒時代的文學重生》《拾讀汪曾祺》《民國了》《元周記》《野史記》《說史記》《城史記》《早讀過了》《早生貴子》等著作,主編《話題》系列(2005—2014年)、《沈從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與六十部——共和國文學檔案》、《汪曾祺別集》、《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汪曾祺文庫本》(十卷)。譯著有《合肥四姊妹》。合著有《汪曾祺1000事》《墻書·中國通史》《小說現(xiàn)代中國》等。
[責任編輯 胡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