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樂器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具有獨特的風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族樂器的發(fā)展也日趨多樣化。中國戲劇是一種最古老的藝術,是一門集唱腔、舞蹈、武術、器樂于一身的藝術,在其中,以樂器伴奏為主要的調劑,是戲劇的靈魂,在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刻畫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民族器樂在戲曲藝術中的應用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從吹奏、打擊樂器發(fā)展到彈撥、拉弦樂器,再到近代工業(yè)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今天的多元化民族器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傳統(tǒng)戲曲的鑒賞力、品味日益多樣化、個人化,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伴奏音樂也要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加以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雖然在戲曲表演中,民族器樂始終處于輔助地位,但它在戲曲藝術中扮演著別具一格的重要角色。戲曲中的聲樂通常包括唱腔和念白,器樂指的是為戲曲進行伴奏的打擊樂、弦樂等樂器的總稱。民族樂器在戲曲藝術中始終存在著“少而精”的特征,雖然數量不多,但是通過互相配合、組合,可以達到惟妙惟肖、趣味靈動的演出效果。民族器樂與戲曲藝術相互補充且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不斷的調整,形成了一種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戲曲藝術。
一、中國民族器樂在戲曲藝術中的獨特作用
1.精準捕捉戲曲唱腔意蘊的核心要素
民間樂器在中國戲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其緊湊復雜的節(jié)奏、靈活多變的特點和種類繁多的優(yōu)勢,為演唱者的個人魅力提供了充分的表現空間。如京劇的演唱者,他們主要注重在唱腔上,他們唱腔起承轉合,他們的伴奏樂器種類非常多,非常復雜,技巧復雜,而且演唱者會有許多的唱腔,可以在圖字上發(fā)聲等許多方面表現出來,并且演唱者的個人技能非常出色,可以演唱出顫音、華音等許多不同的方式。[1]如《時遷偷雞》一劇中,使用镲鍋和小鑼表現人物在夜間行動中的矯健和神秘 ;在《鬧天宮》中運用大堂鼓來表現孫悟空與神將打斗中緊張、激烈的場面。
2.人物性格的刻畫作用
傳統(tǒng)戲劇中,經常采用不同的樂器來表現不同的角色。比如,在表演旦角的時候,經常會用到“旦上場”的鑼鼓,在這種歡快的節(jié)拍下,可以展現出傳統(tǒng)的文士和傳統(tǒng)女子的悠閑生活。在戲曲中,老人們在臺上表演時,通常采用“小鑼打上”的形式;而帝王等身份高的人物,也會用到“大鑼”點子。在展現一個武將生龍活虎的時候,戲曲的樂器伴奏,就會更加的沉重復雜,而在一個年輕的女孩面前,伴奏就會變得更加的歡快。此外,器樂伴奏還會根據戲曲表演者的變化,使其表情、武打動作、水袖動作、頭冠動作等都在器樂的伴奏下呈現出更加強烈的效果。
3.戲劇情感表達與氣氛渲染的作用
傳統(tǒng)戲劇的舞臺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表演者的唱念、表演等內容都會被渲染得比較夸張,特別是在描繪一支軍隊的戰(zhàn)斗場景時,更需要用鑼鼓聲和其他音樂來表現,比如《火燒赤壁》這典型的戲劇,在表演者認真仔細精細的表演下,他生動形象地營造出了戰(zhàn)爭復雜,紛亂戰(zhàn)火連綿的畫面,觀眾們會根據節(jié)奏的變化,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戲曲藝術中民族器樂的主要類型
1.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在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中常常以“總指揮”的身份出現,在京劇中,京劇的打擊樂器通常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包括大鼓、銅鈸和板鼓。使用哪一種打擊樂與戲曲舞臺上的節(jié)奏鑼鼓相配合,主要取決于劇情的不同階段、角色的多樣性以及人物情感和相互間的對立情況。遠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創(chuàng)造出了原始的鼓聲。不同尺寸、不同材料的鼓,其彈奏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鼓的空余體積越大,它的音色就更加的深沉,反之它的中間空余區(qū)域越小,它就更加的清脆和響亮。戲曲的打擊樂在開場和表演過程中分別發(fā)揮著前導和引導的重要作用,是整個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
2.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主要有古琴、琵琶、楊琴等樂器。彈撥樂器通過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音樂旋律,能夠描繪出戲劇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狀態(tài),為觀眾提供更為豐富的角色理解。彈撥樂器以其獨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能夠創(chuàng)造出與劇情相符合的音樂背景,幫助觀眾在心中構建起戲劇的時空環(huán)境。戲劇中的緊張、輕松、悲傷或喜悅等氛圍,可以通過彈撥樂器的音調和節(jié)奏得到有效的強化,從而增強觀眾的情感體驗。例如《秦香蓮》中所用的琵琶,其輕柔的聲調,就是秦香蓮勤勞、善良、堅韌的人物形象。[3]彈撥樂器清晰的節(jié)拍和韻律感可以加強戲劇的節(jié)奏感,使劇情推進更加流暢,同時也能突出劇中的關鍵瞬間。在戲劇表演中,彈撥樂器的伴奏能夠襯托演員的唱腔和表演動作,使其更加生動和感人。彈撥樂器的音色可以美化戲劇中的歌唱部分,提升音樂的藝術性,使得演唱更加悅耳動聽。
3. 吹管樂器
吹管樂器包括笛子、嗩吶、笙、簫等,它們以其穿透力強的音色和表現力,常用于戲劇和描繪自然環(huán)境的開場及過場音樂。它們能通過旋律和節(jié)奏引導觀眾情緒,增強戲劇感染力,并在抒情場面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 例如,簫的柔和音色適合表現悲傷或思念的情緒,而嗩吶的高亢聲音則常用于表現喜悅或激動的情感。在一些地方戲劇中,特定的吹管樂器與特定的角色或行當相結合,成為角色的標志。例如,某些戲劇中的武將出場時,往往會有嗩吶的激昂吹奏,以突出其英勇的氣質。在戲劇的某些轉折點或緊張激烈的場面,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加強戲劇沖突的表現。不同地區(qū)的戲劇會使用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吹管樂器,這不僅豐富了戲劇的音樂表現形式,也體現了中國戲劇文化的多樣性?,F代戲劇中,吹管樂器的應用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一些作品將吹管樂器與現代音樂元素結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音樂風格,以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4.拉弦樂器
拉弦樂器一般包括二胡、板胡、京胡等樂器。拉弦樂器以其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音色,能夠深入描繪角色的內心世界,傳達悲傷、喜悅、懷舊等各種復雜情感,為戲劇增添深度和張力。通過不同的演奏技巧,拉弦樂器能夠創(chuàng)造出神秘、緊張、寧靜等不同的氛圍,與劇情的發(fā)展緊密結合,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觀劇體驗。拉弦樂器擅長演繹流暢的旋律線條,它們經常承擔戲劇中的主旋律部分,引導觀眾的情感走向,并增強音樂的吸引力。在戲劇中,拉弦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等常作為聲樂或念白的伴奏,與演員的表演形成互動,既支撐又對話,共同推動劇情的進展。不同文化和地區(qū)的戲劇運用不同的拉弦樂器,展現了豐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樣性。
5.鍵盤樂器
鍵盤樂器雖然在戲曲中的應用不如其他類型廣泛,但也有如揚琴、古箏等在一些地方戲種中發(fā)揮作用,其獨特的演奏手法和豐富的音色為戲曲增添了不少魅力。鍵盤樂器能夠演奏豐富的音色和和聲,為戲劇增添多層次的音樂表現。它們可以模擬其他樂器的聲音,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音樂風格,從而豐富戲劇的音樂質感。通過鍵盤樂器的演奏,可以有效地傳達戲劇中的情感變化,如緊張、溫馨或悲傷等情緒。例如,鋼琴的柔和旋律可以渲染出浪漫或哀傷的氛圍?,F代鍵盤合成器或音樂工作站等設備能夠在舞臺上提供即時的音樂支持。它們可以儲存和播放預設的音樂片段,甚至實時調整音色和效果,以適應劇情的需要。鍵盤樂器可以同時演奏多個旋律線條和復雜的和聲,這使得它們在戲劇音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能夠提供伴奏,還能夠進行獨奏,展示獨特的音樂才華。在戲曲等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教學中,鍵盤樂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聲部的概念和技巧,從而提高1f7444c7ed13d7ea6dd007417eb37a71音樂素養(yǎng)和表演能力。
三、新時代戲曲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策略
中國民族器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戲曲藝術緊密相連。在新時代,中國民族器樂在戲曲藝術中的發(fā)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新時期戲曲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趨勢體現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產業(yè)化發(fā)展,強化地方特色和文化自信,以及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等多個方面。這些趨勢共同推動了戲曲藝術的繁榮發(fā)展,使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1.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在新時代背景下,戲曲藝術的發(fā)展著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這既要求保持戲曲的傳統(tǒng)魅力,也需要借助創(chuàng)新激發(fā)其生命力。例如,融合民族音樂與現代元素,引入新編曲技巧,豐富戲曲音樂并吸引年輕觀眾。深入研究和挖掘傳統(tǒng)劇種,保留其獨特藝術價值,同時探索新的表演形式滿足現代審美,是推動戲曲藝術持續(xù)繁榮的關鍵。
2.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戲曲藝術在新時期的發(fā)展還包括與網絡、科技等現代文化內容的融合。這種融合不僅開拓了戲曲的新形態(tài),也為戲曲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通過教育和公共文化活動來普及民族器樂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或組織講座、工作坊等形式來傳授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可以通過公共媒體平臺如電視、廣播等來宣傳和推廣民族器樂的魅力和價值。這有助于提高公眾對戲曲藝術的認識和欣賞能力,并培養(yǎng)更多的戲曲愛好者和專業(yè)人才。
3.制度化保障
隨著政府對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政策措施的不斷深入,戲曲藝術的發(fā)展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這為戲曲藝術的振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也反映了全社會對戲曲發(fā)展的共識和支持。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來支持民族器樂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可以提供資金支持、稅收優(yōu)惠等措施來鼓勵更多的機構和個人參與到民族器樂的傳承和發(fā)展中來;同時也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的學院、研究機構等來加強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為民族器樂的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四、結語
中國民族器樂在戲曲藝術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為戲曲表演增色添彩,也為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我們應當繼續(xù)關注和研究民族器樂在戲曲藝術中的作用,以期為戲曲藝術的繁榮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1]徐寶寶:《中國民族器樂在戲曲藝術中多元化發(fā)展研究》,《文化產業(yè)》2022年第7期,第28—30頁。
[2]苗頎:《戲曲中的特色伴奏樂器對聲腔的影響》,《藝術評鑒》2017年第2期,第170—171+181頁。
[3]李金璐:《懷梆戲曲伴奏樂器概述》,《黃河之聲》2020年第17期,第14—15頁。
李芳屹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教授
李雨熹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