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百年歷程,百年榮光!風華正茂,初心如磐!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河北省檔案館和河北日報報業(yè)集團聯(lián)合推出33集系列微紀錄片《紅色檔案印初心》。該片通過珍藏至今的紅色檔案,深情講述在百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燕趙大地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堅守誓言英勇奮斗的故事。本刊將連續(xù)刊載該片文字腳本和部分圖片,同讀者一起翻開珍貴的燕趙紅色檔案,共同追尋蘊含其中的那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印記和初心故事。
■河北省檔案館 河北日報報業(yè)集團
檔案先導:在河北省檔案館,保存著一份1952年2月10日由河北省人民法院臨時法庭發(fā)布的《對大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的判決主文》(圖1)。
判決主文里面寫道,經(jīng)呈請中央人民政府批準,特將大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均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并沒收其本人全部財產(chǎn)……作為當時震驚全國的“新中國反腐第一案”,劉青山、張子善這兩個曾經(jīng)的革命功臣,在進城后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就迅速腐化,最終落得身敗名裂。
解說:新中國成立初期,現(xiàn)在的天津市大部分區(qū)縣由河北省管轄。劉青山曾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任中共天津地委書記,而張子善則是第一任天津專署專員。兩人均是河北人,分別于1931 年和1933 年入黨,革命年代里他們都曾進行過英勇斗爭,劉青山曾參加過1932 年高蠡農(nóng)民暴動。張子善在領導鐵路工人罷工斗爭中,曾帶頭臥軌,打破了敵人破壞罷工的陰謀??谷諔?zhàn)爭后期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兩人逐漸成長為黨的高級干部。但是進城以后,劉青山、張子善開始居功自傲,貪圖享樂,成了資產(chǎn)階級腐朽生活方式的俘虜。
在天津身居要職的劉青山、張子善,開始追求奢靡生活。劉青山在擔任天津地委書記期間,極少在地委辦公場所出現(xiàn),而是長期居住在位于天津馬場道的一棟典雅考究的二層小洋樓內,該樓因而被人們稱之為“劉公館”(圖2)。
劉青山還嫌破舊的美式吉普配不上天津城的繁華,干脆動用3億(舊幣)公款,從香港買了兩輛美國高級轎車。除了貪圖享受,劉青山還吸毒成癮。
與整日不去機關、對奢靡作風毫不遮掩的劉青山相比,坐鎮(zhèn)天津地區(qū)行署的張子善倒是貌似“勤勤懇懇”。但是,他的揮霍鋪張程度絲毫不亞于劉青山。張子善在審查中交代,他每個月光高檔香煙就要吸八九條,衣著由粗布到細布再到皮毛,飲食從非細糧不可,再到酒肉必備,行則非轎車不坐,兩年時間里竟然換了五輛小轎車。
天津市石家大院講解組組長紀琳同期聲:在和平的環(huán)境里,劉青山和張子善經(jīng)不起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蝕,逐漸腐化墮落。劉青山有幾句口頭禪,“天下是老子打下來的,享受一點還不應當嗎?”“革命勝利啦,老子該享受享受啦!”
影視資料同期聲:劉青山:好啊,革命成功了,也該輪到我老劉……啊,輪到同志們享受享受了,好,今天咱們就吃一桌“總統(tǒng)宴”。
解說: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為彌補國家的財政不足,中共中央和各級黨組織號召黨政機關開展生產(chǎn)運動。這是一項在特定歷史時期為解決國家財政困難而實行的應急措施,但劉青山、張子善卻把它當成了斂財之道。同時,他們還勾結奸商投機倒把,以牟取暴利供個人揮霍,影響極為惡劣。
據(jù)查證,1950年春至1951年11月,劉青山、張子善憑借職權,假借經(jīng)營機關生產(chǎn)的名義,以竊取國家救災糧、治河專款、干部家屬救濟糧、地方糧,克剝民工工資、機場建筑款,騙取國家銀行貸款等方式,竊取國家財產(chǎn)總計達171億6272萬元舊幣(圖3)。這筆錢按建國初期的幣制標準和市場物價指數(shù)換算,可以購買小米5000萬公斤,香油3000萬公斤,黃金將近一噸。這筆巨款中由劉青山、張子善二人貪污揮霍的達3.7825億元。
就這樣革命功臣徹底陷入了貪腐的泥潭。1952年2月10日12時,河北省人民法院在保定市體育場組織公審大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大會。當日下午,劉青山、張子善即被押赴保定市東關大校場執(zhí)行槍決。時年劉青山36歲,張子善38歲。
公審大會前,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向毛主席請示,不要槍斃,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
影視資料同期聲:毛主席:有人說,劉、張功勞大,正因為他們兩個的功勞大,地位高,影響大,所以才要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能對得起全國的老百姓,只有處決他們兩個,才能挽救20個,200個,2000個,20000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干部。
中共河北省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 教授劉建軍同期聲:劉青山、張子善案作為“三反”運動中我們黨發(fā)現(xiàn)和處理的一起重大案件,它對“三反”運動的深入開展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掀起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場反腐肅貪風暴。這場斗爭懲處了大量貪污分子,純潔了黨和政府機關,奠定了20世紀50年代良好社會風氣的基礎。槍斃劉青山、張子善的兩聲槍響,猶如警鐘般振聾發(fā)聵。歲月更迭,該案件屢屢被改編成小說、電影、話劇,其警示警醒教育意義經(jīng)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