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體現(xiàn)了我國音樂教育思想觀念的進步,它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從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視角來解讀,《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主要呈現(xiàn)出三個方面的內容:音樂教育關注音樂語境,重視文化理解;音樂教育聯(lián)系生活世界,注重情境教學;音樂教育提倡具身學習,強調多覺聯(lián)動。
【關鍵詞】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文化理解;生活情境;具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J6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7—128—03
引言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版藝術課程標準”)研制標志著我國音樂教育觀念的發(fā)展與進步,音樂教育呈現(xiàn)重視音樂語境、關注生活化的情境教學、強調多覺聯(lián)動具身學習的音樂教育思想。任何一版課程標準中都蘊含著一定的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不難發(fā)現(xiàn)新版藝術課程標準蘊含著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意蘊。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在20世紀80年代的北美興起,其代表人物大衛(wèi)·埃利奧特(David·Elliot)1995年出版的《關注音樂實踐:一種新的音樂教育哲學》標志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體系的建立。作為一種新興的音樂教育哲學,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贊同、支持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如加拿大學者韋恩·鮑曼(Wayne D.Bowman)著有《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美國學者托馬斯·里吉爾斯基(Thomas A.Regelski)著有《作為實踐的音樂與音樂教育》,他們的著作豐富了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思想內涵。下面筆者將從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理論視角解讀《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
一、語境下的文化理解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強調音樂與社會文化語境密切相關,認為“音樂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的行為,而不僅是聲音和休止,也不僅是音樂的‘要素’或音樂的作品[1]”。這肯定了音樂的社會—文化概念和音樂的社會實踐概念。埃利奧特提出音樂概念的四個維度:音樂行為人、音樂的過程、音樂的產(chǎn)品、音樂的語境。其中每個維度都有來自社會文化的影響,使音樂和音樂教育呈現(xiàn)出人文性和語境性。語境是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中十分重要的概念,音樂語境是指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的、經(jīng)濟的、性別的、建筑的等各種形式的課堂或社會情境。為我們學習音樂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在一定語境之下。音樂人類學家梅里亞姆也認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聲音、概念、行為’有不同的含義,音樂的語言概念對理解和認識一種民族的音樂和音樂文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每個民族對音樂聲音和概念都有其特有的界定[2]?!薄耙魳返恼Z言概念”“音樂聲音和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音樂語境的影響的。因而,筆者認為音樂也是文化語境中的音樂。
而音樂與文化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理解音樂需要理解語境下的音樂文化。從宏觀上來說,是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了解他們生活中的音樂概念、實踐活動、文化、功能、價值與意義。因為,“音樂是由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風格構成的多樣化的人類實踐[3]”。其次,從微觀上來說是理解音樂文本中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哲學、美學等文化。因此,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認為音樂是由多元化文化集合而成的。最后,由以上兩點文化理解的內涵可以看出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強調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文化理解是一把鑰匙,它能夠在個人的音樂、倫理、社會生活中,思考怎樣以“善”或“對”為衡量尺度來使用、體驗、理解音樂。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標提出了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yǎng),能夠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第一,2022版藝術課標中的文化理解也以音樂語境為前提。文化理解是對特定文化情境中藝術作品人文內涵的感悟、領會、闡釋能力。“特定文化情境”指的就是音樂的語境。第二、文化理解具有豐沃的內涵,除了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和音樂文本的多元文化理解外,還包括了:(1)感悟藝術活動、藝術作品所反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社會文化的內涵,感悟音樂行為和音樂活動特有的文化內涵。(2)闡釋藝術與文化的關系。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也認為“音樂是多元文化的集合,音樂自身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它承載著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4]?!币魳匪囆g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文化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文化的內涵,對文化起到傳承作用。文化賦予音樂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綜上,筆者發(fā)現(xiàn)新版藝術課程標準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意蘊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1)文化理解不僅是理解文化中的音樂,更重要的是意識到音樂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當我們說音樂是一種文化時,并不是說音樂形式本身就是文化,而是指在表現(xiàn)為音樂形式的事物中包含或隱含著文化的屬性。(2)文化理解是多元的,對于音樂的理解既要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語境下,也要關注音樂背后的經(jīng)濟、歷史、地理、倫理、哲學等內容。語境的提出也肯定音樂的社會—文化概念,證明了音樂、音樂活動、音樂文化的多樣性。(3)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與2022版藝術課標都認為文化理解應該培養(yǎng)學生用一種“善的、對的衡量尺度來理解音樂”。文化理解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培養(yǎng)尊重、理解、包容的態(tài)度,這些實際上就是“善的、對的衡量尺度”。
二、生活化的情境教學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主張音樂是人類多樣化的社會實踐,人類的音樂和音樂活動源于生活世界。有關音樂起源的學說無論是模仿論、情感論、勞動論,都來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音樂文本中蘊含的各種文化的、審美的、哲學的、社會的、倫理的內涵也都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音樂的意義與價值也是在個人和社會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得到的。實踐的音樂教育要聯(lián)系個人和社會的日常生活情境,并在這個情境中展開。
音樂來源于生活,與學生的所學和所用的環(huán)境是不能割裂的,應將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廣泛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需要設計貼合學生日常生活情境的教學環(huán)境和音樂實踐活動,在參與音樂的過程之中教學生學以致用,實現(xiàn)知行合一,回歸生活的音樂教學目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主張“為了接近于真實語境下的音樂,教師要設計情境化的課堂,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在于,引導和激勵學生全身心的沉浸于設計的近似于生活世界的音樂活動的音樂實踐[5]。”
新版藝術課程標準根據(jù)四類藝術實踐:欣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聯(lián)系,分學段設計了10項情景化、生活化的學習任務即音樂實踐活動,也體現(xiàn)了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意蘊。學習任務是基于現(xiàn)實生活或在真實學習情境中,學生需要完成的項目、解決的問題等,它是藝術實踐活動的具體化,體現(xiàn)了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提倡的情境式教學。此外,學習任務中情景素材建議都提倡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和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音樂情境、或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學習,這一點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中聯(lián)系生活世界的觀點是相符合。在具體的音樂教學課堂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聆聽素養(yǎng)最合理有效的方法,是將音樂教學情境構建為近似真實的音樂實踐。情景化和生活化的學習任務最主要的是為了能夠將音樂課堂中所學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與真實的生活聯(lián)系,并運用于生活中。例如,發(fā)現(xiàn)身邊的音樂和探索生活中的音樂都直接體現(xiàn)了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所提倡的生活化的情境教學。
綜上,無論是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還是新版藝術課程標準,“其要點在于通過實踐的音樂教育發(fā)展學生必要的音樂能力和素質,追求更重要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價值[6]。”生活化的情境教學也是對“審美的音樂教育”的反思。我國學者覃江梅認為:審美教育的音樂體驗以聆聽為主,音樂聽賞是最容易獲得審美經(jīng)驗的途徑。審美音樂教育獲得的審美經(jīng)驗與日常生活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審美情感的體驗來自于音樂本體,做到了將音樂文本從生活世界引進學校課堂,但沒有回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榜雎犚魳贰焙汀榜雎犈c評述”兩個以審美感知為主的學習任務也都明確提出要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特定的音樂文化語境,這便體現(xiàn)了音樂教育從學校課堂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
三、多覺聯(lián)動的具身學習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認為音樂是身心融于一體的多樣化實踐。埃利奧特認為“實踐是具身的:實踐要求將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之下的頭腦、身體、心靈、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過程,融合在統(tǒng)一、完整的個體之中[7]”。對實踐具身性質的理解反對了身心對立的二元論,肯定了人是身心統(tǒng)一的整體。并且,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音樂最初就是由詩—樂—舞或歌—樂—舞三位一體組成的綜合藝術實踐。無論是音樂的表現(xiàn)還是教學都結合了聽、唱、奏、演、動、創(chuàng)、舞等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充分調動聽覺、視覺、動覺、觸覺等多種感覺的聯(lián)動。因此,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認為“在歌唱、演奏、聆聽音樂的持續(xù)性活動中,我們的音樂思維與認識生成和具身于我們的音樂行為、活動、聆聽、感受[8]?!彼季S與行動是不可分離的。對音樂的感受、認知、理解是建立在親身的體驗之上的。音樂教育應是在具體情境下的身心合一的教學,沒有身體的各個感官就不會有對音樂的認知與理解,作為具身的、完整的個體是我們音樂教育實踐的基礎。
新版藝術課程標準提到的多覺聯(lián)動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具身學習大相徑庭,新版藝術課程標準中各個方面都充溢著多覺聯(lián)動的具身學習觀。第一,四大核心素養(yǎng)雖表現(xiàn)為音樂學習不同的四個方面,但是在音樂學習過程感知、創(chuàng)造、表現(xiàn)、體驗與理解是同時發(fā)生的,是相互融為一體的。審美感知可以通過聽覺、視覺、動覺、觸覺等感覺實現(xiàn)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意實踐也需要先要感知音樂,再認知、表現(xiàn)、創(chuàng)作音樂;文化理解也可以通過調動各種不同的感官、創(chuàng)設不同的音樂活動,讓學生在全身心的實踐中感受、表現(xiàn)、創(chuàng)作音樂。因此,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養(yǎng),具有具身性的特點,明確了音樂教育需要設計多樣活動并調動多種感官,使人全身心參與的。第二,以四大藝術實踐為主,分學段設計10項學習任務,也體現(xiàn)了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具身意蘊,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做音樂”的過程中,因為沒有聆聽、表演、創(chuàng)作、聯(lián)系等音樂行為,就無法產(chǎn)生音樂認知。第三,具體學習任務內容中也強調身心合一的音樂學習。例如1—2年級趣味唱游、聆聽音樂學習任務中提出調動學生多感官的體驗、參與音樂學習。3—9年級聽賞與評述學習任務提出應采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音樂體驗。
新版藝術課程標準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中都表明了音樂是“心寓于身,身寓于心”的觀點。無論是在生活世界還是音樂世界,人就是完整的人,身心本就是一體,我們的音樂認知不僅是身—腦—心的相互作用,也是與復雜的物理、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大腦僅僅是身體的一個部分。而且音樂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本身就具有實踐性。音樂教育既要傳授學理的知識,也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機會去獲得親歷的知識,二者缺一不可。因為我們對音樂的認知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一定是在聆聽、律動等身體感覺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就像音樂欣賞以聽覺為基礎離不開聆聽,需要通過圖片、律動、歌唱、演奏、創(chuàng)作等實踐活動才能加深對音樂的體驗與理解。
參考文獻:
[1][5][6][7][8]埃利奧特,西爾弗曼.關注音樂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第2版)[M].劉沛,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8.
[2]管建華.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喻意.“音樂作為實踐”的內涵、教育方式與價值——埃利奧特音樂教育哲學研究述評[J].中國音樂,2020(5).
[4]朱玉江.從交往理論看音樂教育實踐哲學[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2(2).
作者簡介:郭楠楠(2000—),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在讀研究生,安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