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朝娣(1992~),女,漢族,山東東營人,淄博市張店區(qū)南定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李美玲(1990~),女,漢族,山東淄博人,淄博市張店區(qū)南定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摘 要:新課改持續(xù)推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應不斷改革,不斷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屬于小學數學發(fā)展的一個主要趨勢,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應重點實施大單元主題教學,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通過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重點提升學生計算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更好地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意義及原則,闡述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思路,并以“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為例提出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實踐,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5-0099-05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大單元教學屬于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該模式能夠有效鞏固學生知識,并且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新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強調小學數學教學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要求小學數學教師重點關注學生綜合水平提升。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目標,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數學大單元主題設置,使學生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在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科素養(yǎng)。
一、 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意義
(一)使學習方向更加清晰
大單元主題教學是一種根據大單元內容提煉主題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模式,同主題間存在較高的契合度,可幫助學生理清單元內各個課程間的關系,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率及質量。
(二)有助于綜合化思維培養(yǎng)
小學數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較多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細分整個單元的內容,將其分成各個部分進行講解,雖然這種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學習壓力、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但無法使學生了解各部分知識的關系,妨礙學生整體化思維構建,不利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而通過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可有效解決這一弊端,其能夠突出數學大單元整體教學結構,使學生更好地探索數學知識,更有助于構建學生綜合化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 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原則
(一)生本化原則
學生認識與教師教學活動起點密切相關,教師在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過程中,應遵循生本化原則,對學生認知與新知識間的關聯(lián)進行充分了解,科學選擇教學角度,明確教學要點,促進大單元教學順利實施。同時,要根據學生學習需求確定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重點,立足學生學習疑惑,明確主題,注重學生群體認知需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確保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可以滿足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學習成長需求。
(二)學科性原則
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應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作為基礎,將各方面知識作為板塊,根據各知識中存在的數學思想方法實施大單元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學習環(huán)節(jié),思考數學思想及本質,通過數學知識的遷移應用,了解數學學科的學習價值,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三)實踐性原則
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中,小學數學教師應構建情境,科學設置明確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學習到相應知識,提升相應能力。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應將關鍵點放在解決問題上,引導學生將教材單元重要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使學生在問題處理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同時在大單元主題引導下,獲得更多的理論內容,并能夠將其運用于實際生活,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
(四)整體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小學數學屬于較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其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綜合性,且知識面較廣。這種情況下,易使學生面臨較大的學習難度,從而出現思維定式、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新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實施大單元主題教學時,教師應具有較強的知識體系及建模意識,匯總零散的知識內容,構建出更加完善的數學模型,確保知識的整體性及系統(tǒng)性。小學數學教師開展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工作時,應從多個角度設立教學目標,找準知識重點,并掌握各個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使零散的知識點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為學生理清知識線索,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有效提升。
三、 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思路
新課改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教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包括準備階段、構建階段以及應用階段,具體如下:
(一)明確學習方向
小學數學教師在準備階段,應明確學生的學習方向,在課前強化引導,要求學生對本單元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提前預習,通過充分調動自身現有經驗以及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所學內容加以了解。并且,教師應借助多種教學措施,使學生將現有知識體系與新知識相聯(lián)系,進行新的知識體系構建,充分感受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間存在的聯(lián)系,從而找準學習方向,提升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形成更加清晰的學習思路??傊?,此環(huán)節(jié),小學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形成初步體驗,使學生借助自主探究的方式對知識進行初步感知,為后期單元知識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學生對知識擁有初步認識后,教師應結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并擁有借助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小學數學教師應借助教學案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深入分析下,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并實現知識體系的有效延伸。并且,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對課時間的聯(lián)系進行分析,確保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掌握知識內涵。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加強所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間的聯(lián)系,進行實際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挖掘,并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問題解決中,為后期知識應用做好準備。
(三)實施學習任務
經過準備階段與知識構建階段,學生已經對所學知識進行初步掌握,并進行了知識體系構建。而在應用階段,應確保學生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應用。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結合實際科學設計學習任務,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學習任務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強化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設計的問題應有一定難度,以獲得良好的實踐效果。并且,學習任務需要同生活實際密切相關,進而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借助構建的知識體系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還需要將反思貫穿于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升大單元主題教學質量。
四、 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以“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為例
“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屬于青島五四學制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中的知識內容,該單元主要內容為:信息窗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信息窗二(三角形的面積);信息窗三(梯形的面積);信息窗四(組合圖形的面積);相關鏈接(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
(一)立足動手操作活動,落實學習任務
在大單元“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對每一課時知識中的數學價值進行深入挖掘,明確數學與生活的連接點,在真實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吧钪械亩噙呅巍噙呅蔚拿娣e”在教學內容上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帶領學生推導面積公式,使學生掌握新圖形向已知圖形進行轉化的方法,獲得新圖形的面積公式,掌握轉化思想方法的同時,了解圖形間的聯(lián)系。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較多教師會選擇兩組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這種方式會使學生獲得較多暗示,無法進行獨立深入的思考,最后學生也只會掌握簡單的倍拼法,不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因此,教師可對學習材料進行重新設計,使學生獲得更多探究空間: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三種不同的三角形,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自行動手操作開展拼組活動,通過對三角形進行轉化獲得已知平面圖形,了解圖形間存在的聯(lián)系。這樣的方式能夠實現順學而導的效果,有助于學生深度建模。通過重組教材的方式,也可以強化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避免出現知識斷層情況。在“三角形的面積”知識學習中,教師可結合學生情況,增加一個課時,要求學生通過倍拼法或者割補法,使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進而了解圖形間存在的關系。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作為學生學習起點,強調割補法,融入我國幾何學中的“出入相補”。重組教材后,教師應科學布置本單元各個課時的活動與任務:先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學習,隨后學習三角形的面積。以上內容學習中,共安排三個課時:一是開展剪拼、拼組三角形的活動;二是推導三角形面積;三是三角形面積應用。單元重組整合后,增加了三角形剪拼、拼組活動,主要是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完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知識學習后,學生已經了解了平行四邊形向長方形進行轉化的過程,掌握了一定的轉化思想與方法。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方法,在拼組活動中,學生能夠了解三角形可拼成長方形及平行四邊形,借助推理的方式,將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出來。以此,為學生學習梯形及組合圖形面積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立足探究活動,促進深度思考
小學數學學習中,若學生不具備較強的自主意識,則無法獲得良好發(fā)展,同時,學生若無法感知數學的特點,在實際學習環(huán)節(jié),也無法對數學知識的內涵有深入的了解。教師在“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大單元教學設計中,針對各部分知識的學習,均應設計成探究任務,使學生在大問題引領下,進行全過程探究,有效內化所學知識?!吧钪械亩噙呅巍噙呅蔚拿娣e”教學中設計探究活動的目的是對學生借助轉化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轉化思想方法在該單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面積公式推導中均有所涉及。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進行以下探究活動設計。一是平行四邊形面積探究活動。探究活動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分割平行四邊形,將其向長方形進行組合轉化,還應使學生了解這兩個圖形的內在聯(lián)系,即計算公式的轉化,從而使學生掌握轉化的本質所在。二是三角形面積探究活動。該探究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倍拼法的應用下,借助直角三角形獲得平行四邊形及長方形,使三角形轉化為學習過的圖形,更好地解決問題。教師在探究活動中,應對學生進行引導,帶領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使其總結規(guī)律,掌握圖形變化的本質,實現深度建模。三是各圖形面積公式聯(lián)系的探究活動。經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自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師在探究活動中,還應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從而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思維。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探究活動開展后,教師需要提出這一問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間是否存在聯(lián)系呢?”學生借助梯形面積公式=S=(a+c)×h/2,平移梯形上底中的一個點,使上下底相等,從而使梯形變?yōu)榱似叫兴倪呅?;將上底變?yōu)橐粋€點,實現了梯形向三角形的轉化,最終得出三者在面積計算公式上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借助發(fā)展的眼光對新問題進行研究,了解梯形公式的可變化性,在掌握知識本質的同時,空間觀念也獲得了良好發(fā)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思維品質得到培養(yǎng),屬于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作用。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學習數學屬于主動探究的過程,只有在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動手實踐等方式下,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傊诖髥卧黝}教學設計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實踐探究機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自行探究獲得結論,獲得成功的體驗,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
(三)立足作業(yè)整體設計,強化知識聯(lián)系
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yè)屬于重要延伸,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特別是在當前“雙減”政策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還應將重點放在作業(yè)設計上。小學數學教師做好課時作業(yè)設計的同時,還應立足大單元角度,進行作業(yè)設計的整體考量,強化知識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可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鏈,構建相應知識體系。如“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單元作業(yè)設計過程中,教師可安排一些基本練習題,并增加平行四邊形面積與長方形面積對比分析,要求學生借助割補、數方格等方式,對兩者面積進行比較,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學習奠定基礎。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相關內容時,可設計一道這樣的作業(yè)題:“同學們,你能夠將平行四邊形分割成兩個完全一致的圖形嗎?獲得的圖形與原圖形存在何種關系呢?嘗試著做一下”。學習“三角形的面積”內容時,教師除了安排一些三角形面積計算任務,也可以安排這樣的作業(yè)任務:“你可以借助三角形面積的探究方法,對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進行探究嗎?試著做一下。”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課內知識的鞏固。大單元學習結束后,教師也可借助思維導圖等方式,布置知識梳理作業(yè),使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進行回顧,深化各知識點間聯(lián)系的認識,獲得更加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立足課堂反思,實現全面發(fā)展
通過教學反思能夠有效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優(yōu)化教學設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立足單元內容,對單元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詳細反思。對導航課,教師應將關注點放在是否統(tǒng)領整個單元上,是否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整個單元的內容等;對種子課,教師應將重點放在是否引導到位,是否有效引導學生思維、方法、知識等方面的提升;對遷移課,教師應將關注點放在是否能夠實現學生自主遷移上。“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單元設計中,教師需要整合三角形、梯形面積,通過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習中,設置與三角形、梯形面積探究相關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并且更好地了解各圖形間存在的聯(lián)系,掌握各圖形面積計算方法。因此,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下,教師在教學反思過程中,應站在整體單元角度,實施整體反思,實現整體改進,一方面,確保所有課程均能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做到各課程間的相互促進,最終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教師在“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學設計過程中,實施教學反思時,不管是在教材解讀上,還是在教學設計、作業(yè)設計、課后反思上,均應立足整體視角進行全面思考,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到具體應用的整個過程,深刻感知知識、方法、思想、活動間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思想、方法、知識的遷移,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目標。
五、 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確保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掌握單元知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與數學思維。小學數學教師在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應立足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遵循生本化原則、科學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整體性、層次性原則,通過立足動手操作活動,落實學習任務;立足探究活動,促進深度思考;立足作業(yè)整體設計,強化知識聯(lián)系;立足課堂反思,實現全面發(fā)展等方式,確保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科學實施。當然方法并不局限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大單元主體教學設計中還應積極探究有效的措施,充分發(fā)揮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作用與價值,幫助學生構建整體學習框架,促進學生整體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羅海燕.深度學習下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式教學設計的關鍵——以分數的認識為例[J].教育,2022(12):6-7.
[2]張慧,張慧娟.小學數學大單元個性化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3(25):104-107.
[3]沈俊.凝練大概念:為單元教學提供“錨點”[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5):40-43.
[4]李明月.以《角的度量》為例談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2(12):43-44.
[5]郭輝燕.基于“主題單元”的數學教學設計策略[J].學周刊,2022,20(20):68-70.
[6]王軍.大概念統(tǒng)整下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的要素解讀[J].四川教育,2023(11):43,45.
[7]董文彬.結構的力量:觀念指向的單元整體教學建構——以小學數學“漫步空間體積測量”單元學習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2(25):32-35.
[8]方鶯.基于數學大概念的單元整體結構化教學——以“小數的認識與小數加減法”為例[J].新課程研究,2023(2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