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莊家來(1980~),男,漢族,福建福鼎人,福建省福鼎市龍安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信息科技教學。
摘 要:信息科技的快速普及已經深刻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加強小學信息科技教學,培養(yǎng)學生信息科技的積極學習態(tài)度,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教學效率,還能促使學生形成“樂學”品質,令學生受益終身。文章圍繞小學生認知特點,提出優(yōu)化教學形式,因“趣味”而“樂學”;引領有效學習,因“善學”而“樂學”;實施激勵評價,因“成功”而“樂學”的“樂學”教學策略,旨在促進小學信息科技教學優(yōu)化,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促進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生成。
關鍵詞:小學信息科技;樂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5-0011-04
2022年版《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強調,信息科技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部分,高速發(fā)展的信息科技對全球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加強信息科技教學,培養(yǎng)學生“樂學”態(tài)度,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內在探索動力,增強學生對信息科技的理解和體悟,加快學生科學精神和科技倫理的形成,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shù)字素養(yǎng)和技能,促進學生適應社會、個人發(fā)展所需的關鍵能力的生成,從而使學生逐漸成長為有素養(yǎng)、有本領的時代新人。
一、 優(yōu)化教學形式,因“趣味”而“樂學”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不僅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也是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最佳境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在信息科技探究活動中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強化學生的探索動機,推動學生努力學習并從中獲得“愉悅”的身心體驗,形成“樂學”的心理品質。由此可見,“興趣”是“樂學”的起點,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體驗,進而達到“樂學”的教學目的。
(一)圍繞“樂學”,強化教學分析
當代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曾說,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能夠讓學生看到陽光和鮮花,能夠給學生帶來自信和快樂。教師是信息科技教學中的主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只有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挖掘學生的最大潛能,提升學生對信息科技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往“樂學”的大門。因此,教師在信息科技教學前需要強化教學分析,做好課前教學規(guī)劃、設計,引領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讓學生能夠學有所樂。
例如: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學六年級信息科技上冊“動畫原理”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對教材內容和學情加以研究。本課對動畫的起源、發(fā)展、分類等基本原理進行了詳細介紹,通過本課學習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動畫知識。六年級學生性格活潑,對富有趣味性的動畫片情有獨鐘,本課教學可以從學生比較鐘愛的動畫片入手,結合此階段學生特殊心理,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再通過引導,幫助學生揭開動畫神秘面紗,讓學生對動畫形成初步認識。
教師通過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從“樂學”角度確立教學目標,第一,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了解動畫的起源、發(fā)展、分類和基本原理;第二,讓學生體驗動畫的趣味性效果,培養(yǎng)學生對動畫制作的濃厚興趣,形成“樂學”態(tài)度。
教學前的分析、設計是達成理想教學效果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只有具備“樂學”融入自身教學思維和教學意識,才能將“樂學”反映到教學設計中,使其融入教學目標,圍繞學生主體規(guī)劃出可行的教學手段和路徑,進而點燃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積極學習。
(二)圍繞目標,實現(xiàn)趣味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夠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讓學生的注意力從渙散狀態(tài)在短時間變得集中,投入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圍繞“樂學”教學目標,整合教學資源,并將其運用到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提升趣味性,進而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例如: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學六年級信息科技上冊“動畫原理”課程教學前,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借助信息化手段從網絡下載富有趣味性的動畫片,比如:《米奇妙妙屋》《閃電狗》《藍貓?zhí)詺?000問》等,經過課前的剪輯、加工,將其制作成“微視頻”,利用多媒體在課堂教學初始階段進行播放,快速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動畫視頻的故事情節(jié)中,將學生帶到動畫世界,激發(fā)學生對動畫的探索興趣。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動畫片的特點”,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表達出自己對動畫片的看法,將學生帶到開放、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為信息科技教學打造出“溫馨課堂”,幫助學生構建“陽光心理”,從而讓學生在課堂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的雙重作用下,進入“樂學”狀態(tài)。
二、 引領有效學習,因“善學”而“樂學”
2022年版《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指出,信息科技教育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以真實問題或項目驅動,引導學生經歷信息科技原理的運用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鼓勵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新課標的這一表述與葉圣陶的教育思想具有潛在的關聯(lián),集中指向學生的“學”。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理解主題教育思想,讓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善學”的基礎上,逐漸獲得自信和快樂,因“善學”而“樂學”,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一)明確任務,做中學
教師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將“做”與“學”有機融合,將“動手”和“動腦”聯(lián)系起來,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主動探究、學習,在實踐中逐漸發(fā)展“樂學”品質。
例如: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學五年級信息科技上冊“制作文字幻燈片”課程教學的目標主要包括三點:第一,懂得插入文本框、設置文本框背景;第二,懂得設置文字格式;第三,學會插入藝術字。教師可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設置活動任務,比如:
總體項目:制作介紹“福州三坊七巷明清時期古建筑”的文字幻燈片
項目說明:福州市是福建省省會,也是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福州市歷史、文化的根源,三坊七巷擁有大量明清時期古建筑,被譽為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以及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制作介紹“福州三坊七巷明清時期古建筑”的文字幻燈片,以便能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到福州旅游觀光,并通過“三坊七巷”了解福州,了解福建。
探究任務:①設置幻燈片字體;②設置幻燈片文字的陰影樣式;③在幻燈片中插入文本框;④設置文本框的背景;⑤在文字幻燈片中插入藝術字。
教師可圍繞自身對學生的觀察、測試,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起點經驗、能力,將學生劃分為具有異質化特點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人數(shù)控制在4~5人,選出各小組的組長,將項目任務交給各學習小組,由各組組長進行組織。各小組成員根據(jù)自己興趣和能力,領取2~3項子任務,自主探索并記錄子任務的實現(xiàn)步驟,然后在小組合作討論環(huán)節(jié)中“說一說”“演一演”“練一練”,進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中掌握制作文字幻燈片的基本要領。比如:在“設置字體”時,學生探索出兩種方法,方法1:先選中幻燈片中的文字,然后在工具欄中找到文字按鈕,對文字進行設置,對字號、顏色、粗細等進行調整;方法2:先選中文字,然后在菜單欄中找到“格式”,對字體進行調整。
教師在本課教學中,利用“項目說明”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完成項目”的現(xiàn)實意義,以此提升各小組“做”的積極性、主動性。此外,各小組成員的探究行為具有較強自主性,因此,完成任務的路徑和方式有所不同,這會讓各小組成員之間形成認知和體驗方面的差異,產生思維碰撞。在探索活動后能夠主動討論和交流,進而形成積極、熱烈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做”中學到文字幻燈片制作的相關知識,獲得愉悅的身心體驗,促進學生“樂學”態(tài)度的形成。
(二)聯(lián)系生活,用中學
教學中只有讓“教”與“學”的目標相一致,才能既讓教師“樂教”,又讓學生“樂學”,進而將“教”和“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學科知識順利實現(xiàn)“再生”“轉移”,讓學生在積極的心態(tài)下完成知識的“承接”“內化”?!吧罴唇逃?,教師可以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將“生活”作為連接“教”與“學”關系的紐帶,確立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運用信息科技改變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過程中探索、感受、體驗,逐漸形成“樂學”品質。
例如: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學五年級信息科技上冊“認識因特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要學生了解因特網有關的基礎知識,了解因特網的服務以及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深化學生對因特網的理解。根據(jù)本課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親身演示,激發(fā)學生信息科技探索興趣。比如:
教師可以提出“‘福州三坊七巷’知識知多少?”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話題,讓學生通過收集自己閱讀的書籍做出解答。而教師則可利用因特網在網絡上查找有關“福州三坊七巷”的相關信息。然后比較兩種查閱資料的兩種不同方式,讓學生通過觀察、體悟,了解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對學習生活產生的影響,使學生體會到,隨著社會的進步,因特網讓自己與外界的交流、學習變得更加便捷,是自己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以此,讓“教”與“學”的目標達成一致。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親身感受因特網,向學生推薦適合學生的優(yōu)秀網站,讓學生能夠親自動手上網嘗試。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新華網”的網址,讓學生通過新華網查找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向學生推薦國家少兒數(shù)字圖書館網址,讓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找到自己喜歡閱讀的圖書;通過瀏覽“愛奇藝網站”收看自己喜歡的電影、動畫,聽自己感興趣的廣播。
在學生對互聯(lián)網具有深切感受和直觀體驗后,教師可以拋出探究性問題,比如:“因特網能夠提供的服務還有很多,你還能用因特網做些什么?”“你怎樣運用因特網提供的服務幫助自己學習?”,利用這類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因特網服務功能”的探究,讓學生在“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小組合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動學生在“用中學”。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更加牢固,還能讓學生的新奇需求不斷得到滿足,逐漸形成“樂學”的積極心態(tài),進而提升學生信息科技的學習品質。
(三)內容拓展,創(chuàng)中學
知識無邊,學科有限。受線性教學思維的影響,小學信息科技教學很容易受到學科的束縛,削弱信息科技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導致孤立化和碎片化教學狀態(tài)的形成。對此,教師可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探索“場景分析——原理認知——應用遷移”教學,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真實案例,并與信息科技相關知識與技能建立內在聯(lián)系,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體會到信息科技學習的樂趣,進而提升小學生的學習品質。
例如: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學六年級信息科技上冊“動畫原理”課程教學后,學生已經初步學習和了解了動畫制作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制作技能。教師可在此基礎上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信息科技的綜合性實踐,通過教學內容的拓展,為學生提供“應用遷移”的機會,促使學生實現(xiàn)應用創(chuàng)新。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能力和興趣特點,將學生劃分為多個興趣小組,由組長帶領本小組學生共同完成綜合實踐任務。劃分小組后,教師可引入“跨學科”內容,為各小組布置學習任務,比如:
任務一:
1. 畫出三角形AOB繞點O按照順時針方向旋轉90°后的圖形;
2.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嘗試用“動畫原理”的信息科技體現(xiàn)“旋轉”的過程。
任務二:
1. 通過互聯(lián)網技術,搜索《靜夜思》
2. 合作討論,分析《靜夜思》中描繪的場景和任務動作;
3. 利用所學的信息科技知識,制作《靜夜思》的動態(tài)效果。
“任務一”將信息科技與小學數(shù)學中“圖形的運動”方面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而“任務二”則將信息科技與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詞建立關聯(lián)。教師可將兩者同時呈現(xiàn)出來,讓各小組自由選擇,讓學生合作討論和探究,并用所學的信息科技知識解決“跨學科”問題,進而在“創(chuàng)新”和“實踐”中感受信息科技的價值和作用,逐漸形成對信息科技的“樂學”態(tài)度。
三、 實施激勵評價,因“成功”而“樂學”
自我效能感決定了人們對活動的選擇性和堅持性,影響著人們在遇到困難時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自我效能感能夠直接影響人的行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其對自身的期望值越高,工作和學習中遇到問題能夠更加理智地處理,更加樂于迎接新的挑戰(zhàn),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教師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可以通過實施激勵性教學評價,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學生在教師的贊揚中獲得成功喜悅,樹立自信心,形成“樂學”的心態(tài)。
例如: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學五年級信息科技上冊“制作文字幻燈片”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在學生合作探究中對學生進行密切觀察,留心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隨時對學生進行橫向、縱向比較,發(fā)現(xiàn)學生突出的個性,找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采用非正式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加以贊揚和肯定,比如:“你這種想法很有創(chuàng)意,繼續(xù)努力!”“你表現(xiàn)真棒,加油!”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促進學生“樂學”態(tài)度的形成。
四、 結論
總而言之,“樂學”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境界,是學生在求知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心理傾向。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將“樂學”培養(yǎng)意識融入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之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愉悅、輕松、和諧的心境,促進學生“樂學”心理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黃寅.新課改下信息科技教學之淺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6):83.
[2]宋園園,陳海峰.信息科技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1):174-176.
[3]朱鳳立.信息科技教學要與時俱進、靈活應變[J].中國教育學刊,2016(S2):79.
[4]郭樹英.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樂學、好學[J].生物學通報,1999(6):36-37.
[5]李金枝.愉悅式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7):44-46.
[6]路芳.讓學生樂學而勤思的教學活動[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4(1):61-62.
[7]錢陽輝.為了培養(yǎng)完整的兒童——“樂學”教學體系的實踐[J].人民教育,2017(23):62-64.
[8]趙力慧.樂學教學的現(xiàn)實困境與應然走向[J].教學與管理,2020(30):14-17.
[9]苗立才.用心探究信息科技教學規(guī)律[J].當代教育科學,2011(18):43-46.
[10]鹿星南,和學新.面向生活的信息科技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5(21):115-117.
[11]張捷.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教研的實踐與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3):36-37,87.
[12]方琴.信息科技教學中主題探究活動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09(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