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以中級水平的漢語二語學習者為對象,以請求言語行為為教學內容,探討了基于網站的語用教學對學生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影響,同時探尋了學生對語用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研究主要采取口頭測試和訪談的方式。結果顯示,網站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習者請求語運用的得體性,也加強了學生對語用學習重要性的認識。
關鍵詞 語用教學;網站;請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24
A Study 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
Teaching through Pragmatic Teaching Websites
QI Xued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web-based pragmatic instruction on intermediate-level L2 Chinese learners'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with the request speech act as the target feature. It also explores the changes in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pragmatic learning. The study adopted oral tests and interview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eb-based pragmatic instruction helps to improve learners' appropriate use of request, and also strengthen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pragmatic learning.
Keywords pragmatic instruction; website; request
二語語用能力(L2 pragmatic competence)是指學習者在不同語境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二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包括語境理解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得體性[1]。語用能力的發(fā)展雖然也是二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在漢語二語教學和研究中卻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比如缺乏系統(tǒng)的語用教學材料和有效的評量機制,對語用教學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不足等。在教學實踐和日常交流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中高級漢語水平的來華留學生也普遍存在語用失誤頻發(fā)、語用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不僅體現(xiàn)在語用語言能力層面(pragmalinguistics),還體現(xiàn)在社會語用能力層面(sociopragmatics)。前者強調詞語、語法功能和句式等語言層面的內容;后者指學習者如何在具體語境下進行得體有效的交際,強調對社會距離、權勢等社會文化因素的理解和運用。
近年來,許多教師和學者致力于二語語用教學研究,探尋不同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并積極開發(fā)更優(yōu)越的教學媒介和材料。在教學方法方面,研究者普遍發(fā)現(xiàn)含有強化型輸入或輸出的顯性教學的教學效果優(yōu)于隱性教學。在教學媒介方面,學界也開發(fā)了更多樣化的教學材料和資源,如視聽材料、教學網站等,并通過一系列實證研究探討其教學有效性。然而,在漢語二語教學領域,語用教學常受限于課本內容和師生交流,缺乏系統(tǒng)化的語用教學資料和資源。不僅如此,關于漢語二語語用教學方面的實證研究也相對有限。鑒于此,本研究以中級漢語水平學習者為對象,以請求言語行為為教學內容,以視頻片段為教學媒介,基于設計研究法構建語用教學網站,繼而探究該網站的教學有效性。同時,研究也旨在考查基于網站的語用教學對學生語用學習態(tài)度的影響。
1 理論框架
1.1 認知理論模型
Schmidt[2]的注意假說(noticing hypothesis)認為學習者對語言輸入中“形式—功能—語境”映射的注意是二語語用學學習的必要條件。輸入中被注意的部分更容易被學習者習得,必要時需加入一些強化性手段加強學習者的語用意識。該假說還指出,在語用學習中,學習者不僅要關注語言形式,還要重視相關社會特征和語境因素。在強化語用意識方面,Rose[3]的語用認知提升模型(pragmatic consciousness-raising approach)與注意假說存在一致性,但該模型也強調學習者應根據強化的語用輸入和語用實踐進行歸納推理,以進一步增強語用認知能力。本研究的教學網站設計以這兩個認知理論為基礎,采用顯性教學模式,運用視頻片段(帶文本、高亮標記和注釋)強化語用輸入,以學習者自主歸納總結并認證反思的教學方式加強語用認知,并兼顧輸出訓練。
1.2 Judd言語行為教學模式
基于以上認知理論模型,本研究教學設計也參考了Judd[4]的言語行為教學模式,其教學步驟為:①分析言語行為;②培養(yǎng)認知技能;③培養(yǎng)理解接受技能;④培養(yǎng)輸出技能;⑤應用練習。據此設計網站教學步驟如下:①介紹請求言語行為及其請求策略、使用影響因素等;②觀看有關請求的視頻片段(節(jié)選自當代影視?。虎蹖W生先根據片段自行歸納語用規(guī)則,然后查看總結;④強化練習;⑤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作業(yè)。
綜上,本研究將探討語用教學網站對請求言語行為的教學有效性。網站視頻材料為學生提供了比較真實且多樣化的語境,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影響請求語使用的社會文化因素,從而運用更合理準確的請求語進行交際。具體研究問題如下:①基于網站的語用教學能否提高學習者在請求方面的語用能力?②學生運用網站學習后,對語用學習的態(tài)度有無轉變?有何轉變?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40名中級漢語水平(HSK3―4級)來華留學生為對象,他們皆來自中國華南地區(qū)某高校,年齡18―23歲。他們被隨機分入實驗組(18人)和控制組(22人),兩組均需前測和后測,但是實驗組在前后測之間要接受基于網站的教學干預。
2.2 研究工具
2.2.1 口頭話語填充測試(Oral 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計算機輔助的口語測試卷,用于前測和后測。試卷為中英對照,共提供10個場景,學生可在網站上獲取場景的文字內容和錄音,然后根據不同場景通過錄音答出相應的漢語請求語。前測和后測提供的場景相同,但場景出現(xiàn)順序不同。不同場景根據請求雙方的社會距離、權勢關系和強加程度三個變量的不同水平而設計。
2.2.2 訪談
旨在了解學生運用網站前后,對語用學習的態(tài)度有何轉變,對使用網站進行語用學習有何認識。
2.3 數據收集和分析
①被試填寫背景調查問卷;進行口頭話語填充測試前測(15―20分鐘)。②前測結束兩周后,實驗組學生由教師引導利用網站自學請求言語行為,控制組學生接受日常課堂教學,無須專門的語用教學。③網站學習結束后,所有被試進行口頭話語填充測試后測(15―20分鐘)。④實驗組6名學生自愿接受訪問(每人15―20分鐘);⑤對以上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測試數據運用曼―惠特尼檢驗(Mann-Whitney U Test)進行分析。測試卷共10題,需要學生根據場景錄音回答相應的漢語請求語,每題2分,共20分。每題請求語的語言形式正確得1分(不考慮得體性),請求語使用禮貌而得體得1分。
3 結果分析
3.1 口頭話語填充測試
數據顯示,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前測平均分相差不大,如表1、2、3所示,在總分、語言形式和語用得體性(appropriateness)各方面的得分都比較相近,相差控制在0.2分之內,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是,后測總成績實驗組明顯優(yōu)于控制組,實驗組為18.25分,控制組為14.83分。實驗組進步4.52分,控制組僅進步0.67分,兩者有顯著差異(U=22,p=0.000)。該結果說明,兩組教學效果有顯著差異,運用網站進行請求語教學更具有效性。
除了總分,我們還對比了語言形式和語用得體性。兩組在語言形式上的進步無顯著差異(見表2),但是在語用得體性上(表3),實驗組的進步明顯優(yōu)于控制組(實驗組4分,控制組0.34分,U=16,p=0.000)。這說明,運用網站進行請求語的學習后,學生在語用策略的選擇和使用方面獲得明顯進步,能夠更得體地使用請求語。
3.2 訪談
本研究對實驗組的六名學生進行了訪談。他們之前并未專門或系統(tǒng)地學習過請求言語行為,僅通過觀察日常會話或者課堂上教師零星的講解來學習。所有受訪者均強調了語用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網站學習之前,其中一名學生并未意識到語用知識可以系統(tǒng)學習,所以認為語用很難學習;而在訪談時他對網站教學效果給予了積極評價,認為系統(tǒng)學習對他理解和掌握B75X0P5uLm5woTIcdDP3Cw==語用知識大有裨益。受訪者普遍認為語用學習很重要,但頗具挑戰(zhàn)性,一名學生表示“中國朋友有時候覺得我太客氣”,另一名學生曾被教師指出請求太直接,缺乏禮貌性。在網站學習后,受訪者普遍了解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得體地進行請求,學習了影響漢語請求的社會文化因素以及相關的語用策略和修飾語。此外,他們對語用學習的興趣都有所提高,普遍認為語用教學網站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此外,受訪者還針對教學網站設計提出一系列建議,對于優(yōu)化網站設計和提升語用學習效果頗具參考價值。
4 討論和啟示
本研究以請求為教學內容探究了基于網站的漢語二語語用教學在中級水平學習者中的有效性。結果表明,基于網站的語用教學能顯著提高學習者請求語運用的得體性??陬^測試中,實驗組學生在后測中的總成績明顯優(yōu)于控制組,反映了教學干預的積極作用。具體而言,實驗組和控制組在語言形式方面的進步無顯著差異;但在語用得體性方面,實驗組的進步顯著優(yōu)于控制組。究其原因,受試者皆為中級漢語水平,對請求語的語言形式早有涉獵,因此在前后測中語言形式方面的得分都接近滿分,進步空間很小。而在社會語用能力層面,通過網站學習后,學生在語用策略選擇和語用修飾語使用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能夠更得體地運用請求語進行交際。網站的教學設計基于有效的認知理論模型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注意和記憶語用知識,強化其語用意識,為其提供了一個實踐性強、自主度高的學習環(huán)境。不僅如此,通過節(jié)選自當代影視劇的視頻片段,學生也能接觸到接近真實語境下的語言運用,從而對影響請求行為的社會文化因素有更深入的認識。
通過訪談,我們還了解到,實驗組學生在參與網站學習后對語用學習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對語用學習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認識到系統(tǒng)學習對理解和掌握語用知識的幫助很大。此外,學生對語用學習的興趣也有所增加,認為語用教學網站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一些學生還提出了關于網站改進的建議,為網站優(yōu)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綜上我們得出結論:基于網站的漢語二語語用教學在中級水平學習者中具有顯著的有效性,能夠提高學生對請求語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學生在語用學習態(tài)度上發(fā)生積極轉變。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完善教學網站,使其成為一個用戶友好、教學高效的平臺,為漢語學習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語用學習資源。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受試者漢語水平較為單一,后續(xù)研究可以擴大受試者的選擇范圍。其次,本研究僅有前測和即時后測,缺乏延時測試。后續(xù)研究可在后測結束后2―3周安排延時測試,檢驗教學效果的持續(xù)性??傊?,此研究為基于網站的語用教學有效性提供了一些依據,為后續(xù)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來華留學生漢語語用教學有效性的實證研究”(19YJC74005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語二語語用教學平臺的建構與應用研究”(20CYY019)。
參考文獻
[1] Laughlin,V.T.,Wain,et al.Defin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the construc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J].ETS Research Report Series,2015(1):1-43.
[2] Schmidt,R.Consciousness,learning and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J].Interlanguage pragmatics,1993,21(42):1-31.
[3] Rose,K.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about requests in Hong Kong.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67-180.
[4] Judd, E. Some 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pragmatic competence.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5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