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小銜接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文章通過調查問卷和多方調研方式,聯(lián)合結對試點園——鐵路幼兒園、鐵小幼兒園,積極主動地探索了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新生在入學時存在的具體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三大行動”——深入調研,了解情況;調整課程,變革課堂;聯(lián)動共研,特色共創(chuàng),最大化實現(xiàn)了小學教育在幼小銜接工作中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幼小銜接;入學適應性;幼兒園
2021年3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隨后,重慶市教委發(fā)布《重慶市大力推進幼小科學銜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從省市級層面落實教育部要求,給出了具體的目標任務;九龍坡區(qū)堅持行政推動、園校聯(lián)動、教研帶動,制定《九龍坡區(qū)大力推進幼小科學銜接工作方案》,遴選確立了幼小銜接的試點小學和幼兒園。重慶鐵路小學作為市級示范小學,與市級示范幼兒園九龍坡區(qū)鐵路幼兒園、重慶鐵路小學附屬幼兒園(以下簡稱鐵小幼兒園)組成試點園校,聚焦一年級新生的入學適應性,積極探索幼小銜接策略教研活動,初步形成入學適應的具體策略。
一、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問題
目前,幼小銜接的問題已經(jīng)引起多方的關注,為了保障幼兒順利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幼兒園、家庭以及小學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若干問題。
(一)學校工作的問題
1. 缺乏主動性
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地開展幼兒入學前的準備工作,無論是在教學要求、內容設置、方法變革還是作息時間等方面都主動向小學靠攏。然而,相對幼兒園的積極態(tài)度,小學卻很少主動與幼兒園進行接觸,也較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這種不同頻的溝通與合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
2. 過度注重學生的知識儲備
有的小學在招收新生時,進行所謂的“摸底面試”,內容包括識字、計算等方面,并以此作為生源質量的依據(jù),這容易誘導幼兒園教學和家長認知走向誤區(qū)。
(二)幼兒園及家長的問題
有的幼兒園為了迎合小學教育,人為拔高教學要求,將幼兒園教學小學化,教師、家長忽視了兒童的身心特點,過度關注知識方面的傳授,卻忽略了培養(yǎng)幼兒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三)幼兒自身的問題
很多幼兒步入小學后存在不適應小學生活的現(xiàn)象。尤其對剛步入小學一年級的新生而言,他們在學習和人際交往等多個層面都很不適應,導致他們在心理上出現(xiàn)如孤僻、恐懼、焦慮、狂躁以及嫉妒等緊張情緒或心理偏差,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興趣,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
二、幼小銜接視角下一年級新生入學問題的優(yōu)化對策
針對幼小教育的差異,本研究從“學習方式”“學習環(huán)境”“教師角色”“師生比例”四個方面進行比對,做了如下分析(如圖1)。
基于此,重慶鐵路小學與結對試點園——鐵路幼兒園、鐵小幼兒園,開始探索幼小銜接工作的優(yōu)化措施,深度融合幼小教育的特點,具體落實“三大行動”。
(一)深入調研,了解情況,找準著力點
自2021年起,鐵路小學開始堅持對一年級新入學幼兒的入學適應性問題進行問卷調研和分析,為一年級新生入學之后的教師工作開展及學校開展幼小銜接適應性課程變革調整提供有參考價值的客觀依據(jù)和理性分析。以2021年問卷為例,學校編制了“重慶鐵路小學幼小銜接問卷調查表”,內容聚焦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學習適應四大方面,以匿名、自愿的方式向一年級全體新生家長推送。本次調查共回收家長有效問卷280份,問卷填寫有效率為77.78%。
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分析,學生在四大能力的準備中存在差異,其入學適應各方面的高低排序為:身心準備gt;社會準備gt;生活準備gt;學習準備。據(jù)家長問卷調查的反饋來看,在生活適應性和學習適應性不同維度的差異具體比較中,僅73.93%的兒童能按時起床睡覺;在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兩個方面,問卷將閱讀作為體現(xiàn)兒童學習專注力的重要指標。調查顯示,僅有46.43%的兒童能夠堅持定期閱讀,50%的兒童較少閱讀,3.57%的兒童基本不閱讀。
調查結論1:一年級新生對作息時間不適應及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兩大短板。
通過“兒童即將上小學,最令您擔心的事情是什么”這一問卷(如圖2),可以明顯看出,“能否遵守課堂紀律、專心聽講(占比58.93%)”與“能否適應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態(tài)度(占比54.64%)”明顯高于其他選項。
調查結論2: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比起兒童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關注度,家長更在意孩子對小學課堂的適應性,即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能力。
(二)調整課程,變革課堂,增強適應性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關于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之一即加強了學段銜接,具體而言是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fā)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
基于一年級新生問卷情況的調查分析,結合學校校情及近年來針對一年級學生的教育實踐,根據(jù)教育部、市教委、區(qū)教委的指導意見,學校充分發(fā)揮一年級班主任、學科教師及家長的作用,從課程安排、學習內容、教學方式、家校合力等方面進行一體化設置,抓實“四個”關鍵節(jié)點,實施“一門”特色課程,多維度、全方位地推進幼小銜接工作。即抓住開學的第一天、關注入學的第一周、跟蹤適應的第一學月、把控學情的第一學期;全面開啟“親子閱讀”校本課程。
1. 抓住開學的第一天
一年級作為幼小銜接適應期,教師首要應關注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學校精心策劃新生入學儀式、報到注冊、開學典禮、升旗儀式、參觀校園等開學第一天的流程。比如新生入學第一天,學校隆重舉行了新生入學儀式:走紅毯、點啟智星、拍入學合影,用暖心儀式感讓幼兒對小學產(chǎn)生新鮮感、好奇感,增強幼兒對小學的喜愛之情。同時,由班主任和高年級的學生帶領幼兒了解校園路線,熟悉新環(huán)境,消除其陌生感以及孤獨、恐懼的心理情緒。
2. 關注入學的第一周
入學適應的關鍵是課堂適應,其核心在于了解和理解學生。學校堅持以生為本,落實開學專項適應性教育課程,做到備課先備“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幼兒自主學習的重要基礎,為了幫助幼兒從心理、習慣、知識以及能力等方面盡快向小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過渡,鐵路小學進行了為期五天的“幼小銜接課程”體驗,將“鐵小美行少年一日常規(guī)”作為入學“第一課”,通過養(yǎng)成習慣、知識啟蒙、生活能力三方面的滲透,讓學生做好“習慣+知識+能力”的準備。其中包括了“課堂常規(guī)我遵守”“安全上放學我能行”“文明禮儀我做到”等11項主題課程,為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奠定基礎。此類課程由校長牽頭,與全體一年級教師組成幼小銜接教研團隊,全程參與設計與實施。如針對依次排隊上放學、集體用餐、整理書包文具、端正坐姿、積極發(fā)言、課間休息、有序集會、勞動實踐、文明如廁等各項常規(guī)進行教育和規(guī)范。
3. 跟蹤適應的第一學月
只有把握并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助力幼兒成長?;诖耍F路小學根據(jù)《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在課程安排上做出以下嘗試:
根據(jù)身心特點,縮短課堂時間。由于幼兒普遍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以幼兒園大班為例,大班階段的幼兒一節(jié)課時間最長為30分鐘,而小學的40分鐘課程時間安排對初入一年級的幼兒而言是一項較大的挑戰(zhàn)。因此,學校幼小銜接教研團隊對新生實行定制化作息時間,即第一周每堂課時間調整為33分鐘,第二周增加至35分鐘,第三周37分鐘,第四周則開始與二至六年級同步作息,為幼兒適應小學課堂提供了充分的緩沖空間。同時,依據(jù)不同學科特點,設置“課前三分鐘”學生上臺展示時間,緩解幼兒身心壓力。
堅持以生為本,推行無縫銜接。一年級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新生的現(xiàn)實狀況,真正變“任務中心”為“學生中心”,推行以學而導。在課堂上,教學方式更加注重趣味性,注重活動中的合作學習,探究體驗,以提升幼兒的課堂專注力。此外,根據(jù)年段特點,教師應盡量使用兒童化語言,多傾聽幼兒的想法,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強化幼兒探究性、自主式、體驗式的學習能力,有效推進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
依據(jù)年段特征,搭建趣味平臺。鐵路小學為一年級教學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服務,搭建了寓教于樂的趣味平臺。如向幼兒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繪本、小木棍、魔方等操作材料,舉行低段“讀書分享”“小小魔方轉起來”等趣味活動;根據(jù)一年級新生活潑、好動的身心特點,開設足球、啦啦操、舞蹈、聲樂、美術、籃球等社團課程,尊重幼兒個性特點,通過體質提升活動和藝術熏陶助力幼兒全面發(fā)展,使幼兒體驗自我成長帶來的愉悅感;還可以通過國旗下班級風采展示、鐵小好聲音、好口才、小舞蹈家、小演奏家等載體和平臺,給幼兒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
通過趣味性、挑戰(zhàn)性、合作性的活動或任務,讓幼兒在玩樂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消除課堂焦慮感,最終幫助幼兒逐步適應從游戲活動為主向課堂學習為主的轉變。
4. 把控學情的第一學期
針對新生,學校依據(jù)九龍坡區(qū)以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為導向的教育質量全面監(jiān)測體系,對新生的評價遵循過程性、多元性和發(fā)展性的原則,踐行適應性發(fā)展評價,使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親子評價三種方式交替進行,逐步完善素質評價指標體系。
堅守“雙減”原則,從以知識評價為主到以行為評價為主,不以應試為目的,而是以激發(fā)幼兒學習積極性為宗旨。學期末取消紙筆測試,以問答、誦讀、對話交流等寓教于樂的作業(yè)方式對幼兒進行測試,為初入小學的幼兒減負,把學業(yè)評價和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在知行統(tǒng)一中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實施賞識性評價,依托科研課題(“十三五”市級規(guī)劃課題“借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構建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實踐研究”),培養(yǎng)幼兒自立、自信、自強的心理品質,實施個性化的賞識性評價。設立“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勞動實踐小能手”“文明之星”“閱讀之星”“小小歌唱家”等各類特色標兵。
重視過程性評價,學校積極推行從“重視評價結果”到“重視評價過程”的變革,從以往的普遍結論性評價語言“該生團結同學,樂于助人”轉化為“你逐漸學會了與同學交往、溝通,也懂得了與他人合作”,對幼兒形成積極的導向作用,讓他們在愉悅的氣氛中逐步適應小學的生活,圓滿完成第一學期的學習任務,收獲成功的喜悅。
5. 開發(fā)課程資源,全面開啟“親子閱讀”校本課程
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幼兒適應課堂學習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一年級開學之初,堅持開展分班課程、體驗式課程為主的家長培訓,親切交流關于幼兒習慣養(yǎng)成的方式、方法,特別是幼兒閱讀習慣養(yǎng)成,將“親子閱讀”納入幼小銜接輔助課程中。
(1)培養(yǎng)閱讀習慣。家長與幼兒約定固定的閱讀交流時間,或共讀、或分享。
(2)轉變獎勵方式。學?;蚣议L將平時對幼兒的物質獎勵換成書籍,通過以書為禮物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對書籍和閱讀的情感。
(3)強化家校共育。依托學校家校共育的課題研究成果,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家校雙方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
(4)創(chuàng)設展示舞臺。學校定期開展讀書月“美行朗讀者”系列活動,充分讓幼兒在閱讀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培養(yǎng)良好的表達習慣。
(三)聯(lián)動共研,特色共創(chuàng),強基提質量
在由幼、小共同參與,雙向奔赴的科學銜接探索中,課程的調整、教研的落地以及進一步的特色共創(chuàng)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切實幫助幼兒從幼兒園向小學生活平穩(wěn)過渡。
因此,2021年4月起,鐵路小學、鐵路幼兒園、鐵小幼兒園多次開展聯(lián)合教研,建立了關于幼小銜接工作的組織機構,完善了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課程共建、特色共創(chuàng)的協(xié)同合作機制,共商幼小銜接策略,開展幼小銜接活動,強化幼小全面銜接。
第一階段:觀摩互動,增進了解。鐵路小學“幼小銜接研究團隊”走進試點結對的幼兒園,感知幼兒園辦園特點,了解鐵路幼兒園辦園理念、培養(yǎng)目標、特色課程等,直觀感受幼兒學習生活的環(huán)境是具體形象的、貼近生活的、富有操作性和探究性的。與此同時,幼兒園的大班幼兒也在幼兒園教師的帶領下到小學觀摩體驗一年級學生的課堂學習,力求在教學方式上尋求銜接點,共商新思路。
第二階段:設立專用功能室,創(chuàng)編指導手冊。學校為適齡兒童分別設立了幼兒園入學準備室、小學入學適應室,制訂了雙向銜接指導手冊,如鐵路小學“美行少年13個行為準則”,鐵路幼兒園《入學準備“五能百會”指導手冊》。同時,“五能百會”融入《五能寶貝成長記錄手冊(小、中、大)》,形成涵蓋幼兒階段系統(tǒng)的入學評估報告,為鐵路小學的一年級教師更快速了解幼兒提供了重要參考。
第三階段:建立幼小銜接聯(lián)合教研機制。學校與幼兒園持續(xù)深化聯(lián)合教研,聚焦幼小銜接特色,共創(chuàng)育人機制。
1. 學校以學期為單位,安排校長、中干、教師代表走進對口幼兒園,向幼兒園家長現(xiàn)場答疑解惑,結合幼兒園教學,對幼兒進入小學的身心、生活、學習準備等備受關注的諸多問題進行悉心講解。
2. 開展“名校+名園”“幼小協(xié)同 雙向銜接”助力預備小學生等研訓活動,探索“雙師融合”型課堂,促進幼小不同話語的互尊與互融、交流與學習、協(xié)商與協(xié)作。
3. 著力聚焦身心準備、生活準備、學習準備、社會準備四大關鍵能力,立足幼兒成長,系統(tǒng)構建“幼小銜接特色共創(chuàng)育人共同體”。聚焦兩所學校的歷史淵源與特殊地理位置,打造足球、美育教學特色。從鐵路幼兒園的“小火車”課程到鐵路小學的“自生動力,向美而行”的“美行”課程,幼小雙方旨在共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拿佬猩倌?。通過不同形式的聯(lián)合教研方式深入探討分階段培養(yǎng)“三有”美行少年的方法和路徑。以足球特色課程為例,鐵路小學、鐵路幼兒園作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特色幼兒園)”,持續(xù)開展加強特色足球打造,共同致力于培養(yǎng)幼兒個性發(fā)展,為幼兒的適應與過渡提供鋪墊;此外,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兩所學校聚焦“美術半島”定位,以四川美術學院為核心,聚力發(fā)展美術特色,積極探索含有美術特色的新內容。利用“涂鴉藝術街區(qū)”“長江燈塔”“交通茶館”等半島資源,鐵路幼兒園開展了“小愛涂鴉”“小美泥塑”等系列美育活動,創(chuàng)設了“小火車特色大門”“小軍哥書屋”以及“小愛貓舍”等網(wǎng)紅打卡點;鐵路小學還充分挖掘學校及區(qū)域特色,與成都市新都區(qū)錦門小學聯(lián)合舉辦了成渝雙城少兒藝術作品展——“童畫·新九龍”,舉行4.22世界地球日描繪心中“綠色家園”活動,并攜手鐵路中學、西彭一中、西彭三中共同繪編了中小學語文教材《紅色故事繪本》。
三、結語
截至目前,通過將“三大行動”落實到位,新一年級幼兒早已實現(xiàn)幼小平穩(wěn)過渡,課堂專注和適應力表現(xiàn)良好,閱讀習慣有所養(yǎng)成,美術、足球等興趣課程也得到了幼兒們的廣泛歡迎。當然,幼小銜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探索的問題還有很多,幼兒園、小學和教師都應積極聚力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支持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自發(fā)地展現(xiàn)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力,共同推動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EB/OL]. (2021-03-21)[2023-08-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
[2] 李云竹,楊婭. 解鎖幼小銜接多重密碼[J]. 教育家,2022(25):51.
[3] 趙夢冉. 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以桂林市Z小學為例[J]. 教育觀察,2022,11(18):28-31.
[4] 張建銀. 以兒童為中心的幼小銜接: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期的實踐策略探索[J]. 中小學校長,2021(12):58-59.
[5] 牛潤婷. 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 固原:寧夏師范學院,2022.
[6] 陳光元. 幼小銜接背景下小學適應教育探索[J]. 四川教育,2022(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