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元世祖忽必烈年間,曾任集賢大學(xué)士兼國子監(jiān)祭酒的許衡,于盛夏某日攜友趕路,時值烈日當(dāng)頭,諸友都去道旁摘梨吃,唯他端坐樹下。有人不解,許衡卻說,非我所有,不可妄取。路人說,世道離亂,人皆逃難,梨樹無主。許衡正色道:“梨無主,而我心有主。”古代為官者這種“心有主”的操守與定力,值得今天的黨員干部借鑒。
“心有主”的定力至關(guān)重要,難怪許衡以后為官數(shù)十載,從不妄取薪俸之外的一錢一物,成為有名的廉吏。誘惑常有,定力難得。一個人有了“心有主”的抗腐定力,才能保持廉潔操守,彰顯清風(fēng)正氣。
“心有主”是魂,魂固方能志堅。自強必先強心,防腐必先鑄魂。路旁之梨,許衡不取,謂“我心有主”。雖然心中有魂,卻不會自然保質(zhì)保鮮,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塵褪色,久不滋養(yǎng)就會干涸枯萎?,F(xiàn)實中,不少領(lǐng)導(dǎo)干部之所以陷入“圍獵”的陷阱,就在于缺乏“心有主”的定力。很多案例表明,黨員干部如果胸?zé)o信念、腳沒根基、定力缺失,手中權(quán)力就極易成為謀取私利的工具。黨員干部“心中有魂”,映照的是初心使命,彰顯的是本色底色。只有從思想上固本培元,自覺淬煉黨性覺悟,增強抗腐定力,才能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不斷勝寸心、煉定力,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自覺做到名利面前不伸手、誘惑面前不動心。
“心有主”是膽,膽壯方能眼亮。據(jù)《舊五代史·晉書》記載,高漢筠在襄州任職時,有位惡吏私贈白金五百兩。高漢筠說,你不是多剝削農(nóng)民,就是多榨取了商販,“吾有正俸,此何用焉!”遂將白金悉數(shù)上繳,并告誡該吏不可再為。高漢筠一身正氣,渾身是膽,既能“識得破”,更能“忍得過”。
人無剛骨,安身不牢?!靶挠兄鳌笔菫檎邞?yīng)恪守的本分與底線,古今同理。這種正氣,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氣,是自身清、自身正、自身硬的凜然之氣,是為大公、守大義、求大我的純潔之氣。涵養(yǎng)“心有主”的浩然之氣,就要不存非分之想,破除私心雜念。若能如此,不論現(xiàn)實如何紛繁復(fù)雜,不論世事如何變化莫測,就都能意念如鐵、百毒不侵,撥得開、立得定。
“心有主”是源,“源?!狈侥堋傲鬟h”。一個“心有主”的人,既不會盲從于世俗而茍活,也不會屈從于誘惑而墮落。許衡不摘梨,關(guān)鍵在于從我做起,守住自己的心。如若心態(tài)擺不正,任憑“心中賊”為禍作亂,輕則損及身心健康,重則背離初心貪腐敗身。
誘惑面前看定力,身無定力難自律。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zhàn)勝的敵人也是自己。社會禮俗、規(guī)章制度、監(jiān)督約束,可以限制約束一個人的外在行為,但是其內(nèi)心真正的意念,只有自己知道,在面對自己心中的念頭時可以說掩無可掩、逃無可逃。
廉,重在自覺,貴在持久,難在徹底。實踐證明,只要將“勤廉者平安一世,貪婪者自毀一生”的警訓(xùn)牢記于心,將“理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的操守付諸行動,將“廉潔乃為政之魂,勤政乃公仆之本”的品格堅守到底,就能防大病于未萌,治大患于始發(fā),在無人監(jiān)督時練就自控力,在遵紀(jì)守法中增強執(zhí)行力,在自我凈化中提升免疫力,永葆本色、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