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七年,美國文學批評家H. L. 門肯(H. L. Mencken,1880-1956)在《充當文學破壞力的清教主義》(“Puritanism as a Literary Force”)一文中,將清教主義定義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懼”(haunting fear),因為它一直“擔心某人會在某個地方享受幸?!?。在門肯看來,天然患有“道德潔癖”的清教主義嚴重束縛了美國文學的自由表達和自我發(fā)展,猶如健康肌體上長出的毒瘤,必須加以鏟除—這一觀點和同時代另一位文學評論家布魯克斯(Van Wyck Brooks)的主張遙相呼應:后者在《清教徒之酒》(The Wine of the Puritans,1908)中將清教主義視為美國的“文化短板”(cultural shortcomings),并斷言唯有根治這一痼疾,方能抵達“美國的成年”(America’s Coming-of-Age)。
日后門肯和布魯克斯在評價馬克·吐溫的問題上發(fā)生爭執(zhí):布魯克斯批評馬克·吐溫后期向加爾文主義屈服,壓抑了他的藝術(shù)天才;門肯則堅持馬克·吐溫是反抗美國清教文學的樣板,認為在美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三大家(馬克·吐溫、亨利·詹姆斯和豪威爾斯)中,馬克·吐溫革除清教積弊的態(tài)度最為堅決,成效最為卓著,對于美國文學的自立與成熟“貢獻良多”,堪稱美國“民族文學之父”。在此后的文學史中,馬克·吐溫一躍而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可見門肯之慧眼和判斷。一九五○年,著名文論家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宣稱,門肯“毫無疑問,是自坡(Poe)以來我們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傳記作家喬希(S. T. Joshi)在《門肯論美國文學》(H. L. Mencken on American Literature)中,褒贊門肯“在建立美國文學經(jīng)典方面厥功至偉”,洵非溢美之詞。
門肯十歲時偶然讀到《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從中發(fā)現(xiàn)了迥異于歐洲文化傳統(tǒng)的“粗獷的個人主義”。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驚人的事件”,正如他后來在《自傳》中所說:“馬克·吐溫多么偉大!他高高在上,與世隔絕,就像復活的拉伯雷(Rabelais),觀察著人類的喜劇,嘲笑著人類永恒的欺騙!他對于宗教、政治、藝術(shù)、文學、愛國主義、美德等方面的虛假事物有著多么敏銳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馬克·吐溫“嘲笑他們,但并不經(jīng)常帶有惡意”—這也是門肯終生奉為圭臬的批評家的準則。
門肯對馬克·吐溫作品中“鄉(xiāng)土的市儈氣”不無微詞,卻又稱贊他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拋棄了他一貫沉溺于其中的“狹隘的鄉(xiāng)土主義”。照門肯的看法,馬克·吐溫的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超越美國國界的豐富想象力”恰是他最偉大的地方。此外,作為《美國語言》(The American Language,1919)的作者、語言學家的門肯對馬克·吐溫式的美國方言大為激賞。與此同時,他更“識別”出馬克·吐溫作品中蘊含的傳承自歐洲文化的“書卷氣”:馬克·吐溫以自己的天才“在豐沃的想象世界自由馳騁,他超然物外,游刃有余地醉心于用喜劇揭示人性的弱點,并對其加以鞭辟入里的尖刻諷刺。所有這些,讓人不免聯(lián)想起那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藝術(shù)家”—事實上,門肯不僅將馬克·吐溫視為憤世嫉俗的拉伯雷(《巨人傳》作者),而且將他比作嬉笑怒罵的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作者),甚至視之為這兩位諷刺作家的合體。馬克·吐溫反對繁文縟節(jié),針砭宗教偽善,憎惡道德主義—這一切都很符合門肯的文學旨趣,也是門肯對馬克·吐溫始終贊譽有加的主要原因。
身為《美國信使》(American Mercury)等報刊的文學編輯,門肯以“審稿迅速”(并反饋審稿意見)著稱—他破天荒地允許作者“一稿多投”,由是扶植了包括辛克萊·劉易斯、舍伍德·安德森、尤金·奧尼爾、威拉·凱瑟和菲茨杰拉德在內(nèi)的一眾青年作家,其中最為耀眼的是德萊塞。正如早年發(fā)現(xiàn)馬克·吐溫一樣,門肯為德萊塞深刻而準確描摹美國社會現(xiàn)實的天才所折服,并為之吶喊歡呼。從一九一一年的《珍妮姑娘》(Jennie Gerhardt)開始,門肯與德萊塞書信往還不斷,數(shù)量驚人;門肯讀過德萊塞眾多手稿和校樣,并為德萊塞幾乎每一部作品撰寫評論。門肯在自己主編的《時尚人士》(Smart Set)上發(fā)表德萊塞的作品,以此抗議文壇對這位離經(jīng)叛道作家的打壓。盡管德萊塞被稱為“文筆拙劣的大作家”(索爾·貝婁語),但門肯卻堅信,德萊塞“那丑陋的笨拙和粗獷恰是他令人驚喜的思想穩(wěn)定性的一部分,他對巨大的文字工程駕輕就熟,對人物性格有著超凡的感受”。此外,門肯還意識到,無論《美國的悲劇》有多少缺陷和不足,“作為一部人類巨著”,它依然“充滿了探索和莊重的尊嚴,有時甚至能夠達到真正的悲劇的高度”。
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聲望卓著的門肯為初登文壇的德萊塞鋪平了道路,并在德萊塞作為小說家的成長過程中一次又一次鼎力相助。當然,這不僅是門肯為德萊塞個人所作的努力—門肯認為,所有的美國評論家都應該為小說家做出同樣的努力,因為這是評論家的職責所系。在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寫給《大西洋月刊》編輯埃勒里·塞奇威克(Ellery Sedgwick)的信中,門肯坦言:“德萊塞把關(guān)于《巨人》的所有短評都寄給我了,大概總共有一百篇。其中沒有哪一篇對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作出一點系統(tǒng)性的論述,也沒有哪一篇提供了任何建設(shè)性的評論。他讀了那些評論之后,感到越發(fā)糊涂。在我看來,一個這樣誠實而有天賦的藝術(shù)家應該有權(quán)利從他的祖國得到更好的回報?!遍T肯巨筆如椽—傳記作家蒂喬特(Terry Teachout)聲稱普通讀者閱讀門肯書評時常體會到“一種秘密放縱”(a secret indulgence)的快感,而當時的新銳作家聽說門肯要評論他們的新著時則感到“驚恐萬狀”—對于建立和鞏固德萊塞的文學聲望至關(guān)重要。
門肯對德萊塞的“英雄主義”氣概也極為推崇,后者盡管飽受道德審查官指摘(《嘉莉妹妹》因“有傷風化”被查封,小說家沉寂將近十年;自傳體小說《“天才”》被發(fā)現(xiàn)“淫穢段落75處,褻瀆神明17處”,結(jié)果遭封禁長達五年),但仍堅守藝術(shù)理想,不做任何妥協(xié)。門肯于一九二一年寫道,像德萊塞這樣的藝術(shù)家,“永遠不會成為時代的衛(wèi)道士,他會始終反叛自己所處的時代……他最好的作品永遠是在他積極反叛周圍的文化氛圍之時創(chuàng)作的,并有意識地與那些安然享受這種文化的人勢不兩立”。無獨有偶,一九三○年,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在致辭中也坦承:“沒有他(德萊塞)披荊斬棘地開拓的功績,我懷疑我們中間有哪一位—除非他心甘情愿去坐牢—敢于自由地表現(xiàn)人生、表現(xiàn)生活的美以及人的恐懼?!遍T肯平生最不能容忍包括清教主義在內(nèi)的一切正統(tǒng)思想,并始終堅持要敢于冒犯絕大多數(shù)人,他在《批評附識》(“Footnote on Criticism”,1922)一文中斷言,“只有在激烈斗爭的氛圍中”成長起來,“文學才能繁榮”。
作為嚴肅的文學批評家,門肯盡管視德萊塞為馬克·吐溫的“文學繼承人”,但也從不諱言他對德萊塞連篇累牘的廢話和漫不經(jīng)心的文風之反感,并宣稱后者“對抽象事物永不滿足的胃口”—尤其是“對政治的神學般的熱情”—“扼殺了他的藝術(shù)”。門肯高度贊揚《嘉莉妹妹》的藝術(shù)成就,但對“欲望三部曲” (Trilogy of Desire)—《金融家》《巨人》和《“天才”》持保留意見。他認為其中多“堂吉訶德式的”(quixotically)哲學思辨和無動于衷的細節(jié)堆砌(如同左拉一般令人生厭),但大部分人物形象卻“像費城做餡餅的女人一樣邋遢”。在門肯眼里,德萊塞“幼稚的哲學思考”(puerile philosophizing)和對“崇高正義事業(yè)”的追求,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他的一生就像一頭四處尋覓的松露豬(truffle-hunting pig);到后來再也沒有寫過任何可讀的文字?!币痪哦?,二人分道揚鑣。
門肯力挺德萊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后者遭遇了評論界清教主義的無端攻擊(門肯稱之為“天真道德主義”[naive moralism]):這些人義正詞嚴地指出,嘉莉妹妹這樣先失身(一名推銷員)后私奔(同酒店經(jīng)理)的壞女人,理應受到懲罰—或流落風塵或身陷囹圄,然而在德萊塞筆下,她搖身一變,反倒成為受人追捧的名伶(并將落魄的酒店經(jīng)理一腳踹開),這“大大超越了普通美國小說的道德界限”(德萊塞也因?qū)卫蛎妹玫耐槭斋@一枚綽號“嘉莉哥哥”)。在此類文學的道德倫理批評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殺傷力的評論來自哈佛大學法語文學教授歐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
作為“新人文主義”運動領(lǐng)袖,白璧德倡導閱讀古代經(jīng)典,重拾人類黃金時代的美好回憶,以此滌蕩現(xiàn)代人麻木衰朽的心靈。在《文學與美國的大學》(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1908)一書中,白璧德指出:“有些古代作家和現(xiàn)代少數(shù)幾個最偉大的作家可以被看成是文學界的恒星。我們完全可以以他們?yōu)樽鴺藖泶_定自己的方向……它們脫離了一切狹隘的地方主義,值得被看成普遍和典型的東西?!闭菑倪@一厚古薄今的立場出發(fā),白璧德將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派文學貶斥為頹廢文學:約翰·多斯·帕索斯的名作《曼哈頓中轉(zhuǎn)站》作為“腐蝕現(xiàn)代美國社會的墮落藝術(shù)和道德敗壞的典型”,被他譏諷為“文學的夢魘”;德萊塞的《美國的悲劇》在他眼中是“真正讓人痛苦的作品”,而人們之所以身陷痛苦乃是由于他們“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方向”,其言下之意暗示德萊塞本人的創(chuàng)作思想大可疑問。由是,白璧德以“污水池的迸裂”作譬喻,警示美國作家必須恪守“古典人文主義的自律”。
白璧德以學院派文化名人的身份在報刊著文,對美國文學中粗俗(vulgarity)和自我放縱(self-indulgence)的傾向發(fā)起征討,并隱然將矛頭指向門肯。在一篇關(guān)于辛克萊·劉易斯作品的評論中,白璧德以霍桑小說的“原罪”觀作參照,總結(jié)劉易斯小說的寓意是告誡美國人不可“背離他們祖先的道德現(xiàn)實主義(moral realism)”—美國人道德水準日益下降,鼓勵并“縱容”小說家向傳統(tǒng)道德習俗發(fā)起挑戰(zhàn)的評論家(如門肯)顯然難辭其咎。在白璧德看來,由于缺乏古典人文精神和道德關(guān)懷,門肯的寫作目的并不在于引導而在于“泄憤”。正如白璧德在文中所言:“門肯先生寫作的效果是產(chǎn)生傲慢而非謙卑……(他)把自己想象成高高在上的神祇,對無邊無際蔓延的‘愚民階級’鄙夷不屑。”作為法國文學研究專家,白璧德聯(lián)想到了同樣憎惡資產(chǎn)階級的福樓拜—“他在收集資產(chǎn)階級愚蠢行為方面表現(xiàn)出的勤奮,堪比門肯先生……可惜如今這一場反對資產(chǎn)階級的喧鬧戰(zhàn)爭已經(jīng)到了收益遞減的地步”—并預言門肯這一派的批評不久將“宣告破產(chǎn)”。最后,白璧德以福樓拜名言(“通過責罵白癡,一個人就有可能自己變成白癡”)為他的雄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樣的戰(zhàn)書顯然是門肯無法容忍的挑釁,何況劉易斯和早年的德萊塞一樣也是他的心頭至愛,豈能任憑他人強制闡釋、隨意曲解?《大街》甫一問世,門肯便發(fā)表重磅書評,宣稱劉易斯對小鎮(zhèn)生活的辛辣諷刺“鞭辟入里,厚重深沉,比伊迪絲·華頓的十幾本書更重要”,而與當時占據(jù)主流地位的豪威爾斯式粉飾太平、溫文爾雅的“鄉(xiāng)鎮(zhèn)神話”相比,也更為真實可信。一年半后,《巴比特》出版,門肯贊譽它的質(zhì)量“勝過《大街》兩倍”,驚呼它繪制了一幅比他本人想象的“美洲愚民更為兇猛的肖像”—“我相信,我了解巴比特這一類型。二十年來,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它的特殊性。而劉易斯以絕對的忠誠度描繪了它?!备鶕?jù)傳記作家的說法,正是出自門肯之手(single-handedly)的這一系列評論將劉易斯置于“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版圖之上”。
一九一九年,門肯推出《偏見集》首卷(其后數(shù)年間陸續(xù)推出6卷),猛烈攻擊包括白璧德在內(nèi)的文壇“雅士派”(genteel tradition),不僅尖銳地指出美國知識分子(博士、教授、院士)的軟弱性(“渴望精神安逸,怯于熟慮深思”),更指明這一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清教主義—其虛偽的道德觀、陳腐的文學理念、狹隘的地方主義等合謀阻礙并遏制了美國文學的“原創(chuàng)性”。
日后文學史家將這一場爭論戲稱為“書籍之戰(zhàn)”(Battle of Books)—以門肯為崇今派,以白璧德為崇古派。白璧德論斷“整個現(xiàn)代實驗文學,不僅在藝術(shù)和文學中,而且在生活中,都因為沒有創(chuàng)造新的標準而瀕臨崩潰”,并譏諷門肯的文學評論近乎“智性的雜耍(intellectual vaudeville),而非嚴肅的批評”。作為回應,門肯在《偏見集》第二卷起首以《國民文學》(“The National Letters”,1920)為題發(fā)表十余篇檄文,猛烈抨擊“雅士派”的清教遺風。在《新英格蘭的灰燼》(“The Ashes of New England”)一文中,門肯認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上述崇古派一直在影響和操縱著美國的文學、文化和社會習俗,并以清教領(lǐng)袖的身份審查文學—而他們審查的結(jié)論是,現(xiàn)代文學“與我們距離太近,因而不美”,遠遜于希臘羅馬經(jīng)典。由此,門肯將白璧德、莫爾等人稱為“嚴肅的文學驗尸官”—在他們眼里,“唯有死亡才能為藝術(shù)家所犯下的大奸大惡贖罪”。
似乎意猶未盡,門肯又在《孤獨的藝術(shù)家》(“The Lonesome Artist”)一文中將白璧德等人與臭名昭著的康斯托克(Anthony Comstock) 相提并論—后者強烈反對“有傷風化”的文藝作品,主導了美國歷史上喧囂一時的“禁郵(淫穢書刊)”運動。據(jù)統(tǒng)計,該運動以“美國反墮落協(xié)會”之名,壓制言論和思想自由,累計焚書逾十五噸。門肯將康斯托克貶稱為“美國的道德總監(jiān)”(leader of America’s moral eunuchs),認為他和白璧德等人一樣,是美國歷史上“充當文學破壞力的清教主義”之化身—他們揮舞道德大棒,扼殺了文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參見魯迅《摩羅詩力說》),對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知識界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惡劣影響。
門肯對清教主義的文學審查官深惡痛絕,認為他們不僅毀了文學創(chuàng)作,也毀了文學批評。什么是真正的文學批評?在《對批評的批評之批評》(“Criticism of Criticism of Criticism”)一文中,門肯提出批評家應該充當文學藝術(shù)家和觀眾(以及讀者)之間的“催化劑”—如果觀眾對一件藝術(shù)作品能夠產(chǎn)生“自發(fā)的敏感”,也就“沒有必要進行批評”,然而事實是,觀眾通常無法洞見藝術(shù)的真諦,因此,批評家的職責是“讓藝術(shù)作品為觀眾而活。他也讓觀眾為藝術(shù)作品而活。這一過程帶來理解、欣賞和智慧的享受—而這正是藝術(shù)家試圖創(chuàng)造的效果”。清教主義批評家談“性”色變,并不代表他們道德純潔,更不表示他們?nèi)烁窀呱校∏∠喾?,這反證了他們的“孱弱”和虛偽。在門肯看來,與豪威爾斯式“微笑的”現(xiàn)實主義相比,率“性”直言的作家如薇拉·凱瑟、菲茲杰拉德、海明威才代表了美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發(fā)展的方向:他們的著作“真正是美國民族主義情緒上升的證明—或許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的第一道曙光”。
從這個意義上說,門肯“向清教主義開戰(zhàn)”的文學批評為二十世紀初保守而倦慵的美國文壇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它們開啟了文學藝術(shù)家代言美國(以及世界)各地中下層民眾生活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亨利·詹姆斯和伊迪絲·華頓筆下珠光寶氣的“紐約-波士頓”上流豪門生活;普通民眾可以用濃烈的美國方言表達對性、金錢和地位的正常欲望,而不必含糊其詞假裝清高。換言之,也正是因為門肯在輿論方面扮演“清道夫”角色—他在一九二二年與摩爾論戰(zhàn)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的文學理論,就像我的政治理念一樣,主要基于一個主要思想,即自由思想……清除地上腐爛的垃圾,驅(qū)趕陰魂不散的老妖,幫助藝術(shù)家獲得自由,是我的職責所系”—使得清教主義對美國文學的負面影響相對減少,現(xiàn)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文學得以長足進步。德萊塞、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作家的創(chuàng)作擺脫了外在的束縛和羈絆,更容易表現(xiàn)美國的地方特色和精神風貌,這也為美國文學向現(xiàn)代主義過渡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正如傳記作家蒂喬特在《懷疑論者:門肯傳記》(The Skeptic: A life of H. L. Menken,2002)一書結(jié)論中所言,門肯的文學批評是“美國脾性(temper)無與倫比的精確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