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邂逅小蝸牛
今年的雨水特別多,給我們的“小水洼”活動提供了足夠的資源。一場大雨過后,孩子們早就想出去“撒歡兒”了。
我和孩子們一起來到感統(tǒng)區(qū)附近,一大片水洼立即吸引了我們。蹲下身,水里便出現(xiàn)了一片不一樣的風景。
孩子們紛紛描述著自己在水中看到的各種倒影,一時間對影子情有獨鐘,他們蹲下身仔細觀察著、詳細描述著……
而在不遠處,幾個孩子正圍攏在一起談?wù)撝裁础?/p>
“它怎么不動?。俊?/p>
“是不是被淹死了?”
“它太小了,離開媽媽就會死?!?/p>
“我們?nèi)グ阉鼖寢屨襾戆桑 ?/p>
孩子們都去找蝸牛媽媽了,只有晴晴和欣妍一直守在小蝸牛身邊。不一會兒,一航把小蝸牛的“爸爸”“媽媽”帶了回來。
晴晴:“它的爸爸媽媽怎么也不動了?。渴遣皇且菜懒??”
一航:“剛才它們的觸角還動了呢,我摸了,軟軟的。”
欣妍:“動了動了!我也摸摸!”
蝸牛又縮回了殼里。
晴晴皺著眉頭說:“別動,它害怕了,一害怕就死(不動)了?!?/p>
一航:“可是蝸牛在水里會被淹死的,我們應該把它們送回家?!?/p>
晴晴:“它們才不會被淹死呢!蝸牛最喜歡水了?!?/p>
欣妍:“下雨天會有很多蝸牛出來,它們喜歡水?!?/p>
孩子們爭執(zhí)不休。
教師:“看來大家都不確定蝸牛會不會被水淹死,接下來我們可以去調(diào)查一下。”
晴晴:“我們上網(wǎng)查一下就知道了。”
教師:“今天是周五,大家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和爸爸媽媽一起查一查蝸牛都有哪些本領(lǐng)?!?/p>
孩子們紛紛表示贊同。
教師:“那我們先送蝸?;丶野桑 ?/p>
隨后,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蝸牛放進了草叢里。
因為小班幼兒接受任務(wù)之后容易遺忘,因此教師在家長群里發(fā)布了親子調(diào)查活動,要求孩子們周一早上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帶來和大家分享。
故事二:蝸牛吃什么
周一早上,孩子們一到活動室,就三五成群地湊在一起分享著自己搜集到的成果。
恒遠和奧翔分別帶來了一個小罐子,里面是他們在路邊撿到的小蝸牛,這成功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大家圍成一圈趴在桌子上仔細觀察著小罐子里發(fā)生的事情。
永澤:“蝸牛走路的時候會留下很多黏液?!?/p>
思宇:“黏液很滑?!?/p>
永澤:“對,有了黏液,蝸牛走路的時候就不會磨得肚子痛了。”
辰辰:“你知道蝸牛殼為什么這么硬嗎?”
“那是它的家,蝸牛的家都是很結(jié)實的。”靜萱堅定地回答道。
“蝸牛像膽小鬼,你看,一碰到它它就會馬上縮進殼里。”辰辰邊觸摸蝸牛的觸角邊說。
凱駿:“小烏龜也會縮進殼里,小烏龜?shù)臍ひ埠苡??!?/p>
“小蝸牛在吃樹葉呢!”
“那是它的食物?!?/p>
辰辰:“我看過繪本《世界上最大的房子》,繪本里面說蝸牛最喜歡吃卷心菜了。”
永澤拿出和媽媽查到的資料,說:“蝸牛愛吃黃瓜、樹葉、青菜……”
思宇:“它還吃什么?”
永澤有點為難,說不出來了。
老師接過永澤手里的資料說:“永澤這份資料里面提到,蝸牛喜歡吃各種各樣的蔬菜。”
永澤:“黃瓜、蘑菇?!?/p>
辰辰:“卷心菜、芹菜?!?/p>
老師:“蝸牛除了喜歡吃蔬菜,還喜歡吃瓜果皮呢!”
思宇:“西瓜皮嗎?”
奧翔:“還有蘋果和梨的皮?!?/p>
……
故事三:蝸牛會被淹死嗎?
關(guān)于“蝸牛吃什么”的問題孩子們討論了很久,對于上周活動中“蝸牛會不會被淹死”的疑問卻忘之腦后,于是教師決定提醒一下孩子們——在裝蝸牛的小罐子里分別加了一厘米左右深和三厘米左右深的水。
恒遠:“老師,蝸牛會被淹死的!”
永澤:“蝸牛喜歡水,它不會被淹死的。”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蝸牛會不會去水里?!崩蠋熀秃⒆觽兌季o緊地盯著蝸牛的一舉一動,不一會兒就有了新發(fā)現(xiàn)。
辰辰:“快看,蝸牛媽媽去水里了?!敝灰娔侵淮笪伵E赖搅藴\水區(qū)里。
凱駿:“這只蝸牛也爬到了水里。”另一只大蝸牛則爬進了深一些的水里。接著淺水里又爬進了兩大一小三只蝸牛,深水里的蝸牛則爬了出來。
一段時間過后,教師引導孩子們總結(jié):蝸??梢栽跍\水洼里生活,但不喜歡在深水里生活,因為在深水里蝸牛無法呼吸,會被淹死。
在區(qū)域活動中,孩子們利用報紙和畫紙,撕的撕、貼的貼、畫的畫,做出了屬于自己的“小水洼”。
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
遇到小蝸牛一家后,幼兒們用自己小小的愛守護著小蝸牛一家,這也是幼兒尊重生命的體現(xiàn)。在“是否把小蝸牛送回家”這個問題上,因為沒有已有經(jīng)驗的支持,幼兒們各執(zhí)一詞,僅憑著自己的想象爭論不休。如果教師此時肯定幼兒的某種想法,或者直接告訴幼兒蝸牛的生活習性,那么便會阻斷幼兒接下來的探索活動,于是,我們利用家長資源,鼓勵家長帶領(lǐng)幼兒去查閱資料了解相關(guān)內(nèi)容,并將資料帶來幼兒園共同分享。家長們非常支持幼兒的活動,在制作調(diào)查記錄時也非常用心,圖文并茂的打印資料、畫報簡介等各種形式的材料給幼兒們的交流討論提供了有效支持——既調(diào)動了幼兒的參與興趣,又促使活動有效開展。
興趣是幼兒進行美術(shù)創(chuàng)作的基石和源泉,是幼兒產(chǎn)生求知欲的主要動力,也是幼兒積極學習與探索的老師。繪畫則是小班幼兒表達所見所聞的一種重要形式,當幼兒能把自己所知所想的事物用圖畫的形式表征出來時,說明幼兒對該事物已經(jīng)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所以繪畫成為了小班幼兒的重要活動。該年齡段的幼兒極易被同化,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幼兒們積極幫一航想辦法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對“畫小水洼”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便一一投入到創(chuàng)作當中。
活動中,一航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引來了其他幼兒的關(guān)注——“告狀”聲此起彼伏。告狀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是幼兒規(guī)則意識的形成,它標志著幼兒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正在逐漸形成和發(fā)展。部分小班幼兒告狀的原因并非是自己的行為受到了同伴的攻擊或打擾,而是他們認為其他幼兒表現(xiàn)出了不合理的行為,因此采取告狀的方式來維護規(guī)則。從小班下學期開始,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開始萌芽,部分幼兒會依據(jù)教師提出的要求來判別其他幼兒的行為是否合理。小班幼兒采取告狀的方式來維護規(guī)則,也標志著他們的規(guī)則意識開始萌芽。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和明確自己的問題,幫助幼兒聚焦問題的關(guān)鍵點,“蝸牛吃什么?”“蝸牛會被淹死嗎?”一個個問題相繼提出,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與探索找到問題的答案,提高了其主動學習的意愿。正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所講,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即給幼兒創(chuàng)設(shè)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zhì),即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yǎng)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學習品質(zhì)。
通過一系列“認識小水洼”“和小水洼做朋友”“觀察小水洼”等活動,幼兒們對小水洼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一航事件”引發(fā)了幼兒們的關(guān)注,教師則引導幼兒積極想出解決方法。進入美工區(qū)后幼兒們主動要求畫水洼。在作畫過程中,教師作為觀察者和引導者鼓勵幼兒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充分體現(xiàn)了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