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畫是由兒童自主創(chuàng)作的繪畫,兒童的思維更加具體、形象,兒童畫可以有效表達其內心想法,教師結合兒童自主繪畫的表征內容及心理學理論,鼓勵兒童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認識通過繪畫表達出來。通過解析繪畫表征探究兒童內心活動變化以及情感變化,與兒童進行平等和諧的溝通與交流,嘗試為留守兒童營造健康、積極、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增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給予其更多關心和關愛,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表征在兒童教育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對兒童心理狀態(tài)、發(fā)展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兒童認知能力、感知能力不斷提升過程中,通過表征活動推動成長,在繪畫表征的解析過程中,了解兒童思維模式與情感認知,進一步關注兒童內心變化,讓兒童在繪畫中釋放情感、完善人格。教師通過表征解析深入分析兒童畫內容,把握兒童成長狀態(tài)與心理活動,提高對兒童的認知,并理解兒童,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教師通過繪畫表征為留守兒童構建良好發(fā)泄渠道,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并為其提供更多支持。
關注留守兒童一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在兒童自主繪畫表征的解析過程中通過對繪畫內容特征進行觀察與分析,準確把握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及情緒發(fā)展,并提出可以引發(fā)、支持留守兒童成長的方式、方法及其運用的程序,以促進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繪畫表征很難用語言進行概述,結合兒童成長狀況來看,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兒童心理活動越發(fā)復雜,在心理活動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兒童對于外界的理解與思考都在發(fā)生改變,通過表征解析,探索兒童畫背后隱藏的內涵,從幼兒角度了解繪畫內容,借助兒童繪畫創(chuàng)作手法將其內心活動以及對外界的認知展示出來。
對于繪畫表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兒童思考方式與外部世界的認知情況,以兒童自身發(fā)展狀況為基礎,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繪畫內容。在兒童小班階段,兒童繪畫基礎較弱,繪畫手法幾乎為零,對于表達方式的認知基本是由簡單線條構成,圓圈、線條的涂鴉組合是這一階段兒童畫的主要特點。在中班階段,兒童的思維和能力不斷增長,在繪畫中也有更多自主思想表現(xiàn)出來,在繪畫中開始出現(xiàn)具體事物、人物以及環(huán)境等,通過具象化內容表達內心情緒。到了大班階段,兒童繪畫能力有了更多提升,并且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能力情感表達以及心理活動都在不斷增加,對外界的感受更多豐富,在繪畫表達中有更情緒體現(xiàn)。教師在繪畫表征研究中通過結合不同階段兒童繪畫思維以及內心情緒特點挖掘繪畫內容的背后內涵,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一)留守兒童自主繪畫表征案例
兒童繪畫中,造型與結構具有較強的獨創(chuàng)性,還有一定的年齡特點。不同年齡的兒童繪畫內容與結構不同,隨著年齡增長,繪畫基礎不斷增加,從簡單線條變?yōu)榧毠?jié)內容,可以將更多認知與情感注入畫面內容,隨著自身經(jīng)驗的不斷提升,繪畫結構更加形象,也有更多清晰的表達內容。留守兒童自主繪畫內容可以表現(xiàn)出個性化差異,通過對繪畫內容的深入解讀可以進一步增加對兒童內心情感世界的解讀。
首先,兒童畫中兒童常常會畫一些龐大的動物,甚至有一些生活中并不會出現(xiàn)的動物,如恐龍。很多小男生喜歡恐龍,在繪畫活動中畫恐龍,這代表孩子對力量對能力的渴望,他們渴望更加強大的力量保護自己,并且希望自己有更大能力可以掌控一切,成為超級英雄擁有巨大力量。
其次,有的孩子在繪畫中將人物畫得很小,身邊所有的一切都畫得很大、很多、很雜亂,這樣的繪畫代表著孩子內心的自卑、恐懼。當兒童畫出現(xiàn)一個人物形象一般是代表自己,把自己畫得很小代表在孩子內心自己十分渺小,缺少應對周遭事物的勇氣,其他事物很多、很大、并且很雜亂、不流暢,一般象征著缺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缺乏社會支持,這是很多留守兒童內心情緒的傳遞。
而非留守兒童的繪畫內容中最常見的作品是全家福,有爸爸、媽媽、自己等,但在很多留守兒童繪畫的時候會畫自己,畫爺爺、奶奶、大樹、房子、家里的小狗,但是畫面中沒有爸爸、媽媽,也代表著父母角色在留守兒童心中的缺失。由于平時是爺爺、奶奶一直在照顧他,而爸爸媽媽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孩子的接觸很少,孩子在畫中不想畫出父母表明他已經(jīng)拒絕接受父母、排斥父母,甚至埋怨父母。
在兒童繪畫表征的解析中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繪畫內容以及對兒童情況的了解,結合一定心理學知識完成對繪畫內容的深度解析。
(二)留守兒童自主繪畫表征與兒童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在兒童繪畫過程中通過畫面內容、結構、色彩等表現(xiàn)自身認知與內心想法,通過繪畫表達心理情緒,兒童在繪畫過程中可以通過線條結構等勾勒出不同內容,基本畫面都很簡單,但各具特色。兒童繪畫作品內容十分豐富,有諸多細節(jié)可供思考,畫面有較強的個性特點,并且與兒童生活聯(lián)系密切,教師可從細節(jié)處出發(fā)嘗試在差異化內容中探索兒童獨特的內心世界,增加對思維的了解。
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外出務工,其內心發(fā)展存在一定心理問題,孤獨、焦慮、自卑等成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阻礙,繪畫表征解析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積極的心理發(fā)展環(huán)境,對其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
自主繪畫可以幫助留守兒童緩解孤獨感。長期與父母分別,留守兒童缺少關心與陪伴,常會感到孤獨無助,繪畫可以為孩子們提供情感宣泄的有效出口,為兒童增加互動溝通平臺,淡化留守兒童內心的孤獨感受。繪畫表征可以讓教師通過兒童畫更好地了解兒童內心的想法,幫助留守兒童學會正確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在長期與父母分離的時間里,學會利用繪畫表達內心情感,將內向封閉的心理逐漸消除,釋放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促進情感的健康發(fā)展。由于長期缺少與父母的溝通交流,留守兒童常會產生自我懷疑,從而缺少自信。自主繪畫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表現(xiàn)機會,讓留守兒童不斷發(fā)現(xiàn)自身優(yōu)點,增強自信心,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有積極作用。
(一)留心觀察,關注兒童繪畫過程
大部分教師在兒童繪畫表征特點觀察過程中,更多以最終作品為主進行觀察與思考,忽略了兒童繪畫的過程。在繪畫表征解析中,兒童繪畫過程有更多內容值得思考,繪畫流程也可以表達孩子內心情感。教師可以增加對兒童繪畫過程的觀察,通過留心繪畫過程了解兒童思維變化,掌握更多繪畫信息,通過繪畫過程加深對繪畫表征特點的了解。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每個孩子的創(chuàng)作速度不同,有些兒童思維較快,繪畫速度也快;有些兒童思考較多,需要對繪畫結構、內容色彩等進行整體布局和全面思考才動筆繪制;有些兒童想象力較為豐富,繪畫內容較多,并且天馬行空,什么東西都有可能出現(xiàn)在其畫面中。有些兒童勇敢大膽,總是會毫不猶豫地畫出自己想畫的內容,而有些兒童則需要慎重思考并且畫了又擦、擦了又畫,反映出孩子內心可能缺少自信,在做事時需要更多衡量與思考時間。
教師留心繪畫過程,可以從繪制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兒童內心的想法。在觀察繪畫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孩子思維變化情況,并且可以在繪畫過程中與兒童進行溝通,詢問兒童所畫內容的意思,讓兒童在繪制過程中講解內心想法與創(chuàng)作意圖,從內容規(guī)劃、顏色選擇、結構布局等方面進行表達并提高繪畫效果。教師對兒童繪畫過程的關注與留意可以增進對繪畫內容的了解。例如,之前班內有個孩子在畫天空的時候想要畫一個五彩天空,一邊興奮地找出五種顏色的畫筆在畫紙上涂抹,但因為缺少對色彩特性的了解,在用一支筆涂色后再用另一種顏色把前一種顏色覆蓋,由此繪畫五彩天空,最后把五種顏色都畫上去后,發(fā)現(xiàn)天空變成了黑棕色,與孩子的設想完全不同。教師如果沒留意他們的繪畫過程,只看結果可能會誤會孩子最近是不是發(fā)生了哪些不開心的事情導致心情壓抑等??梢?,通過對繪畫過程的留心觀察,為教師提供了更多了解孩子的機會,可以更加完整地了解兒童思維走向,讀出更多畫外信息,為解析兒童繪畫表征有更多價值。
(二)關注細節(jié),提升繪畫表征解析
兒童畫背后蘊含著孩子內心的想法,教師通過對留守兒童自主繪畫表征特點進行研究,探究各年齡段留守兒童繪畫內容,在積極解析其繪畫內容表征基礎上,可以對留守兒童有更多理解。兒童畫與成人畫有很大不同,兒童內心十分單純,其繪制內容可以充分展現(xiàn)內心想法,哪怕只是一根簡單的線條,也有可能是內心情緒的表達。教師在兒童繪畫表征特點觀察過程中需要增加對細節(jié)的關注,提高相應內容的思考。以全家福繪制為例,一般情況下孩子將誰的形象畫得更加高大,證明誰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更高,在孩子內心起到重要影響與保護作用,在畫面中孩子的腳朝向誰一邊也代表孩子更加信任誰、和誰更加親近等。教師需要對繪畫細節(jié)進行觀察,詳細了解繪畫內容。另外,繪畫人物時繪畫順序通常也可以代表誰在孩子心中位置更加重要,如果孩子先畫媽媽,說明孩子對媽媽更加依賴。
繪畫細節(jié)有很多方面,教師通過對畫面用色也可以了解孩子內心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想法,在兒童畫中選擇單一色彩可能是兒童對某一色彩的偏愛,但長期選擇一種色彩作畫并且色彩的選擇過于壓抑,則需要教師及時關注孩子的狀態(tài),了解其學習與生活情況,積極溝通,及時解除兒童內心不利情緒。在用色方面,使用暖色的兒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其內心積極健康,而更多使用冷色的兒童,很有可能出現(xiàn)情緒壓抑等問題,教師應積極與兒童溝通,關注其內心想法。總之,教師要需關注繪畫細節(jié),從內容、結構、色彩等表達內容中進一步了解兒童內心情感與思想,提高繪畫表征解析。
(三)用心傾聽,予以兒童表達機會
在繪畫表征解析過程中,教師對于繪畫內容的理解十分重要,兒童對繪畫內容的說明和解釋對教師理解十分關鍵,教師應鼓勵兒童在繪畫中大膽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想法。有些兒童在繪畫過程中喜歡邊畫邊說,教師可以參與到兒童繪畫的講說過程中:你在畫什么?這個東西代表了什么?用什么顏色呢?為什么用這個顏色呢?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兒童進行表達,將他們內心思路想法傳遞出來。教師應當認真傾聽,抓住信息內容對繪畫表征進行進一步解析。教師還可以增加繪畫過后的說畫環(huán)節(jié),將兒童作品貼到展示墻或黑板上,讓兒童對作品進行描繪,闡述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讓兒童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和創(chuàng)作想法被教師與同伴關注,也可以在積極講述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敞開心扉,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讓教師與同伴更多地了解其內心想法,促進兒童對繪畫活動有更多參與興趣,可以在以后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兒童在講述繪畫內容過程中,教師應當用心傾聽,真正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予以兒童充分表達的機會,構建豐富多樣且平等和諧的表達環(huán)境。
(四)增加家園互動,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
通過繪畫表征解析增加教師與兒童的溝通互動的機會,教師通過繪畫內容深入了解兒童情緒狀態(tài)與心理情況,在通過繪畫表征解析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lián)系,與家長及時溝通反饋兒童情況,并了解兒童在家里的表現(xiàn)等,進一步增加對兒童的了解,理解其內心世界,避免兒童孤單不被理解的情況發(fā)生。幼兒園與教師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增加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還可以邀請家長來園,參加親子活動,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增進親子感情。也可以讓家長對兒童的繪畫創(chuàng)作進行參觀,解析兒童繪畫作品,提高對留守兒童內心情感表達的關注,增加兒童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讓兒童感受到被理解、被關注,消除孤單、自卑的內心情緒,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成長。
總而言之,兒童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兒童的內心情況,在繪畫過程中,通過色彩、內容、結構等反映兒童的心理活動,教師對繪畫作品的觀察,通過繪畫表征解析,深入觀察兒童繪畫作品,挖掘細節(jié)之處背后隱藏的情緒內涵,了解孩子的內心情緒,對關注孩子生理、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留守兒童自主繪畫表征的解析及其成長支持策略研究”(課題編號: XC-c/2021/7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