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舒山
摘? ?要:“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亂象層出不窮,給學生、學校、社會等帶來諸多不良影響。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亂象的原因在于部分家長受教育焦慮的宰制、教育評價范式轉型中的沖突、培訓機構失業(yè)教師的生存之迫、“隱形變異”屬性帶來的治理挑戰(zhàn)。為了有效治理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亟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緩解家長教育焦慮;大力倡導新教育評價理念,紓解教育評價范式轉型中的沖突;加強失業(yè)教師的質變學習,提升失業(yè)教師的再就業(yè)素養(yǎng);構建“預防—發(fā)現—查處”治理機制,有效破除“隱形變異”難題。
關鍵詞:“雙減”政策;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教育焦慮;教育評價;治理機制
“雙減”政策頒布后,雖然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營改非”“備改審”的完成率達到100%,但是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仍然存在大量阻抗性因素。2022年11月,教育部聯合十二部門聯合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建立健全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預防、發(fā)現、查處工作機制”。1 2023年7月,教育部通過的《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提及,“必須把隱形變異培訓問題整治作為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的重要內容,依法堅決予以打擊”。2 可見,對于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治理是未來基礎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任務。
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多點散發(fā),在學生、學校、社會等層面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其一,隱形變異類培訓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對于學生身心健康帶來了不良影響。其二,“雙減”政策是對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規(guī)范,是對影子教育僭越學校教育的遏制,有利于促進學校教育主導地位的彰顯。而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學校教育育人效果的消解。其三,學科類隱形變異類培訓以“一對一”補習形式進行,其培訓費用昂貴,優(yōu)秀的教師資源無法共享。這種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是教育不公平性的體現,久而久之將影響社會的公平。
不論是《意見》中對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提出的政策要求,還是“雙減”政策執(zhí)行中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對學生、學校以及社會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都確證著治理隱形變異類培訓的重要性。有鑒于此,本研究著眼于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亂象,探求其形成的成因,最終探尋治理之策。
一、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亂象層出不窮
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是指以線上直播、“一對一”或“一對多”“居家教師”或“眾籌私教”及各類夏/冬令營等名義收取高額補課費,違規(guī)開展的學科類培訓?!半p減”以來,相關部門查處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案例比比皆是。具體而言:如湖南省長沙市2023年每個月都有對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進行查處的通報,2023年一年累計查處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380余起。2022年,江西省累計排查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3598個,“一對一”等個人違規(guī)開展培訓1572人次,涉及中小學在職教師15人1;2023年7月至8月,江西省僅兩個月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案例211起,退還學費165.2萬余元。2
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一直存在,且是當前教育治理的重要任務。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主要呈現為“無證查處違規(guī)開展學科類培訓”“以托管名義違規(guī)開展學科類培訓”“個人開展‘一對一違規(guī)培訓”“違規(guī)組織幼小銜接學科類培訓”“個人違規(guī)組織培訓”等類型。3由此可見,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亂象在“雙減”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大量存在,且形式多種多樣,具有高隱匿性。為何國家大力治理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同時,仍然大量存在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怪象,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亂象的成因分析
1.家長受教育焦慮的宰制
“雙減”以來,校外培訓機構數量驟減,家長擔心孩子沒有參加培訓而成績下滑,進而催生教育焦慮,于是就瞄準了隱形變異培訓。家長的教育焦慮受到其認知的影響,具體而言:其一,傳統觀念致使家長產生教育焦慮。諸如,“學而優(yōu)則仕”的成才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層級觀念,“懸梁刺股”等成為家長的固有觀念,對這些觀念理解的異化組成了家長的畸形教育觀。在這種畸形教育觀的長期宰制下,家長認為只有成績、中高考分數最重要,而孩子的成長、全面發(fā)展似乎沒那么重要。其二,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沖突致使家長產生教育焦慮。4家長為了孩子能夠在未來上好的大學,且在就業(yè)競爭市場能夠占據優(yōu)勢,不斷給孩子增加學習負擔,并產生了對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不科學預期,而這種不科學預期助長了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使個人陷入博弈論的囚徒困境。例如,家長看見別的孩子參加了培訓,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掉隊,也會報名培訓,導致的結果是所有的孩子都參加培訓。而當所有學生都參與培訓后,學生的實際相對成績排名并沒有變化。如此,無論是傳統的異化后的教育觀念,還是家長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沖突,都給家長帶來巨大的教育焦慮,他們會在“雙減”背景下繼續(xù)選擇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為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升學與就業(yè)市場中增加籌碼。
2.教育評價范式轉型中的沖突
教育評價體系的科學性關乎基礎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構建“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1 但現有的教育評價改革并不理想,具體而言:第一,教育評價秉持測量評價的范式。廣義層面的“測量”是指“根據某些法則與程序,用數字對事物在量上的規(guī)定性予以確定和描述的過程”2, 其在公平性、認證性等層面的功能仍是值得肯定的,但測量評價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數字說話,設有固定標準。中高考雖然一直在改革,但更為看重的仍是分數。而以“育分”為目的的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又恰恰能夠滿足家長對孩子成績和分數的需求,故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仍能在“雙減”高壓下大行其道。第二,新教育評價范式的認可與接受度較低。3新課程改革持續(xù)20多年,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新評價范式大量涌現,但在以考試評價為主的測量評價范式的長期裹挾下,以“育人”為理念的新評價范式在社會公眾中的認可和接受程度較低。雖然家長和教師對于多元評價、檔案袋評價等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新評價范式表示贊同,但受到功利化和考試評價傾向的影響,這些新的評價范式容易在實際評價的過程中被口號化、形式化,甚至是虛無化。因此就有學者指出,多元化評價在高利害性的考試中占據弱勢,成為粉飾新課改效果的手段。4正是因為新教育評價范式接受程度低,測量評價范式又深入人心,故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仍能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3.培訓機構失業(yè)教師的生存之迫
據教育部2022年2月發(fā)布的官方數據可知,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到9728個,線上校外培訓機構也壓縮到34個5,并且壓減率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xù)增高,到國務院2022年10月發(fā)布“雙減”階段成果報告時,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已減至4932個。6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銳減導致大批教培機構教師失業(yè)。失業(yè)的教師面臨著再次就業(yè)和生存的問題。有研究發(fā)現,失業(yè)教師去向多元,但多受限制7; 有些失業(yè)教師更傾向于選擇從事補習工作,為家長提供了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一方面,這些教師憑借自己多年積累的家長資源與教學經驗可以接到很多“補習訂單”,并且還能從中獲得高額補課費;另一方面,受長期教學工作的影響,在就業(yè)職場上失利的教師為了維持生計也被迫“重操舊業(yè)”,從事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
4.“隱形變異”屬性帶來的治理挑戰(zhàn)
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形式多樣,具有高隱匿性,這也給教育治理體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具體而言:其一,“隱形變異”屬性帶來預防難。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往往非正規(guī)注冊,它的這種“隱形變異”屬性導致了這類培訓的上課地點、時間、形式等都具有不確定性。相關的教育管理部門在短時間內也無法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其二,“隱形變異”屬性導致發(fā)現難。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經常以“居家教師”或“眾籌私教”及各類夏/冬令營等為外衣,隱匿于學生家中、圖書館、咖啡館,并且多點散發(fā)。此外,還有的培訓通過線上教學,或是出售錄課等形式違規(guī)培訓,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管理部門的監(jiān)管難度。其三,“隱形變異”屬性引起查處難。一方面,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發(fā)現后的認定較為困難,該類違規(guī)培訓隱藏了培訓費用等相關利益,即使發(fā)現此類違規(guī)培訓,也很難進行認定和開展下一步的查處工作;另一方面,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因其“隱形變異”的屬性很難通過單一部門進行查處,而是要聯合多個相關部門聯合行動,如若部門之間主體權責邊界不明確,就會缺乏執(zhí)行的力度和配合度,從而治理效率不高。
三、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治理之策
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成為“雙減”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的阻抗性因素,增加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給家長帶來了經濟負擔與教育焦慮,破壞了基礎教育生態(tài)的建設,并影響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亟須采取有效措施對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進行治理。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緩解家長教育焦慮
“雙減”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性的工程,對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進行治理,關鍵的是需要在文化與認知層面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第一,增強社會引導,扭轉家長錯誤的功利化教育觀。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不僅是教育問題,而且也是社會問題。社會各界應該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用人單位的選人與用人制度不能以學歷、文憑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社會媒體、公共文化機構等要通過政策宣講、價值引導、知識講座等形式宣傳“雙減”政策的政策目標、育人宗旨等正確的教育觀念。1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長摒棄功利化的教育觀念,樹立理性的成才觀、學習觀、育人觀,以此做出合理的行為。第二,減少家長對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不科學預期。很多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教師善于制造焦慮,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應該保持足夠的理性,應該根據孩子自身的特征和水平設定合理的教育期待。家長要意識到孩子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要尊重教育和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第三,增強家庭教育指導,讓家長意識到教育是“慢”的藝術。家校合作是更好開展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徑,能夠讓家長理解,在當前內卷化的學習時代,不能揠苗助長,操之過急。
2.大力倡導新教育評價理念,紓解教育評價范式轉型中的沖突
馬克·貝磊(Mark Bray)曾提出,選拔人才的高利害考試競爭的激烈程度與“影子教育”的發(fā)展好壞程度呈正相關。2由此,對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治理需要深化基礎教育評價改革,實現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育評價理念在教育實踐場域中的應用,緩解教育評價范式轉型中的沖突。具體而言:第一,深化層級遞推的基礎教育評價制度。新的教育評價理念要想超越測量評價范式,頂層設計至關重要。構建“教育工作評價制度—學校教育評價制度—教師評價制度”自上而下的教育評價制度能夠在制度層面保障學生發(fā)展。第二,在高利害性的考試中增加綜合素質評價指標。新高考改革已近10年,雖在選科模式、科目保障機制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效3,但仍然存在著公平與認同的問題,如在新的教育評價體系下等級賦分的科學性、綜合素質評價的模糊性、考試內容的偏向性等問題。4因此,在高利害性的考試中應該明確綜合素質評價指標,融入成長檔案袋評價、增值評價、五育融合評價等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新評價范式,在保障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弱化考試的單一評價取向。如此一來,破除了“唯分數”評價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分數為核心的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也將不復存在。
3.加強失業(yè)教師的質變學習,提升其再就業(yè)素養(yǎng)
由前所述,失業(yè)教師會傾向于再次選擇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因此,加強失業(yè)教師的質變學習是必要且迫切的。質變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由杰克·麥基羅(Jack Mezirow)提出,是指“個體通過某種方式或是途徑檢視、質疑和修正原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適應新情景,學習新經驗”。5基于此,劉奉越提出質變學習發(fā)生機制,包括觸發(fā)性事件、批判性反思、形成假設、再次融入四個有序階段。6其中,觸發(fā)性事件致使教師陷入迷惘困境,它是教師發(fā)生質變學習的起點;批判性反思是“批判性地評估失業(yè)教師努力解釋和賦予經驗意義的內容、過程或前提的過程”,包括內容反思、過程反思和前提反思1,批判性反思是發(fā)生質變學習的關鍵;形成假設階段要求失業(yè)教師與他人進行理性對話獲得新的認知、支持和鼓勵;再次融入階段要求失業(yè)教師通過前三個階段后再次以新角色融入生活、社會。基于此,本研究構建了培訓機構失業(yè)教師的質變學習過程機制。培訓機構失業(yè)教師在經過質變學習后,提升了再就業(yè)的素養(yǎng),從而放棄功利化的、短視的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有利于其職業(yè)選擇與職業(yè)發(fā)展。
4.構建“預防—發(fā)現—查處”治理機制,有效破除“隱形變異”難題
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治理難題要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除了上述論及的“疏”的治理策略外,還要采取“堵”的方式。因此,完善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治理體系是至關重要的,教育管理部門應該構建“預防—發(fā)現—查處”的治理機制,才能有效破除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第一,建立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預防機制。一方面,對學科類隱形變異的懲戒是必要的。國家教育管理部門應制定相關懲戒機制,加大對違規(guī)的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懲罰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對“雙減”政策育人宗旨和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危害的宣傳力度。第二,建立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發(fā)現機制。一方面,拓寬信息的獲取途徑。教育管理部門可以設立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舉報專欄、信箱、電話等,拓寬信息獲取的途徑。另一方面,設置獎勵機制。教育管理部門可以對提供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信息的人員給予獎勵。第三,建立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查處機制。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門要進一步細化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形式和種類,以破解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認定難的困境。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門要明確各部門之間的權責邊界,構建多元協同的治理格局。各主管部門在“誰來治理”“如何查處”“如何監(jiān)管”等問題上需進一步厘清和細化各部門的權力和職責。除此之外,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查處工作還需要地方政府、學校和社會等多方主體相互配合,協同一致,形成多元的治理格局。
Hidden and Variable Subject-based Tutoring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Phenomenon, Causes and Governance
CHEN Shush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81)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policy, the phenomenon of hidden and variable subject-based tutoring has emerged frequently, causing numerous negative impacts on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ety.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phenomenon include parents being dominated by educational anxiety, conflicts arising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aradigms, the survival pressures of unemployed teachers in tutor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governanc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hidden and variable”nature of such tutori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govern subject-based hidden and variable tutoring,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education, alleviate parental educational anxiety, vigorously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new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during the paradigm transitio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for unemployed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reemployment capabilities and build a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prevention-detection-punishment”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issue of “hidden and variable” tutoring.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policy,subject-based hidden and variable tutoring,educational anxiety,educational evaluation,governance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