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玫
關鍵詞:背越式跳高;跳高過桿;田徑運動
背越式跳高技術,又稱福斯貝里式跳高,是田徑運動中一項急行技術,其要求運動員在助跑過程中達到最大速度,同時通過起跳、轉體、過桿等動作的高效組合,以越過設置在一定高度的橫桿。運動者的過桿技術水平直接影響著其越過橫桿的高度,因此對技術的精湛掌握至關重要。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掌握背越式跳高過桿技術,教師需要對學生常見的錯誤進行深入分析,并針對性指出問題所在,引導他們進行改正。通過這種引導性改正和精心教學指導,可以有效提升學生運動技術水平和掌握能力,從而為其在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奠定堅實基礎。
其一,助跑。背越式跳高的助跑階段是整個動作序列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在助跑起始階段,運動員需要以最大限度獲取助跑速度為目標。這意味著運動員在起跑時要保持爆發(fā)力和動作流暢性,確保在短時間內達到最大速度。隨著助跑的進行,通常會過渡到弧線跑階段。在這個階段,運動員需要保持身體的穩(wěn)定性,并努力創(chuàng)造最大離心加速度,以便更好完成后續(xù)的起跳動作。
其二,起跳。起跳是背越式跳高中的關鍵步驟之一,直接影響著運動員后續(xù)動作順利進行。在起跳時,運動員的目標是將助跑中積累的動能轉化為垂直向上的動力,以便越過設置在一定高度的橫桿。起跳過程通常包括蹬地、緩沖和蹬伸三個關鍵步驟。在這個過程中,運動員需要協(xié)調雙腿和雙臂動作,確保身體穩(wěn)定性和力量的充分發(fā)揮。
其三,過桿和落地。一旦運動員成功起跳,接下來就是過桿和落地的關鍵階段。在過桿時,運動員需要迅速屈髖收腹,使身體能夠順利通過橫桿。同時,運動員需要注意下顎向前胸收緊,以確保身體姿勢的正確性。在過桿后,運動員需要立即準備著陸。在著陸前,運動員需要再次收腹舉腿,以確保身體能夠平穩(wěn)著地。落地后,運動員通常會進行后滾翻,以減緩著陸時的沖擊力。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背越式跳高過桿動作的經典分類及其各個階段關鍵要點。這些細致的分析有助于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更加準確地把握動作要領,從而提高跳高水平并取得更好成績。
背越式跳高是田徑項目中一項技巧性較強的項目,而在進行這項運動時,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常見動作錯誤。其中之一是所謂“坐桿”動作,這種錯誤表現(xiàn)為跳高者在躍過橫杠時,上身呈現(xiàn)出一種蜷縮狀態(tài),就好像是坐在橫杠上一樣。這種“坐桿”動作,有時也被稱為“V”字形過橫杠。當運動員執(zhí)行這種動作時,他們的整個身體會在橫杠上伸展,但當下落時,身體會以臀部著地。這種錯誤的出現(xiàn)可能是由于起跳時身體姿勢不夠挺直,或者是在空中沒有保持足夠身體緊致度造成的。
另一種常見的動作錯誤是身體提前倒桿。這種情況下,跳高者身體會過早傾斜,呈現(xiàn)出一種類似于仰臥姿勢或者是弓背的姿態(tài)。在執(zhí)行這種錯誤動作時,跳高者可能沒有正確掌握“門”字形過桿姿勢,導致身體在過橫杠時要么平躺,要么與橫杠垂直。這種錯誤動作通常出現(xiàn)的原因是在起跳時缺乏足夠身體控制力,或者是沒有能夠正確地調整身體的姿勢。
最后一種常見錯誤是臀部或大腿后側碰落橫桿,導致跳高者以非“L”形姿態(tài)過桿或者是在落地時出現(xiàn)“落墊”情況。這種錯誤的出現(xiàn)可能是因為跳高者在動作執(zhí)行過程中,沒有能夠及時地完成倒肩、收腹、舉腿等動作,導致下半身在正確的姿勢形成之前就與橫杠碰撞。
綜上所述,這些常見的背越式跳高過桿動作錯誤不僅會影響運動員的表現(xiàn),還可能增加受傷風險。因此,運動員和教練員在訓練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這些錯誤,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糾正和改進。
首先,進行組合練習,提升助跑速度。助跑在背越式跳高項目中被視為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它不僅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起跳速度和力度,而且直接影響著整個跳高動作的順利進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注重幫助學生掌握并提高助跑速度。通過多樣化的組合練習,如加速跑、變速跑和進間跑等,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逐步增加助跑的速度。這些練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步伐頻率和爆發(fā)力,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對于助跑節(jié)奏的敏感度和掌控能力。特別是在弧形跑階段,學生需要學會如何在保持平衡的同時保持足夠的速度,以確保在起跳時能夠產生足夠縱向動力,從而提高跳躍的效果和高度。
其次,進行及時的節(jié)奏練習,提升學生對于助跑節(jié)奏的把控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跨欄練習來幫助學生提高節(jié)奏掌控能力。通過設置不同高度欄架,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個性化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學生需要積極思考如何掌握合適的助跑節(jié)奏,在每一步奔跑中準確計算所需的步數(shù),以確保能夠順利地跨過每一個欄架。通過反復練習,學生能夠逐漸提高對于助跑節(jié)奏的把控能力,增強自身的自信心和穩(wěn)定性。
通過組合練習和及時的節(jié)奏練習,教師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掌握助跑速度和節(jié)奏技巧,使其能夠更加順利地完成背越式跳高動作。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競技表現(xiàn),還能夠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運動素養(yǎng)和競技精神。
首先,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起跳時充分騰起,教師應該設計一系列豐富多樣的練習活動,其中包括緩沖登伸。緩沖登伸作為起跳訓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感受旋轉動作所需力量和動力。在這一訓練中,教師可以利用橡皮筋等輔助工具,讓學生在沖刺的過程中感受身體受到的拉力,從而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在沖刺過程中有效控制身體,以達到緩沖的效果。通過反復練習緩沖登伸,學生可以逐漸提高對于起跳時騰起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其次,為了提高學生轉身動作的協(xié)調度,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例如,可以通過視頻錄像將錯誤的動作和正確的動作進行對比,并利用慢鏡頭回放功能,幫助學生更清晰地觀察和理解起跳的技術要領。通過視覺化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更直觀、更立體地感知和理解起跳動作的關鍵點,從而更好地掌握動作的技術要領。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模仿優(yōu)秀選手的示范動作來加深對于起跳技術的理解和掌握。
綜上所述,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起跳動作訓練方法,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起跳技術要領,從而提高起跳時的騰起高度和穩(wěn)定性。這些訓練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糾正錯誤,還能夠增強他們的動作協(xié)調性和技術水平,為他們在背越式跳高比賽中取得更出色的成績打下堅實基礎。
在背越式跳高訓練中,學生在轉彎時內傾角度的掌握對于起跳釋放充分動力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學生在轉彎時的內傾姿勢,以確保他們能夠有效地轉化為起跳時的動力。首先,教師應確立學生對起跳運動的整體認知,從固定動作向下擺臂、手臂動作的轉換開始,逐步引導學生進行離地動作的轉體練習。這一過程需要學生不斷重復訓練,以建立起跳時所需的身體協(xié)調感。在跑跳結合訓練中,教師應將起跳動作與跑步過程相結合,從簡單的原地倒墊開始,逐漸過渡到挺髖練習,讓學生感受到頭肩著墊、持續(xù)挺髖發(fā)力的動作要領。
其次,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動作展示,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動作要領。通過多媒體展示背越式跳高動作的示范視頻,學生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空中轉體動作,并結合實際訓練步驟進行練習。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認知轉彎時的內傾角度,并加以鞏固訓練,使其能夠熟練掌握。隨后,教師可以逐漸增加動作難度,通過限制助跑步數(shù)、調整弧線曲度等方式,讓學生進行不同程度轉彎練習,以提高其對內傾角度的感知和控制能力。通過這些練習,學生能夠更準確掌握轉彎時的姿勢,并在起跳時釋放出充分動力,從而提升背越式跳高的表現(xiàn)水平。
綜上所述,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練習策略,學生可以逐步提高轉彎時的內傾角度掌握,為起跳時釋放充分動力奠定基礎。這些訓練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糾正錯誤,還能夠增強其對動作要領的理解和掌握,為其在背越式跳高訓練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提供支持。
首先,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游戲元素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進行過桿專項練習時,教師可以結合立式練習來教授屈髖接挺髖的技術動作,以提升學生的空中感知能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騰空要領,教師可以引入跳跳蛙等游戲,通過這些趣味性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增強他們對于騰空動作的感知與認知。在模仿青蛙跳躍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騰空瞬間身體的收縮感和力度的調整情況,進而思考如何優(yōu)化自身的身體協(xié)調度。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進行立式練習后,能更好地將屈髖接挺髖的標準動作與過桿過程相結合,從而提升過桿技巧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彈簧板等輔助器材,增強學生對于騰空的感知力,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過桿技巧的理解與掌握。
其次,教師可以設計仰式練習,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于滯空感的認知。仰式練習與實際過桿動作的姿勢相近,通過大量練習,學生能夠形成對于滯空感的直觀認知。教師可以采用慢速助跑和彈簧板等方式,幫助學生進行仰式和屈膝壓大腿動作結合練習。通過這種練習,學生能夠更加熟悉過桿的動作要領,減少緊張感,從而在實際過桿時,能夠更加自如地完成動作,提高背越式跳高的表現(xiàn)水平。
綜上所述,通過游戲化的練習方式和仰式練習的設計,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騰空的過程,形成良好的滯空感知能力,從而優(yōu)化過桿技巧,提升背越式跳高的表現(xiàn)水平。
在這一案例中,我們遇到了一位名叫小明的背越式跳高運動員。小明是一名熱愛田徑運動的學生,在學校田徑隊中擔任背越式跳高項目的選手。然而,盡管他對這項運動充滿了熱情,但在訓練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些困難。
具體來說,小明經常出現(xiàn)在起跳前動作不到位的情況。在背越式跳高的訓練中,起跳前的準備動作對于整個動作的順利完成很重要。然而,小明經常無法正確完成身體的轉身動作,導致起跳時姿勢不穩(wěn)定,無法充分發(fā)揮動力,從而影響了跳高的高度和效果。
分析小明的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可能有幾個原因導致了他起跳前動作不到位問題。首先,他可能缺乏對于起跳前動作的正確理解和掌握,因此無法準確地完成轉身動作。其次,可能是由于基礎動作訓練不夠扎實,導致了他在實際操作中無法流暢地完成起跳前動作。
為了解決小明的問題,我們可以制定一系列訓練計劃和教學方案。首先,需要對小明進行個性化技術指導,重點針對他起跳前動作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和指導。通過細致的動作分解和示范,幫助他逐步理解和掌握起跳前動作的要領。其次,可以結合視頻錄像等教學手段,讓他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動作問題,并引導他進行反思和改進。同時,還可以通過模仿優(yōu)秀選手示范動作、開展特定訓練項目等方式,幫助他加深對于起跳前動作的理解和掌握。
通過持續(xù)的指導和訓練,相信小明的技術水平和表現(xiàn)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從而在未來的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綜合以上所述,在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教師不僅需要深刻理解過桿技術的重要性,還應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教學分析和設計。針對不同學生需求和特點,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以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相適應,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yǎng)??傊?,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指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發(fā)展需求,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可以更加有效地實施。教師的努力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還能夠促進其體育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為其未來的體育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1]李秋潭,隋福田,孟力娜.青少年運動員背越式跳高起跳階段技術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 2022,12(20):27-30.
[2]房傳松.負重半蹲訓練對背越式跳高成績影響的實驗分析[J].新體育,2022(24):34-36.
[3]肖和偉,楊潔,劉寶華等.從運動學視角分析背越式跳高起跳技術[J].體育視野,2022(10): 116-118.
[4]李欣鑫.背越式跳高技術難點突破的教學實驗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22,37(02):77-80+92.
(作者單位:山西省國土資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