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文 劉倩倩
【摘要】目的 分析手術部位感染在口腔癌患者中的發(fā)生現(xiàn)狀、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為口腔癌患者的后續(xù)診治措施的制定、實施提供依據(jù)。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收治的273例口腔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后30 d是否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進行分組,將227例未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患者歸為未感染組,46例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患者歸為感染組。統(tǒng)計口腔癌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對其進行單因素與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因素。結果 273例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術后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另外227例患者未發(fā)生感染,發(fā)生率為16.85%(46/273);感染組手術時長≥ 180 min、術中游離皮瓣、引流管放置時間≥ 3 d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組,感染組患者Toll樣受體4(TLR4)、核因子κB(NF-κB) mRNA相對表達量均高于未感染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長≥180 min、術中游離皮瓣、引流管放置時間≥3 d、TLR4 mRNA高表達、NF-κB mRNA高表達均屬于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OR=1.090、1.084、1.081、1.093、1.090,均P<0.05)。結論 手術時長≥ 180 min、術中游離皮瓣、傷口引流管放置時間≥3 d、TLR4 mRNA高表達、NF-κB mRNA高表達均為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臨床可針對上述因素實施相關干預措施,進而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
【關鍵詞】口腔癌 ; 手術部位 ; 感染 ;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3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0.011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0.036
口腔癌是指發(fā)生于口腔及臨近解剖組織的惡性腫瘤,屬于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之一,患者發(fā)病后口腔內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腫塊、黏膜潰瘍等,其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均可遭受到不良影響?,F(xiàn)階段,臨床多將手術治療作為口腔癌患者的主要干預措施,雖可及時控制其病情進展,但由于口腔解剖結構較為特殊,而口腔癌的發(fā)生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其口腔結構,患者口腔菌群多處于失衡狀態(tài),術后較易發(fā)生感染,其不僅可對患者的咀嚼功能造成影響,若致病菌、毒素等侵入患者血液或可存在一定心肌炎發(fā)生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2]。為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及時明確口腔癌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現(xiàn)狀及相關因素尤為重要,可為后續(xù)制定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措施提供有效依據(jù)[3]?;诖?,本研究旨在分析手術部位感染在口腔癌患者中的發(fā)生現(xiàn)狀、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收治的273例口腔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后30 d是否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進行分組,將227例未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患者歸為未感染組,46例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患者歸為感染組。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腫瘤診療指南》 [4]中口腔癌的相關診斷標準。手術部位感染判定標準:于術后30 d內,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手術切口有膿性分泌物,局部明顯壓痛,或可穿刺或引流出膿液[5]。納入標準:⑴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檢查確診;⑵具備手術治療指征;⑶既往無口腔手術史。排除標準:⑴術前接受過放療或化療;⑵合并其他部位腫瘤;⑶臨床資料不完整或有缺失。本研究經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統(tǒng)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45歲、≥45歲)、性別、存在吸煙史(是、否)、BMI(<24 kg/m2、≥24 kg/m2)、病損部位(牙齦、口底)、手術時長(<180 min、≥180 min)、鱗癌分化程度(高 - 中分化、中 - 低分化)、術中游離皮瓣(是、否)、引流管放置時間(<3 d、≥3 d)、白細胞計數(shù)、Toll樣受體4(TLR4) mRNA相對表達量、核因子κB(NF-κB) mRNA相對表達量。采集所有患者術前約3 mL的空腹靜脈血,使用白細胞計數(shù)儀(北京倍肯恒業(yè)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K-2015A)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采集術前所有患者口腔黏膜標本,提取標本組織中的總脫氧核糖核酸(DNA),并對其中混雜的DNA進行滅活、純化,應用逆轉錄試劑盒合成互補脫氧核糖核酸(cDNA),后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儀(北京樂普醫(y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型號:lepgen-96)擴增,檢測TLR4、NF-κB mRNA的相對表達量。
1.3 觀察指標 ⑴口腔癌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記錄273例接受手術治療的口腔癌患者中術后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情況。⑵影響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單因素分析。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影響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單因素分析。⑶影響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多因素分析。以口腔癌患者術后是否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影響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導致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口腔癌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現(xiàn)狀 273例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術后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另外227例患者未發(fā)生感染,其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為16.85%(46/273)。
2.2 影響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感染組手術時長≥180 min、術中游離皮瓣、引流管放置時間≥3 d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組,感染組患者TLR4、NF-κB mRNA相對表達量均高于未感染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3 影響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口腔癌患者術后是否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自變量賦值見表2;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長≥180 min、術中游離皮瓣、引流管放置時間≥3 d、TLR4 mRNA高表達、NF-κB mRNA高表達均屬于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效應性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1.090、1.084、1.081、1.093、1.090,均P<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口腔癌在臨床中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由于口腔屬于微生態(tài)環(huán)境,且與呼吸道、咽腔等相通,在進行相關手術操作時無法達到完全無菌狀態(tài),故患者術后較易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6]。明確口腔癌患者術后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因素可為臨床預防該并發(fā)癥提供依據(jù)。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長≥ 180 min、術中游離皮瓣、傷口引流管放置時間≥ 3 d、TLR4 mRNA高表達、NF-κB mRNA高表達均為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如下,由于口腔手術過程較為復雜,手術時長≥180 min的患者切口暴露時間相對較長,其細菌定植風險也可隨之升高,且術中大量壞死細胞可導致患者手術部位的大面積創(chuàng)傷,進一步造成細菌持續(xù)增殖,患者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也隨之升高[7]。針對此類患者,臨床手術時應盡可能提高手術效率,提升術者手術操作經驗,在手術順利的基礎上縮短手術時間,并提高手術室醫(yī)護人員的感染防控意識,重視術中紀律,避免醫(yī)護人員在手術期間非必要出入手術間,以此降低口腔癌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由于頜面惡性腫瘤多可對患者重要組織器官造成侵犯,而皮瓣移植操作可造成患者部分口腔組織缺損,影響其正常吞咽、進食,降低口腔自潔能力,導致附著于牙齒上的牙菌斑無法得到有效清除,細菌繁殖能力隨之增強,患者手術部位的感染風險升高[8]。據(jù)此,臨床應加強術前營養(yǎng)優(yōu)化程度及術中體液管理,并在手術結束后對患者皮瓣血運狀況進行密切觀察,并給予標準化的評估、記錄,若存在異常則應立即給予相關干預措施,以此降低患者感染風險。頸部切口引流管是口腔癌患者術后常用的留置管道,由于引流管與外界直接相通,微生物遷移至傷口組織內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引流管內細菌定植量可隨著傷口引流管放置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故傷口引流管放置時間≥ 3 d的患者手術部位感染風險相對較高[9]。引流管中凝血等非液體成分可阻塞引流管,使引流時間增加,醫(yī)護人員應定時擠壓引流管,使其保持通暢,并為患者做好術后宣教,避免其因翻身或體位變化造成引流管折疊、擠壓而阻塞管道,以此縮短引流時間。另外,醫(yī)護人員還需做好引流管周圍皮膚的護理,更換引流袋、引流瓶時避免造成污染或牽拉,進一步降低患者手術部位的感染風險??谇话┗颊逿LR4 mRNA、NF-κB mRNA均處于高表達狀態(tài),而TLR4/NF-κB信號通路在促進單核/巨噬細胞活化過程中存在顯著信號傳導作用,以此介導炎癥介質的轉錄生成,啟動細胞活化過程,患者體內可存在大量炎癥細胞因子異常聚集,加重其術后手術部位的感染風險[10]。針對此類患者,臨床應在手術結束后及時給予相關抗感染治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體內TLR4 mRNA、NF-κB mRNA的表達,若存在異常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為患者進行正確飲食、行為指導,進而降低其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
綜上,手術時長≥ 180 min、術中游離皮瓣、引流管放置時間≥ 3 d、TLR4 mRNA、NF-κB mRNA高表達均為口腔癌患者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后續(xù)可針對上述因素給予相關干預措施,降低口腔癌患者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
參考文獻
陳青, 孫強, 冉芳. 下頜骨舌側松解進路手術治療口腔癌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 實用癌癥雜志, 2023, 38(1): 101-104.
段燕, 楊利, 唐淑蓉, 等. 降低口腔癌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率[J]. 中國衛(wèi)生質量管理, 2018, 25(4): 95-98.
陳遠, 尹婧博, 顧寧, 等. 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特點及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 現(xiàn)代醫(yī)學, 2023, 51(2): 190-195.
陳萍, 鄧守恒, 鐘森. 臨床腫瘤診療指南[M].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社, 2012: 215-219.
白芳, 林啟艷, 歐少玲, 等. 路徑化口腔護理及感控管理對老年口腔癌患者術后口腔感染的影響[J]. 中華老年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9, 17(2): 92-97.
李倩, 劉雪燕, 宋明, 等. 口腔癌手術患者醫(yī)院感染現(xiàn)狀及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消毒學雜志, 2022, 39(1): 62-64.
郭建康, 屠永奇, 高振杰, 等. 口腔鱗癌根治術后口腔感染病原菌及影響因素[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22, 32(18): 2842-2846.
王買全, 張松濤.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術后手術部位感染因素分析[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2019, 19(1): 1-5.
王鈺, 王明一, 侯黎莉, 等.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手術部位感染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23, 21(6): 603-609.
李富杰, 鄭學彬, 胡碩紅. 口腔鱗癌根治術后口腔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口腔黏膜TLR4和NF-κB表達[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22, 32(17): 2684-2688.
作者簡介:何靜文,大學本科,護師,研究方向:口腔科。
通信作者:劉倩倩,大學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口腔科。E-mail:4900484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