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瑞江 張文學 黃永昌
摘要:“00后”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使命。探討該群體制度自信的影響因素,是出臺明確措施、樹立大學生正確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理論基礎,對引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意義重大。目前此領域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相對不足。本研究有效回收1609個樣本數(shù)據(jù)。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的結構方程模型(PLS-SEM),探討了8個因素對大學生制度自信的影響過程。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β=0.348)、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就認識(β=0.172)、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β=0.146)、西方制度缺陷的認識(β=0.048)、文化自信(β=0.275)均對“00后”大學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響。國家大事件(β=0.041)、獲得感(β=0.008)對“00后”大學生制度自信的直接影響雖不顯著,但存在正向間接影響。安全感(β=0.033,P=0.224)對“00后”大學生制度自信的正向影響沒有得到統(tǒng)計支持。此外,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是增強“00后”大學生制度自信的關鍵。
關鍵詞:“00后”大學生;制度自信;影響因素;PLS-SEM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8-4657(2024)03-0085-12
“00后”大學生(下文均簡稱大學生)制度自信是指大學生主動認可和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制度作為國家的根本制度,同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未來走向抱有積極美好的信念[ 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制度自信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內容,探究大學生制度自信的影響因素,有利于掌握工作主動權,對黨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有積極意義。
當前,學界對大學生制度自信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從宏觀上探討制度自信的理論邏輯[ 2-7 ]。二是從實務角度,提出堅定大學生制度自信的具體策略[ 8-18 ]。三是探討大學生制度自信的影響因素。現(xiàn)有文獻中,第一、二方面成果較多,但第三方面的研究相對不足,主要表現(xiàn)如下:1)實證研究較少,當前僅有吳魯平[ 19, 20 ]、黃艷霞[ 21 ]等學者開展了制度自信的量化研究;2)現(xiàn)有的一些制度自信實證研究深度有限,一些成果僅依賴描述統(tǒng)計分析[ 14, 17, 22-25 ];3)在探討影響因素時,其角度相對狹窄。例如,黃艷霞[ 21 ]選取的影響因素雖然較多,但總體上可以概括為大學生家庭與校園生活方面,方曦[ 26 ]、袁宇奇[ 23 ]也類似。還有學者傾向于專題性研究[ 27-29 ],只探討單一因素對制度自信的影響。謝卓芝[ 30 ]已注意到此領域研究方法上存在不足,建議要加強實證研究。
在內容上,學界對大學生制度自信影響因素雖有探討,但其深度還有所欠缺。影響因素的種類、大小、過程等關鍵之處尚不明晰,而這正是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的理論基礎。因此,有必要構建一個相對飽滿的理論模型,把更多影響因素納入到一個理論框架中進行對比,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需探索各影響因素發(fā)力的路徑過程。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實證分析,探討大學生制度自信的影響因素及影響過程,以期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一、理論模型構建
通過梳理相關學者成果并結合實踐,探討8個因素對大學生制度自信的影響。
(一)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是指大學生群體對中國共產(chǎn)黨綜合運用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手段,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依法管黨治黨和治國理政能力的認可程度。已有學者關注此因素,杜蘭曉[ 31 ]探討了大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信任度的問題。陳金龍[ 32 ]也認為,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的提升,人民群眾必定能夠獲得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帶來的尊嚴感和滿足感,從而提升對制度的認同。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1: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對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響。
(二)國家大事件
國家大事件是指近年來我國政府主導的具有全局性、戰(zhàn)略性的事件,例如精準扶貧、疫情防控等。國家大事件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yōu)勢,從而堅定了制度自信。一些學者對此表示認同,例如,高亞利[ 33 ]認為,疫情防控的勝利,提升了諸多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卓越執(zhí)政能力和社會主義制度巨大優(yōu)勢的認同。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2:國家大事件對大學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響。
(三)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就認識
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就認識是指大學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成就的積極評價。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兩大奇跡,支撐這兩大奇跡的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通過對這些成就的認識,能激發(fā)大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可。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3: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就認識對大學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響。
(四)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
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是指大學生對我國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正義的感知。一些學者已關注到此因素,例如,張潤枝[ 34 ]的研究表明社會公平、貧富分化是當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同。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4: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感對大學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響。
(五)獲得感
獲得感是指人們在收獲某種物質或精神利益后產(chǎn)生的滿足感等積極心理感受。一些學者已關注到獲得感對制度自信的影響,例如,趙昕[ 35 ]認為經(jīng)濟收入高低與政治認同之間存在正向因果關系。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5:獲得感對大學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響。
(六) 安全感
安全感源于黨的十九大報告。安全感里的“安全”范疇較廣,同時具有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經(jīng)濟穩(wěn)定、發(fā)展信心充足等維度。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是發(fā)展生產(chǎn)力和促進經(jīng)濟建設的前提條件,也是國家制度優(yōu)勢的標準之一[ 36 ],因此,安全感能催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的體驗,從而更加堅定我國的制度自信。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6:安全感對大學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響。
(七)西方制度缺陷認識
西方制度缺陷認識是指大學生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缺陷的理性認識。在中西政治制度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效能比較中,對西方所謂的民主政治制度缺陷認識得越充分,就越能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進而更加堅定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吳魯平[ 20 ]指出,制度比較優(yōu)勢認同對大學生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同具有正向作用。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7:西方制度缺陷感的認識對大學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響。
(八)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郝海洪[ 37 ]也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構建的基本價值支撐。由此可見,文化自信具有基礎性作用。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8:文化自信對大學生的制度自信有正向影響。
此外,考慮到各影響因素之間可能存在相關,除以上直接效應的假設外,本研究結合已有文獻和實踐,提出了6個間接效應假設,考慮其內容較長,限于篇幅,僅在討論部分中論述。以上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的研究假設構成了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如表1、圖1所示。
二、研究方法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獲取數(shù)據(jù)。問卷涉及9個潛變量,共34個測項(見表2),答案選項采用李克特7點量表,從“很同意=7”到“很不同意=1”。其中1-4題屬于形成型指標,答案選項從“非常能體現(xiàn)=7”到“不能體現(xiàn)=1”。人口社會學特征變量共8個,分別是性別、民族、高校地點、高校級別、家庭常住地、家庭收入、是否有海外親戚、政治身份等。
(二)抽樣方法
調查采用分層與方便抽樣相結合。先進行分層抽樣,重點與普通高校、本科與??圃盒?、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院校等均涉及到,接著在校內選擇學生時,采用方便抽樣。問卷在2022年4-5月期間,以當面填寫紙質版的形式發(fā)放。
(三)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的結構方程模型方法檢驗研究假設。結構方程模型主要有兩種具體的分析法[ 38 ] 4,一是基于協(xié)方差(CB-SEM),二是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SEM),本研究采用后者,主要考慮以下:一是PLS-SEM側重對因變量的預測[ 39 ],本研究探討8個因素對制度自信的影響程度,非常適用;二是PLS-SEM可以處理形成型研究構面[ 39 ],模型中有1個形成型構面必須用PLS-SEM處理;三是PLS-SEM適用于探索性研究[ 38 ] 32,[ 39 ],本研究需要探討各因素對制度自信的影響路徑,正好屬探索性質;四是PLS-SEM也無須數(shù)據(jù)正態(tài)[ 39 ] 。分析時由smartpls4.0軟件執(zhí)行。
三、 研究結果
(一)樣本人口社會學特征
本次調查共面向全國31個省46所高校發(fā)放2000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1609份(占比80.45%)。樣本的人口社會學特征如下:男性占41.7%,女性占58.3%;漢族占79.9%,少數(shù)民族占20.1%;學生所在高校是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的63.7%,非省會或非直轄市的36.3%;雙一流高校38.7%,非雙一流高校61.3%;學生家庭常住地是大中城市占29.1%,縣城占39%,農村占31.8%;高收入家庭占15.5%,低收入占84.5%;有海外親戚的學生占10.6%,無海外親戚的占89.4%;中共黨員占9%,非中共黨員占91%??偟膩砜矗敬握{查樣本數(shù)量充足,覆蓋面廣,能代表全國“00后”在校大學生群體( 1 )。
(二)測量模型評價
測量模型主要涉及潛變量的聚合效度及區(qū)別效度。
1.聚合效度
如表3所示,8個反映型潛變量觀測指標的Cronbachs Alpha值、載荷值、CR值均大于0.7,AVE值均大于0.5,說明8個反映型潛變量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40 ]。
形成型潛變量與反映型不同,由于無法計算CR、AVE值,一般認為只要其觀測指標的權重大于0.2,且顯著,同時觀測指標的VIF均小于3.3,就說明形成型潛變量的觀測指標選取合適[ 41 ]。本研究只有1個形成型潛變量(國家大事件),從它的4個觀測指標weights值來看,有3項權重大于0.2,且顯著,由于形成型潛變量不需要每個觀測指標均滿足以上條件,因此“國家大事件”潛變量的觀測指標選取是合適的。
2.區(qū)別效度
如表4所示,各構面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各個構面的相關系數(shù),根據(jù)Fornell Larcker[ 42 ]的建議,說明各個構面具有良好的區(qū)別效度。
(三)結構模型評價
1.模型擬合度
PLS-SEM分析時,最常用的模型擬合指標是R2。一般認為R2的值大于0.65代表自變量對因變量預測能力為已很佳[ 38 ] 195。在本研究中,因變量“制度自信”的R2 = 0.776,大于0.67,其他2個因變量“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獲得感”的R2也分別為0.52、0.339,相對較好,說明本研究構建的理論模型較合理。
2.直接效應
如表5所示,8個直接效應假設中,有5條路徑系數(shù)為正值,且在統(tǒng)計上顯著,研究假設H1、H3、H4、H7、H8得到支持,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就認識”“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西方制度缺陷認識”“文化自信”等5個因素對制度自信有正向直接影響。
有3條假設(H2、H5、H6)在統(tǒng)計上不顯著,因此“國家大事件”“獲得感”“安全感”對制度自信的直接正向影響,沒有得到支持。
3.間接效應
在間接效應檢驗中,采用bootstrapping方法,設為5000次,如果研究假設的Bias Corrected 95%置信區(qū)間不包括0,就說明間接效應存在[ 38 ] 242。從結果來看(見表6),在6條研究假設中,只有H10的置信區(qū)間包括0,間接效應沒有得到統(tǒng)計學支持。其他5條的路徑系數(shù)均為正值,且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其研究假設得到統(tǒng)計支持,說明間接效應存在。
四、討論
(一)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的認可度是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的關鍵
研究顯示,假設H1(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348, P < 0.05)在統(tǒng)計上顯著,且路徑系數(shù)值較大,之外該路徑f2值為0.194(f2大于0.15說明此因素對因變量的貢獻較大[ 38 ] 196)。同時,4條間接效應,即“國家大事件、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獲得感、西方制度缺陷認識”、分別以“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為中介,對大學生制度自信產(chǎn)生正向影響。上述結果充分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是增強大學生制度自信的一個關鍵樞紐。原因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當大學生高度認可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時,就等同于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此結論也得到了支持。張建[ 43 ]認為,堅持黨的領導是制度自信的政治基礎。秦志龍[ 44 ]也認為當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能力得以提升,產(chǎn)生了很好的治理效能,自然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從而促進了大學生制度自信。
(二)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制度自信水平
研究顯示,假設H3(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就認識 -> 制度自信, β = 0.172, P < 0.05)在統(tǒng)計上顯著,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對提升大學生的制度自信有積極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造就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這是大學生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礎。此觀點也得到學者們的認同。例如,楊林香[ 45 ]認為,中國當前的硬軟實力,是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重要源泉。楊雪冬[ 46 ]也認為,我國通過令人震撼的物質成就,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強化著對自我選擇的肯定,這其實就是制度自信的體現(xiàn)。羅馨[ 3 ]也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70年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構成了制度自信的現(xiàn)實基礎。綜上所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制度自信。
(三)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感能有效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水平
研究顯示,假設H4(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 -> 制度自信, β = 0.146, P < 0.05)在統(tǒng)計上顯著。說明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感可以直接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水平。一些學者表示贊同,例如,時萬青[ 15 ]認為當前大學生制度認同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對分配制度的公正性缺乏認同。楊林香[ 45 ]也發(fā)現(xiàn),一些腐敗現(xiàn)象制約了公平正義的價值實現(xiàn),進而影響了大學生群體對我國制度的認可。
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感還可以間接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水平。主要通過兩條間接路徑來實現(xiàn)。第一,“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發(fā)揮了單一中介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研究假設H11(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 -> 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078, P < 0.05)在統(tǒng)計上顯著。其內在邏輯在于,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先行提升了大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的認可度(H4b: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 -> 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β = 0.224, P < 0.05),當大學生感受到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時,就會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掌舵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能力高度認可,接著,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的高度認可又進一步提升了大學生制度自信水平。
第二條路徑是“獲得感”與“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共同發(fā)揮了鏈式中介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遠程中介H12(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 -> 獲得感 -> 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032,P < 0.05)在統(tǒng)計上顯著。其內在邏輯如下:首先,社會財富分配越公平,就越能促進大學生的獲得感(H4a:公平感->獲得感, β = 0.582, P < 0.05),這已得到一些學者的支持。例如,邵雅利[ 47 ]認為公平正義對獲得感有正向影響。詹花秀[ 48 ]也認為,獲得感是在公平正義中體現(xiàn)的。接著,獲得感又可以提升大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的認可度(H5a:獲得感 -> 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β = 0.157, P < 0.05),再加上,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會對制度自信產(chǎn)生正向作用。因此,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感,是通過以上兩個中介變量進行傳導,對制度自信產(chǎn)生了正向影響,這就是遠程中介效應成立的內在邏輯。總體來看,一條直接路徑與兩條間接路徑均顯著,再加上學界已有的證據(jù),充分說明了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感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制度自信水平。
(四)西方制度缺陷感認識能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水平
結果顯示,假設H7(西方制度缺陷認識 -> 制度自信, β = 0.048, P < 0.05),假設H14(西方制度缺陷認識 -> 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108, P < 0.05)在統(tǒng)計上顯著,說明大學生越認識到西方政治制度有重大缺陷時,越能在比較中堅定自己的制度自信。這與“要想甜,放點鹽”的道理相似。一些學者對此表示認同,例如,高亞利[ 33 ]發(fā)現(xiàn),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好評,源于抗擊新冠疫情中“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鮮明對比。鄺艷湘[ 36 ]認為,通過對比更容易讓人看到西方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羅馨[ 3 ]也認為,相較于西方各種亂象頻發(fā)的境況,當前中國治理的實際效果呈現(xiàn)出了中國制度鮮明的優(yōu)勢,這直接構成了制度自信持續(xù)鞏固的底氣來源。因此,增強西方制度缺陷感的認識對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有積極意義。
(五)文化自信能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水平
研究顯示,假設H8(文化自信 -> 制度自信, β = 0.275, P < 0.05)在統(tǒng)計上顯著,同時f2值為0.154,大于0.15,說明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水平會對其制度自信水平產(chǎn)生較大的正向影響,這也得到了學界的認可。赫娜[ 49 ]認為構建文化自信的過程,本質上是解釋我國道路、理論及制度獨特性的過程,這種獨特性提示了我們的道路、理論及制度具有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有了堅定的文化自信,我們就不會將自身理論看作西方理論的附庸而盲目崇拜其他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從而樹立起自己的制度自信。靳書君[ 18 ]、劉麗[ 50 ]也從實務的角度,認為通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大學生對制度的自信及國家的認同,是一條有效可行的路徑。
(六)國家大事件能間接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水平
研究顯示,假設H2(國家大事件 -> 制度自信, β = 0.041, P > 0.05)在統(tǒng)計上不顯著,說明國家大事件對制度自信的直接效應沒有得到支持,但假設H9(國家大事件 -> 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086, P < 0.05)在統(tǒng)計上顯著,說明間接效應成立。原因很可能在于我國近年來發(fā)生的一些大事件,先行提升了大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的認可度(假設H2a:國家大事件 -> 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β = 0.248, P < 0.05),進而增強了其制度自信水平。一些學者對此表示認同,例如,安家瑜[ 51 ]、徐振偉[ 52 ]均認為我國新冠疫情防控的勝利堅定了我們的制度自信,其邏輯在于疫情防控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卓越領導力,看到了我國國家治理的制度優(yōu)勢,從而堅定了自己制度的信心。吳魯平[ 20 ]的研究也證明了抗疫成功是影響大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同的重要因素。同時,萬姍姍[ 9 ]、李慧[ 10 ]、蘇瑞瑩[ 11 ]等建議,可利用抗疫事件引導大學生堅定我國的制度自信。
(七)獲得感能間接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水平
研究顯示,假設H5(獲得感 -> 制度自信, β = 0.008, P > 0.05)在統(tǒng)計上不顯著,直接效應假設沒得到支持,原因何在?首先,“獲得感”的均值為5.509(共3個測項),標準差為1.1,說明大學生獲得感處在較低水平。再具體來看,前2個測項(SC1、SC2)主要是通過歷史縱向比較來測量獲得感,均值分別是5.710、5.579,第3個測項(SC3)主要是測量當前生活滿意度,其均值僅為5.238,即大學生對當前的生活狀態(tài)尚不滿意。這種原因很可能是近年來,隨著中美貿易戰(zhàn),疫情防控對全球經(jīng)濟的負面影響,大學生在求學、就業(yè)等方面均遭遇了不少挑戰(zhàn),從而拉低了個人獲得感。楊學龍[ 14 ]也支持本觀點,他的研究顯示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民生問題?;诖送茰y,這很可能就是獲得感對制度自信直接效應不顯著的重要原因。
雖然直接效應不顯著,但間接效應顯著。研究顯示,假設H13(獲得感 -> 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055, P < 0.05)在統(tǒng)計上顯著。說明大學生的獲得感能以“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為中介(H5a:獲得感 -> 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認可度, β = 0.157, P < 0.05),對制度自信發(fā)揮正向間接作用。換言之,當大學生的獲得感較強時,就會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能力有較高的認可度,進而增強其制度自信。
(八)安全感對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水平不明顯
研究顯示,假設H6(安全感 -> 制度自信, β = 0.033, P > 0.05)在統(tǒng)計上不顯著,說明當前大學生的安全感對提升其制度自信的積極作用尚不明顯??紤]到安全感的范疇相對較廣,不僅含有社會治安良好的要素,更有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的成分。2個測項中,SS1(我覺得中國的發(fā)展是最為穩(wěn)定的)的均值為5.906(SD = 1.138),SS2(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相比,我覺得生活在中國,人身安全是最好的)的均值為6.345,(SD = 0.995),也就是說,大學生對我國社會治安環(huán)境還是很滿意的,但在社會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方面與理想狀態(tài)有差距,這很可能源于近幾年經(jīng)濟增長放緩,就業(yè)壓力較大等因素。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感,拉低了安全感,很可能是此假設不顯著的重要原因。
五、結論
本研究結論如下:(1)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國家大事件、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就認識、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性、文化自信、獲得感、西方制度缺陷感認識等因素均能提升大學生制度自信水平;(2)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能力還是許多因素影響大學生制度自信的關鍵樞紐;(3)當前“00后”大學生群體的獲得感、安全感與理想狀態(tài)還有一定差距。
本研究的貢獻在于構建了一個相對飽滿的理論模型,檢驗了8個因素對大學生制度自信的影響路徑,嘗試勾勒出大學生制度自信的影響機理,彌補了此領域量化分析不足、探討視角較為狹窄的短板。
注釋:
(1)根據(jù)樣本數(shù)需求計算公式,參考社會科學學者常用的Rao軟件(http://www.raosoft.com/samplesize.html)的建議,在95%置信區(qū)間下,把抽樣誤差控制在3%,僅要求1068份樣本。
參考文獻:
[1]齊品, 谷照亮. 網(wǎng)絡時代大學生制度自信提升路徑探析——以抵制西方民主輸出為視角[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22(1):78-83.
[2]王洪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三維邏輯[J]. 人民論壇,2021(32):48-51.
[3]羅馨,尚慶飛. 理論內涵·實踐依據(jù)·世界效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三維透視[J].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4(4):15-25.
[4]劉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同的四重維度[J].蘭州學刊,2021(6):31-39.
[5]丁義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內在規(guī)律研究[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5):106-112.
[6]李忠軍,劉怡彤. 制度自信的生成邏輯與宣傳教育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0(4):43-48.
[7]李聰,徐艷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來自于制度優(yōu)勢[J].理論月刊,2016(8):11-15.
[8]康宗基. 把制度自信的種子播撒進大學生心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2):147-151.
[9]萬姍姍,艾美伶. 后疫情時代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制度自信教育研究[J]. 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17-22.
[10]李慧. 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學生制度自信教育的路徑探析[J]. 經(jīng)濟師,2022(3):192-193.
[11]蘇瑞瑩,蔡育楠. 用中國抗疫彰顯的制度優(yōu)勢引導大學生堅定制度自信[J]. 高教學刊,2022,8(4):18-22.
[12]李婉玲,楊宏松. 精準扶貧視域下的大學生制度自信培育研究——以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 安順學院學報,2020,22(5):58-62.
[13]高國濤,楊文華. 西方網(wǎng)絡民主輸出情勢下大學生制度自信的重建[J]. 河北經(jīng)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5,15(3):36-38.
[14]楊學龍,艾麗芳. 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路徑探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5,37(8):27-31.
[15]時萬青,任貝貝. 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制度認同與制度自信[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27(3):24-26.
[16]嚴仍昱. 西方政治制度課程:大學生堅定制度自信的另類途徑[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30(9):53-59.
[17]趙利平. 當代大學生“制度自信”教育引導路徑探究——以貴州高校為視域[J]. 西部學刊,2020(16):91-94.
[18]靳書君,李康海.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下大學生制度自信的培育[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14-16.
[19]吳魯平. 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yōu)勢認同研究——基于對北京大學生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2):9-19.
[20]吳魯平,李芬,孫紫琪. 大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同研究——十年變遷及其原因分析[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22,41(1):6-18.
[21]黃艷霞. 大學生“四個自信”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 鄭州: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2020.
[22]楊志軍,繆玉靜,鐘麗.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同狀況調查與分析[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32(7):267-268.
[23]袁宇奇. 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信提升研究[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1.
[24]王慧. 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研究[D]. 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21.
[25]陳珍珍. 當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現(xiàn)狀及提升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 2019.
[26]方曦,王奎明. 大學生政治信任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學校層面的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6(1):53-62.
[27]王法碩,丁海恩. 官方媒體使用如何影響制度自信?——愛國主義的中介作用與政治知識的調節(jié)作用[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3):47-55.
[28]姚望. 增強抑或削弱:社會信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影響研究[J]. 寧夏黨校學報,2019,21(2):107-114.
[29]葉杰. 非官方媒體使用對制度自信的影響機制——以網(wǎng)民為分析對象的實證研究[J]. 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19(1):70-82.
[30]謝卓芝,劉秀萍. 關于“四個自信”研究的回眸與展望[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2):140-146.
[31]杜蘭曉,房維維. 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實證研究——基于全國31個省區(qū)市普通高校的調查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 2013(11):79-84.
[32]陳金龍,楊亮. 論制度自信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互動關系[J]. 思想理論教育,2020(1):4-9.
[33]高亞利. 海外學者對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民生建設成就的認知與評價[J].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7(3):82-90.
[34]張潤枝,高斐. 大學生“三個自信”的現(xiàn)狀與提升路徑——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的調查[J]. 晉中學院學報,2014,31(4):6-8.
[35]趙昕,于愛濤.基于上海市7所高校海歸青年教師政治認同的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4(5):152-156.
[36]鄺艷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及國際比較[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6):33-42.
[37]郝海洪. 以文化自信增強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自信[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3):269-274.
[38]Hair Jr J F,Hult G T M,Ringle C M,et al. A primer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 PLS-SEM )[M]. New York City:Sage publications,2021.
[39]Ringle C M,Sarstedt M,Straub D W. Editors comments: a critical look at the use of PLS-SEM in“MIS Quarterly”[J]. MIS quarterly,2012:iii-xiv.
[40]Urbach N,Ahlemann 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JITTA),2010,11(2):2.
[41]Thongrattana P T. Assess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or studying uncertain factors in Thai rice supply chain[C].Business HDR Student Conference,2010.
[42]Fornell C,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1):39-50.
[43]張建.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 理論導刊,2014(5):65-67.
[44]秦志龍,王巖. 論新時代堅定制度自信的幾個基本問題[J]. 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20,22(10):28-33.
[45]楊林香. 大學生“制度自信”的支撐要素及制約因素分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4):109-113.
[46]楊雪冬. 從制度信任到制度自信:改革開放40年國家治理變革的主體邏輯[J]. 社會科學文摘,2018(11):13-15.
[47]邵雅利. 新時代人民主觀獲得感的指標構建與影響因素分析[J]. 新疆社會科學,2019(4):139-147.
[48]詹花秀. 獲得感的來源及提升[J].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4):66-72.
[49]郝娜,黃明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之間的邏輯關系[J].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1):17-24.
[50]劉麗.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用于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三重維度[J]. 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7,19(2):102-104.
[51]安家瑜. 抗疫經(jīng)驗:大學生制度自信培育路徑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 2021.
[52]徐振偉. 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20(2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