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中秋 陳啟東
摘要:個性化學習場域的設計與實踐是落實跨學科教學的重要載體?!皩W習花園”這一創(chuàng)新概念,不僅超越了傳統教室的界限,更顛覆了固有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學習空間擴展至教室之外,融入到那些充滿教育意義的花園之中。文章闡述“學習花園”個性化學習場域的內涵,分析“學習花園”個性化學習場域的價值,探討跨學科學習在“學習花園”學習場域的實踐策略,旨在提升學生跨學科素養(yǎng),實現個性化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
關鍵詞:學習花園;個性化;跨學科學習;學習場域;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6-0133-04
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革新與發(fā)展,各級各類學校紛紛致力于“學習花園”這一跨學科學習場域的建設?!皩W習花園”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與自然親密接觸的多元化學習環(huán)境,更能夠為跨學科學習提供理想的場所[1]。通過參與花園的種植、養(yǎng)護、觀察等活動,學生可以深入學習自然科學、生態(tài)學、環(huán)境科學、農業(yè)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實現知識的整合與應用。
“學習花園”(Gardens Based Learning,簡稱GBL)是一個精心設計讓學生參與其中進行勞動實踐、專題探索、主題學習等的學習場域。在國外,這種學習場域已經被普遍運用在各個學段,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其身影。首先,“學習花園”是一個融合自然環(huán)境與學習活動的場域,它利用花園這一自然背景,為學生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里,學生可以直接與大自然接觸,感受自然的韻律和節(jié)奏,從而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啟發(fā)和靈感。其次,“學習花園”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學科的學習,而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學習平臺。在這個場域中,學生可以將數學、科學、藝術、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通過綜合學習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2]。最后,“學習花園”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和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探究的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能力,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1.呈現完整的生活
“學習花園”為學生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真實可感的生活世界。在這個學習場域中,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自然的韻律和生命的循環(huán),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本質。通過參與花園的種植、養(yǎng)護、收獲等活動,學生可以領略到生活的美好,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這種全面的生活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質。
2.提供全面的實踐經歷
在“學習花園”中,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實踐機會,親身參與各種活動,如種植、觀察、實驗等。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課堂所學知識,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觀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自然規(guī)律和科學知識,激發(f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這種全面的實踐經歷,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3.構建跨學科的學習場域
“學習花園”為學生提供一個跨學科的學習平臺。在這個場域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多種學科的知識,如生物學、地理學、環(huán)境科學等。通過跨學科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學習花園”有助于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與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視野和發(fā)展空間。這種跨學科的學習場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4.促進完美的自我建構
“學習花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使他們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嘗試和創(chuàng)新。在“學習花園”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學會如何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并樹立起自己的“三觀”。通過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培養(yǎng)起仁愛之心和對自然的敬畏。這種自我探索和成長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實現自我精神的完美建構,形成健全人格。
5.推動完滿的社會化發(fā)展
“學習花園”不僅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平臺。在“學習花園”中,學生需要與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這無疑會提升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3]。通過與同齡人的互動,學生可以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培養(yǎng)出樂于助人、懂得感恩等優(yōu)秀品質。這種社會化的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同時,“學習花園”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實現個人的完滿社會化發(fā)展。
1.精心設計“學習花園”跨學科學習場域課程
“學習花園”跨學科學習場域課程旨在通過實踐與“學習花園”相關的多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實踐力、創(chuàng)新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該課程融合科學、數學、藝術、語文等多個學科領域,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自然的奧秘,提升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認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與綜合素養(yǎng)。(1)課程設計框架。教師可以采用分域分層的設計方法,以“學習花園”中的各種元素為基礎,開發(fā)出如四季花木、池塘生態(tài)、草地探秘、種植飼養(yǎng)、氣象科技等領域的課程。每個領域的課程可以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以觀察、記錄和成果展示為主要活動形式,旨在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各類生態(tài)系統中的動植物及其生長過程。第二層級通過實踐研究和成果匯報,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自然奧秘和生命意義的理解。第三層級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跨學科研究,并組建專業(yè)研究團隊,以深化對各課程領域的探索。(2)具體課程內容。其一,四季花木課程。四季花木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綜合性融通、時代化升級、課程化實施”為教學指導原則,充分利用“學習花園”中豐富的植物資源,如各式花卉、樹木等,來設計課程內容。通過以“臘月梅花俏”“三月桃梨杏”“五月紫薇開”“七月荷花露”“八月桂花香”等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走進自然、認識各種植物,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觀察、分析、實踐等多種能力。其二,池塘生態(tài)課程。池塘生態(tài)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池塘生態(tài)系統的基本概念及其構成元素。通過學習生態(tài)系統的相關知識,學生將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性和意義,從而樹立起熱愛自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為實現這一總體目標,教師可圍繞“多彩生態(tài)瓶”“水質凈化”“多樣的池塘生物”等主題,設計一系列有序且富有探索性的課程內容。通過這些課程,學生將能夠更直觀地了解池塘生態(tài)系統的運作方式和保護方法。其三,草地探秘課程。草地探秘課程注重多學科融合,它將語文、數學、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引領學生踏入“學習花園”的草地,參與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教師可組織“草地音樂會”“草地尋寶”和“草地露營”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草地情境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激發(fā)他們的探索精神。通過這一課程,學生能夠以高漲的學習熱情發(fā)現新問題,研究新知識,實現從簡單的趣味體驗到深層次的探索研究的轉變。其四,種植飼養(yǎng)課程。教師可以依托“學習花園”的實踐資源,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種植與飼養(yǎng)活動,如“萌兔飼養(yǎng)”“艾草種植”等,發(fā)現并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在種植飼養(yǎng)課程中,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跨學科整合能力,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其五,氣象科技課程。這是一門以氣象科普為核心的科學課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校園氣象科普嘉年華”“氣象知識競賽”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氣象知識。教師可以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開放式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圍繞四季變化設計主題活動,如“三月微風起”“臘月冬雪至”等,讓學生在實際觀測中感受氣象的奧秘[4]。(3)制定課程目標。教師可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并依據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內容來明確各領域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yǎng)目標。通過圍繞這些目標進行課程的整體架構和內容設計,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教學“草地探秘之花園尋寶”一課時,教師可以制定以下課程目標。首先,學生應掌握如何正確使用指南針確定方向,了解指北針的正確使用方法,如放平使用、等待指針靜止后與“北”字對準等。同時,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推斷其他三個方向,并運用方位詞準確描述物體所處的方向,從而培養(yǎng)他們以數學的視角觀察和理解現實世界的能力。其次,通過“探寶”活動,學生應能解決利用路線圖找到正確目的地的實際問題。這一目標,旨在考驗他們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環(huán)節(jié)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并讓他們學會用數學的思維來分析和處理現實世界中的問題。最后,在分享尋寶經歷和講解尋寶路線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應能夠簡潔、準確地使用方位詞來表達活動過程和心得。這一目標,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數學表達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實踐能力。在“草地探秘之花園尋寶”活動中,通過達成課程目標,教師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實用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其核心素養(yǎng),包括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2.拓展“學習花園”跨學科學習場域資源
拓展“學習花園”跨學科學習場域資源對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跨學科知識整合、提高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創(chuàng)建多元化學習區(qū)域。為了拓展跨學科學習場域資源,教師應在“學習花園”中創(chuàng)建多元化的學習區(qū)域,包括生態(tài)觀察區(qū)、植物試驗區(qū)、藝術創(chuàng)作區(qū)等。生態(tài)觀察區(q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物多樣性,理解生態(tài)關系。植物試驗區(qū)可用于植物生長實驗,探究光照、水分等因素對植物的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區(qū)可以提供材料和空間,讓學生結合自然環(huán)境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這樣的多元化區(qū)域設置,能夠滿足學生不同學科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其次,設計綜合性學習任務。為了充分利用“學習花園”的資源,教師可以設計綜合性的學習任務。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花園規(guī)劃設計”任務,讓學生綜合考慮生態(tài)學、美學、實用性等多個方面,提出自己的花園設計方案,這樣的任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最后,引入專業(yè)人士和社區(qū)資源。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習花園”的資源,教師可以引入專業(yè)人士和社區(qū)資源。例如,邀請植物學家、園藝師等專業(yè)人士來學校進行講座或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專業(yè)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同時,學校可以與社區(qū)合作,共享花園資源,開展聯合實踐活動,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增強他們與社區(qū)的聯系,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3.構建“學習花園”跨學科教學評價體系
構建“學習花園”跨學科教學評價體系是一個系統而多元的過程,旨在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學習目標相一致,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5]。首先,明確多元化的評價目標和內容。在構建“學習花園”跨學科教學評價體系時,教師要明確評價的目標和內容。評價目標應包括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學習態(tài)度、合作與溝通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個方面[6]。同時,評價內容應包括對跨學科知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實踐應用能力的展現,以及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等。其次,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為了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應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如觀察記錄、作品展示、口頭報告、書面測試等。這些方法可以相互補充,從多個角度反映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成效。例如,通過觀察學生在“學習花園”中的實際操作和團隊合作情況,教師可以評估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協作精神;通過作品展示和口頭報告,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表達能力。再次,強調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在跨學科教學評價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要重視他們的學習過程。過程性評價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fā)現并改正學習中的問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結果性評價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他們提供明確的反饋[7]。最后,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自我評價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特點和不足之處,從而調整學習策略。同伴評價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助,實現學生共同提高。通過這兩種評價方式,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跨學科學習中,提升學習效果。
4.建設“學習花園”跨學科教師團隊
跨學科教學實踐相較于傳統的單學科教學,更具有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新性。為了有效地進行跨學科教學,教師不僅需要對跨學科教學的核心理念和特點有深入的理解,還需要準確掌握相關聯的學科知識。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跨學科教師團隊勢在必行。首先,培養(yǎng)跨學科教學理念。在“學習花園”中,教師應深入理解跨學科教學的內涵,認識到其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學??梢酝ㄟ^定期舉辦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讓教師了解并接受跨學科的教學理念,從而激發(fā)他們進行跨學科教學的積極性。其次,建立跨學科教學研究與交流平臺。在“學習花園”中,應建立一個跨學科教學研究與交流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是實體的,如定期的教學研討會,也可以是虛擬的,如在線論壇。通過這個平臺,教師可以分享他們的教學實踐經驗,討論遇到的問題,并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這種交流與合作,能夠極大地促進跨學科教師團隊成員之間的共同成長。再次,提高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在“學習花園”中實施跨學科學習時,教師要具備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能力。學??梢酝ㄟ^提供專業(yè)的培訓課程和實踐機會,幫助教師掌握跨學科課程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學校要鼓勵教師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設計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的跨學科課程。最后,具備跨學科教學反思能力。教師應具備教學反思能力,能在課堂研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交流思想、拓展技能,以改進教學方法[8]。在“學習花園”這一開放、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需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通過反思,教師可以發(fā)現教學中的問題,如知識點銜接是否流暢,學生參與是否積極等,從而及時改進,提高教學效果。
教育的不斷進步與創(chuàng)新,使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傳統、單一的學習空間已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學習花園”跨學科學習場域的出現,不僅是對傳統教室物理空間的拓展,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與飛躍。為了推動跨學科學習在“學習花園”學習場域的順利實施,學校要精心設計“學習花園”跨學科學習場域項目課程,拓展“學習花園”跨學科學習場域資源,建構“學習花園”跨學科教學評價體系,建設“學習花園”跨學科教師團隊,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玉華.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跨學科學習的內涵認識與實踐路徑[J].上海教育,2022(05):57-63.
[2]石燁.學習花園:培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戶外課堂[J].上海教育,2021(32):7-10.
[3]韓敏.“草地教室”:個性化學習場域設計與實踐[J].江蘇教育,2021(62):30-32.
[4]何捷.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在教學中的理解與執(zhí)行[J].小學教學研究,2022(22):5-9+15.
[5]樊桂芳.初中生物項目學習的教學設計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9.
[6]魏詩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項目式學習的行動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7]張興妍.班組群項目式學習中小學生學習行為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21.
[8]錢莉.真實情境中小學多學科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22(34):73-76.
Learning Garde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Field Design and Practice
Wen Zhongqiu, Chen Qidong
(Jiangsu Province Taicang City Mingde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Abstract: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fields ar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implementing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The innovative concept of "learning garden" not only transcends the boundarie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s, but also subverts the inherent teaching mode, expanding students learning space beyond the classroom and integrating it into gardens full of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ersonalized learning field of the "learning garden", analyzes the value of the personalized learning field of the "learning garden",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in the "learning garden" learning field, aiming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cy and achieve the rooting of personalized education concepts.
Key words: learninggarden;personalization;interdisciplinarylearning;learningfield; practical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