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區(qū)域》根據馬丁 ·艾米斯的同名小 說改編,是一部由英國導演喬納森 ·格雷澤執(zhí) 導的劇情片。這部影片講述波蘭奧斯維辛集中 營的管理者霍斯中校和他妻子海德薇過著桃花 源一般的生活,而這樣的理想生活完全是建立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這片“利益區(qū)域”之上的。 為了積極響應并加速實施希特勒的“最終解決 方案”,“敬業(yè)、奉獻”的霍斯作為在奧斯維 辛集中營任職時間最長的指揮官,成為希特勒 的股肱之臣。在這片“利益區(qū)域”中的主角—— 集中營里被迫害致死的猶太人,在電影里始終 都是缺席的,而導演通過許多碎片化的細節(jié) 呈現(xiàn)了他們的在場,這種反襯更促使觀眾發(fā)揮 強大的想象力用以補足這種缺席?;谶@個認 識,本文將從現(xiàn)象學的視角結合電影的拍攝手 法及主題進行分析。
一、背景音效的烘托作用
電影的一開始就是近四分鐘的黑屏夾雜著 機器的轟鳴——怪獸的低吼般的“混沌之聲”, 這種聲音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不適甚至痛苦,來自對這個聲音的無邊想象,導演也許故意讓? 觀眾自己根據聲音去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恐怖? 場景。接著是霍斯一家在青山綠水中悠閑自在? 的郊游場景,這種氛圍似乎與前面的凝重壓抑? 有著強烈的反差,而這恰恰體現(xiàn)了霍斯一家的? 態(tài)度:風景宜人的奧斯維辛是霍斯這個“國王” 的,而且海德薇曾在母親面前夸耀自己是“奧? 斯維辛的女王”,盡管這里是波蘭人的土地,? 被他們毀滅的是這個土地上的人民。山河易主,? 大地沉默,霍斯夫婦的世界中只有他們自己,? 而他們世界之外的其他人——這里真正的主人? 卻是無聲且缺席的。
對于缺席的理解,現(xiàn)代著名的現(xiàn)象學家索? 科拉夫斯基曾經進行過這樣的闡述:“事實上, 人們通常忽略和回避缺席:我們傾向于認為我? 們覺察到的一切都必定是實際在場的;我們似? 乎不能設想我們確實能夠意向缺席之物。我們? 回避缺席,盡管它就在我們周圍,并且始終吸? 引著我們?!眾W斯維辛集中營與霍斯家的“伊? 甸園”僅一墻之隔,而無論是霍斯一家,還是? 他們邀請到家里聚會的友人們都選擇性地忽略? 或回避談及它的存在。事實上這座“死亡工廠”的缺席始終提醒著劇中人以及觀眾,它自始至? 終都是在場的,它以它地獄般的“混沌之聲” 和拼圖一樣散落的碎片宣告它的在場。
二、拼圖式敘事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認為在 場具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當下的存在狀態(tài),當 下的時間以及此時此刻的呈現(xiàn),而這種在場本 身應該是無遮蔽的,導演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拍 攝方式,主要是由于在現(xiàn)實情境中,歷史、文 化、政治、語言等因素的層層遮蔽,使得本來 應該敞開的在場不得不隱匿起來,似乎是“欲 說還休”一樣表現(xiàn)為缺席的狀態(tài)。當人們已經 對這個題材、這個場所、這個事件開始表現(xiàn)出 習以為常的麻木和冷漠的時候,這種缺席比在 場的直觀感受更能引發(fā)我們的無盡聯(lián)想,然后 刺痛我們,驚醒我們。
缺席是一種現(xiàn)象,我們必須給予它應有 的地位……在我們尋找某事物而無法找到的 時候,這個事物的缺席就強烈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 前。我們持續(xù)不斷地生活在未來和過去,生活 在疏遠和超越之中,生活在未知和可疑之中; 我們不僅僅生活在我們通過五官感受到的周圍 世界中。
這部電影采用的敘事線索是線性的,但在 主線之外散落了很多的碎片,導演似乎是希望 我們像做拼圖游戲一樣拾起這些散落的碎片, 然后拼湊出缺席的在場?;羲寡プ由系难E, 被海德薇精心照料的花花草草,蔬菜水果的肥 料——人的骨灰,粗大的煙囪中冒出的火光和 飄散如雪花一樣的骨灰,還有被霍斯兒子把玩 的人的牙齒,被沖到河里的讓正在釣魚的霍斯 驚慌失措的一個猶太人的下頜骨,更有那一陣 陣槍響、狗吠、馬蹄聲中撕心裂肺的哭喊聲, 以及影片結尾玻璃柜門之后陳列的堆積如山的 鞋子、箱包、假肢和金屬支架,燒尸體的焚化爐,滿墻的那些曾經活生生的面孔……這些散 落的碎片被我們一片片拾起,拼湊出了一個雖 沒有親眼看見,卻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讓人脊 背發(fā)涼的場景,這就如同那個背景中的“混沌 之聲”一樣,如夢魘般籠罩在人的心上,比直 觀更加讓人痛苦和難忘,這就是為什么海德薇 的母親晚上會在火光沖天、低聲嘶吼的焚化爐 煙囪前輾轉難眠,她曾經的故人早已在集中營 里燒為齏粉,而她也因敵不過良知的盤問最后 終于不辭而別。而猶太女仆日日夜夜遭受同胞 慘死的精神折磨,只能以酒澆愁。因為作為一 個正常的人類,每臨夜晚,都會有孟子所言的 “夜氣”生起。何為“夜氣”?就是人本來就 有的善心、良知?!睹献印份d:“雖存乎人者, 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 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 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 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 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 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 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 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鬃釉唬?‘操則存,舍 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惟心之謂與?” 良知在夜間萌生出來,卻在白天反反復復地被 磋磨和傷害,如果這良知不能存留,就和禽獸 相差無幾了。嬰兒和孩童,猶太同族,與猶太 人有故交的人,甚至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都良 知未泯,而掌握很多人命運的霍斯夫婦的良知 已經缺席很久了。
三、孩子的視角與童話的隱喻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實踐》中談道:“對 呼聲的領會傾聽無言回應,這并非因為它被某 種壓頂而來的‘混沌力量所震懾,而是因為 它未經晦蔽地把呼聲的內容據為己有。呼聲呈 現(xiàn)出常駐的罪責存在,這樣也就把本身從常人知性的嘈雜閑言中收回。所以,有所勾連的話 語這一樣式包含在愿有良知中,而這種樣式乃 是緘默?!?/p>
良知在霍斯家的幾個孩子,尤其在年齡 更小的兒童和嬰兒身上,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因 為他們更依憑直觀感受來生活?;羲辜易钚〉?孩子,那個總是被抱在懷里的小嬰兒每當父親 在場的時候都會哭鬧不止,她的哭鬧是這樣的 頻繁,以至于讓觀眾不得不注意到地,原因大 概是每逢他的父親靠近,他身上的殺伐之氣都 會讓孩子感到害怕,盡管這個父親有潔癖,總 是喜歡穿白色的襯衫和西服,但都無法洗凈他 手上的鮮血和心中的罪惡。霍斯的小兒子在玩 的時候聽到外面的男孩因為爭搶蘋果打架,要 被納粹軍官扔到河里淹死,孩子自己小聲說: “別再這么做了! ”連孩子都能感受到這種惡 行的不寒而栗。霍斯的小女兒總是在半夜獨自 坐在角落里不睡覺,霍斯作為一個有愛的父親 總是會陪著女兒,給她講著睡前故事。這個故 事就是《格林童話》里的《糖果屋》。每當開 始講起故事,總會有一個似乎與故事里的人物 和情節(jié)類似的場景發(fā)生,漆黑的夜晚,一個少 女提著一兜子蘋果在白天的猶太勞工勞作的地 方把蘋果一個個地塞進去,像故事中的女孩格 萊特用面包屑撒在路上,用來找到回家的路。 而白鳥把面包屑吃掉了,孩子們也在樹林里迷 了路。故事的最后,格萊特把老巫婆放進烤爐 里燒死,才救出自己的哥哥漢賽爾,而真實的 情況是納粹軍士把無辜的猶太人大批大批地扔 進焚化爐,霍斯的女兒尚不知道她的父親比那 個巫婆更兇狠惡毒。對她無比慈愛的父親每天 殫精竭慮地改善焚化爐的燃燒效率,他的“敬 業(yè)態(tài)度”也讓人瞠目結舌,參加晚宴的時候腦 子里還在想如何能把大廳里的人都燒死。電影 中那個像格萊特一樣的少女在無邊黑暗中閃耀 著善良的光輝,而這種善良只能微弱地發(fā)揮著 能量,甚至讓觀眾一直為她提心吊膽,生怕這一點兒光都會被黑暗吞噬。導演沒有交代這個 少女是誰,我們無從得知她和霍斯一家有沒有 關系,從她輕車熟路的狀態(tài)推斷,她應該就是 奧斯維辛小鎮(zhèn)當地的好心的居民,在那樣一個 山清水秀的地方隱藏著巨型的“殺人工廠”每 天晝夜不停地焚尸,而當地人也在進行著隱秘 的反抗,那個少女像《糖果屋》里的兄妹倆撿 到了巫婆的財寶一樣撿到了猶太人藏在小盒子 里面的詩歌,她邊彈鋼琴邊唱這首詩:“陽光 溫暖奪目,人群老少兼有。而我們是這里的囚 徒,我們的心還未冷,燃燒的靈魂宛若烈陽。 撕裂、沖破他們的痛苦,不久我們就會看到旗 幟飄揚,自由的旗幟,即將到來?!?/p>
“在召喚中讓自己領會到它最本己的能 在,因而這一呼喚是一種沉默。良知的話語從 不付諸音聲。良知只默默呼喚,亦即:呼聲來 自無家可歸的無聲無聞,并把被喚起的此在作 為靜默下來的此在喚回到它本身的靜默中去。 緘默抽掉了常人的知性閑言之言?!碑斏倥?鋼琴聲響起,這詩召喚著我們心中的良知,盡 管它不能被唱出來,它只能默默呼喚著,但我 們已經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四、片末的真實場景呈現(xiàn)的超現(xiàn)實性
影片中最超現(xiàn)實的一幕就是當霍斯從辦公? 室出來走下樓梯,突然嘔吐,然后在燈光之下? 望向暗處,時空交錯,唯一的光源,那個裝有? 貓眼的門被打開了,仿佛時空穿越了一般,進? 來了幾位現(xiàn)代的工作人員,他們一絲不茍地清? 掃著早已斑駁的集中營的邊邊角角,鏡頭客觀? 地展示了那些玻璃展柜之后的堆積如山的提包、 皮鞋、殘疾假肢和金屬支架,還有墻上掛著的? 那些曾經活生生的面孔,當然還有那兩個霍斯? 曾經聘請工程師設計的高效運轉的焚化爐。這? 次本應該在場的猶太人再一次缺席了,但他們? 留下了帶有生命印記的物品、照片依舊沉默不語地訴說著,徒留給觀者無盡的唏噓。難以想 象在集中營中的他們曾經多么絕望,海德格爾 說過: “死隨時隨刻都是可能的,何時死亡的 不確定性與死亡的確定可知結伴同行?!彼骺?拉夫斯基曾言:“未來的事物通過讓時間流逝 而來到在場;遙遠的事物被克服距離而被帶到 在場;立方體的其他側面通過轉動立方體而成 為在場的……有時候我們并不是從空虛的意向 直接轉到充實;有時候需要一系列的步驟,或 者至少可能需要諸多步驟,從一個居間的充實 走向另外一個,直至最后抵達對象自身?!蔽?來與過去在這一幕中交會,我們每個人似乎都 成了歷史的窺視者, “有些事物是缺席的,因 為他們是未來的事物,而有的缺席者則是由于 它們太遙遠,盡管它們與我們是同時代的,還 有的缺席者是因為它們被遺忘了,另外一些缺 席者則由于它們是秘密的或者是被遮蔽的,也 有的缺席者是因為它們超出了我們的理解力但 是有如此被給予我們:我們能夠知道這是某種 無法理解的東西”。沉默的時空再次穿越回到 霍斯凝望的那刻,他繼續(xù)向下走去,仿佛只能 走完這條不斷向下墮落的無法回頭的路,即便 是自己也感到了惡心,甚至連醫(yī)生都查不出病 因,但是那些缺席的在場者們,連同霍斯自己 的良知都在發(fā)出沉重而壓抑的“混沌之聲”, 宣告他的深重罪孽。
五、結語
《利益區(qū)域》與其他反映集中營的電影如 《美麗人生》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是用缺席默默訴說著在場,后者則是讓觀眾直觀感受? 到美夢的破碎和現(xiàn)實的殘酷;同為孩子的視角,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揭示的是無論屬于戰(zhàn)爭? 的哪一方,它毀掉的是所有孩子的童真和信仰,? 這同《利益區(qū)域》在揭示孩童良知上有著共通? 之處,而差別在于后者在孩子心中依然保有希? 望,前者則連希望都扼殺了。與《鋼琴師》《波? 斯語課》里的軍官仍有一絲良心(主要是主人? 公仍然有利用價值)不同, 《利益區(qū)域》里的? 霍斯把猶太人當作焚燒爐里的“填充物”,“燃? 燒,冷卻,移除,重裝”整個流程把人當作流? 水線上的物品,精準把控,不容紕漏。海德薇? 這個賢內助為了讓丈夫早日調回,每天親自摘? 下自己花園里的鮮花獻給元首,而縈繞在以累? 累白骨滋養(yǎng)的惡之花周圍的“工蜂”霍斯們,? 盡職盡責地為元首這個“蜂王”服務,他們雖? 敬業(yè)奉獻,但他們從不去思考對錯,更不問良? 知和道義。能給他帶來巨大利益的集中營就是? “工蜂們”處心積慮經營的花園,這個面積約? 25 平方千米的“利益區(qū)域”保證著霍斯一家桃? 花源一樣的幸福生活,讓他為了既得利益情愿? 一直這樣工作到死。在良知缺席之后, “敬業(yè)” 的“工蜂們”將整個人類文明推向了萬劫不復? 的深淵。在努力的方向錯了之后,這種努力會? 帶來什么后果?在這個時代,我們同樣要捫心? 自問,我們是否仍然在意良知是否在場?
[ 作者簡介 ] 王晨曦,女,漢,山西太原人,南 京審計大學講師,碩士(已畢業(yè)) ,研究方向 為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