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背景與審美
花木蘭的故事來自一個古老的中國傳說, 它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之一,深受中國人 民的喜愛和尊重?;咎m故事融合了中國古代 的軍事文化、家庭和民族情懷,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社 會中女性的價值。在中國文化中,花木蘭被認 為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她的勇氣、忠 誠和孝心深受人們的敬重與贊頌,代表了崇高 的品德和對家國的無私奉獻精神?;咎m形象 成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與中國版《花木蘭》(2009)相比,迪 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MuLan,1998) 則更多地注入了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和審美標 準,以適應西方觀眾的審美。在這個版本中, 花木蘭被描繪成一個追求個人自由和獨立的女 性形象,她的冒險和成長過程更強調個體價值 和自我實現(xiàn)的意義。迪士尼對花木蘭形象的 重塑,更符合西方觀眾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認 知。這種文化背景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兩個版本 故事的表現(xiàn)形式、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觀眾的 認知與理解。在不同的文化傳播背景下,這種 差異為觀眾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審美體驗,豐 富了影視作品的多樣性和文化內(nèi)涵。
二、中國版《花木蘭》與迪士尼版《花木蘭》 的對比分析
( 一 )主角木蘭的形象性格差異
1. 人物形象對比分析
出演中國版《花木蘭》的演員,有著高高 的鼻子、白皙的皮膚、大大的眼睛和飄逸的長 發(fā)。相較而言,迪士尼版《花木蘭》中的花木 蘭有著“齊肩披發(fā)”“唐朝仕女妝”,這與花 木蘭所處的時代明顯不符,花木蘭的形象在這 里經(jīng)過了夸張的藝術處理:她烏黑的長發(fā)、標 志性的黑色丹鳳三角眼和纖細的身姿都被特別 強調。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的美人經(jīng)過美國審美的 調整,柳葉眉變成了濃眉,小巧的嘴唇變成了 更為飽滿的雙唇,原本白皙的膚色也被調整為 更加黝黑的顏色。
2. 人物性格對比分析
兩位花木蘭的內(nèi)核完全不同。在中國版 《花木蘭》中,花木蘭自幼練習武藝,熱衷于 伸張正義,同時也恪守著中國古代女性遵循的 “三從四德”,展現(xiàn)出女性特有的溫柔和慈悲。 相比之下,迪士尼版《花木蘭》中的花木蘭更 像是典型的美國主人公——她充滿活力,感情 起伏大,服裝秀麗,動作也富有戲劇性。在美國那種開放和熱情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 化的含蓄和克制可能難以觸動他們的心弦,這 種性格塑造與中國觀眾的期待可能稍有沖突。
在迪士尼版《花木蘭》中,花木蘭具有 大膽的反抗精神和堅定不移追求幸福的毅力。 面對選秀的壓力,她巧妙地將答案隱秘地書寫 于手臂之上,不僅展示了她對傳統(tǒng)規(guī)范的挑 戰(zhàn),也體現(xiàn)了她獨特的魅力。迪士尼版《花木 蘭》男扮女裝代替父親從軍,正是因為這一性 格特點。兩個版本的花木蘭都展現(xiàn)了智慧,但 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智慧。通過比較中國版 《花木蘭》與迪士尼版《花木蘭》中的花木蘭 形象,可以看到中國版《花木蘭》中的花木蘭 是一個領導千軍萬馬的人物,具備杰出的軍事 領導才能。而迪士尼版《花木蘭》中的花木蘭 則更多是展現(xiàn)了一種機智和幽默感。迪士尼版 《花木蘭》改變了花木蘭的形象,將其轉化為 一個更具戲劇性和現(xiàn)代感的角色,使之更貼近 美國的審美觀念,獲得了更廣泛的文化認同。
在中國版《花木蘭》中,花木蘭是一個堅 強、勇敢、聰明的女性。她打破了傳統(tǒng)性別的 界限,勇敢地代替父親參軍,并最終以自己的 智慧和勇氣帶領軍隊取得了勝利,成為一名英 雄。而在迪士尼版《花木蘭》中,花木蘭的形 象更加突出了個人主義和自我價值的追求。她 的冒險和自我發(fā)現(xiàn)之旅凸顯了女性在現(xiàn)代社會 中獨立自主的權利。相比之下,迪士尼版《花 木蘭》更注重女性的內(nèi)在美和自我實現(xiàn)的旅 程,塑造了一個更符合西方觀眾審美和價值觀 的女性形象。
(二)兩部電影中配角的不同之處
在中國版《花木蘭》中,忠孝義的主題在 配角小武的角色塑造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小武在 義氣和集體利益的驅使下,堅定不移地維護著 花木蘭的“男性身份”,這一行為展現(xiàn)了他對 友情和榮譽的高度珍視。而花木蘭為了集體利益,不惜放棄了小武的生命,這種犧牲精神和 對國家使命的忠誠,使得她成為中國觀眾心中 的英雄形象。影片通過精心設計的鏡頭和音樂 的配合,將這段情節(jié)的氛圍和情感提升至高潮, 使觀眾對這兩位角色的付出和犧牲充滿了贊譽 和感動,加深了觀眾對于故事的投入,體現(xiàn)了 中國傳統(tǒng)的忠義精神。
另一方面,在中國版《花木蘭》中,皇子? 文泰的形象對應著迪士尼版《花木蘭》中花木? 蘭的愛人將軍李翔。迪士尼動畫常常將愛情故? 事描繪成“王子與公主相愛并幸福生活在一起” 的完美結局,而這也是西方文化中對于愛情的? 典型想象。然而,在中國版《花木蘭》中,并? 沒有設計這樣一個幸福的結局。出于國家和民? 族利益的考量,皇子文泰最終不得不與他人聯(lián)? 姻,而與花木蘭的愛情也未能圓滿。這種傳統(tǒng)? 的家長制婚姻所帶來的無奈與矛盾,使得影片? 的情節(jié)更加貼近現(xiàn)實生活,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社? 會中婚姻觀念和家族責任的復雜性。這樣的結? 局也讓觀眾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角色的內(nèi)心掙? 扎和社會環(huán)境對于個人命運的影響,從而增強? 了影片的情感共鳴和故事的代入感。
總的來說,中國版《花木蘭》通過配角小 武和皇子文泰的塑造,深刻展現(xiàn)了忠孝義的傳 統(tǒng)價值觀和家國情懷。他們的命運與抉擇反映 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和責 任關系。相比之下,迪士尼版《花木蘭》雖然 也有涉及愛情和友情的情節(jié),但更多地強調了 個人英雄主義和自我價值的追求,更符合西方 觀眾對于愛情與幸福結局的期待。這種角色命 運的對比,不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作者 對于人性和社會關系的理解,也豐富了觀眾對 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通之處的認識。
(三)商業(yè)與市場
中國版《花木蘭》的成功不僅僅源自其優(yōu) 秀的制作水準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更在于其在商業(yè)化方面的成功運作。在中國上映時, 影片特意強調了中國元素和文化特色,積極響 應了中國觀眾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通過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電影成功吸引 了國內(nèi)觀眾的注意力,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 績。同時,影片還通過全球化的營銷策略,將 中國文化與國際觀眾的審美需求相結合,使得 影片在全球范圍內(nèi)都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認 可。這種商業(yè)化策略的成功,不僅促進了影片 在國際市場上的推廣,還進一步增強了中國文 化的全球影響力。
相比之下,迪士尼版《花木蘭》作為迪士 尼的改編版本,其成功更多地依賴于品牌的影 響力和市場的預期。迪士尼通過在全球范圍內(nèi) 的推廣和宣傳,將迪士尼版《花木蘭》打造成 備受期待的電影,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關注。作 為世界上最大的娛樂品牌之一,迪士尼擁有強 大的營銷團隊和廣泛的影響力,讓該片在全球 市場有著相當活躍的表現(xiàn)。這一品牌優(yōu)勢為影 片的宣傳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使觀眾對 影片的期待倍增,電影票房成績更上一層樓。
兩者在商業(yè)化路徑上的差異體現(xiàn)了中外媒 體在市場開拓和定位上的不同策略與表現(xiàn)。中 國版《花木蘭》通過強調本土文化元素和全球 化營銷的結合,成功實現(xiàn)了跨文化傳播和商業(yè) 價值的雙贏。而迪士尼版《花木蘭》則更多地 依賴于迪士尼品牌的影響力和全球化市場的預 期,從而實現(xiàn)了商業(yè)化路徑上的成功突圍。這 兩種不同的商業(yè)化策略為中外影視作品的跨文 化傳播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啟示,為未來的影 視制作和市場開拓指明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三、中國版《花木蘭》與迪士尼版《花木蘭》 人物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中國版《花木蘭》的制作風格注重歷史氣息和現(xiàn)實表現(xiàn),注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 再現(xiàn)。這部電影的服裝、道具和布景都很細致,? 讓觀眾感覺自己置身于中國古代戰(zhàn)場。此外,? 影片還通過高水準的動作場面和戰(zhàn)斗特技,展 現(xiàn)了中國武術的魅力和風采,使得影片在國際 市場上也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和認可。相比之下,? 迪士尼版《花木蘭》更注重動畫的視覺效果和 幻想色彩,其畫面更加絢麗多彩,更適合年輕 觀眾欣賞。影片的制作風格和審美取向體現(xiàn)了 中外觀眾對于影視作品的不同審美需求和趨勢。
在中國版《花木蘭》的敘事終章中,花木 蘭放棄了名利雙收的機會,選擇返回家中,恢 復她那賢淑的女性本色。相比之下,迪士尼版 《花木蘭》中的花木蘭被提拔為皇帝的親信輔 佐,民眾對她俯首稱臣,她的個人成就在此刻 獲得了極致的認可。美國的文化偏向個人主義, 強調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xiàn)自我的探索和價值。 而中國的英雄主義則更加注重成熟與穩(wěn)重,有 時甚至需要個人為了更高的集體利益而做出犧 牲。
四、結語
迪士尼對花木蘭這一中國傳統(tǒng)形象的重新 編碼,實質上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想象性重構。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應該追求二次編碼,使得 文化傳播本身成為能夠被本土及國際觀眾所接 受和認同的信息與文化符號。中國在這一過程 中應當警惕自我定位為“東方”的傾向,同時 在保持話語權的基礎上,吸取國際成功經(jīng)驗, 拓寬電影的創(chuàng)作視野,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展現(xiàn)出獨特的聲音。
[ 作者簡介 ] 彭佳禾,女,漢族,陜西西安人,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 為西方現(xiàn)代文學、跨文化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