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莊子其全部的文本都在表達著適意的人生追求?!斑m”作為《莊子》的審美范疇,恰恰是莊子最為滿意的人生狀態(tài),并成為莊子內(nèi)心深處潛意識的人生理念。本文主要通過“適”的審美范疇分析,梳理莊子對于三種人生選擇和生存方式的不同態(tài)度。一是“適人之適”,二是“自適之適”,三是“忘適之適”。莊子最為崇尚的人生場景即“忘適之適”,這也與其本人一貫崇尚的天地精神一脈相承。
[關(guān)鍵詞]《莊子》 適人之適 自適之適 忘適之適
[作者簡介]趙德鴻,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哈爾濱 150025)
[DOI編號]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3.008
“莊子”的全部探索都是在追求“人在‘道’中”究竟該如何生存的問題。德國哲學(xué)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過:“真正的哲學(xué)家直接產(chǎn)生于個體哲學(xué)家在其生存環(huán)境即歷史環(huán)境中所遭遇的問題。”[1]1莊子所遭遇的時代是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在我國的歷史上是一個自然災(zāi)害不斷、諸侯爭地以戰(zhàn)、智愚絞斗的時代,也是摧毀一切傳統(tǒng)美好記憶的時代。恰如陳鼓應(yīng)所說:“生逢亂世,莊子的心情是很痛苦,很矛盾的。如果他不關(guān)心社會和人民的命運,就不會‘著書十余萬言’來表達他對時代的感受,從而提出其哲學(xué)主張。他之所以采取‘無用之用’的態(tài)度,實際是為了避免于險惡處境的不得已的出路。莊子反抗權(quán)威,對統(tǒng)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他另辟一個精神境界,以求自我安適,實際上他是寄沉痛于悠閑,內(nèi)心還是具有很深的時代憂患感的?!?sup>[2]123陳鼓應(yīng)先生對于莊子的判斷是公允的,莊子是深切了解歷史的苦難和殘酷的現(xiàn)實的人,又是對于人的生存苦難給予最徹底同情的人,故而他才會思考如何擺脫苦難,并一直以帶有浪漫的詩意的生命姿態(tài),為一切有生命的生靈尋找適宜而且適意的棲居。
有人認為莊子“把老子的無為學(xué)說引向了脫離社會的出世主義,這種出世主義,不是宗教式的出世,不是消解的身體上的避世和出走,而是對于精神上的解脫,形成避世、隱世、玩世的倫理精神。莊子的倫理精神是把老子發(fā)展到極端的產(chǎn)物,其主要特點是在人際關(guān)系中的逍遙與超脫。莊子的道德觀對中國人的倫理精神發(fā)生了更直接、更現(xiàn)實的影晌,即使在現(xiàn)代人的精神結(jié)構(gòu)中,我們?nèi)阅馨l(fā)現(xiàn)這位‘南華真人’的影子”[3]155,其實不然,莊子絕非出世主義者,正如清代林云銘《莊子因·莊子雜說》描述的:“莊子似個絕不近情的人,任他賢圣帝王,矢口便罵,眼大如許,又似個最近情的人,世間里巷家室之常,工技屠宰之術(shù),離合悲歡之態(tài),筆筆寫出,心細如許?!?sup>[4]300可以說莊子就徜徉在人間,熟知百工各業(yè),木匠、鐵匠 、梓匠、陶工、相士、武士、儒生、辯士、漁夫、工倕、農(nóng)夫、虞人、操舟的、斗雞的、相馬的等等都是莊子所熟悉的,并深知百姓疾苦,其穿梭于街頭巷尾、村野林間,因不齒于為暴君庸王賣命,故而遠離廟堂,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自得其樂的“適意”的生活。
王先謙在《莊子集解·題解》中說過:“人間世,謂當世也。事暴君,處污世,出與人接,無爭其名,而晦其德,此善全之道。末引接輿歌云:來世不可待也,往世不可追也。此漆園所以寄慨,而以人間世名其篇也?!?sup>[5]32莊子對于自己所處的社會和時代顯然是不滿意的,但是既無法回到往世,又無法等待來世。莊子所遭遇的問題,如劉向在《戰(zhàn)國策序》中的描述:“仲尼既沒之后,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zhàn)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茍以取強而已矣。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是以轉(zhuǎn)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jīng)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sup>[6]380生存在這樣一個“暴師經(jīng)歲,流血滿野”的朝不保夕、沒有秩序的世界里,究竟選擇一個什么樣的生存方式,究竟如何面對他所遭遇的世界,究竟怎樣為自己,也為所屬的人類去尋找一個如何安生之道,就不能不成為莊子哲學(xué)最大的思考了。
莊子面對自己所遇的時代,乃至這個時代給予他的啟發(fā),莊子給自己,也給所有的生靈,尋找了一個無論“遇與不遇”都要有所“適”的生存安放。
縱觀《莊子》三十三篇,“適”字共出現(xiàn)86次。首先“適”有作為動詞的,用作“去、往、到、出嫁、滿足”等意思,比如:“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宋人次章甫而適越,越人斷發(fā)文身,無所用之”(《逍遙游》),“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人間世》)。其次“適”有作為副詞的,有表達“恰巧、剛剛”等意思,比如《養(yǎng)生主》里的“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刹簧餍啊保ā度碎g世》),“又三年,東游,過有宋之野,而適遭鴻蒙”(《在宥》),“丘也嘗使于楚矣,適見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其類焉爾”(《德充符》)。最后“適”有作為形容詞的,用作“符合、舒服、滿足、愜意、怡然自得”等意思,比如“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齊物論》),“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大宗師》)。作為形容詞的“適”恰恰是莊子最為滿意的人生狀態(tài),并成為莊子內(nèi)心深處潛意識的人生追求。
白居易在《適意》里就說過:“人心不過適,適外復(fù)何求?”[7]126蘇軾在《石蒼舒醉墨堂》也說過:“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游?!?sup>[8]271蘇轍在《武昌九曲亭記》就描述過其兄“以適意為悅”的情形:“每風(fēng)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sup>[9]599可見,“適”曾經(jīng)被士大夫文人認為是人生在世的最好狀態(tài)。
在《莊子》文本里,“自適”一共出現(xiàn)了4次,“適人”出現(xiàn)了3次,“忘適”出現(xiàn)了1次,“造適”也出現(xiàn)了1次。用莊子自己的話去表達“適”的感受和狀態(tài)就是“無言而心悅”。郭象注:“心悅在適,不在言也?!?sup>[10]276可見,“適”會引起主體的心理愉悅和情感滿足。適意就是“符合我愿、恰合我意、契合我心”的內(nèi)心愉悅,并有滿足之感、舒服之意、歡欣之情。恰如蘇格拉底所言:“一切事物,對它們所適合的東西來說,都是既美又好,而對于它們所不適合的東西,則是既丑又不好?!?sup>[11]114其實,莊子的全部文本都在為生靈尋找心悅的滿足,都在表達著選擇決定命運的人生主題。莊子把人生選擇和生存狀態(tài)分成三類:一是“適人之適”,二是“自適之適”,三是“忘適之適”。莊子認為最佳的生存狀態(tài)就是“忘適之適”,實則就是“相忘于江湖”的人生狀態(tài)。
一、“適人之適”即為“他樂”之境
莊子一向追求無拘無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情狀,看不慣“適人”之累,也對一味“適人之適”者主體價值的消解予以了同情和批判?!斑m人之適”者是把主體完全交給他者,命運全由他者支配和使用。恰如李斯在他做秦朝宰相富貴功名集于一身的時候,何曾想到會有被拘下獄之時,所以他臨死而嘆:“昔者桀殺關(guān)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死伍子胥,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sup>[12]519李斯所感嘆的,莊子早就發(fā)現(xiàn)和指出了,多少達官顯貴紅極一時、顯于當世,然而終不免要淪為階下囚的命運。
“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10]178莊子認為,自從虞舜拿“仁義”招牌來號召天下,天下的人們就沒有誰不是在為仁義爭相奔走了,這豈不是用仁義來改變?nèi)诵詥??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沒有誰不因為外物來改變自身本性的,平民百姓為了私利而犧牲,士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圣人則為了天下而犧牲。所有這些人,所從事的事業(yè)不同,名聲也有各自的稱謂,而他們用生命做出犧牲以損害人的本性的事情卻是同一樣的。在莊子看來,這些都是“仁義”的蠱惑,而使得更多的人以身為殉,忽略了自身的快樂,來實現(xiàn)他者的快樂。“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sup>[10]181莊子認為不能發(fā)現(xiàn)自己而只能發(fā)現(xiàn)別人,不能自我實現(xiàn)而是只能夠看著別人實現(xiàn)的人,這就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的人,也就是一貫跟著別人后面跑而不能夠自己獨立實現(xiàn)人生追求的人,即使盜跖與伯夷,也都同樣是邪僻的行徑。在《莊子·馬蹄》篇里,莊子就通過“馬”在自然狀態(tài)下和人為力量介入下的對比,說出了按照別人所需的“適人之適”的悲慘結(jié)局?!榜R,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fēng)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奔爸敛畼吩唬骸疑浦务R’。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10]182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喜好,不惜犧牲馬的自然屬性,最后導(dǎo)致“馬之死者已過半”的結(jié)局,莊子試圖用“伯樂和馬”的故事,告訴世人,自然里的自己才是最舒服的自己。可以看出,莊子否定一切的人為,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一切的人為都是對自然天性的破壞。
“若狐不偕、務(wù)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sup>[10]129莊子列舉了一系列“適人之適”者的人生選擇和結(jié)局。認為狐不偕等人都是被別人所役使,使得別人快活,而不能夠自求快活的人。狐不偕為堯時賢人,堯讓天下于他而不受,就以投河而死的方式加以拒絕。務(wù)光為隱士,湯伐桀前,曾請務(wù)光出謀劃策,但是務(wù)光認為這不是他應(yīng)該做的事,拒絕參與。湯請他推薦其他人,他也拒絕回答。湯建立商朝后,想讓位給務(wù)光,務(wù)光認為“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10]129,不但推辭不受,并且因為覺得羞恥,負石而自沉于廬水。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繼位,兄弟兩人于是隱居在首陽山。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不從,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訛橐笊棠┢谌?,是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封于箕,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人或曰:“可以去矣?!被釉唬骸盀槿顺贾G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12]25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于是箕子披頭散發(fā),假裝瘋癲做了奴隸,并隱居彈琴聊以自慰。申徒狄非其世,將自投于河,崔嘉聞而止之曰:“吾聞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間也,民之父母也。今為儒雅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桀殺關(guān)龍逄,紂殺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吳殺子胥,陳殺泄冶,而滅其國。故亡國殘家,非無圣智也,不用故也”,遂抱石而沉于河[13]179。莊子筆下的狐不偕、務(wù)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他、申徒狄等人,都是以喪失自我為代價去追求所謂的“仁義禮智信”,最終又被“仁義禮智信”所害之人,都是“適人之適”,而導(dǎo)致了自我的毀滅。就如《莊子·駢拇》里所說:“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10]179天下的人們都在為某種目的而獻身:那些為仁義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君子;那些為財貨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小人。他們?yōu)榱四骋荒康亩鵂奚峭瑯拥?,而有的叫作君子,有的叫作小人。倘若就殘害生命、損傷本性而言,那么盜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們中間區(qū)分君子和小人呢!莊子在這里徹底撕去了“仁義”的偽裝,以此警醒世人放棄“適人之適”,而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
莊子對狐不偕、務(wù)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他、申徒狄等歷史人物的判斷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10]129。顯然,莊子予以他們否定和批判的態(tài)度。他們自己的人生選擇始終依附于某種文化,依附于別人的好惡,受社會思想的奴役,全然找不到自己,一頭栽倒在社會文化的牢籠里而迷失了自我存在。在《莊子·外物》里,莊子進一步強調(diào)了“役人之役,適人之適”的社會危害。“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wù)光,務(wù)光怒之;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蹲于窾水,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sup>[10]492這里說的是宋國都城演門那里有個死了親人的人,因為他格外哀傷日漸消瘦而被宋君加官晉爵,封為官師,他的同鄉(xiāng)競相效仿,為此居喪損害身體而死的就有超過半數(shù)的人。堯要禪讓天下給許由,許由因而逃到箕山。商湯想把天下禪讓給務(wù)光,務(wù)光大發(fā)脾氣。紀他知道了這件事,率領(lǐng)弟子隱居在窾水一帶,諸侯紛紛前往慰問,過了三年,申徒狄仰慕紀他其名而投河自溺了。今天看來,就像追星族一般,盲從和跟風(fēng)導(dǎo)致迷失自我,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給他者的做法就是莊子徹底否定和批判的“適人之適”。
“且夫待鉤繩規(guī)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guī),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使天下惑也!”[10]175莊子認為,依靠曲尺、墨線、圓規(guī)、角尺而規(guī)整事物形態(tài)的,這是損傷事物的本性;依靠繩索膠漆而使事物緊緊粘固的,這是傷害事物天然稟賦的做法;運用禮樂對人民生硬地加以改變和矯正,運用仁義對人民加以撫愛和教化,從而撫慰天下民心的,這樣做也就使人失去了人的常態(tài)。天下的事物都各有自己的本性常態(tài)。所謂本性常態(tài),就是彎曲的不依靠曲尺,筆直的不依靠墨線,正圓的不依靠圓規(guī),端方的不依靠角尺,使離析的東西附在一起不依靠膠和漆,將物品捆束在一起不依靠繩索。于是,天下萬物都不知不覺地生長而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生長,同樣都不知不覺地有所得而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有所得。所以古今道理并沒有兩樣,不可能出現(xiàn)虧缺呀。那么仁義又為什么無休無止地像膠漆繩索那樣人為地夾在天道和本性之間呢?使天下處于惑亂狀態(tài)呢?
現(xiàn)實生活里,很多人都不是他們自己想要做的那種人,但是他們又不得不做?!斑m人之適”者也許都有自己的苦衷,特別是在那個喪失理性的戰(zhàn)國時代,“適人之適”不失為一種自我保護的生存策略?!肚f子·人間世》:“顏闔將傅衛(wèi)靈公太子,而問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sup>[10]90這是蘧伯玉勸誡將去給衛(wèi)靈公太子做老師的顏闔時說的,就是如何通過“適人之適”以自保。蘧伯玉告誡顏闔,太子他如果像嬰兒那樣天真無知,你也和他一樣天真無知;太子他如果像田地那樣沒有界限約束,你也和他一樣沒有界限約束;太子他如果放蕩不羈,你也和他一樣放蕩不羈。順著太子的意愿,就會進入沒有過失的境地,這樣就能夠全身保命,但是,這樣的人生,勢必是一個徹底喪失了自己做自己主人的人生。莊子借此告誡世人,那些一味“適人之適”者,如果不能夠“自適其適”,就等同于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二、 “自適之適”即為“自樂”之境
《呂氏春秋·仲夏紀》:“耳之情欲聲,心不樂,五音在前弗聽;目之情欲色,心弗樂,五色在前弗視;鼻之情欲芳香,心弗樂,芳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樂,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樂之弗樂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樂。心必樂,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樂之務(wù)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適?!?sup>[14]402在人類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認識自我成為人類一個永恒的追問。德國哲學(xué)家卡西爾認為:“認識自我乃是哲學(xué)探索的最高目標”[15]1。應(yīng)該說,這是傳承于蘇格拉底哲學(xué)的核心命題“認識你自己”的進一步延續(xù)。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如何存在,乃至為什么而存在的問題,這也是人類生存的終極追問。美國心理學(xué)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就提出:人類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成為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所謂的“自我實現(xiàn)需要”,無外乎是要滿足個人情感、實現(xiàn)個人理想抱負、進入獨立自由選擇境界,“可與不可”全由自己掌握。顯然,為滿足自我實現(xiàn)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正如莊子所說的,有靠依附他人的“適人之適”者之樂,有靠自我實現(xiàn)的“自適之適”者之樂,有靠安時處順的“忘適之適”者之樂。
《莊子·駢拇》云:“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sup>[10]181當然,莊子鼓勵世人的是要拋棄“適人之適”的被動人生選擇,要做人生的主人,不做人生的奴仆。要敢于擺脫和挑戰(zhàn)陳舊的世俗觀念,沖破固有秩序的約束和限制,回歸到自我的主體意識中來,強調(diào)主體意識的實現(xiàn),自我追求適意的人生,力求做到“自適之適”的人生境界。正像陳鼓應(yīng)在《莊子淺說》里概括莊子渴望構(gòu)建的價值世界那樣:“在一個混亂的社會里,莊子為人們設(shè)計了自處之道。在他所建構(gòu)的價值世界中,沒有任何的牽累,可以悠然自處,怡然自適?!?sup>[16]可見,“自適”的人生狀態(tài)是莊子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基本要求,他的一生能夠不被功名利祿所累所困,也都是出于“自適”人生的理想追求。
莊子在《秋水》篇明確地表達了自己追求“自適之適”的“自樂”人生境界:“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鼻f子認為,寧可選擇“曳尾于涂中”,也不選擇“留骨而貴”。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倒不如安于貧賤,過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的“持竿不顧”就像一個特寫鏡頭,成為歷史上一個永遠揮之不去的達者的畫面。
黃庭堅在《二十八宿歌贈別無咎》里有過評論:“有心無心材慧死,人言不如龜曳尾。”[17]282王維《自適》也述說了與莊子相通的審美追求:“山南結(jié)其蔽廬,林下返吾初服。寧為五斗折腰,何如一瓢滿腹?!?sup>[18]161在莊子的內(nèi)心深處一直更向往的是鄉(xiāng)野山林之樂,“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莊子·知北游》)。晉代陶淵明在《歸園田居·其一》里描述的生活,正是莊子認為的“自適之適”的美好愿景?!吧贌o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sup>[19]162-163詩里詩外無不散發(fā)著陶淵明脫離官場之后的那種輕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字里行間都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對田園生活的沉浸與陶醉,對自然、自由的無限祈望和熱愛。陶淵明在詩里所描繪的社會生活,正是莊子渴望的自得其樂的人間煙火,也是莊子在現(xiàn)實生活里的最大希冀和向往。
在古代的先秦諸子中,莊子是最想做自己的一個人,就如康德所言“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是自己的帝王”[20]54。莊子始終追求的就是人身自由,就是要做自己人生的帝王,不畏懼權(quán)貴,不羨慕功名,不抗拒貧困,不懼怕生死,恰如唐寅《把酒對月歌》里所說的“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21]153的人生曠達與恬淡,更有司空曙《江村即事》里所暢想的“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fēng)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22]2191的自在與自適之樂。莊子就像自己筆下的鹓鶵一般,“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10]328。鹓鶵的形象就宛如莊子為“自適之適”者的畫像。
莊子反對強加于事物本性的任何干擾因素,強調(diào)順化自然?!懊駶駥媱t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sup>[10]51人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患腰痛或半個身不遂,泥鰍則不然。人爬上高樹就會驚懼不安,猿猴則不然。這種到底是誰的生活習(xí)慣才合乎標準呢?人吃肉類,麋鹿吃草,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卻喜歡吃老鼠,這種又到底應(yīng)該按照誰的口味才合乎標準呢?狙和雌猴作配偶,麋和鹿交合,泥鰍和魚相來往。毛嬙和麗姬是世人認為最美的,但是魚見了就要深深地鉆進水底,鳥見了就要飛入高空,麋鹿見了就要奔走不顧,這又究竟哪一種美色才算是最高標準呢?顯然,莊子是說事物各有其不同,各有其本性,不該主觀臆斷地用自己認為的標準強加于其他事物。就像魯侯養(yǎng)鳥一樣,“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10]358。這里莊子給我們講述了“以己養(yǎng)烏”的故事。魯國的城郊飛來了一只海鳥,魯王從來沒見過這種鳥,以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來,親自迎接供養(yǎng)在廟堂里。魯王為了表示對海鳥愛護和尊重,馬上吩咐把宮廷最美妙的音樂奏給鳥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鳥吃??墒区B呢,它體會不到國王這番招待盛情,只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嘗,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只三天就活活餓死了。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不同的對象,應(yīng)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待。對待海鳥我們應(yīng)該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鰍鰷,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10]338。否則,像魯王那樣,用供養(yǎng)自己的方法供養(yǎng)海鳥,盡管主觀愿望很好,也難免要失敗。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無所去憂也?!?sup>[10]173所謂的至理正道,就是不違反事物本性而使其各得其所。所以說合在一塊的不算是并生,而旁出枝生的不算是多余。長就長,短就短,長的不算是有余,短的不算是不足。因此,野鴨的小腿雖然很短,續(xù)上一截就有憂患;鶴的小腿雖然很長,截去一段就會痛苦。事物原本就很長是不可以隨意截短的,事物原本就很短也是不可以隨意續(xù)長的。這段話正是證明了莊子崇尚事物各安其本性,順應(yīng)自然的“自適之適”的人生價值選擇。
三、“忘適之適”即為“忘樂”之境
白居易在《隱幾》里就描述過忘適的境界:“身適忘四支,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sup>[22]3085莊子本人最為滿意的人生場景是“忘適之適”,其在行文里不時散發(fā)出一種“相忘”的曠達之情,面對宇宙天地和生老病死的現(xiàn)實苦難,莊子深感無奈和無助?!叭?,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sup>[10]133莊子認為,泉水干涸了,魚兒困在陸地上相互依偎,大口喘氣來互相取得一點濕氣,以唾沫相互濕潤,如此的互相愛護的確很感人,但是與其這般艱難受罪,倒不如他們在江湖里的時候彼此不相識不愛護,也都自由自在?,F(xiàn)在的彼此記住和關(guān)愛,是彼此以受罪為代價,如果彼此不受罪,各自安好,即使彼此不識或是忘記又何妨?蘇軾當年想念弟弟蘇轍而不得的時候,就同樣發(fā)出過不得不曠達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人生祈愿。
“忘適之適”出自《莊子·達生》:“工倕旋而蓋規(guī)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靈臺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nèi)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10]355“倕”傳說為堯時之能工巧匠。“蓋”借為盍,合。宣穎在《南華經(jīng)解》云:“蓋,猶過也,謂掩過之。但以手運旋,而巧過于規(guī)矩,精之至也。”顯然把“蓋”解釋為“高過”是錯誤,也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工巧匠倕以手旋物即能測定其方圓,而且都能夠符合圓規(guī)與矩尺的標準。“稽”是存留之意。言手指隨物測定,不須存留于心,再去有言度量。“靈臺”是指心靈?!拌洹蓖ā爸稀?,滯塞之意?!耙蓖把薄V酝浹拇嬖?,一定是因為帶子合適的。莊子認為,本來自性與外物是相適應(yīng)的,如心存適應(yīng)觀念,還是把己與物分開,還不是真正的相適應(yīng),只有忘記適應(yīng),消除物我界線,才是真正無所不適。能工巧匠以手旋物而能夠隨心所欲就符合了規(guī)矩測量的標準,他的手隨物而變化,不須存留于心,無須有意度量,所以他的心志專一而沒有滯礙。之所以忘掉腳的存在,是因為鞋子特別合適;之所以忘記腰的存在,是因為帶子特別合適;之所以忘記了是非的存在,是因為心無是非的干擾,從而無所不適;持守自性,不隨物遷變,與外物交接無不適應(yīng)。本來自性與外物是相適應(yīng)的,而要達到無所不適應(yīng),就忘記為了適應(yīng)而適應(yīng)?!巴?,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你沒有想到自己的腳,就說明穿的鞋子很合腳;你沒有想到自己的腰,就說明衣帶很合適?!爸欠?,心之適也”,這個就是從簡單的自然性進入社會性,莊子說的是非,“是”是肯定、同意,“非”是否定、不同意,選擇也是如此,取這樣,舍那樣,這些都是是非。我們平常都在取舍之中,都在判斷之中,也就承擔(dān)著各種榮辱是非,不管你是喜怒哀樂,只要心還在掛牽著,就離不開是非?!爸欠?,心之適也”,你心里如果沒有了是非,就不會有煩惱,你的心就舒服自在了。就如宋代禪師無門慧開有一首詩偈描述的那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心無掛礙,正所謂“心中有事天地小,心中無事一床寬”。
怎樣使自己“忘是非”呢?莊子告訴大家“不內(nèi)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只有“不內(nèi)變,不外從”,內(nèi)心不隨外緣而動,你才真正達到“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我們的心里進入了自在無礙的境界,能夠打成一片,把對外在的自在舒服的感覺全部化掉,化得沒有了,忘記了還有這種舒服的存在,這才是“忘適之適也”。
莊子認為“適”的最高境界是“忘”,“適”的最高追求是“樂”,而“樂”的最高境界是“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在莊子看來,所謂“至樂”就是“無樂”,就是不感受到“樂”,而是處于“忘樂”的狀態(tài),也就是因為“忘適之適”,才能夠徹底實現(xiàn)“忘樂之樂”的人生狀態(tài)?!肚f子·大宗師》:“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sup>[10]152莊子認為“忘適之適”,就像心境遇到快適的滿足卻來不及笑,笑聲忽然而出卻沒有經(jīng)過安排和彩排。一切按照自然的安排,順應(yīng)自然而然的變化,去掉死亡的變化而帶來的悲哀,于是就渾然進入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與自然同化的境地。
可以說,莊子的“相忘”之境,以及莊子所追求的“至樂”之境和“至德”之境,都是一脈相通的。莊子的社會主張是摒棄差別、是非和等級,回歸到一個未曾浸染的世界當中,這是莊子的理想社會夢境?!跋嗤敝?,不僅是說守道之人能夠做到“相忘以生”和“相忘于江湖”,只要彼此安生,莫逆于心,無害無累,無需彼此相守,相忘即是安生?!爸翗贰敝掣钦f順道之人能夠做到“應(yīng)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yīng)之以自然”,從而進入一個“至樂無樂”的狀態(tài)?!盁o樂”方為“至樂”。真正達到了“忘樂之樂”就是莊子最為崇尚的“忘適之適”的一種人生存在?!爸恋隆敝?,就是他渴望的“至德之世”,莊子就是試圖通過“不尚賢,不使能”,讓社會百姓“其行填填,其視顛顛”,行為端正,基本不用仁義忠信,“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百姓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是地,則至治已[10]196。這完全是莊子的一個“忘適之適”的社會圖景。莊子所崇尚的“至德之世”主張,也正是遭到后人詬病最為集中的地方,為此有人說其開了歷史的倒車,也是一個“此夢只應(yīng)天上有”的無法實現(xiàn)的夢境。
[參 考 文 獻]
[1]卡爾·雅斯貝爾斯.生存哲學(xué)[M].王玖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陳鼓應(yīng).尼采新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gòu)[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4]謝祥皓,等.莊子序跋論評輯要[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陸永品.莊子通解[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6]嚴可均,輯.戰(zhàn)國策書錄[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7]袁湘生.白居易詩詞新釋[M].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2014.
[8]曾棗莊,舒大剛,編.蘇東坡全集·詩集: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2021.
[9]曾棗莊,曾濤,選注.三蘇選集[M].成都:巴蜀書社,2018.
[10]郭象,注;成玄英,疏.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色諾芬.蘇格拉底回憶錄[M].吳永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12]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M].長沙:岳麓書社,2002.
[13]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20.
[14]廖名春,陳興安,譯.呂氏春秋全譯[M].成都:巴蜀書社,2004.
[15]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16]陳鼓應(yīng).莊子淺說[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17]任繼愈.中華傳世文選:宋文鑒[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8]黃鳳池,等.唐詩畫譜說解[M].濟南:齊魯書社,2005.
[19]沈德潛.古詩源全鑒[M].東籬子,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2.
[20]《網(wǎng)絡(luò)與書》編輯部.少于兩個人的世界:一個人[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1.
[21]羊春秋,注釋.明詩三百首[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20.
[22]周振甫,主編.唐詩宋詞元曲全集·全唐詩:第6冊[M].合肥:黃山書社,1999.
[責(zé)任編輯 連秀麗]
The Aesthetic Category Theory of the “Comfort” in Chuang Tzu
ZHAO De-hong
Abstract:All of ChuangTzu’s texts express the appropriate pursuit of life. As the aesthetic category of Chuang Tzu, “comfort” is precisely the most satisfied life state of Chuang-tzu, and becomes the subconscious life idea in Chuang-tzu’s he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category of “comfort”, this paper sorts out Chuang-tzu’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three life choices and living styles. The first is “comfort of others”, the second is “self-comfort”, and the third is “oblivious comfort”. Zhuangzi’s most admired life scene is “oblivious comfort”,which is also in the same vein as the spirit of heaven and earth that he has always advocated.
Key words:Chuang Tzu comfort of others self-comfort oblivious comf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