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嵐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藥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jīng)》,書中言其“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在《本草綱目》等古代醫(yī)學文獻中,茯苓被歸類為“上品”,表明其安全性高,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
茯苓味甘、淡,性平、無毒,入心、脾、肺、腎四經(jīng),具有滲濕利水、益脾胃、保腎、安神生津等功效。有水腫、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腹脹泄瀉、失眠多夢、心悸等癥者,可將茯苓制作成藥膳食用,以發(fā)揮其保健養(yǎng)生的功效。
原料:茯苓25克,新鮮鯉魚1條(約500克),枸杞子15克,雞湯100毫升。
做法:將茯苓用水泡軟,然后切成薄片備用。鯉魚去鱗和內臟,切片,與枸杞、茯苓片放入蒸碗,加入味精、蔥白、生姜、香油、白糖、米醋、鹽并拌勻,淋入雞湯,隔水蒸1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補脾益氣,利水滲濕,安神益智,適用于多種癥狀,如脾胃虛弱、水腫、食欲不振等。
原料:茯苓50克,大棗20枚,面粉100克,薏苡仁、扁豆各20克,山藥、赤小豆、黨參各15克,陳皮5克。
做法:將除面粉之外的所有原料研成細末后,與面粉混合,加入適量的白糖和水,揉成面團,上籠蒸熟,然后放入烤箱烤干。
功效:補氣養(yǎng)血,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利水消腫,適用于心煩不眠、心悸健忘、食欲不振、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癥。
原料:茯苓粉、酵母各20克,面粉150克,豬肉50克。
做法:將茯苓粉與面粉、酵母面用溫水和成面團,發(fā)起后加堿適量揉勻,揪成20個劑子;將肉剁成泥,加適量油、五香粉、生姜、味精、香油、蔥末、胡椒粉、骨頭湯拌成餡;把劑子搟成皮、包上餡、捏成包子,上籠蒸熟即可食用。
功效:寧心健腦,益脾滲濕,補腎養(yǎng)胃,適用于脾虛濕盛而致的腹脹、食少便溏、小便不利、心悸失眠等癥。
原料:茯苓10克,山楂15克,花生仁、大棗各20克。
做法:將茯苓研末;大棗、花生仁、山楂切碎一同放入鍋內,用清水浸泡30分鐘,大火煮開,再用文火熬30分鐘;放入茯苓粉、紅糖,攪拌后即可。
功效:補益脾胃,益氣生血,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便溏尿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黃等癥。
原料:荷葉1張(鮮、干品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共煮為粥,出鍋前放入白糖。
功效: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
原料:冬瓜300克,茯苓、蔥白各10克。
做法:冬瓜洗凈,切成小塊,在鍋內加入適量清水,放入茯苓、蔥白、冬瓜,大火煮開,轉小火煮至冬瓜熟爛,加入適量食鹽即可。
功效:健脾利水,益氣消腫,適用于眼瞼浮腫、四肢沉等水腫表現(xiàn)者。
需要注意,茯苓有利尿、瀉腎氣之作用,腎虛滑精者不適宜食用。此外,水腫可以是生理表現(xiàn),也可以是病理改變,病理性的原因如下肢深靜脈血栓、心衰、腎臟疾病、藥物原因等,這些情況需要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