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 投稿時間:2023-11-16
項目來源: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2023AH050372)
作者簡介:楊? ?柳(1988-),女,安徽蚌埠人,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
摘? ?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在新形勢、新常態(tài)下抓好經濟治理工作的新思路。高校體育教育的內涵式發(fā)展同樣存在著供需兩側。研究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厘清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基本邏輯,探析新時代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實踐困境。在教育主體、教育模式、教育資源和教育的外溢作用四個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并提出“精準體育”舉措進行針對性的改善,主要采用精準營造、精準設計、精準整合、精準塑造和精準延伸的方式強化高校體育教育供給與學生體育教育需求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運轉良好的高質量高校體育教育體系。
關鍵詞:供給側;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推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699(2024)02-0126-06
引言
高校運動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素質、促進身心健康。應以形體運動為基本形式,以提高青少年的人體形態(tài)、機能、知識和精神等,使學生得以均衡、全面發(fā)育。高校體育教育的內涵式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對于外延式的數(shù)量增長、規(guī)模擴大和空間拓展而言,是指高校體育教育內在質性的豐富與提升,是不斷實現(xiàn)高校體育教育作用功能的過程。從更深刻的含義上,這種內涵式的探索,可以科學地認識高等學校體育教學的理念、要求和特點以及質的潛能,調動積極性,增強競爭性,在量變產生質變的進程中,提升高等學校體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實現(xiàn)跨越式提升。
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在新形勢、新常態(tài)下抓好經濟治理工作的新思路[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具有良好的普適性,其影響力逐漸從經濟領域延伸至農業(yè)、政治和教育等多個領域,它通過調整供求關系來提質增效,促進各領域的內涵式發(fā)展。高校體育教學作為青少年進行長期的運動培養(yǎng)的最后階段,在培育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中有著關鍵意義。高校在體育教學的內涵式發(fā)展上也面臨著供求兩端,學校是體育教學供應側的主導,而學生則是體育教學需要側的主導??梢哉f,探討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實踐困境離不開對“供求關系”的分析,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深入剖析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多重邏輯,并尋求突破路徑也是迫切的、可行的。鑒于此,本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厘清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基本遵循,探析新時代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實踐困境,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推進策略。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在阜陽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國知網以“供給側”“高校體育教育”等關鍵詞,檢索并研讀眾多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通過大量的信息搜集和文獻整理,梳理理論研究現(xiàn)狀,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2.實地調查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筆者分別對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等學校進行實地考察,了解高校體育教育的現(xiàn)狀。
二、結果與分析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三重邏輯
對于我國高校的體育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圍繞著體育課程內生建設和提升能力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促進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內部結構的重大轉型調整,提升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結構中對需求側主體變化的主動響應。新時代,高校體育教育必將承擔“立德樹人”和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理念的歷史使命與擔當。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成為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基本遵循,并涵蓋了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提升體育教育質量和發(fā)揮體育育人功能的三重邏輯。
1.第一重邏輯:以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為目標
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是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需要遵循的最本質要求。從供給側出發(fā),體育教學是展現(xiàn)高質量的體育實踐水平,只有先將體育教學的目標、需求確定,才能精準把握體育教學活動的定位與相關課程改革設計,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從需求側出發(fā),學校培養(yǎng)擁有強健體魄的學生,將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輸送到社會中,可以更好地把握高校與社會的銜接,以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根據(jù)“供需兩側”的同一種目標追求,高??梢灾贫ú煌捏w育教育標準、要求和評價體系,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具有統(tǒng)一性的。聚焦高校體育教育的最本質目標,是高校要肩負起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的教育責任。把體育教育工作擺在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位置,不僅要上好體育課,也要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課外體育活動,適時舉辦體育競賽,引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體育鍛煉,不斷增強自身體質。
2.第二重邏輯:以提升體育教育質量為主導
從邏輯內涵來說,內容實施之前必須要有目標導向,否則高校體育教育的實踐改革會出現(xiàn)偏移情況,難以實現(xiàn)整體性水平的提升[2]。高質量體育教育的發(fā)展,要服務于建設符合需求和實踐的發(fā)展機制,創(chuàng)新體育教育模式及內容。高校體育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保障[3]。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體育教育質量成為衡量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標準之一。高校體育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為核心,促使學生能夠養(yǎng)成終身體育意識,從思想上重視體育鍛煉,進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打破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的束縛,在體育課程中融入一些新理念與新方法,并借助現(xiàn)代化網絡技術與先進設備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滿足大學生對于體育運動興趣需求的同時,也為其未來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第三重邏輯:以發(fā)揮體育育人功能為中心
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在于滿足當前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需求,也要培養(yǎng)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更要充分發(fā)揮體育的育人功能。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高校體育教育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高校應注重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體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體育活動和運動競賽等活動中,學校體育應彰顯體育運動的公平正義,并利用體育鍛煉活動來促進學校間交往友愛、增進協(xié)作互助。高校體育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理念,明確體育不是一時之需,將體育轉化為生活中常態(tài)化的一項活動。
(二)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實踐困境
1. 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
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一般認為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育應該把發(fā)揮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目標[5]。體育教育更是如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強調學生的具身體驗,尊重學生主體思想,讓學生在體育活動的浸潤中形成優(yōu)秀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現(xiàn)階段,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呈現(xiàn)持續(xù)下降趨勢,不良生活習慣,嚴重損害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產生不利影響[6]。供給側的多方主體沒有從學生的內心需求出發(fā),而讓期末考試或體質測試成為體育教學的“指揮棒”。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們經常按照某種固定模式灌輸知識,既沒有將體育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也沒有和學生建立好合作、伙伴式的新型師生關系,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不佳。
2.體育教學模式不新穎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結合一系列體育相關政策的出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也不斷創(chuàng)新,衍生出了多樣化的體育教學手段。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對我國常見的高校體育教育模式進行了歸納總結,共有以下5種,其模式內容不同,特點也有所差異(詳見表1)。
表1?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
[高校體育教學模式 模式內容 模式特點 “并列”模式 大一、大二,基礎課和專項課程同時開設 體育課程數(shù)量多,注重學生體育素養(yǎng)和體育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段”模式 大一進行公共基礎課教學,大二進行選修課教學 培養(yǎng)學生體育基本素養(yǎng),兼顧學生體育興趣 “一體化”模式 在體育課程和日?;顒又芯{入體育教學 強調“終身體育”理念,有助于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習慣 “三基”模式 關注體育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老式教學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 “俱樂部”模式 大一進行專項選修課教學,大二以俱樂部形式開展體育教學 深受學生喜愛,較全面地滿足了學生興趣、需求 ]
首先,學校面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教師上課時依舊偏重“講解—示范—練習”的模式,教學方式陳舊,學生課堂練習效率低;其次,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方式還比較陳舊,產生了同質化現(xiàn)象,很多課程都只集中于田徑、籃球、足球、排球等運動項目,并不能完全滿足高校對多元化運動教學形式的需求。同時學生的興趣也不高,從而造成了學生們雖然掌握了一些運動技能,但并不適宜上體育課的教學情況;再者,高校運動課程還僅僅停留在課堂上,學校對課外的體育教學也相對薄弱,因此在部分院校中有可能形成擁有多種運動項目的校隊,以鼓勵學生開展課外訓練活動,但由于校隊模式固定,受眾學生群也相對較少,若單方面依賴在課堂上的課堂鍛煉,并不能促進大學生各項運動技能的平衡發(fā)展,更無法形成一個良性的體育生活方式。
3.體育教育資源不平衡
新時代,資源不均衡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區(qū)域間資源不均衡、不同群體資源不均衡也成為必須著力破解的課題[7]。由于整體建設不足造成的高等學校體育區(qū)域建設失衡問題普遍存在,除綜合性體育院校之外,在中國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中會按照各自的現(xiàn)狀,優(yōu)先開發(fā)優(yōu)勢專業(yè),造成設置體育專業(yè)的比較低、體育專業(yè)被忽視,從而阻礙體育的建設步伐。對于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來說,這種體育教育不平衡不是源于課程和教材的缺乏,而是體現(xiàn)在高校體育的經費投入、師資力量和人才培養(yǎng)之間的差距。運動場地設施缺失、體育器材配備不足和優(yōu)秀體育教師緊缺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運動專業(yè)教學的順利進行,大大降低了運動教學效率,影響了院校運動教學的開展。比如,中國部分發(fā)達省市擁有規(guī)范的田徑場、健身房、各類項目場館和豐富的體育器材,即使存在短缺狀況,設施差的院校可以提供符合現(xiàn)行課程要求的教學設施;另外,中國東部省份已經把游泳、擊劍、拳擊等運動項目列入必修課安排當中,有些成為必考運動項目,而西部省份遠遠缺乏如此完善的設施。
4.體育教育外溢作用不明顯
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體育類課程要秉承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促進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三者有機融合,推動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8]。英國的Whitehead認為體育素養(yǎng)(Physical Literacy)大致包括體育知識、體育運動技能、體育技巧、體育運動風格、體育道德、體育行為等六大方面。高校體育教育應當按照體育素養(yǎng)的總體要求,指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體育習慣,建立“終身體育”模式,并將藝術、道德與體育知識的相互融合,培育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大學生。
實際上,高校體育教育受教育理念的影響,使得體育教育方向存在偏差、體育教育作用效果不佳。一方面,一些普通高校為提升社會知名度參加體育賽事,學生也滿足于自身競技水平的提高,使學校體育整體發(fā)展傾斜于競技體育項目,而忽視了其余大部分學生的體育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普通體育課的發(fā)展往往局限于大學生體育課程的期末分數(shù)或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極大程度地限制了體育的育人價值,且體育教師主要聚焦于體育課程,對于學生日常體育相關活動的關注度不夠,出現(xiàn)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逐漸被邊緣化的現(xiàn)象。此外,高校體育教學還沒有實現(xiàn)“以體育人”的綜合作用,從體育教學考核標準到大學校園文化構建,在體育教學的開展實踐當中也未能融入心理素質訓練、科學體魄培養(yǎng)、終身體能培訓以及意志品質鍛煉的有關內容。綜合而言,學校體育教學的功利性并不淡化,也無法切實反映學生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學校在推動學生德智育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整體教育目標和實現(xiàn)學校立德樹人的教學宗旨上尚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推進策略
1.精準營造伙伴式新型師生關系
在建設新師生關系的活動中,應著力把握以下幾點:第一,教師應經過持續(xù)探究、深刻反思,及時改變其核心素質的教育訓練方法,積極參與新師生關系的建設中。第二,要把學校體育教學的中心地位逐步由教師變?yōu)閷W生,也就是要逐步轉變教師的主導地位,逐步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要針對學生的具體狀況和具體培養(yǎng)目標,扎實進行體育教學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主動的根據(jù)自己的實際狀況,掌握并將1 2項體育項目給予他們更多的知識主動權,進行探索學習。其三,教師作為參與者,更應積極順應學校體育文化教學的新形勢,在學習者中出現(xiàn)了一些實際困難現(xiàn)象且通過努力無法克服時,由教師及時有針對性地為學習者作出合理的引導、幫助與支持,并以此促使學習者扎實地把握所有知識點,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逐步建立起相應的自主學習意識。
2.精準設計多樣化高校體育教育內容
高校在開展體育教育時應采用創(chuàng)新型、多樣化的教學模式[9]。通過運用多種內容相結合的方式,豐富的體育教育活動讓學生能夠融入其中。能夠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也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首先,除了開展一般公共體育運動課外,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也要加強一般體育選項課程教育和理論公選課教育,并形成一個開放性的本科生自主選課體系。其次,配齊配強體育老師力量,全面調動各級各類院校的學員課堂領導力和老師課堂行動性。精心研究武術、摔跤、舞獅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運動,并因地制宜地進行中國傳統(tǒng)體育運動課程、培訓和比賽等改革項目。再者,在傳統(tǒng)體育課教學中需要充分顧及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自身訓練功能和的社會轉移意義,體育教師隊伍既能夠把傳統(tǒng)體育課程的基本原則與技術合理滲透到現(xiàn)有教學之中,并加以啟發(fā)式指導,既便于理解也能夠具有更加現(xiàn)實的使用意義。比如:體育處方的概念、營養(yǎng)和衛(wèi)生的概念、基本急救方法、運動專項技戰(zhàn)術知識,以及裁判、比賽中的技術指導等基本知識。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外成立體育社團、學校運動協(xié)會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設置適當?shù)姆謹?shù)獎勵和學時計算方法,并采用富有彈性的運動方式,興趣相同的學生在自主的形式下共同進行體育課外活動。
3.精準整合現(xiàn)代化高校體育教育方式
一方面,通過發(fā)展和推廣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學校可以更有效地適應國際現(xiàn)代化要求,進而有助于提升我國的發(fā)展競爭優(yōu)勢[10]?,F(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也具有了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新型的教育方式,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大有幫助,同時也成了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系統(tǒng)將建立起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相互整合的有效網絡平臺,從而積極促進體育教育改革;通過搭建利用我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系統(tǒng)網絡資源的公共平臺,從而推動我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系統(tǒng)的協(xié)調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高效優(yōu)化。
另一方面,完善體育教育評價制度,構建多元導向的評價體系。在體育教育教學實踐中引導各類主體形成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的育人觀以及客觀的質量觀,以適應新時代學校體育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要求[11];建立“提升健康、享受快樂與以體育人相匹配”的評價模式,從而將教育評價的目標導向轉向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4.精準塑造開放型高校體育教育環(huán)境
校園文化是學校學風、校風形成的重要基礎,能夠營造特色化的校園環(huán)境,對高校體育教育而言,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有助于營造融洽的體育教學氛圍[12]。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應該營造一
種“非結構、開放型”的體育教育環(huán)境。傳統(tǒng)高校運動教學僅拘泥于基礎課程,在運動課堂上的教師們也總是偏向于“結構化、封閉式”的教學氛圍,注重學生對運動知識的了解以及運動知識產生的規(guī)律等。教師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經歷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展境況,注重知識在課堂上的重要作用和表達形式。雖然體育知識的比重較小,但與教師的共同認識以及與教師交流中形成新知識的比重很大。此外,應該加入網絡游戲或其他休閑手段,讓學生在體育游戲中保持愉快、放松的心境。在實施開放性體育教學時,教師要做到“有的放矢”地選擇體育教學對象,將教學內容選取為盡量接近學生實際、滿足學生的自身特點,并設置具有相當實用性和趣味性的運動項目。且開放的范圍不只是體育教育形式上的開放,更是要在體育教育教學的過程、內容、活動、手段和評價上進行綜合性的開放。
5.精準延伸高校體育教育資源與平臺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應加強學校體育教育的經費保障[13]。為了更加穩(wěn)妥地解決高等學校運動的資金短缺問題,高等學校的體育發(fā)展需要進一步走向市場,并爭取社會各界資金支持。同時,也需要高校集中骨干力量開展協(xié)同教學與科研合作,推動高等教育專業(yè)人才自身素質的提升,將有保障的體育教育經費投入力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和改善校園體育教學質相有機地融合,從而形成富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投資網,并積極探索更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方式,為培養(yǎng)新型社會主義接班人貢獻力量。
“健康中國”大環(huán)境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實現(xiàn),將致力于實現(xiàn)國內高校教育資源優(yōu)勢互補的目標[14]。各個學科的交流融合,促進體育課程教育與計算機網絡技術、體育課程教育和信息化技術的交流貫通,實現(xiàn)與廣播、音像、圖文等各種媒體的有機結合。通過合理運用優(yōu)勢教育資源,探索高校學生體育教學方法,將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拓展認識深度、跨越地理距離,通過豐富高校體育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開展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以特定時期的校園體育課外活動為平臺,更加充分地發(fā)揮活動的整體教育功能,將體育鍛煉融入生活中,達到“終身體育”的目標。
三、結論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可以發(fā)現(xiàn),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在教育主體、教育模式、教育資源和教育的外溢作用四個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可以通過“精準體育”舉措進行改善。具體而言,就是要采用精準營造、精準設計、精準整合、精準塑造和精準延伸的方式強化高校體育教育供給與學生體育教育需求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運轉良好的高質量高校體育教育體系。
需要注意的問題有:第一,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核心不能離開“立德樹人”和“健康第一”的根本任務,必須要把握好指向標,避免精準措施引發(fā)思想問題。第二,雖然大數(shù)據(jù)是高校體育教育內涵式改革的重要方式,但現(xiàn)代化教育的技術性永遠不能高于其育人性,不能盲目相信技術分析的結果,要杜絕信息技術影響下形成學生個體的“信息繭房”。第三,要圍繞教育客體的需求進行供給,教育者必須要有體育教育的定力,堅持發(fā)揮正確的思想引領作用,不能單一化、敷衍化的開展高校體育教育工作。因此,高校體育教育應深入了解需求側的體育興趣,并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特點,重視體育教育在其他高等教育中的滲透,以提高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
參考文獻:
[1]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劉崇磊.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體育技能類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控制體系研究[D].天津:天津體育學院,2022.
[3]林順英.論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保障[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
[4]楊羿.學校體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2.
[5]賈佳.未竟的改革:中國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轉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
[6]張國浩,謝瑋.基于體教融合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6(02):167-169.
[7]王曉剛.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壓力機制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04):333-337+365.
[8]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9-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9]袁鐸.學科教學論教師課程育人與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
[10]彭擁軍,鞏雪.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邏輯[J].江蘇高教,2022(10):9-16.
[11] 劉邦奇,袁婷婷,紀玉超等.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內涵、總體框架與實踐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1(08):16-24.
[12]龔曉.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對高校體育教學的促進[J].環(huán)境工程,2023,41(01):276-277.
[1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3-09-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 htm.
[14]李瑞杰.智慧教育視域下高校智慧體育構成要素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20.
責任編輯:鄧曄
A Practical Path to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YANG Liu
(Fu 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00, Anhui,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a new idea of performing economic governance propose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normal. Since there also exist the sides of supply and demand regarding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he current study takes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the starting point, clarifies the basic logic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dilemma concerning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re exist problems in the four aspects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subjects, educational pattern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effect. Therefore, "precision sports" is put forward for the targeted improvement, that is, to adopt the methods of “precision construction”, “precision design”, “precision integration”, “precision shaping” and “precision extens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pply-sid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 receiving the education, so as to form a well-functioning high-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upply-sid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promo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