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華英
梅曰強先生是我的第二位古琴老師,跟他學琴是在徐匡華先生之后了。
那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個令今天很多人感慨、懷念的時代的事情了。記得有一年的冬天,梅先生和夫人來杭州游玩,住在徐先生家里。由于梅先生的啟蒙老師汪劍侯和徐先生的父親徐元白都是清末民初琴僧釋大休的弟子,所以他們關系比較好。那個年代,只要有外地琴家來杭州,一般都是住在徐先生家一樓樓梯下的小屋子。每逢這個時候,徐先生就會把我們都叫到他家雅集。當時大家還沒有私人電話,因此如果書信來不及,就由西湖琴社的一個老阿姨挨家挨戶地上門通知。如果家里沒有人,就往門縫里塞一張字條。
徐先生家在西湖邊柳浪聞鶯公園對面的勾山里。那天下午,他家二樓的房間里早早地坐滿了人。梅先生在中間,他彈了幾首曲子后就由琴社的人彈了。等大家散去之后,我一個人留了下來。趁著徐師母在做飯,我又聽梅先生彈了“老梅花”、《憶故人》《樵歌》《山居吟》等曲子,聽得都不想回家了,有的曲子我甚至反反復復請先生彈了好幾遍。梅先生見我如此癡迷,十分高興,除了中間吃飯的時間,他一直在彈琴,從下午直至深夜。第二天,我又去徐先生家聽梅先生彈琴了。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吟猱,極有古韻。梅先生以《憶故人》為例,跟我講了其中吟猱的處理,還有廣陵派的下指等等,也講了當年他跟汪劍侯、夏一峰、劉少椿等前輩學琴的一些故事。
后來,我問梅先生:“我想跟您學琴,可以嗎?”梅先生笑笑說:“當然可以,你來南京找我就行了。”梅先生看我那么喜歡古琴,開心得不得了??赡苁悄莻€年代學古琴的人太少了。每次來徐先生家里的都是一群老頭老太,他們多數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甚至更早就學琴了。偶爾有年輕人來,學一陣也就忙別的去了。像我這樣喜歡古琴且能堅持下來的,的確也是不多。
有了梅先生的應允,我便開始設法去南京學琴。如今從杭州到南京的高鐵最快只要一個小時,但那個年代還沒有直達火車,要先到上海轉車才行。那時從杭州到上海最快的綠皮火車是四個多小時,慢車要六小時以上,從上海到南京還要花同樣時間,加上轉車,前后至少要十幾個小時。相比之下,長途汽車更方便一些,但每天只有一趟,早上七點左右從杭州北站發(fā)車,下午四點多到南京,回來時間差不多。中間會在宜興的紫砂市場那里停一下。我大概也就一個月去一趟南京,但僅僅路上來回就要兩個白天。
梅先生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天下琴人一家人”。他總是說:“你來南京,就把這里當你的家?!碑敃r,梅先生在南京第二機床廠工會工作,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生活條件并不太好,但他給我上課,卻也不肯收學費,有時上完課還留我在他家吃飯。
第一節(jié)課我跟梅先生學的是《良宵引》。這首曲子我以前跟徐匡華先生學過,但梅先生彈的版本不太一樣。他讓我先從基礎的小曲子開始學,去體會廣陵派的吟猱和運指。
因為梅先生家比較小,沒有空間對彈,我當時只能坐在床沿上,把琴放在床前的老式寫字臺上。先生教琴是傳統(tǒng)的口傳心授方式,他彈一句,站起來,我坐到他的位置上,按著他彈的依樣畫葫蘆。碰到長句子就每次彈幾個音,分成幾次學。但他要覺得你和他彈得完全一樣了,才肯教下一句。有時會唱一下弦。
梅先生教琴不給減字譜,就是一句一句地學,完全憑記憶,所以一天下來也學不了多少?;旧隙加浵聛硪院笪揖突厝テ疵?,次日再回一次課,然后我就回杭州了。
這么大約一年不到的時間里,我跟著梅老師學了《良宵引》《山居吟》《秋江夜泊》《秋夜讀易》等幾首小曲。但苦于當時杭州、南京之間交通不便,每次來回將近二十個小時的長途車,實在是很辛苦。這以后我就到上海,跟著龔一老師學琴了。不過,像《秋江夜泊》的悠遠和深邃,《山居吟》的蒼古與恬靜,《秋夜讀易》中涼風拂弦、臨窗夜讀的意境,歷歷如昨日。梅老師最拿手的《樵歌》我雖然沒有學,但聽他彈了很多遍,那種晦跡巖壑、高曠蕭疏的意趣,印象十分深刻,曲中伐木丁丁的琴音也是言猶在耳……
梅曰強先生退休后,先是由陶藝安排去了廣東惠州,之后便去了揚州。雖然后來我不再跟他學琴,但也是很想念他。
1994年春天,我在杭州閑來無事,就一個人坐車到鎮(zhèn)江、無錫、揚州一帶游玩。那天我先去瘦西湖轉了下,到公園門口,找了一個投幣電話亭,花了一元錢給梅先生打了個電話。梅先生一聽說我在揚州,馬上說:“你不要動,就在原地等我?!边^了一會,梅先生就騎著自行車來了。
梅先生見到我,樂呵呵地對我說:“我用自行車帶你吧?!?/p>
當時梅先生已是六十五歲的老人。揚州老城區(qū)的東關街口,剪刀巷二十九號便是梅先生的家。從瘦西湖南門到他家大概有兩公里還多,騎車要十幾分鐘,我怎么能讓他帶呢?我打算叫個三輪車跟著梅先生的自行車去他家,可梅先生說:“不用不用?!彼麍?zhí)意要我坐在后座上。之后便搖搖晃晃地把我?guī)У搅怂?。這一幕,我至今難以忘懷。
到了梅先生家,他的一個學生的母親已經在做飯了。之后,便陸續(xù)地來了不少人。
原來,梅先生和我通完電話后,就給他的一個學生打了電話,讓他通知揚州的琴人,晚上在他家吃飯,又叫了一個學生的媽媽過來做菜。梅先生的廚藝很好,他也去灶旁幫忙做了幾個菜。
梅先生愛喝酒,那天我們照例陪他。由于我是客人,揚州的琴人都要敬我一杯。我其實不愛喝酒,但酒量出奇地好,一兩一杯的白酒,我喝了好多杯。坐我旁邊的一個女生有些不太服氣,找我來干杯,結果沒一會兒就醉了。再過了會兒,一桌的人都醉了,等到雅集的時候,只有我和梅先生兩人在那里彈琴了。我們邊彈邊聊,直到深夜……
第二天早上,梅先生帶著我們去吃富春包子,中午又找了一個地方請我吃揚州的地方菜,然后下午在他家繼續(xù)彈琴。
我跟梅先生學琴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他的謙和、忠厚、樸實和對晚輩的愛護一直讓我感念于心,沒齒難忘。
2003年8月,我聽聞梅先生病重住院。最初說是感冒,后來又說是肺炎。我本想去南京看他,但聽吳釗先生說好像好一些了,我也就有些釋懷了。然而沒過多久,我卻聽到梅先生不幸辭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嘆息,傷痛之情無以言表。原來,梅先生愛抽煙,發(fā)現時已是肺癌晚期,從發(fā)病到去世也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2002年11月,我參與了古琴藝術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工作。遺憾的是,像梅先生這樣的重要傳承人留下的錄像資料也很少。
梅先生是廣陵琴派的第十一代傳人。他學琴很早,且?guī)煶休^多。他是1939年從蜀僧大休的弟子汪劍侯先生那里認識古琴的,當時只有十歲。1944年,梅先生正式師從汪先生學習古琴和國畫。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梅先生又先后師從夏一峰、趙云青、胥桐華等前輩。當然,對梅先生影響最大的琴家是廣陵派第十代傳人劉少椿先生。他開始師從劉少椿先生學琴是1956年的事。可以說,梅先生的琴風既有廣陵派跌宕多變、綺麗細膩的特點,也融合了汪劍侯、夏一峰先生的溫潤儒雅之氣。他彈得最有心得的是廣陵派的“老梅花”和《樵歌》。
梅先生是個安貧樂道的人。早年他就住在狹小簡陋的員工宿舍里,屋里放滿了古琴、琴譜,他將此居所命名為“移云齋”,取“開窗見云,臨窗弄琴可令云移”之意。屋雖小,亦可謂是執(zhí)手撫琴,與清音為伴,詩書琴茶,以雅事為侶了。
梅先生的演奏比較傳統(tǒng),尤其注重吟猱和左手的音韻。遺憾的是,他弟子雖多,然真正得其衣缽的卻并不多。他的離世,對古琴藝術的傳承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
更令人難過的是,梅先生去世一年多后,王迪老師也因病辭世。以前,每次手機響起,看到“王迪”二字,我的心中便會涌出一股暖意。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還在被窩里,王迪老師便會打來新年問候的電話。有時她心有所動,也會急不可待地給我打電話。我和她總是心有靈犀,每次聊天都要聊到手機發(fā)燙或是沒電才肯作罷,或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吧。
如今,二三十年過去了,曾經在電話那頭的人早已去了另一個世界,而電話這頭的我卻常常獨自發(fā)呆。斯人已去,當年我住過的梅先生在剪刀巷的家,如今的門口懸掛著一塊“梅曰強故居”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