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傳》
[美]弗雷德里克·瓦格羅爾 著
盧欣渝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4年5月
這部傳記講述的是約翰·F.肯尼迪的時代和人生,分為兩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占據(jù)了第一卷的大部分篇幅。肯尼迪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1917年,那時美國世紀(American Century)剛剛拉開序幕;他成熟于另一次世界大戰(zhàn),而后青云直上,成為美國總統(tǒng);領導美國登頂霸權巔峰之際,他46歲的生命卻戛然而止。
肯尼迪是在特權和財富里泡大的人,卻長期遭受病痛和人生悲劇的折磨。他閱歷豐富的人生迷倒了上千萬人??夏岬厦麚P天下,源于他長相帥氣,舉止風流,長期沉迷女色。作為政治家和平常人,他天賦異稟,同時也常出紕漏,在入主白宮后的上千個日日夜夜里,各種成功和失誤與他相伴相隨。美國人都自以為有能力解決各種重大政治問題,直言不諱地說出社會的最高期望,肯尼迪則借助強大的領導力和煽情的演說,讓美國人的自信更上一層樓。與此同時,在外交領域,他向人們展示出,對蘇聯(lián)的深仇大恨也可轉化為和平相處。美國民眾對肯尼迪非常認可,1963年年中,將近60%的美國人聲稱,自己在1960年將選票投給了他,實則僅有49.7%的人曾這么做??夏岬纤篮?,他的認可度上升到壓倒性的65%。在1945年以來的歷屆美國總統(tǒng)中,肯尼迪執(zhí)政期間的平均認可度最高,達到了70%,未來幾代美國人必將給他的業(yè)績打出更高的分數(shù)。
盡管肯尼迪的生平充滿傳奇,迄今卻鮮有人嘗試寫出介紹他的嚴肅的傳記,全面的傳記更是難覓蹤跡。所謂全面,指的是覆蓋其從生到死以及整個時代,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浩如煙海的檔案材料。
理所當然的是,白宮歲月必須是重頭戲,它會占據(jù)第二卷的大部分篇幅。不過,肯尼迪當選總統(tǒng)前和成為議員前的那些年月同樣需要引起人們關注。恰如我們平民百姓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一樣,對肯尼迪而言,他的青少年時期鑄就了他的人格和世界觀。特別是他在戰(zhàn)爭中的經(jīng)歷對他的人生觀和職業(yè)軌跡影響深遠,且預示了陪伴他一生的政治哲學。
還有一個原因讓肯尼迪的早期歲月特別值得細究。與大多數(shù)公眾人物相比,以英文姓名的首字母JFK聞名于世的這個人早已被高度神話??夏岬蟼髌嫜谏w了真實生活中的肯尼迪,以及工作狀態(tài)中的肯尼迪,讓真實的肯尼迪變得模糊、神秘。為重新認識真實的肯尼迪,必須仔細檢索資料,還原年輕的和涉世未深的他,在篤信天主教、充滿競爭的愛爾蘭大家庭和真實世界里摸索前行的他,以及正在努力探索如何成就自己的他。
因此,本書描繪的是一個完整的人物——包括他的人際交往、經(jīng)歷、想法、文章、政治抱負,凡此等等。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肯尼迪家族寫了海量的信函,其中相當一部分留存下來,如今保存在位于波士頓的約翰·F.肯尼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內,供人們研究,這讓我的工作容易了許多??夏岬媳救耸嵌喈a(chǎn)的信函寫手,在其一生的許多關鍵節(jié)點尤其如此,在多次旅行途中,他還寫下了海量的日記和筆記。他大學期間的一些作業(yè)也留存下來,保留下來的還有他的畢業(yè)論文,該論文在1940年正式出版成書,書名為《英國為何沉睡不醒》,受到廣泛好評。那年他剛滿23歲,剛剛畢業(yè),法國剛剛淪陷。
當然,若想認真嘗試再造肯尼迪親身經(jīng)歷的世界,必須盡可能擯棄認知:那個世界究竟是如何產(chǎn)生的。還須抗拒沖動:通過他大學期間的作業(yè)和戰(zhàn)時的信函窺探它們如何成就了他后來的偉大。唯有這么做,作者才有可能直抒己見,才有可能與這位偉人對視,而不是阿諛奉承,或者肆意貶損。
同樣重要的是,創(chuàng)作傳記作品時,作者需要時刻牢記在心,肯尼迪是他所處時間和場所的產(chǎn)物,背景尤其重要。這么做會得到回報:將肯尼迪置于他那個時代和世界更為廣闊的背景里,不僅會幫助人們理解他的崛起,更會幫助人們理解他的國家的崛起,美國首先得到了強國地位,隨后又獲得了超級大國地位。
事實上,本書的一個重要主題是,肯尼迪的生平在多大程度上與美國政治和地緣政治的各重要階段接軌,例如:珍珠港事件前數(shù)年,人們在“孤立主義”和“干涉主義”之間的激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混亂,美國正是通過“二戰(zhàn)”嶄露頭角,成了全球霸主;冷戰(zhàn)的爆發(fā)和擴散;美國國內的反共政治和接踵而至的麥卡錫主義災難;電視媒體對政治不斷增長的影響力——將約翰·F.肯尼迪的生平和事業(yè)當作透鏡,即可準確把握這些重大事件及其后續(xù)進展。
在第二卷里會出現(xiàn)更多主題,我同樣必須做到審時度勢,拿捏準確,例如:民權運動;軍備競賽以及核“末日終戰(zhàn)”的前景,古巴導彈危機緊張對峙那幾天核末日的前景尤為真實;復興受民眾擁護的政府,為“偉大社會”鋪平道路;陷入越南戰(zhàn)爭(對于在越南動用軍事力量解決問題,肯尼迪早在事前就有疑慮,盡管如此,他必須為此承擔主要責任);太空計劃。
簡而言之,對肯尼迪及其成長過程了解得越多,人們就越能正確理解20世紀中葉數(shù)十年里的美國。在這方面,歷史學家兼肯尼迪的顧問小阿瑟·M.施萊辛格(Arthur M. Schlesinger Jr.)在其回憶錄《活在20世紀》(A Life in the 20th Century)里的說法讓我頗有同感:“在我們這一代人里,四個日期在我們的記憶里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無論我們身處何方,以何種方式聞聽令人震驚的消息,我們都無法忘記那四個時間節(jié)點:珍珠港事件、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死訊、約翰·肯尼迪的死訊、人類登上月球。”這四個時刻都會以各自的方式成為我即將展開的長篇敘事的關鍵點。雖然肯尼迪沒能親眼見證人類登月,促成此事的卻是他承諾發(fā)起的登月計劃。
第二個主題與肯尼迪明顯對國際事務敏感有關,這是我從肯尼迪大學時期穿梭于歐洲和中東的形象中捕獲的,時間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前。從一開始,肯尼迪就是個胸懷世界的人,對美國以外的各種政治制度和文化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他還對各個國家為自身利益與他國競爭的一些概念興趣十足。這種特質一部分源于他的愛爾蘭傳承,以及他父母在這方面的敏銳,尤其是他母親,他母親總是放眼世界,望向大洋彼岸。另一部分源自肯尼迪的廣泛閱讀,當年還在病榻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時,他就喜歡閱讀歐洲歷史和治國方面的書籍。還有一部分源自他在預科學校和大學的學業(yè)。最重要的是,肯尼迪的國際主義情懷出自他大學期間以及大學畢業(yè)后數(shù)年間的多次出國漫游——除了1939年那次重要的遠行,他在1937年、1938年、1941年分別經(jīng)歷過幾次內容豐富的旅行。那幾次旅行拓寬了他的眼界,隨后而來的在南太平洋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更是如此。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肯尼迪就主張對外干涉主義——這與他父親和哥哥形成反差,日本人偷襲美國前,他們兩人一直致力于不惜一切代價阻止美國參戰(zhàn)——走出戰(zhàn)爭的肯尼迪一門心思致力于主張:在世界事務中,美國必須與其他國家合作,不斷扮演領導角色。從那往后,他一直秉持這一觀點。
于是便有了第三個主題:但凡涉及政治性和政策性的事務,肯尼迪永遠自己拿主意。在童年時期的生活中,父親對他影響深遠。杰克年少時,父親形象高大,總是按照自己的期望規(guī)范二兒子的行為舉止,在風流成性和拈花惹草方面尤其如此。不過,旁人無論如何都能感覺出,某種程度上,杰克與其龐大且關系密切的家庭若即若離——他是家庭的組成部分,卻也像個家庭以外的人。與一大家人不同,他是個愛讀書和愛做白日夢的人,是個反躬自省的兒子,以文字和探索文字的意義為樂事,還喜歡詩歌。與其他幾個大孩子不同,他具有浪漫的想象力,更偏好精神層面的東西,以及人文事務方面無形的東西。正是這一點讓杰克與丘吉爾氣味相投,老約則永遠無法理解丘吉爾的做派。
杰克多年來一直抗拒父親的教誨:在學校要努力學習力爭上游。在哈佛大學升入三年級后,他終于開始努力爭上游,那也是出于他自己的一些原因。在政策問題上,無論小約如何鸚鵡學舌般追隨父親的觀點,在許多關鍵時刻,尤其在對外政策領域,杰克一直忤逆一家之主,他眼里的世界比父親眼里的世界更加復雜多樣和充滿摩擦,部分意義上說,《英國為何沉睡不醒》就是他對老約的孤立主義立場的譴責。后來,在冷戰(zhàn)初期階段,杰克毫不動搖地秉持堅定的反蘇立場,而他父親堅決反對那么做。總體上說,雖然先后擔任眾議員和參議員的杰克在民主黨內屬于溫和派,但他常常與老約觀點相左。
各種書籍和紀錄片普遍聲稱,1944年,父親眼里金貴的大兒子小約死后,父親一手栽培了他,杰克·肯尼迪才成為政治家,但現(xiàn)有證據(jù)不支持這一點。真實情況是,早在1942年初,杰克已經(jīng)在考慮謀求競選公職。他童年時代聽說最多的是深愛的姥爺——人稱“蜜糖菲茨”的約翰·菲茨杰拉德的政治傳奇,他還癡迷于人們茶余飯后閑聊的波士頓老幾代愛爾蘭裔天主教政客的各種偉業(yè)和疏漏。大學期間,杰克沉迷于研究政府,后來他又偏愛法學院,足以說明他對政治深感興趣。毫無疑問,對他來說,小約死后,父親喋喋不休的說教是個外部推動力。
另外也不妨做個有意思的假設:如果哥哥從戰(zhàn)場上活著回家,杰克究竟會選擇什么樣的道路。不過,他選擇政治,有他自己的一些原因。就這兩兄弟而言,杰克認為自己更適合從政——而且小約實際上也有同感。當初,杰克競選眾議員(1946年)和參議員(1952年)之際,老約曾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自始至終全力以赴提供資金。不過,與傳說不同,在兩次競選中,他都沒有向兒子強推競選策略。對父親的政治敏銳度,當兒子的從未有過深刻印象,重大決策時刻,兒子總是我行我素。1952年,與共和黨競爭對手小亨利·卡伯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 Jr.)史詩般緊張對峙時,最重要的家庭助選角色并非由老約擔綱,而是杰克26歲的弟弟羅伯特。
掩卷之余,出現(xiàn)在本書各章節(jié)里的肯尼迪將不再是人們想象中那個羽翼未豐的年輕人,至少總體上會如此,至少大學畢業(yè)后的他會如此。他可能會很自負,以自我為中心,不再重視朋友們,不再重視那些女性?;榍埃垓_自己的妻子杰姬(Jackie),婚后他繼續(xù)欺騙。無論是他,還是他那富裕家庭里的其他成員,他們眼里的外人都是隨時可以替換的。但這不妨礙他對少數(shù)精挑細選的人表示忠誠,也就是說,他對待一些同性朋友以及核心成員如此,回報則是他們也對他肝膽相照。
這些都不過是這個完整人物的一角,在他標致的面龐和迷人的微笑背后,是個好奇到不知饜足的人,是個鎮(zhèn)定自若和目光敏銳的分析師,是個認真對待所有嚴肅事務的人,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陷入妄自尊大,這多虧了他高度完善的諷刺意識和荒誕意識,以及他在自我嘲諷方面的機智。他對歷史的感悟以及身體反復罹患病痛讓他意識到,人生是反復無常、充滿焦慮的,好在他并沒有因此認為,應當利用家族財富追求純粹自我放縱的人生。相反,這些困難讓他更加堅定地聽從父母的教誨,他父母總是反復對孩子們說:應當在社會上有所作為,應當相信世上總會有比自己更偉大的東西,應當順勢而為。
前述嚴肅待人待物的各種征兆顯然很早就在肯尼迪身上出現(xiàn)了;跟人們通常所說不一樣,他不是大器晚成的人。早在大學期間的各種作業(yè)里,肯尼迪就反復提及關于政治領導力的問題,那些問題讓他著迷,一直困擾著他,直到生命終結。遭遇國內和國際危機時,民主黨的領導人能否反應得更為敏捷和高效?在國家利益和眾多選民變幻無常的要求之間,決策者如何才能找對感覺,協(xié)調各方?政治勇氣的本質是什么?
1943年,肯尼迪從南太平洋給家人寫了幾封信,對軍隊領導層的能力,對未來幾年人們將戰(zhàn)爭作為政策工具加以深化,他表示出各種懷疑?!斑@里的戰(zhàn)爭是一樁骯臟的買賣,”肯尼迪對前女友因加·阿瓦德(Inga Arvad)寫道,“我們已經(jīng)如此習慣于談論數(shù)十億美元、上百萬軍人,以致上萬人的傷亡就像水滴掉進水桶一樣微不足道。如果傷亡的上萬人像我身邊的十個人一樣想要活下來,那些為開戰(zhàn)尋找理由和緣由的人最好能相當確定,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某種明確的目的,一旦達到目的,人們可以說,這么做值得?!?/p>
1951年末,經(jīng)過兩次跨越大半個地球的海外長途跋涉,肯尼迪修正了信手拈來的冷戰(zhàn)信條,通過無線電廣播告訴全體美國聽眾,意識形態(tài)的威脅“僅僅通過動用武力不可能有效應對,必須引領各國人民,讓他們自己對其加以拒絕,我們的政策必須是針對這些國家的人民的”。他的言外之意是,民主理想比軍事力量更有效。這也成為他后來經(jīng)常提及的一個主題,在他總統(tǒng)任期內亦如是。
肯尼迪1961年在就職演說中發(fā)出的號召成了他眾多號召里最為經(jīng)典的名句:“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應該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這句話早有根基,早在他上預科學校(喬特中學)期間就已在他心里生根發(fā)芽。1946年,重返母校發(fā)表演說時,肯尼迪諄諄告誡學生們,應當做有擔當?shù)墓?,應當在公共服務領域有所作為。同年,為第一次競選活動做巡回演講時,他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論點。尤其在我們那個時代,他的話語似乎總能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為謹防人們認為政治和政治家等同于玩世不恭,身材瘦削的29歲候選人吁請聽眾將選票投給他,他用盡了以理服人的招數(shù),甘愿接受兩黨之間善意的爭論,因為民主的生存有賴于全體公民的知情和積極參與。他使用了煽情的語言,強調了作為一國人民的美國人具有共同的夢想,以及共同的命運。
無論是當時還是后來,肯尼迪都無法超然于赤裸裸的政治斗爭和黨派斗爭之上,不過,首次參選的他已經(jīng)明白,為了民主良好運轉,妥協(xié)是必需的;在大庭廣眾中彬彬有禮可避免非人化行為,還能幫助人們認識到,政敵并非敵人,而是對手。他的著作《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于1956年出版,整本書都在為政治藝術唱贊歌,為行政管理唱贊歌。體制內充滿了自相矛盾的壓力和愿景,行政管理費力不討好,卻至關重要。
或許,正是這種對國家和民主政治始終如一的信念,才能充分詮釋約翰·F.肯尼迪的遺產(chǎn)何以長盛不衰。自踏入政壇初期伊始,到生命止于得克薩斯州,肯尼迪一直在鼓勵人們相信,美國社會的未來更美好,國家應當在國際上居領導地位,這就是他話里話外一直在描繪的美國的愿景。這是一種開闊的視野,它拒絕父親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倡導人們承諾服務于大眾的行動主義。在當今社會,無論人們對這樣的治國理念心存疑慮還是渴望它重生,人們眼里的肯尼迪依然是那個充滿活力的、年輕的、手捧領導衣缽的偉人。人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肯尼迪還活在世上,會發(fā)生什么。無論人們如何想象,永遠都不會得到答案。不過,如果深入探究肯尼迪其人其事,關于肯尼迪絕無僅有的、令人稱奇的一生,關于他長大成人時的美國和世界,我們會知道得更多。
(本文摘自《肯尼迪傳》;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