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
如果說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文化名片,那么在福州下轄的連江縣魁龍坊就是全縣當之無愧的“會客廳”。這里多為明清時期的古建筑,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巷道交織間,滿滿古韻感撲面而來。
位于魁龍坊祠堂弄3號的疏影樓,始建于清代。樓如其名,枝葉稀疏,影映樓臺,別有一番韻味。如今,這里已經(jīng)改造成一座茶會所,取名“蔓露庭”。
壹
魁龍坊集合明、清及民國建筑風格為一體,又是連江文脈之源,它滿足了經(jīng)營一方茶空間的天時地利人和,也滿足了對于一方茶空間的所有想象,抬頭可見藍,烏檐白墻的馬頭墻,散發(fā)獨特木質(zhì)香的廊亭茶室以及兒時回憶。
疏影樓位于祠堂弄的中心位置,一面高大的白墻,占了祠堂弄的一半,東側是連江紅色文化長廊,西側是連江實驗小學,可聞學校的朗朗讀書聲,增添古厝庭院的生氣,華燈初上時,又能鬧中取靜。
疏影樓有兩口古井,一口是前院的祠堂弄井,另一口是在后院的魁龍井,以魁龍命名是因為以前連江舉子進京趕考,縣令在魁龍橋送別時,會取一口魁龍井水,送別舉子,一是囑咐勿忘鄉(xiāng)情,一是討個好彩頭,喝了魁龍井水,躍龍門奪魁首。同時,后院有一面古老的夯土墻,很有歲月感。
貳
蔓露庭的取名來自《詩經(jīng)》“野有蔓草,零露溥兮”,中的“蔓”與“露”字,也因為蔓露庭茶空間主營巖茶的緣故,武夷山“幔亭招宴”的傳說中,幔亭與蔓露庭有諧音,最終確定了蔓露庭的名稱。
蔓是草,露是露水,而茶葉也是草本,喝的茶湯則是水泡的,《紅樓夢》中曾有取晨露泡茶的橋段,這是取名蔓露庭的另一層含義。
叁
古厝的茶空間,盡可能地把古厝的建筑美學與智慧發(fā)揮出來,用光與影的結合,來營造氛圍,輔以或大板或明式茶桌花架或傳統(tǒng)字畫,達到空間的和諧統(tǒng)一,與茶客產(chǎn)生情緒上的共鳴。
目前,蔓露庭以獨立的茶室為主,在茶室布局規(guī)劃時,充分尊重了原來的空間格局,東溪水廊茶室可透過白紗見馬頭墻,西溪水廊卷簾東望,可見明月高升,主座大廳宴朋友,取意賓客滿堂,左右茶室適于三五好友品茗。前后庭院各置露天茶桌,天氣情好時,也不失為一方品茗佳所。
古厝庭院與茶空間的結合本身就高度契合,而且茶空間具備開放與包容的天然屬性,品讀古厝庭院的最理想方式,就是置身古厝庭院中,以茶靜心,古厝的氣息與庭院的清新草木香混合,幾百年的光景似乎停滯了,繼而又緩緩地向人娓娓道來,令人回味。
“心靜自然美”。你可以閑坐在廊檐的石階上,氣定神閑地品茗。也可以在溪水廊茶室里宴朋歡聚,茶生活美學應該是一種情緒,空間氛圍與當下心境的融合,從而留下深刻的記憶,一段段的回憶的累積,也許就是人生的全部。